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孔子仁学及人发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4400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者爱人孔子仁学及人发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仁者爱人孔子仁学及人发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仁者爱人孔子仁学及人发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仁者爱人孔子仁学及人发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仁者爱人孔子仁学及人发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仁者爱人孔子仁学及人发现文档格式.docx

《仁者爱人孔子仁学及人发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者爱人孔子仁学及人发现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仁者爱人孔子仁学及人发现文档格式.docx

入是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

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

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泛:

音fà

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

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

指有闲暇时间。

  (8)文:

古代文献。

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语段疏通

  孔子说: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

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告诉我们这个学生“入则孝”,在家里是个孝子。

“出则弟”,出门在外与兄弟分开了,怎么弟呢?

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爱天下都是弟字的含义。

“谨而信”,做人非常谨慎,谨慎与拘谨以及小器是两回事,这个人能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言而有信。

同时又“泛爱众”,有伟大的胸襟,爱天下之人有如爱自己一样,理论容易,要修养到如此真难。

孔子说,假如一个人这些都做到了,“而亲仁”,在亲近有学问道德的人做朋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最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学文”,做文学家,艺术家,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随心所欲。

  •名家点评

  李零《丧家狗》:

孔子强调,提高道德修养之后,还要提高文化修养。

第一,别当坏蛋。

第二,别当笨蛋。

即先当好人,再当知书答礼的人。

  •当代意义

  中国的文化,师生之间有如父子,过去有“一日从师,终生若父”的情形,而老师对于学生,也负了一辈子的责任。

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师道精神”。

  当老师的要给学生找工作,得意门生,连媳妇都包办,当学生的也要尽弟子之劳,弘扬师教,捍卫师说,光大师门,义不容辞,李零说:

“就向他生活过的农村,当爹的要给儿子盖房娶妻,当儿的要给老人担水拾柴、准备棺材”。

这里并无什么哲学、智慧或知识,而仍然是做人的非常具体的规范,但又并不只是处世格言。

  2.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

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

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

“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

“是。

”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

“这是什么意思?

“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逻辑推理

  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里,曾参走过他的前面,于是孔子便叫住他:

“参!

”曾参听到老师叫,回过头来,于是孔子便告诉他说:

“吾道一以贯之。

”就是说我传给你一个东西,一以贯之。

这一以贯之的是什么?

如果说是钱,把它贯串起来还可以,这“道”又不是钱,怎么一以贯之呢?

但曾子听了这句话后,打了个拱说:

“是,我知道了。

”孔子讲了这句话,自己又默然不语了。

同学们奇怪了,等孔子一离开,就围着曾参,问他何老师打的是什么哑谜呢?

夫子又传了些什么道给曾参呢?

曾子没有办法告诉这些程度不够的学生,只有对他们说,老师的道,只有忠恕而已。

作人做事,尽心尽力,读一人尽量宽恕、包容。

就此便可入道了。

  •各家点评

  《集释》:

论语”贯”字凡三见,曾子之”一贯”也,子贡之”一贯”也,闵子仍”旧贯”也.此三”贯”字,其训不应有异.按”贯”,行也,事也.

  <

钱解>

: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后孟子曰: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史料收集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孔子学问的重点在於社会生活的实践,而每个人所要奉行的便是「忠」「恕」两字。

「忠」是「恕」的积极的一面,儒家认为这两字是实行仁义的著手处,所以礼记中庸也说「忠恕违道不远」。

  《广雅.释诂四》:

“恕,仁也。

”(古人说,恕和仁,意思差不多,但严格讲,两者还不完全一样。

人是人其人,拿人当人;

恕是如其心,将心比心。

恕字从心如声,古人常说:

“如心为恕”这是拆字为解,准确的说,就是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我们要注意,恕不等于宽恕,今语所谓宽恕,强调的是宽。

  3.子贡曰: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

“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

”孔子说:

“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

譬如有人骂我,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骂任何人。

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的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愿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烦恼。

你说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

”他乡孔子报告了自己这个做学问的可贵心得。

孔子听了便说:

“子贡啊,这是你做不到的呀!

