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孝绪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5424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阮孝绪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阮孝绪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阮孝绪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阮孝绪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阮孝绪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阮孝绪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阮孝绪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阮孝绪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阮孝绪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原文】楚庄王欲伐越,庄杜子谏曰:

“王之①伐越何也?

”曰:

“政乱兵弱。

杜子曰:

“臣愚②患智之如目也③,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④。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跻⑤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

“自见之谓明⑥。

  ①之:

助词,无义。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愚:

自谦之词。

  ③患:

担忧④智如目也:

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⑤睫:

眼毛

  ⑥庄跻:

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与楚王不同时,系寓言假托。

  ⑦明:

眼镜明亮,引申为明智

【译文】楚庄王想讨伐越国,杜子劝谏道:

“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

”楚庄王说:

“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

”杜子说:

“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

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

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

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

您却要讨伐越国。

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

”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

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

所以《老子》上说:

“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太原王传》(节选)

【原文】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

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铄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

能以索持犀牛却行。

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积功授青涧都虞侯。

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偏将军。

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

世忠忧之。

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

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大呼,声振刀甲。

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

以功授閤门宣赞舍人。

【译文】解元,字善长,吉水县人。

浓眉俊目,手臂极长,起于行伍,尤善骑射,可与春秋时期神箭手养由基媲美,因此人送外号“小由基”。

力量惊人,能用铁索牵引犀牛倒退而行,曾经纵马驰骋敌阵当中,骁勇善战,来往如飞一般。

起初,解元从德清砦起兵做保安军,功劳累积而担任清涧都虞侯。

建炎三年,解元为韩世忠麾下偏将。

韩世忠到下邳后,闻金兵大队人马将到,士兵惊恐,军心动摇。

解元沉着应战,率领20余骑兵悄悄出发,擒拿金兵数人,比较详细地了解了敌人的动态。

返回途中遭遇敌骑兵数千人,解元跃马横枪,像鹘一样猛击,将敌酋长挑落下马而逃跑,其余金兵也望风而逃。

解元因为功勋卓著被授予閤门宣赞舍人的官职。

纯孝之报

《世说新语德行》

【原文】吴郡陈遗,家至孝。

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译文】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送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偷袭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袋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双方在沪渎开战,结果(袁山松)被打败了。

军队溃散,逃跑到山林沼泽中,大多数人都死于饥饿,只有陈遗依靠锅巴得以活了下来。

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对他纯厚孝心的报答。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缘箩山人集》

【原文】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

“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

“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北人:

北方人

(2)菱:

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

(3)仕(于):

(在)官,做官(4)啖(dà

n):

吃(5)并壳:

连同壳一起吞下

(6)或:

有的人(7)短:

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8)去:

去掉(9)欲:

(10)夫(fú

):

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提示下文(11)此坐:

这是因为

(12)强:

竭力、勉强、勉力、硬要(13)而:

【译文】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

他到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

有人说:

“吃菱角要去壳。

”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道:

“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呀!

”问的人又问:

“北方也有菱角吗?

”他说:

“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

”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原文】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

“诺。

”起曰:

“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

老友说:

“好啊。

”吴起说:

“(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

”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晚饭而等候他。

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

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害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

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应该是他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

!

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啊。

【原文】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属——通“著”,做,写。

羁——马笼头。

在文中是约束的意思。

为——做。

辞——推辞。

辍——停止。

【译文】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

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他的亲朋好友喜欢多事,有人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

每当完全喝醉的时候,他就非常满足和悦的样子。

他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表现,只是每当一见到酒就喝,如果偶尔没酒,也可以不停的尽兴吟诵。

他生性就不懂音乐,却收藏着一张素琴,那琴连弦绳也没有了,也不必不调音。

每当朋友们来聚会喝酒,就抱琴而弹,以歌相和,还说:

“只要能体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

【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1.伐:

讨伐2.失道:

迷失道路。

道:

道路

3.反:

通假字同“返”,返回4.阳:

南面,南

5.以:

凭借6.不难:

不惜,不耻

7.圣人:

有智慧的人8.孤竹:

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

9.圣:

精明通达10.仞:

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1.管仲、隰(xi)朋:

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12.蚁囊一寸而仞有水:

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

13.掘:

挖。

14师:

学习,请教,向……学习。

15.迷惑:

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16.随:

跟随,跟着。

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7.师于老马:

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18.放:

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19.行:

走20.居:

居住

21.圣:

精明通达22.从:

跟随

23.孤竹:

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24.不难:

25.管仲、隰朋:

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公的大臣。

26.阴:

山北水南27.阳:

山南水北

28.以:

凭借29.过:

过错

【译文】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

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

”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

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现在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韩魏公知北都

【原文】,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

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

乃开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卓,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

“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

“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译文】韩琦是宋朝的重臣,很有名。

他的一个表兄弟献给他一只玉盏,说是耕地的人进入在修的坟墓得到的,玉盏从里到外没有一丝斑点,果真是绝无仅有的好东西。

韩琦用百两金子答谢他,特别视为珍宝。

于是打开醇酒召集负责水运粮食的官员和显要官员,特意准备了一桌饭菜,用绣着花纹的衣服覆盖着,把玉盏放在上面,并准备用它来饮酒,向在座宾客劝酒。

不一会被一个小吏不慎碰倒了桌子,玉盏摔得粉碎,在座的客人都很惊愕,那个武官趴在地上等着发落。

韩琦却不慌不乱,笑着对在座的宾客说:

“东西也有它破损的时候。

”又对那个武官说:

“你是不小心触翻了桌子,不是故意的,你又有什么罪?

