河北省唐山市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8776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市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

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5.美国历史学家拍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B.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C.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6.《宋会要辑稿》载:

“(宋高宗时)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

”这说明

A.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土地的大规模开发

B.生产技术的进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C.生产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地主的收入

D.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宋元坊市界限的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的突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

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

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

8.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

“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

”宋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

C.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D.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

9.宋代吴处厚曾说:

“蜀有痎市,而间日一集,如疟疾之一发,则其俗有以冷热发歇为市

喻。

”这段话反映的是

A.宋代蜀地疟疾流行B.宋代的集市贸易十分繁荣

C.“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D.宋朝经济没有能均衡发展

10.宋代的温州地区“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温州成为当时著名的纺织

品和漆器生产中心,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温州成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

B.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

C.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温州手工业的区域分工

D.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

1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秦汉以来,民间交易,惟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

明起,

钞法竟不能复行,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对外贸易和走私活动的推动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12.隆庆年间(1567一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

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

菲律宾)者甚众。

这反映了

A.开禁政策促成海上贸易发展B.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D.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

13.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

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

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两银。

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

1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资金广泛的流通、企业在所有人之外雇佣经理、技术上的全面合作三个条件一经展开,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把它们向历史里退化的推回去。

A.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必然导致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B.宋朝时商业的发展,必然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

C.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

D.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是必然的

15.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

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造成家庭成

员为争家产而不和;

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

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

这些现象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

C.经济发展导致了奢侈观念的出现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

16.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努”“报效”。

……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这反映出

A.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B.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

C.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D.明清商帮势力强大

17.清道光年间《遵义府志》有载“玉蜀黍,俗称包谷……岁视此为丰歉。

此丰,稻不丰,

亦无损。

价比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

这说明

A.英国的侵略,使玉米的种植越来越普遍

B.玉米的收成情况作为丰收或歉收的唯一标准

C.玉米的种植已经超过水稻

D.玉米的种植有助于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18.“‘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

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

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

”由材料可知,“公永和”具有的特征是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C.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19.“资本主义的发祥地,已把工人隶属于资本制下的运动扩大到世界规模。

……印度、中国和日本,现在都不得不遵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世界史法则而无法摆脱历史的命运。

”这段论述反映了

A.印度、中国和日本先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B.19世纪40年代欧洲和亚洲的相互促进

C.近代欧洲是世界进步的原动力

D.近代亚洲国家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0.马克思说: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下列对材料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时势”指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B.“安于现状”说明了农耕经济的繁荣

C.“隔绝于世”表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21.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的“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

据此可知

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于英国

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2.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C.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23.1880年英国人傅兰雅曾说及他的在华观感:

“西国所有有益中国之学,中国必欲得之,盖华人已有饮泉思渴之心焉。

”又说,中国人“明知学术一道,不在一国一邦,故虽视西人为夷狄之邦,亦乐学其有益于中国之事;

惟必依中国之法以学,否则弃而不取”。

材料所述现象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A.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播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C.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D.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24.据1895年至1898年的不完全统计,这期间新创办的商办厂矿企业有58家,资本总额达1200万元。

官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只有8家,资本总额不过400多万元。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政策调整    B.国内政局安定

C.欧洲战争影响D.群众运动推动

25.1903年,张謇说:

“渔业和航政的范围到哪里,国家的领海主权就到哪里。

假如只有海,而没有渔业航政,试问主权从何表现?

我国政府应努力挽回已失的权利并大力发展沿海渔航业。

”在此,张謇

A.预见到西方列强对中国领海主权的破坏B.阐明了中国渔业发展与航政建设的举措

C.意识到我国渔业发展落后于航政建设D.主张发展沿海渔航业与维护海权并重

26.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

”以上材料表明党和政府

A.认识到经济需要平衡发展

B.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指导思想

C.将经济建设的重点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中的“左”倾冒进错误

27.下图是一份询问笔录,该询问笔录产生的背景是

询问笔录

问:

你的鸡蛋是买来卖的吗?

答:

我喂有两个鸡生产的,只有10个……

你带鸡蛋进城市沿街出售对不对?

我来卖鸡蛋是错误的,应该卖给国家,今后的东

西完全卖给国家,改正错误。

处理意见:

教育后,鸡蛋收购。

A.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打压

B.民国官僚资本压制工商业发展

C.“一五”计划忽视了轻工业发展

D.计划经济实施及极“左”思潮泛滥

28.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

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

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

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

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

29.1961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各城镇精简职工队伍,到年底,职工减少了872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人左右。

1962年、1963年又减少职工1000多万人,减少城镇人口1600万人左右。

这主要是为了

A.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状况B.疏散人口准备战争

C.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D.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30.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此处“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指

A.逐步废除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体制

B.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D.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31.《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

“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

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

”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32.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

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流通。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D.广东省率先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3.有一浙江商人,1980~1992年间因做买卖三次入狱,又无罪释放,引起各方对其是否合法经营展开激烈争论。

此事例不能说明

A.民营经济发展道路坎坷B.改革开放初期立法滞后

C.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刻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34.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

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这主要是因为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35.据徐柯《可言》记载:

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

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无作用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36.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

“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

”其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重大时事    B.宣传政治主张

C.评价社会风气D.传播商业信息

37.经济史学家奇波拉说:

“荷兰人摆脱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盛行的传统而奉行一种势必在近代推广的原则。

中世纪商人一般都企图从单位商品中谋取最大利润——因而他们偏爱高档品。

荷兰人从根本上转向大众产品,他们在日趋增多的活动次数中,靠扩大销售数量的办法努力增值利润。

”荷兰商人热衷于大众消费品贸易的历史前提是

A.荷兰航海业的发达促进了贸易的繁盛B.资本原始积累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消费群体的扩大D.荷兰人更加具有面向市场的盈利观念

38.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并最终获胜,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

英国对荷兰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当时英国

A.社会制度的优越B.商业贸易的成熟

C.手工业的发达D.工业革命的成果

39.《全球通史》中描述:

“英国人喜欢印度的经济补充他们自己的经济,而不喜欢印度的经济与他们自己的经济竞争。

因而,印度供应原料给英国,作为回报,印度得到制成品和建设项目(如铁路)所需的资本。

农民们发现自己正在为国际市场,而不是为自己和邻居而生产。

”在这段史实中,我们可以发现

A.这一情况最早形成于新航路开辟后B.英印之间形成了平等贸易的跨国市场

C.英国经济渗透加剧了印度经济的凋敝D.英印通过市场经济纽带形成紧密联系

40.1768年,英国人安东尼•培根开始从事黑人奴隶贸易。

8年后,他已经赚了7.6万英镑,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

几年以后,这家铁厂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工业家。

这一事例说明

A.当时英国已经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B.殖民掠夺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C.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D.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41.“当厂主对工人的剥削告一段落,工人领到了用现钱支付的工资的时候……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等等向他们扑来。

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小资本不足以经营大工业,经不起较大资本家的竞争;

有的是因为他们的手艺已经被新的生产方法弄得不值钱了。

”(引自《共产党宣言》)这段论述表明

A.现代资产阶级是生产、交换方式变革的产物

B.无产阶级队伍是从市民等阶级阶层中得到补充的

C.扩大产品销路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全球各地

D.工人革命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42.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18世纪初,一位叫罗伯特·

克莱夫的英国人在到达印度后的几年里,曾写信告诉父亲:

“我得到的财富使我能在祖国过上我做梦也想不到的好生活……我已经给姐妹们每人汇去2000英镑,并将在适当时候照顾弟兄们”。

罗伯特·

克莱夫信中“我得到的财富”最有可能来自于

A.对殖民地的掠夺B.大规模商品输出的回报

C.贩卖黑人奴隶D.海外资本输出的回报

43.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

……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

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

”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

B.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C.社会主义苏联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抢占世界市场

D.经济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

44.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一个议员在农村发表演说,刚讲一半,许多农民就向他扔烂水果,以示反对。

议员不慌不忙,一边抹掉脏东西,一边说:

“我或许不怎么知道农民的难处,但你们必须承认,我还是有办法应付过剩的农产品问题的。

”其直接有效的应付办法是

A.以工代赈B.调整劳资关系

C.刺激出口D.大规模销毁农产品

45.胡佛政府在1929—1933年任期内,提出了复兴计划大纲,建立了复兴金融公司,扩充了农业信贷银行,要求联邦储备银行为企业界借款提供方便,敦促国会增加对公共工程

的拨款。

说明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

A.积极推行以工代赈B.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C.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措施的实施效果显著

46.1936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规定:

凡不再种植消耗土壤肥力作物,而改种保持土壤肥力作物,减少粮食生产的农民,由国家发给奖金。

该法案的颁布主要是出于

A.平衡市场缓解危机B.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C.保障农场主的利益D.推动农业布局调整

47.1946年至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

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

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

这表明当时法国

A.运用了亚当·

斯密的经济思想B.强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

C.采用了斯大林的计划经济模式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48.右图是美国某时期流行的漫画,一位绅士正向一位农民进行解释:

艰难时期就如同那群鸟儿,要驱赶它们只需要竖立一个稻草人吓一

吓就可以了。

请问与此绅士观点一致的政策是

A.固守自由放任  B.实行政府干预

C.走法西斯道路D.发展混合经济

49.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政府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新的官

僚机构涌现了出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技术统治”,因为这些官员接受过专门的工程或者经济管理训练。

以下关于“技术统治”的正确认识是

A.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技术统治”

B.“技术统治”适应了国家对经济调控的需要

C.“技术统治”造就了一系列福利国家的出现

D.“技术统治”可以有效避免新的经济危机

50.福利制度是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它是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调整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一政策主要体现出

A.对社会生产的调节B.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C.企业“经营者革命”D.分配领域的社会化

 

卷Ⅱ(综合题共25分)

(在答题纸规定区域作答)

5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沃德•巴特雷在《1450——1800年世界白银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

”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

(8分)

材料二王斯德《世界通史》“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材料三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年为1/4,1861年为1/3,1871年达到了3/5。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2)概括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英国经济的特点。

(6分)

5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调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牧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

国家对缩减耕地和牧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许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现代分册》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

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实验。

——陈庆军《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措施的主要目的。

(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方式和积极意义。

(7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10ADCBBCCCBD11—20BAADABDCDB

21—30CCCADADCAD31—40ADDBDDCCDB

41—50BADDBABABD

51.

(1)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通和商路发展;

白银流入西欧,促使金银贬值,消费能力提高;

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的需求扩大;

而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国产品需求量不大。

(8分)

(2)特点:

工业化水平高;

依赖世界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

52.

(1)目的:

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减少农副产品过剩;

保证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复苏。

(2)方式:

颁布相关法令;

成立专门机构。

(2分)

积极意义:

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有利于早日摆脱经济危机。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