”再下一句虽然没有写出来,但隐约中包含有孔子自谦的意味,等于说,就算我为师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任何人都做不到。

为什么呢?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活着,一定烦恼了别人,这是必然的道理。

  老子认为绝对的无私是不可能的,做到“清心寡欲”已经很了不起了。

朱注>

此仁者之事,不待勉强,故夫子以为非子贡所及.

  这是子贡很得意地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

有人说,我们后世的人景仰孔子,知道他了不起,那是子贡的功劳。

孔子晚年的生活基本靠子贡维持的,乃至扬名天下,子贡也有大功。

且孔子死后,子贡庐墓三年——守着孔子的坟墓三年,就像对父母一样。

  子贡重恕道。

他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孔子说,那就是“恕”吧。

“恕”是什么?

孔子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从自己这一方面讲。

我对别人讲恕,不可强加于人;

别人于我也一样,同样不可强加于我。

  这应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通,比较符合社会契约理论,在今日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作为现代法律政治之根本.在今日看来,”办不到”是由于当时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公私不分,情理纠缠,没法理性化的缘故。

  子贡反对强加于人:

别人欺负我,不行;

我欺负人,也不行。

当今的大国都不讲恕道,以强凌弱是国际原则,和从前没什么两样。

不欺负人,也不受人欺负,难。

崛起就是崛起,怎么还是和平的,他们听不懂。

  4.子贡曰:

“如有博施

(1)于民而能济众

(2),何如?

可谓仁乎?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3)其犹病诸(4)。

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1)施:

旧读shì

,动词。

  

(2)众:

指众人。

  (3)尧舜:

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

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

病,担忧。

诸,“之于”的合音。

  (5)夫:

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

能够就自身打比方。

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

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

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子贡:

“假如我博施、救济,老师,怎么样?

可以算得是你所标榜的仁慈吧?

“你说的这件事,太伟大了,岂止是对仁来说,实在是永远做不到,做不尽的大事业,我也做不到,就是古代圣帝明王如尧舜一样当权的人,也做不到。

”问题在于一个人想做好事,绝对的大公,很难很难,是做不到的。

  《朱注》:

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

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间矣。

状人之体,莫切于此。

  道家“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绝对的个人主义,一毛都不拔。

  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尽量的为公

  儒家,将保留适度的自私,慢慢扩充到为公。

(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有没有社会福利思想?

有!

社会福利思想早就有了,过去都偏重在个人做,以个人的立场,而现在,已经有政府、社团以及一些组织。

但是子贡在文中讲的是博施,无条件地把东西送给人家,救济大家,让大家得到帮助。

  台湾有个孙立人,蒋介石的国防部长,美国曾策划政变,用孙立人代替蒋介石,叫“孙立人事件”。

陕西有个孙达人,文革中受过毛泽东表扬,后来当了副省长。

他们的名字是有取于此。

  5.颜渊、季路侍

(1)。

子曰:

“盍

(2)各言尔志。

”子路曰:

“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3)善,无施劳(4)。

“愿闻子之志。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1)侍:

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

何不。

  (3)伐:

夸耀。

  (4)施劳:

施,表白。

劳,功劳。

  (5)少者怀之:

让少者得到关怀。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

“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

“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

“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说:

“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有一天,颜渊和子路站在孔子旁边闲谈,孔子就说:

“盍各言尔志。

(你们年轻的一代,把你们的志向、愿望说出来听听看。

)”子路曰:

(代表了子路的个性,我要发大财,家里有几百部小轿车,冬天有好的皮袍、大衣穿,还有其他很多富贵豪华的享受。

但不是为自己一个人,希望所有认识我的人,没有钱,问我要;

没饭吃,我请客;

没房子,我给他住。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有侠气)”颜渊却说:

“我希望有最好的道德行为、最好的道德成就,对于社会虽有善行贡献,却不骄傲。

”子路,忍不住,发问了,“老师!

你先问我们,你的呢?