”韩琦的度量宽大就是这样。

李世民畏魏征

《资治通鉴》

【原文】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③威。

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

“人言陛下欲幸南山⑤,外皆严装⑥已毕,而竟不行,何也?

”上笑曰: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⑦耳。

”上尝得佳鹞⑧,自臂⑨之,望见征来,匿怀中;

征奏事固⑩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①回:

回转,扭转。

②上:

指唐太宗李世民。

③霁(ji)威:

息怒。

 ④谒告:

请假。

⑤南山:

终南山,在今西安市东南七八十里。

 ⑥严装:

装备整齐。

⑦中辍:

中止;

辍:

停止。

⑧鹞:

猛禽。

 ⑨臂:

手臂,这里为动词,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⑩固:

故意。

【译文】魏征的样貌虽比不上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说服劝谏别人。

每逢冒犯君主威严当面直言规劝时;

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

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

“据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

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

”皇上笑答:

“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适可而止了。

”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见到魏征前来,藏到怀中。

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武昌九曲亭记(节选)

【原文】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①,乘渔舟,乱流而南②。

山中有二三子③,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④,相携徜徉而上⑤。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⑥。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释词】①策:

也是杖。

杖策:

谓扶杖。

②乱流:

横绝江水。

  ③二三子:

指若干青年儒生;

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

  ④幅巾:

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

幅巾迎笑:

表示苏轼与山中的年轻人关系之融洽。

  ⑤徜徉(chá

ngyá

ng):

自由往来的样子。

⑥相劳:

相互慰问。

【译文】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每出必携书

袁枚

【原文】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①,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②。

人问:

“公何好③学?

”曰:

“非也。

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借此遮目耳。

”素④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⑤。

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

人以此重之。

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⑥记风月繁华之盛,明我斋⑦读而羡之。

【释词】  

①驺:

负责养马的人,此处指马。

②辍:

间断。

③好:

喜爱

④素:

向来。

⑤相中合意。

⑥备:

详细。

⑦明我斋:

某书斋主人。

【译文】康熙年间,曹练亭任职江宁织造(一种官名),每次出门都跟着八匹马,而且他肯定会带上一本书,经常翻看,从不间断。

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学习呢?

”他回答说:

“不是,我并不是掌管一方的地方官员,而百姓见到我都会起立行礼,让我的内心感到不安,于是用这个来掩人耳目。

”曹练亭向来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和睦,等到江宁太守陈鹏年因为被人诬陷而被判罪时,他却秘密奏报朝廷保荐陈鹏年。

世人因此而看重他。

他的儿子曹雪芹编写了《红楼梦》一书,详细记载了月繁华的一些事情。

其中有叫大观园的,就是我的随园,知道我的书斋的人读了《红楼梦》之后都羡慕我的随园。

恨不使朝士见

《世说新语》

【原文】

  林道人诣谢公①。

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②。

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③。

王夫人因自出,云:

“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④。

”因流涕抱儿以归。

谢公语同坐曰:

“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⑤!

林道人:

晋代和尚支道林;

谢公:

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

东阳:

谢郎,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

其父谢安早逝,下文“家难”指此事。

总角:

古时儿童头结成小髻,指代小孩。

信:

传信的人。

【译文】僧人支道林去见谢公(谢安),东阳(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

他和林公清谈,说的很累。

东阳的母亲王夫人在隔壁听他们辩论,两次让人叫东阳回去,都被谢太傅留住。

于是王夫人亲自出来,说道:

“我早年守寡,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

”随即哭着把儿子抱回去了。

谢公对同座的人说:

“家嫂言辞感人,实在值得称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

于令仪不责盗

【原文】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

(1),长厚

(2)不忤(14)物,晚年家颇丰富。

一夕,盗入其室(3),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4)。

令仪曰:

“汝素寡悔(5),何苦而为盗耶(6)?

“迫于贫耳!

”问其所欲,曰:

“得十千足(11)以衣食(7)。

”如其欲与之。

既去,复呼之,盗大恐。

谓曰:

“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留之,至明使(12)去(8)。

"

盗大感愧,卒(13)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1)市井人:

做生意的人。

(2)长(zhǎng)厚:

年长而厚道。

(14)忤:

相悖,与人相冲撞。

(3)盗:

小偷。

(4)乃:

原来。

(5)素:

寡悔:

很少有懊悔,意为很少做错事。

  (6)邪:

同“耶”。

  (7)十千:

指一万铜钱。

  (8)去:

离开。

 (9)延:

聘请。

掖:

教育。

(10)令族:

有声望的家族。

(11)足:

足够。

(12)使:

让。

(13)卒:

最后,最终。

【译文】于令仪是曹州(今山东菏泽)人,是个商人;

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

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结果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

于令仪问他说:

“你平常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何苦今天做贼呢?

