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窑制度与实际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6212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官窑制度与实际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明代官窑制度与实际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明代官窑制度与实际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明代官窑制度与实际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明代官窑制度与实际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代官窑制度与实际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明代官窑制度与实际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官窑制度与实际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代官窑制度与实际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洪武)二十三年令一应课钞除本处存用外,其余俱解本布政司库收贮。

又令各处税课司局商税,俱三十分税一,不得多收。

”[4]对于民窑事务的管理,由各地县丞负责统计和申报所辖地区出产器物的名目和数量等。

如万历《明会典》载:

“所属境内若有窑冶去处,须要各另开报。

某窑出产或铜、铁、锡,岁办若干。

烧窑去处,所烧是何器物,或砖或瓦、碗碟什物等项名色,逐一开报。

”[5]以此作为向政府纳税的依据。

明中期以后,御用瓷器用量激增,工期亦常拖延。

因临时委派的中官难以胜任从原料、费用的征集、供给,到安排烧造及成品解京等一系列的繁杂事务,遂于正德初年在景德镇设置了“御器厂”,专事御瓷烧造。

它不但是生产厂区,还是官衙署地。

据《浮梁县志》载:

“御器厂中为堂,后为轩、为寝,寝后高阜为亭,堂之旁为东西序、东南各有门,左为官署、前为仪门、为鼓楼、为东西大库房、为作二十三。

曰:

大碗作、酒锺作、碟作、盘作、锺作、印作、锥龙作、画作、写字作、色作、匣作、泥水作、大木作、小木作、船木作、铁作、竹作、漆作、索作、桶作、染作、东碓作、西碓作”,“为窑六曰:

风火窑、色窑、大小爁熿窑、大龙缸窑、匣窑、青窑,厂内神祠三、厂外神祠一”,[6]为保证产品在形制和规格上的统一,各作坊分工明确精细,按拉坯、修模、印模等生产流程、实行劳动密集型流水作业,“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7]从官窑中诞生的这一生产模式带动了民窑生产方式的进步,为后者走上规模化、商业化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

晚明时期官窑濒临解体,朝廷废除轮班制,工匠一律改纳“班匠银”。

(嘉靖)“四十一年题准、行各司府、自本年春季为始。

將该年班匠、通行征价类解不许私自赴部投当。

仍备将各司府人匠总数、查出某州县额设若干名。

以旧规四年一班、每班征银一两八钱、分为四年、每名每年、征银四钱五分。

算计某州县每年该银若干。

抚按官、督各州县官、各年征完类解、不许拖欠。

年终造冊类缴。

分別已未完等第参究”[8]。

改制后,纳过班银的轮班匠可不应役。

这种从劳役形式的徭役制向货币形式的税制转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然而轮班原本四年一役,为期三月,嘉靖时期轮班却按一次瓷器烧造任务完结为役期,需待有司造册缴工部查验后,工期才告结束。

国家财政又无力支付“代雇”银,只好拖欠工匠的工值或以特权无偿使用其劳力,使“班匠银”制度在事实上无法兑现。

但皇室、官府对瓷器的需求量却十分巨大,往往令“正班各匠,服役二十余年未得停止,告部檄查,又因烧造未完,未造册缴部,身服庸役,又纳班银,亡所控诉,实不胜困”。

[9]官匠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工期一拖再拖,优秀人才大量流失。

轮班制改革后,那些身怀绝技的优秀工匠通过纳班银逃逸差役,进入高端民窑领域。

而“今乡村之愚民,一旦而使之充匠,本等艺业素非谙晓”[10]之庸匠,却成为官窑生产的主力,产品质量因此迅速下滑;

而民窑却因云集了众多制瓷高手迅速崛起,不但产品质量上乘,且生产规模庞大,成为海内外民间贸易的中坚。

“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

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无所復禁此。

”[11]部分民窑不但吸纳了大批能工巧匠,更有许多非匠籍的文人参与到瓷器生产领域中,为瓷器注入更多文化元素,提高了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使之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占据了高端瓷器市场。

