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非攻》知识点及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
《《秋水》《非攻》知识点及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水》《非攻》知识点及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
②
2.理解词语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百川灌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两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河伯始旋其面目:
⑤始吾弗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望洋向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莫己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则殆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众闻则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以亏人自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攘人犬豕鸡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⑫拖其衣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⑬罪益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假字
①泾流之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辩牛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不仁兹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拖其衣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①殆
②闻
③国
④故
(4)古今异义
①百川灌河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于北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东面而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于是a焉河伯始旋其面目b
a.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⑥众闻则非之
⑦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5)虚词归纳
①以
②焉
③于
④而
3.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东面而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以其亏人愈多:
③从而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
①秋水时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顺流而东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用作名词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少仲尼之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而轻伯夷之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形容词用作动词
众闻则非之:
4.语句翻译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秋水(节选)》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攻(节选)》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1.善于改正错误才可以得到进步,并受到人们的称赞,河伯就做到了这一点。
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2.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从《秋水(节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4.论证观点,要有充分的论据,还要讲究论证方法的运用。
《非攻(节选)》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论证“非攻”这一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从古至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受害最深的都是人民群众,墨子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
虽然他的这一思想未能遏制战争的发生,但对后世却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今天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你能联系实际谈一谈吗?
在《秋水(节选)》一文中,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
文章主要进行了怎样的对比?
有什么作用?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1)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
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不愿和统治者合作。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为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
《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
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极生动的描绘。
鲁迅先生曾称赞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2)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
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先秦墨家创始人。
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
今存《墨子》五十三篇,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背景展示
(1)战国时期,战争频发,社会动荡,当时的人们从不同的阶层和利益出发,探讨社会变革的现象和规律,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他们针对一些社会问题,或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文化上一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
《秋水》是《庄子·
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通过河伯和海神若的对话,说明个人见识有限,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了。
(2)墨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战争愈演愈烈,空前残酷。
孟子所说: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
离娄》)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墨子极力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倡导中国最早的“自由和谐”社会。
文内文外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
深刻的思想,精湛的手法
——《非攻(节选)》赏读
锋芒直指不义战争。
入人园圃,窃人桃李,尽管是偷,但只是对别人造成了轻微的损失,尽管不义,也还不至于造成多坏的影响,而众人便纷纷指责,掌权者则重重处罚,这实在有点小题大做。
其实损害别人,贪点小便宜,尽管可恶,可也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更何况这便宜实在小得有点微不足道。
至于偷鸡摸狗,尽管比窃人桃李严重,显得不仁不义,但也仅仅是鸡鸣狗盗而已,至多给牲畜的主人造成一阵丢失财产的疼痛。
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这似乎有点严重了,因为马牛是主人家中耕种负载主要的依靠,没有了马牛,主人可能无法完成春种秋收,进而影响到主人的生计。
所以这就比偷鸡摸狗更严重了一些,但还不至于威胁到主人的身家性命。
至于杀不辜人,情况就大大地严重了,因为这剥夺了别人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
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
如果剥夺了别人的生命,那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那他自己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被处以极刑。
但即便如此,他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还不足以动摇整个国家的社会基础。
以上四种行为都是不义行为,而且程度由浅入深,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四种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发展到攻打别的国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时,那些个“君子”却又跟在强权者的后面屁颠屁颠地赞誉有加呢?
那些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竟然赢得了众人的喝彩,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似乎杀人越多,不义越甚,才能成就大义。
既然如此,那么用残杀众多生灵的生命换来的所谓“大义”又有什么价值呢?
这种所谓的“大义”还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呢?
那些个赞誉有加的“君子”们不是混蛋又是什么呢?
其实发动战争侵略别国,荼毒生灵才是真正的大不义。
这样,文章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不义战争,从而揭示出不义战争才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横死荒野的罪魁祸首。
层层铺垫,对照鲜明。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做了层层铺垫的。
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
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
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却赢得了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
何等可笑!
何等可憎!
何等可恨!
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账逻辑吗?
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了。
《非攻》的思想内容极为深刻,反映了当时民众的呼声,艺术手法效果突出,使得文章摇曳多姿。
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历千年而不衰,让人常读常新,屡受教益。
类文品悟
庄子的智慧
推开庄子的门,他不在。
本想与他交谈,可惜,他不在。
我漫步于草庐旁,落叶已积了八层。
他真的在这里住过吗?
还是让他的智慧随着自己的身影飘走了?
“不,我可以证明他在这儿住过。
”循声望去,原来是池中探出头的鱼。
“我是他笔下快乐的鱼,他从未想过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乐的,但他却知道我是快乐的。
他现在的确不在这儿,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
他可能在清风中与你交谈;
也可能在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实,你的心灵;
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
”鱼摇动着尾巴,游远了。
我站起身来,这可以照透人之心灵的碧波,不就是庄子的智慧吗?