”小偷回答说:

“因贫困所迫罢了。

”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麼东西,小偷说:

“能得到十千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

”于令仪听后就如数给了他。

正在那小偷要出门离去时,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大为恐惧。

于令仪对他说:

“你贫穷的厉害,晚上带着十万铜钱回去,恐怕会被人责难的。

”于是将小偷留下,天亮后才让他离去。

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良民。

张养浩

《元史》

【原文】张养浩,宇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养浩昼则默诵,父母忧其过勤而上下止之,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及选授堂邑县尹。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

“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

“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译文】张养浩,宇希孟,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

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年仅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这件事,推举张养浩做东平的学正。

在后来他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

(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

“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

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啊!

”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

“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

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

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陈谏议教子

【原文】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

“彼马何以不见?

”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尧咨者,陈之子也。

谏议遽招子,曰:

“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是移祸于人也!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译文】宋朝陈谏议(即《卖油翁》中的太尉陈尧咨)是翰林学士的时候,他家有一匹恶马,不能够驾驭,踢咬伤了很多人了。

一天早上,他的父亲谏议进入马厩,发现这匹马不见了,于是质问养马的人,养马的人说:

“翰林学士把它卖给商人了。

”谏议马上对翰林说:

“你是贵臣,你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止这匹马,旅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

你这是把祸害移给别人啊。

”立刻命令把马取回来,把钱退给买主,再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不再出卖过。

当时有人称赞说陈谏议有淳朴敦厚的长者风度。

燕人赵良

【原文】赵良者,燕人也。

漂泊江湖,疾恶如仇。

一日,途经谢庄,闻有哭声,遂疾步入茅舍,见一少女蓬头垢面,哀甚。

义士询之,乃知为某村二恶少所凌辱也,痛不欲生。

义士怒不可遏,径自诣某村,索二恶少,责之曰:

“汝等何故凌辱无辜少女?

”一恶少虎视耽耽曰:

“何预尔事?

”义士目斥之:

“汝非人也,但禽兽耳!

”未及恶少出剑,义士之白刃已入其胸,立仆。

一恶少伏地求恕,义士斩其耳以示众,儆其不得为非作歹也。

【译文】赵良这个人,祖籍燕赵(今河北一带)。

漂泊江湖之中,疾恶如仇。

一天路过谢庄,听到有哭的声音,就快步进入茅草屋里,见到一个少女面目脏乱,表情非常悲伤,赵良问她怎么了,这才得知是被某村两个恶少欺凌,痛苦的不想活了。

赵良愤怒的不可忍耐,径直到了那个村庄,找寻到了两个恶少,责问他们:

“你们为什么欺凌无辜的小女骇?

”一个恶少虎视耽耽的说:

“关你什么事?

”赵良用眼瞪他并说道:

”你不是人啊~是个禽兽。

”还没等恶少拔出剑来,赵良的剑已经插进了他的心脏,立刻就倒地了。

另一个恶少跪地求饶,赵良割下他的耳朵以示众人,告诉他们不能再做坏事了!

红毛毡

【原文】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

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

红毛人固请:

“赐一毡地足矣。

”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

其人置毡岸上仅容二人;

拉之容四五人;

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

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译文】红毛国过去是被允许与中国进行相互贸易的。

守边主帅看见他们来的人太多,便禁止他们上岸。

红毛人一再要求:

“只要给我们一块毡毯大的地方就够了。

”主帅想,一块毛毡毯大的地方容不下几个人,便答应了。

红毛人把毡毯放在口岸边,上面只站得下两个人;

他们拉了拉毡毯,就可以让四五个人站在上面了;

一边拉一边就不断有人登上岸来,一会儿时间,毡毯就变得约有一亩地那么大,上面已站着几百号人了。

这些上了岸的红毛人忽然一起把短刀抽出来,出其不意发动进攻,抢掠了方圆好几里地才离开。

丐孝其母

【原文】丐不如其乡里,明孝宗时,尝行乞于吴。

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直之竹筒中。

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曰:

“吾有母在,将以遗之。

”有好事者欲窥其究,迹之行。

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蔽舟系柳阴下。

舟虽蔽,颇洁,有老媪坐其中。

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

俟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

母食尽,然后他求。

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

有沈孟渊者,哀而与之食,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

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

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译文】一个乞丐的生活状况不如他的同乡人。

明孝宗年间,这个乞丐在吴地行乞。

每次乞到的食物都不吃,把它储存在一个竹筒中。

看见的人都很奇怪,时间长了就有人问乞丐这是为什么,乞丐说:

“我还有老母亲在世,但是已经命在旦夕。

”有好事的人想知道究竟,于是跟着乞丐走了一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