随着“一条鞭法”的推行,国家赋役的征收开始以白银为支付手段,刺激了更多人脱离农业生产,转入工商业领域。

这使个人对土地和生产资料的依附关系变得松弛,资金、人才和技术获得了较为自由的流动。

从积极方面看,晚明社会普遍认同商品的等价交换原则,确立了个人价值与社会回报等值的观念。

官窑工匠身处商业化的社会环境里,身怀绝技却受缚于不合时宜的旧体制。

旧的官窑制度无法使他们凭借高超才艺,获取与其自身价值相当的报酬。

所以他们必然想方设法逃避差役,进入酬劳丰厚、个性艺术创造力受尊重的民窑谋求发展。

万历时期,为支撑皇室的巨额开销,朱翊钧委派中官充任“矿监”、“税使”直接搜刮社会财富,致使各地怨声载道,民变不断。

作为制瓷业中心的景德镇,自然遭到残酷盘剥。

万历十一年,御史孟一脉上疏:

“东南财富之区,靡于淫巧,民力竭矣,非陛下有以倡之乎?

数年以来,御用不给。

今日取之光禄,明日取之太仆,浮梁之磁,南海之珠,好玩之奇,器用之巧,日新月异。

”[12]朝廷命造的瓷器数量巨大,品种繁多,工期超长,窑民负担繁重。

“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

”[13]据《明神宗实录》:

“(至万历三十五年六月)查江西烧造,自万历十九年内承运库正派瓷器十五万九千余件,已经运完,所有续派八万余件,分为八运,除完七运外,只一万余件,所需不多,宜行停止或令有司如数造完以。

……自是,役亦渐寝。

”[14]

晚明时期推行的“官搭民烧”制度,是朝廷以特权形式对民窑利益的侵占,这使窑户和地方财政都背负了沉重的负担,据《浮梁县志》载:

“大样瓷缸每口估价银五十八两八钱,二样瓷缸每口估价银五十两。

续管该厂推官范永官,烧造除官厂外,定给民窑每二样,一口给赏银二十两;

又该管厂通判王允武定,给大样缸每口给银二十两,二样缸每口给银十八两。

据民窑户告称,贫苦难以赔造。

续该管厂推官钱復初议呈,每大样缸一口给银二十三两,二样缸一口给银二十两,余器所估俱溢于民间之值。

”[15]然而这项制度也是为保障瓷器如期交付的无奈之举。

“旧规本厂凡遇部限瓷器,照常烧造,不预散窑,惟钦限瓷器数多限逼,一时凑办不及,则分派散窑,择其堪用者凑解,固一时之权法也。

但分派烧造,宜于本厂附近里仁镇市及长乡三都,其余远乡窑户,惟召集高手匠作,赴厂帮工,与召募人役,一体计工偿价,方为得体。

但民窑狡诈,人百其心,乘限期紧并多,以歪斜浅淡瓷器塞责。

厂官事逼,姑收凑解。

钦限器皿屡至愆期,职此之故,不若多设窑座,雇请高手厂内自造自烧,尤为速便。

”[16]朝廷以“散窑”方式,将所需烧造的御瓷份额摊派给有实力的民窑。

“惟官窑有其制,部限瓷器,不预散窑。

钦限瓷器,官窑每分派散窑,其能成器者,受嘱而择之,不能成器者,责以必办。

不能办则官窑悬高价以市之,民窑之所以困也。

”[17]侵占民利的强行摊派,必然导致官府与窑民之间的矛盾激化。

“万历三十年二月甲申”,兼理窑务的江西矿务太监潘相督造龙缸,因久不成功,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不但派役于民,还对工匠进行鞭笞和捕杀。

童宾目睹同役工匠的苦况,愤然投窑自焚,激起景德镇窑工民变。

“江西税监潘相、舍人王四等,于饶州横恣激变,致毁器厂”,[18]这场抗暴运动长达四年之久。

“官搭民烧”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性破坏,是对官窑体制根基的一次致命打击,旧有官窑制度的瓦解不可避免,这为民窑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机遇,也为晚明民窑大量僭越明初所定的器用制度创造了条件。

二、从庄重典雅到淫巧靡丽——明代瓷器艺术风格的变迁

瓷器艺术风格的变迁是国运消长的写照。

明前期瓷器造型壮美、纹饰典雅、釉色匀净。

洪武瓷造型雄壮,纹饰简练豪放,征,主有元代遗风有元代遗风。

永宣时期是明代陶瓷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时烧制的品种有青花、白釉、青釉、红釉、影青、翠青、冬青、蓝釉、酱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青花矾红彩、白釉酱彩、孔雀绿釉、青金蓝釉、黄釉、五彩及仿宋汝、哥釉等。