不知何时,肩上停了一只蝴蝶。
“他带走的是我,留下的却是他。
我们在梦中飞舞,在花间大笑,我们让后人疑惑已久,可我们却感知着对方。
他对这俗世累了、倦了,所以他为他妻子的解脱而开心。
他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
他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我翅膀上的花纹一样美艳。
他选择了我,让自身也升华得如此美丽。
”蝴蝶扑闪着翅膀,飞入花间。
我闭上眼,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也是庄子的智慧吗?
“你是官吏?
”脚边爬来了一只老龟。
“不,不是,和你一样不是。
”我俯下身子。
“好得很,清爽得很,庄子曾以我为喻,拒绝相位。
其实,这泥土并不脏,曳尾于其中真的是世间最快活的事儿。
有人曾问我带着这么重的壳行走累吗?
殊不知,我早就把壳视为自己的血与肉,又怎会觉得累呢?
就像有人问庄子读那么多书累吗?
在自然中行走累吗?
书与自然早已是他的血与骨,何谈受累呢?
”龟转过身,爬向淤泥深处。
我直起腰来,原来这淤泥中也蕴藏着庄子的智慧呢……
庄子生于乱世,在世间唱着属于他自己的狂想曲。
他赞叹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
并不是我们离庄子的智慧太远,而是尘世的尘埃遮住了我们的心扉,困住了我们的脚步。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渺小的,但当二者合为一体时,人的渺小也就不可见了。
这才是庄子智慧的根本吗?
我不禁嘲笑自己的浅陋,竟在这里等庄子回来。
我应当去大自然,应当去世界上的每一角,去寻找,去拾起他遗留的智慧。
微感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材运用
点击文本
《秋水(节选)》以寓言的形式,通过黄河与北海的对比,写出了河伯不知有大,以小为大,以自我为中心的心境,以及见到北海之后胸襟开阔、眼界大开的感受。
文章寓含着人应该不断自省、不断进步,打破小我,拓展视野与精神境界,以免贻笑大方的深刻寓意。
运用示例
“井底之蛙”的可笑之处在于见识短浅却又执迷不悟。
而《秋水(节选)》中河伯的形象却让我们觉得非常可爱。
虽然一开始他有些狂妄自大,有些意满自得、飘飘然,但当他亲眼见到北海的无边无际时,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不过是个小人物而已,此时,河伯就深深地意识到了自己目光的短浅,禁不住发出慨叹: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他这种能正视自己、虚心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
(1)①jīnɡ ②sì
③zhǔ ④dà
i ⑤pǔ ⑥rǎnɡ ⑦shǐ
⑧jiù
(2)①dānɡ dà
nɡ ②cí
zī
2.
(1)①古时专指黄河。
②水边,岸。
③水中沙洲。
④始,才;
旋,掉转。
⑤开始。
⑥望洋,仰视的样子;
若,海神名。
⑦比得上。
⑧危险。
⑨指责。
⑩损害。
⑪攘,偷盗;
豕,小猪;
豚,小猪。
⑫剥取。
⑬益,更;
厚,重。
(2)①同“径”,直 ②同“辨”,辨别 ③同“滋”,更加
④同“脱”,剥取
(3)①危险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大概 ②听说 见闻,学识 ③别国 国都 国事 地域 ④原因,缘故 旧
故交,老交情
(4)①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②到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表示另提一事 ③面朝东方
方位词,东边 ④a.在这时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b.脸 面貌;
面子,脸面 ⑤修养很高,明白道理 不吝啬;
自然,不拘束;
不俗气 ⑥指责 不对,过错 ⑦重,大 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
(5)①因为 凭,凭借 来,用来 把 而 ②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兼词,于此 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③介词,在 介词,到 介词,表被动 介词,比 ④表修饰,可不译 表并列,并且 表转折,但 代词,你的
3.
(1)①面向,面朝 ②损害 ③称赞
(2)①按照时令 ②向东
(3)美丽的景色
(4)①以……为少,小看 ②以……为轻,轻视
(5)指责
4.
(1)俗话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条道理,便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正是我这样的人啊。
(2)我就会永远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3)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严重。
(4)现在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人的国家,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他,说他是义。
这可是所说的了解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整体把握
1.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结尾),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2.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
作者由“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取人马牛”“杀不辜人”四个层次,层层推出“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的结论。
最后一层分析“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指责了侵略他国的行径是极为不义的,是应当受到唾骂和谴责的。
重点突破
1.
(1)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2)结合实例来比照自己,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短浅。
(3)表示庆幸,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他就意识不到自己目光的短浅。
2.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敢于自我解剖,自我批评,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被大方之家耻笑。
他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
(1)他看到了壮阔的北海,有感而发;
(2)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3)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3.
(1)应正视自己,不能骄傲自满。
当河伯见到“百川灌河”的雄壮、开阔时,他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因而得意洋洋。
待他见到北海,“不见水端”,才发现自己“以为莫己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