也说说看。

”孔子曰:

“老者安之,(社会上所有老年的人,无论在精神或物质方面都有安顿)朋友信之,(社会朋友之间间,能够相互信任,人与人之间没有仇恨,没有怀疑)少者怀之(年轻的人永远有伟大的怀抱,使他的精神,永远有美好的理想、美丽的期盼)。

  如果这三点都能做到,真是了不起的人。

这样的人,如果要为他家一个头衔,就是圣人,或者神仙,或者如来。

  《朱注》:

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

一说:

安之,安我也;

信之,信我也;

怀之,怀我也。

亦通。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几句话,其实也就是孔子说的“修己以安人”。

孔子论人有三个境界,圣人第一,仁人第二,君子第三。

“修己以安人”是仁人的境界。

  6.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马棚失火烧掉了。

孔子退朝回来,说:

“伤人了吗?

”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

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

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

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

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孔子贵人贱畜,理当如此。

  程树德说:

圣人仁民爱物,虽有先后亲疏之别,而无贵贱之分。

  难道圣人就真的不关心马吗?

怎么可以贵人贱马。

牛马为人服务不错,但并非命该如此。

程氏说:

“伤人乎不”,这种读法很别扭;

“不”都为“否”,也不对;

值得注意的是,清武亿还有一种读法,是引扬雄《太仆鉴》。

武氏认为原文的前几句应读为“厩焚,子退朝,曰:

‘伤人乎’”,后面的“不”字其实是问话对象的答语,孔子听说没伤人,才问马。

孔子到底怎么想的呢?

天知道。

  7.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这一天哭过了,心头难过,绝对不唱歌。

  《正义》:

丧者哀戚,饱食于其侧,是无恻隐之心。

  李泽厚曰:

真实。

  此乃丧礼一。

  丧礼二: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说,“临丧不哀”是让人看不下去的(《八佾》)。

  古今中外,宗教、哲学、科学都在追究这个问题:

生命从哪里来?

往哪里去了?

死了以后还有没有?

是否如过去所将有再生之说,死了以后还会投胎。

所谓轮回、三世因果,佛家思想。

人死了以后,等到世界末日来临时,灵魂还会复活,接受上帝的审判,这是基督教的思想。

这是古今中外一个大问题,所以面孔子也不例外,对与生死之事,非常重视。

  8.“师冕

(1)见,及阶,子曰:

“阶也。

”及席,子曰:

“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

“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

“与师言之道与?

“然,固相

(2)师之道也。

  

(1)师冕:

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

  

(2)相:

帮助。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

“这儿是台阶。

”走到坐席旁,孔子说:

“这是坐席。

”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

“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

”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

“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

“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康注》:

圣人矜无告而哀困穷,非作意而为之,自然尽其道而已。

  师冕,是一个名叫冕的乐师。

古代的师有很多种:

一类是乐官之师,即《周礼•春官》的乐师、大师、小师、钟师等等;

一类是师保之师,其实是一种军事教官。

这里的师冕,他是乐官,是盲人。

  “道”也可译作“规则”、“道德”等等,这“道”即“礼”,亦“仁”,合乎道理,切于人情,亦今日对待残疾人的人道主义,足见“礼”与“仁”同,非常形象,至今适用。

“仁”由“礼”出,是从历史来源说;

“礼”由“仁”出,是从后世个体说。

所以并不矛盾。

  上古盛世,所有的残疾人都会得到合理的安排。

比如古代经常用盲人当乐师,瘸子看大门,就是传统。

现在,盲人拉胡琴吹唢呐的乐队很多,路上一个牵一个,《老井》里面演过。

阿炳也是盲人。

孔子对师冕照顾的很周到、很耐心,凡台阶、席位一一指示,这是对待盲人乐师的礼貌,孔子叫“相师之道”。

  9.子见齐衰

(1)者,冕衣裳者

(2)与瞽(3)者,见之,虽少,必作(4);

过之,必趋(5)。

  

(1)齐衰:

音zī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2)冕衣裳者:

冕,官帽;

衣,上衣;

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

冕衣裳者指贵族。

  (3)瞽:

音gǔ,盲。

  (4)作:

站起来,表示敬意。

  (5)趋:

快步走,表示敬意。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字面是这样解释的,深一层看他的含义,为什么孔子看到这三种人神态会变,这与心理的观念、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关。