永乐瓷造型灵秀俊美,烧造技艺比洪武时期有显著提高。

青花瓷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釉面有铁锈斑沉淀,偶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宣德瓷造型浑厚规整,纹饰更为丰富,常见植物、动物、人物、山水、庭园等题材。

其龙纹回首卷体,刚劲威武,富有灵性。

还出现画工颇为细腻的产品,据谢肇淛《五杂组》记述:

“宣窑不独款式端正,色泽细润,即其字画亦皆精绝。

余见御用一茶盏,乃画‘轻罗小扇扑流萤’者,其人物毫发俱备,俨然一幅李思训画也。

外一皮函,亦作盏样盛之。

小铜屈戍,小锁尤精,盖人间所藏宣窑又不及也。

”[19]宣德官窑开始普遍书写年号款,且写款位置不固定,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款识。

明中期瓷器风格明显呈现出从强到弱的趋势变化。

成化、弘治、正德三位皇帝都对本朝瓷器风格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成化皇帝性格怯懦,比较喜爱淡雅小巧,纤细孱弱的瓷器,与造型健硕的洪武瓷、青花浓烈的永宣瓷形成鲜明对比。

为满足朱见深对精巧瓷器的偏好,成化官窑在纹饰和胎质上都有创新,且不惜工本,烧造量巨大。

据《明史》载:

“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

”[20]在稳定运行的官窑体制保障下,烧出一代名品。

“成化厂窑烧造者,土腻埴,质尚薄,以五彩为上。

青,用平等青料,不及宣器。

惟画彩高轶前后,以画手高、彩料精也。

郭子章《豫章陶志》云:

‘成窑有鸡缸杯,为酒器之最,上绘牡丹、下画子母鸡,跃跃欲动。

’五彩蒲萄撇口扁肚靶杯,式较宣杯妙甚;

次若人物莲子酒盏、草虫小盏、青花纸薄酒盏,名式不一,色深浅莹洁而质坚。

五彩齐著小碟、香盒、小罐,皆精妙可人。

唐氏《肆考》云:

‘神宗尚食,御前有成杯一双,直钱十万。

’明末已贵重如此。

按:

昔论明瓷者,首宣、次成、次永、次嘉,然宣彩未若成彩,其点染生动,有非丹青家所能及也。

”[21]其中斗彩鸡缸杯、五彩蒲萄撇口扁肚靶杯等,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传世藏品。

成化瓷纹饰无论花草、人物,画风都较素淡,人物衣饰缺乏层次感,旧有“成化一件衣”之说。

创烧于宣德时期的婴戏纹碗,在成化时大量生产,反映出朱见深迫切的求子心态。

斗彩又称逗彩,创烧于成化时期,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的产品。

其工艺是在高温(1300°

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上,以矿物颜料二次施彩,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白,再入小窑低温(800°

C)烘烤而成。

因它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故明清文献中多有记载。

谷泰《博物要览》称:

“成窑上品无过五采蒲桃撇口匾肚把盃,式较宣盃妙甚。

次若草虫可口子母鸡劝杯、人物莲子酒盏、五供养浅盏、草虫小盏、青花纸薄酒盏、五采齐筋小碟、香合、各制小罐,皆精妙可人,余意青花成窑不及宣。

”[22]关于文献中“斗彩”一词的首度出现,见于清中期《南窑笔记》:

“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采三种。

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

填者青料双勾花鸟、人物之类,于胚胎成后,復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

其五采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

[23]弘治皇帝生活简朴,不尚奢华,加之在位时间较短,所以官窑器并不多见。

值得称道的是一种两次入窑烧成的低温黄釉祭瓷,因采用浇釉技法,故称“浇黄”。

因釉色娇嫩,光亮如鸡油,又称“娇黄”、“鸡油黄”。

弘治青花瓷纹饰留白较多,发色清淡。

正德瓷器风格与成弘时期相比,出现了器型较大的产品。

除常见的碗、盘、瓶、罐、炉、烛台、壶等,还创烧了绣墩、笔架、多层套盒、花插插屏、石榴形小罐、八方罐等。

青料的使用较为复杂,以江西乐平产平等青(陂塘青)料绘制者,发色清淡闪灰;

以江西上高县石子青绘制者,发色浓艳闪灰;