表面上看,这是一盒小动作,没什么要紧,但是从这上面可以看出一个人学问修养、作人修为到什么程度。

孔子看到不但肃然起立,且“过之必趋”,一定走快几步,不敢多看,这就显示他心理上的修养。

  《朱注》尹氏曰:

此圣人之诚心,内外一者也。

<

表敬意也。

仍重在感情态度,朱注所谓内外一,是也。

社会有此人际关怀、人间情感作支援,甚为重要。

所以虽个体态度,却有社会功能,“民德归厚”亦赖于此。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

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平时我们在街上看到出殡的行列,不伦不类,没有礼仪,乱七八糟,以至于一般人对丧仪都无诚敬之心,所以一般人对死者也没有什么同情之感,有时还觉得很讨厌,这并不是对死者不怜悯,也不是对丧家遭遇的变故不同情,实际上是社会风气把礼仪弄坏了。

  说到孔子对礼仪的重视,看到有丧失的人,心理发生一种能够同情心,态度也随之肃然。

冕衣裳,穿制服的人,执政者的制服代表了国家的体制,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

对于瞽者,就是对可怜的人。

范围扩大包括了残疾的人,看到这种人,心里自然肃然起来。

  10.子钓而不纲

(1),弋

(2)不射宿(3)。

  

(1)纲:

大绳。

这里作动词用。

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

  

(2)弋:

音yì

,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

  (3)宿:

指归巢歇宿的鸟儿。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

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

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

  李泽厚曰:

旧注常以此来讲“取物以节”,不妄杀滥捕,乃理性经验,但这里着重的更是仁爱感情。

  弋不射宿,打猎的时候,拉弓射箭,就是对还巢的鸟,气息的鸟,他是不射,这一点代表中国过去文化的一种精神,中国人打斗时不喜欢用暗器,不得已要用时,必定同时大喝一声:

“看镖!

”表示先打了招呼,通知了。

这虽然是一个小动作,也就是民族性的特征,是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

  现代的生物学家,尽量提倡爱,爱动物,全世界都组织保护动物会,保护野生动物会,提倡禁猎。

我们过去认为,爱护动物时应有的道德,如相传的“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小事,但是扩而充之,就是仁爱心。

所以将孔子的这两点,放在这里,就是说爱心的扩充,是仁。

  动物的保护,古代就有,比如什么时候打猎,打什么样的动物,公的母的,大的小的,都很有讲究。

我国古书有很多记载,别的国家也有。

这种保护都是人本位,即从节约资源着想,而不是替动物考虑。

  11.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1)管仲,吾其被发左衽

(2)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3)也,自经(4)于沟渎(5)而莫之知也。

  

(1)微:

无,没有。

  

(2)被发左衽:

被,同“披”。

衽,衣襟。

“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

  (3)谅:

遵守信用。

这里指小节小信。

  (4)自经:

上吊自杀。

  (5)渎:

小沟渠。

  子贡问:

“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

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

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

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集释》顾炎武《日知录》:

君臣之分,所系者在一身。

华夷之防,所系者在天下。

故夫子之于管仲,略其不死子纠之罪,而取其一匡九和之功,盖权衡大小之间,而以天下为心也。

  此乃管仲二。

管仲一:

子路曰:

“桓公杀公子纠,召乎死之,管仲不死。

”曰:

“未人乎?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孔子对仁的评价,无论时人,还是前人,都很少使用“仁”字,但对管仲,他用了仁字,可见他对管仲十分欣赏。

  “被发左衽”是说中国文化灭亡,沦为落后的少数民族的奴隶。

这是一个如何掌握原则性(“经”)与灵活性(“权”)的大问题,大意是说要从全局看,这是历史主义。

但当时(公子纠死时)管仲的功勋未建,业绩未显,又怎能即丢下伦理主义?

孟子轻鄙管仲,因当时已无落后民族入主中原的问题,面对的是中原各文明国家争霸,与儒学王道不合。

宋明儒学则高谈性理,只重伦常,钱穆批评甚为透彻痛快。

  仁和义在儒家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