以云南回青料绘制者,发色浓艳闪紫。

武宗朱厚照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少年天子,他对各种宗教有着广泛兴趣,对伊斯兰教及其习俗更是情有独钟,甚至颁布过令人啼笑皆非的禁猪诏令。

据《明武宗实录》载:

“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卯,上至仪真。

时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

是岁,仪真丁祀,有司以羊代之。

”[24]关于这件事,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也有记述:

“时武宗南幸,至扬州行在。

兵部左侍郎王,抄奉钦差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钧帖,照得养豕宰猪,固寻常通事。

但当爵本命,又姓字异音同。

况食之随生疮疾,深为未便。

为此省谕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将豕牲不许喂养,及易卖宰杀,如若故违,本犯并当房家小,发极边永远充军。

”[25]“如正德乙卯,武宗南巡禁宰猪,则民间将所畜,无大小俱杀以醃藏至庚辰春祀孔庙,当用豕牲仪真县学,竟以羊代矣。

”[26]此令一出,全国上下不但餐桌上再无猪肉美食,连祭祀所需的豕牲,都只好以羊代替。

正是武宗对伊斯兰教及其习俗的浓厚兴趣,烧制了大量以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装饰的青花瓷器,内容或是《古兰经》教义,或说明瓷器用途。

伊斯兰风格是正德瓷器的一个时代特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正德青花折枝花开光碗,碗底书“大明正德年制”青花六字款,外壁绘六个圆形开光,其内分别以阿拉伯文写“政权”、“君主”、“永恒”、“每日”、“在增加”、“兴盛”等字,意为“政权君主永恒”、“兴盛与日俱增”,碗心以阿拉伯文书写“感谢他(真主)的恩惠”。

另一青花碗外壁以变形灵芝间隔六个菱形开光,内书阿拉伯文“接近亲属,传播和平,接给他实物”,碗心菱形开光内书阿拉伯文:

“感谢真主的恩惠。

”还有不少书写大段《古兰经》语录、圣训格言、赞颂真主安拉和贵圣穆罕默德文字的瓷器。

明后期瓷器造型奇巧、纹饰繁缛、釉色浓艳靡丽。

嘉靖、万历时期,除青花瓷外,还有大量五彩瓷。

随着“官搭民烧”制度的推行,朝廷对景德镇瓷器的管理日益松懈。

器用禁制中的龙凤纹,在民窑瓷器上泛滥起来。

“今器贡自京师者,岁从部降式造,特以龙凤为辨。

然青色狼藉,有司不能察,流于民间,其制无復分。

”[27]由于明末青花的呈色技术已能绘画较精细的线条,所以出现大量立意高古的山水图、源于文人士大夫生活或出自历史典故的人物故事图,还有龙凤神兽、花鸟鱼虫等题材,“龙凤花草各肖其形容,而五彩玲珑务极其华丽”。

[28]这得益于此时发达的印刷业,瓷面纹饰的蓝本多来自流行小说、戏剧话本版画及画谱刻本。

“其画染、则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规抚名家,各有元本”。

[29]时人常用的画谱有《高松画谱》、《顾氏画谱》、《夷门广牍》、《图绘宗彝》、《程氏竹谱》、《刘雪湖梅谱》、《汪虞卿梅史》、《集雅斋画谱》、《十竹斋画谱》等,它们为瓷器纹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是晚明社会市民文化兴盛的体现。

三、明代皇家祭祀及赏赐用瓷

朱元璋非常重视祭祀礼仪的政治功能,积极推进以郊祀和宗庙为主体的儒家祭祀制度,并赋予其极高的地位。

为使民众遵守贵贱分明,尊卑有序的道德伦理,稳定社会秩序,使全国上下统一思想、发展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太祖制定出一整套礼仪制度,其中大部分延续至嘉靖时期。

祭瓷之制为洪武三年定,提议者是礼部尚书崔亮。

“亮言:

‘礼运曰:

礼行于郊,则百神授职。

今宜增天下神祇坛于圜丘之东,方泽之西。

”又言:

“郊特牲‘器用陶匏’,周礼疏:

‘外祀用瓦’,今祭祀用瓷,与古意合。

而盘盂之属,与古尚异,宜皆易以瓷,惟笾用竹。

”[30] 

“丁亥礼部奏:

按《礼记·

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器用陶匏瓦器’,尚质故也。

《周礼·

笾人》,‘凡祭祀供簠簋之实’,《疏》曰,‘外祀用瓦簋’。

今祭祀用磁,已合古意。

惟盘盂之属,与古之簠簋登豆制异。

今拟凡祭器皆用磁,其式皆仿古之簠簋豆登,惟笾以竹。

诏从之。

”[31]可知明初祭瓷的种类,除爵等少数器型遵循古制外,其余登、铏、簠、簋、笾、豆之属,皆被盘、碗取代。

尽管礼部曾奏请依古制烧造祭瓷,且有“诏从之”的记载,但据《大明会典》卷二百一:

“代簠、簋、笾、豆,瓷盘二十八”,[32]卷九十四“祭器”:

“笾、豆、簠、簋,俱用瓷楪”,并注“簠、簋楪稍大”,“鉶一,用瓷椀”,[33]又卷八十二“圜丘第一成”及“第二成”陈设图注:

“登、鉶以磁碗代,簠、簋、笾、豆以磁盘代,凡坛庙同”,[34]说明此提议未被沿用,明中期以后用量最大

的祭瓷仍是盘、碗。

关于祭瓷的使用功能,据《大明会典》卷二百一载:

“(洪武)二年定,祭器皆用瓷。

……(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

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造解。

计各坛陈设:

太羹碗一,和羹碗二,毛血盘三,著尊一,牺尊一,山罍,代簠、簋、笾、豆、瓷盘二十八,饮福瓷爵一,酒盅四十,附余各一。

十七年,饶州府解到烧完,长陵等陵,白瓷盘、爵共一千五百一十件,附余一百五十件,行太常寺收贮。

……幸学释奠题准:

白瓷尊、爵、盘、碗,内承运库取用。

”[35]这是对周礼祭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明代帝王通过祭祀礼仪,上承天命,下教生民。

依据受祭对象的不同,分别配之以蓝、黄、红、白四种单色釉瓷。

高温蓝釉瓷祭天,釉色有“祭蓝”之称,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明宣德时达到高峰。

因釉色均匀浓艳,具宝石般光泽,还有“宝石蓝”之称。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百多件宣德款蓝釉瓷是清宫旧物,以小件碗、盘为主,为宣德时祭天用瓷。

清宫旧藏弘治蓝釉双牛耳描金牛纹牺尊,高32.2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18.5厘米。

敞口短颈,溜肩,腹上丰下敛,近足处外撇,内圈足,肩部置对称双耳,轮廓线描金彩。

外壁施祭蓝釉,腹部以金彩绘双耕牛,金彩基本保存完好。

据阮谌《礼图》云:

“牺尊饰以牛,象尊饰以象。

于尊腹之上,画为牛象之形”[36],器型依古制烧造。

清宫旧藏一件嘉靖蓝釉爵杯,通高16.1厘米,口径12.7/6.6厘米,足距7厘米。

椭圆口,深腹,下承三足。

配铜质镂空盖,盖顶珊瑚钮,因嘉靖时使用进口的回青料,所以釉色蓝艳泛紫。

腹部塑雕仿商周青铜器的云雷纹、兽面纹、鼓钉纹等,釉薄处露白色胎骨,器底无釉露胎,刻“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为祭天之饮福爵。

黄釉祭瓷用于祭祀社稷和方丘,是低温釉制品,器型以盘、碗居多,也有罐、尊等。

弘治时期的产品最佳,其胎质细腻坚密,釉面光亮,釉色纯正均匀如鸡油。

清宫旧藏弘治黄釉牺尊,高32厘米,口径l9厘米,底径17.5厘米。

敞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

肩部两侧各置牛头形耳。

里施白釉,外施黄釉,外壁以金彩绘九道弦纹。

底部素胎无釉,无款,此器与乾隆十三年奉敕编著的《皇朝礼器图式》中方丘正位尊的形制基本一致。

[37]弘治以后,黄釉祭瓷的烧制水平不断下降,除正德时还有少量产品可与之媲美外,多数产品釉质肥厚不平,釉色较深。

高温铜红釉祭瓷祭郊日坛,釉色称“祭红”。

关于此釉的其他称谓,“《肆考》纪,明厂窑做‘祭红’,沈阳唐公记,今厂器做‘霁红’,而陶俗皆作‘济红’。

其实‘祭红’为是。

盖宣窑造此,初为祭郊日坛用也。

唐窑纪‘霁红’,由宣窑‘霁青’推写耳。

”[38]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写道:

“宣德发明祭红,乃祭郊坛用品所创之色也。

又称‘霁红’,谓如朝霞霁色,一名‘积红’、一名‘醉红’,复名‘鸡红’。

则因瓷无专书,市人以音相呼,遂成种种异名耳。

”[39]该釉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烧造难度极大,明永宣时期水平最高。

永乐祭红釉厚如脂,釉面如初凝的鸡血。

因宣德祭红釉中配入红宝石、玛瑙等名贵矿物,故釉色如红宝石般晶莹,色调庄重深沉。

陆廷灿在《南村随笔》中说:

“宣德祭红,以西红宝石末入泑,凸起者,总以汁水莹厚如堆脂,汁纹鸡桔(即:

釉面呈现出鸡皮纹和橘皮纹),质料腻实,不易茅蔑(即:

开裂)。

”[40]成书于万历十七年王世懋所著的《窥天外乘》中称:

“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

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

”[41]嘉靖以后,由于技术衰退和鲜红土原料告罄,高温祭红釉瓷烧造陷入困境,故“嘉靖二年,令江西烧造瓷器,内鲜红改作深矾红。

”[42]低温矾红釉由氧化铁呈色,色泽砖红、性质稳定、较易烧成。

永乐时白釉祭瓷的烧造技术在达到高峰,有“甜白”之称。

蓝、黄、红釉以铁、铜、钴、锰等氧化物为呈色剂,而白瓷并非在釉料中加入呈色剂,它是以含铁量很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含铁量小于0.75%)烧成。

在景德镇珠山遗址永乐地层中,白瓷堆积层厚重,说明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产量很大。

(洪熙元年九月)“己酉”,为造奉先殿几案,“命行在工部于江西饶州府造奉先殿太宗皇帝几筵、仁宗皇帝几筵白磁祭器。

”[43] 

“……月坛白色……长陵等陵白瓷盘、爵共一千五百一十件,……幸学释奠题准:

白瓷尊、爵、盘、碗,内承运库取用”[44]器型主要有赏瓶、豆、爵、盘、碗等,北京故宫藏弘治白釉“祭器”青花铭盘,高4.5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6.4厘米。

敞口浅壁,圈足。

通体施白釉,釉质细腻光洁。

盘心青花书“祭器”二字,注明此盘用途。

白釉瓷不仅祭郊月坛,也赏赐功臣勋贵。

在南京明故宫遗址东部社稷坛井内11米深的淤泥中,出土一件白釉矾红彩“赏赐”铭梅瓶。

同时还出土了白釉爵、白釉碗。

该梅瓶折沿束颈、丰肩敛胫,平底内凹,带旋坯痕,造型有元代遗风。

朱元璋建立政权以前,常设酒宴犒劳功将。

《明太祖实录》卷十三载:

至正二十三年八月鄱阳湖大战后的“九月丁卯朔,上发湖口还建康。

壬申,上至建康告庙,饮,至论功行赏,赐常遇春、廖永忠田馀,将士金帛有差。

”[45]庆功宴上所用的盛酒器,当有此类“赏赐”铭梅瓶。

又见(宣德元年二月戊寅)“宣宗皇帝尝亲御翰墨作《春山》、《竹石》、《牧牛》三图,题诗其上,装潢成卷,赐公(杨荣),并赐端砚,御用笔墨及白磁酒器,茶锺、瓶罐、香炉之类。

”[46](宣德四年九月甲辰朔)赐(杨荣)白金、珍珠、钞币、白磁器、苏合香丸等物,重阳节赐宴及御制诗一章。

”[47]

四、明代宫廷日用文房陈设娱乐及宗教供瓷

明代宫廷日用瓷是各官方窑场的大宗产品,主要产地是龙泉、景德镇和磁州。

由光禄寺和尚膳监两个机构负责。

“凡直隶宁国府解到岁造酒瓶一十万个,送南京光禄寺交纳。

嘉靖七年题准:

止解一万五千个。

”[48]据《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四六,永乐四年十月:

“回回结牙思进玉椀,上不受,命礼部赐钞遣归。

谓尚书郑赐曰:

‘朕朝夕所用中国磁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

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

’又曰:

‘虏贪而谲,朕受之必应厚赉之。

将有奇异于此者,继踵而至矣,何益国事哉。

’”[49]由此可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