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
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唐太宗诲太子
(宋)司马光
上谓侍臣曰①:
朕自立太子②,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
“汝知稼穑③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见其乘马,则曰:
“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
”见其乘舟,则曰:
“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见其息于木下,则曰: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
(选自《资治通鉴·
唐纪十三》)
【注释】①上:
指唐太宗李世民。
侍:
在尊长旁边陪伴。
②太子:
指唐高宗李治。
③稼穑:
泛指农业生产。
稼,耕种。
穑,收割。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饭/见往事耳
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
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
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
(2)请用三条“/”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读了这段文字,你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
【答案】
(1)C
(2)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
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
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1)A.见其饭/见往事耳(见:
看见/了解)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知:
知道/了解)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曰:
都是“对……说”的意思)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从:
按照/跟从)
(2)语句“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意思是:
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
故正确的句读为: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从“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的启示;
从“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可得到要尊重下属的启示;
从“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可得到要懂得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启示;
从“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可得到人要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要努力克服缺点的启示。
据此概括作答。
⑴C;
⑵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⑶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进行断句。
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内容,对重点语句要正确理解和概括,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唐太宗对自己身边的大臣说:
我自从立太子以来,遇到什么事物就拿来教育他,见他吃饭,就说:
“你懂得农事的艰苦劳累,就会常有饭吃了。
”见他骑马,就说:
“你知道马也有劳累的时候,不使它疲劳过度,就会常有马骑。
”见他乘船,就说:
“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
”见他在树下休息,就说:
“按照墨线来锯木料就能锯得直,皇帝采纳正确的意见就能通达事理,才智非凡。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國,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額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热尔。
”康肃忿然日:
“尔安敢轻吾射!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肅笑而遣之。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释:
________
②康肃忿然曰忿
然:
③康肃笑而遣之
遣: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详略得当,详写卖油翁的酌油过程;
略写陈尧咨的射箭。
B.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初步揭示了这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对待射箭技术的不同态度,这就构成了矛盾并使读者产生了悬念,由此,引出了进一步的叙述。
C.作者连用“取”“置”“覆”“酌”“沥”几个动词,井然有序地而又十分简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傲慢、不可一世的态度。
D.卖油翁沥油是主体部分,陈尧咨射箭是次要部分,是陪衬。
写陈尧咨善射“十中八九”,更加突出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精湛的技艺。
【答案】
(1)放下;
……的样子;
打发
(2)①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3)C
(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释”:
放下。
“遣”:
打发。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
射箭。
“但”:
只是。
“颔”:
点头。
(3)“表现了他傲慢、不可一世的态度”错。
作者连用“取”“置”“覆”“酌”“沥”几个动词,突出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精湛的技艺。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①放下;
②……的样子;
③打发
⑵①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⑶C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杨生畜犬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
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
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见井中有人焉。
生曰:
“君若出我,当厚报。
”行人曰:
“以此犬见与。
”生曰:
“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
“若不与我,便不出尔。
”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
生知其意,遂应之。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犬引颈下视井中/下车引之
B.生知其意/意暇甚
C.犬时时顾/顾野有麦场
D.遂应之/遂成枯落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3)你怎样评价“犬夜走归杨生家”的行为?
【答案】
(1)D
(2)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3)正——①动物有灵性,不要轻视、小看他们;
②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需要我们真诚善待;
反——①对原主而言,狗是个忠诚的朋友,但对于新主而言,却是带着欺骗、不诚信的行为。
(1)A.伸/拉。
B.意思/神情。
C.回头张望/环顾。
D.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故选D。
(2)“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翻译为“有人经过,看见狗对着井号叫,感到奇怪。
过去一看”据此断句为:
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3)本题可从正反两方面去作考虑:
正面可以从动物有灵性,不要是人类忠诚的朋友,我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角度来谈;
反面可以从狗对于新主的角度来谈,因为这可以说是不诚信的行为。
据此理解作答。
⑴D;
⑵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⑶正——①动物有灵性,不要轻视、小看他们;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义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⑶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杨生养了一条狗,特别喜欢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带着这狗。
一天,杨生在夜里行走,不小心掉到一个干涸的井里,狗叫了整整一个晚上。
第二天,有人经过,看见狗对着井号叫,感到奇怪。
过去一看,看见了井里有人。
杨生说:
“你如果救了我,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
”行人说:
“如果你把你的狗送给我,我就救你出来。
”杨生说:
“这只狗曾经多次救活我,不能送给你.其他的都行。
“你如果不把狗给我,我就不救你出来。
”这时狗低头看了看井里,杨生明白了狗的意思,于是就答应了。
杨生出来了,行人用绳子牵着狗离开了,狗不时的回头看。
过了五天,狗在夜里回到了杨生家。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①静以修身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作者阐述“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求学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志向,心无旁骛。
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C.作者先提出”静以修身“的观点,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
接下来先反后正,论述了“静“与“学”“志”三者的关系。
最后一句,再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
D.从文章中可知,成才需要三个条件:
立志、学习、惜时。
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答案】
(1)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增长;
疾行,指迅速逝去
(2)①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1)“静以修身”翻译为“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静”意思是“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非学无以广才”翻译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意思是“增长”。
“年与时驰”翻译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意思是“飞驰”。
(2)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意思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意思是“明确志向”,“宁静”意思是“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意思是“实现远大目标”。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慢”意思是“怠慢”,“励精”意思是“振奋精神,尽心,专心”,“险躁”意思是“冒险急躁,狭隘浮躁”,“治性”意思是“修养性情”。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C.“接下来先反后正”应为“先正后反”。
⑴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②增长;
③疾行,指迅速逝去
⑵①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②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燕策》)
【注】①比:
副词,接连地。
②一旦:
一天。
(1)下列对文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莫知之”一句中“莫”的意思是“没有,不”。
B.“愿子还而视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愿意”。
C.“一旦而马价十倍”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匹马的价钱一天就涨了十倍”。
D.“伯乐乃还而视之”一句中“而”是表示顺承的连词。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隐含的意思是伯乐看马时的仔细。
B.卖骏马者是一个机智聪明、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C.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能盲目迷信“专家”,不加分析地崇拜。
【答案】
(1)B
(2)A
(1)B项,“愿子还而视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希望”。
故B错误,选B。
(2)“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隐含的意思是伯乐对马的不舍,反复的看,从“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②而马价十倍。
”看出伯乐的动作神态目的是为了表现对马的喜爱重视,以此来抬高马的身价。
故A错误,选A。
⑴B;
⑵A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B项,“愿子还而视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希望”不是“愿意”。
⑵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从这一动作神态看出伯乐目的是为了表现对马的喜爱重视,以此来抬高马的身价。
【附参考译文】
有个要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
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
“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我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①,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②,较明易习者也!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孔子曰:
“无友不如己者。
”颜、闵⑤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款狎:
亲近、亲密。
②操履艺能:
品性本领。
③鲍鱼:
咸鱼,气味腥臭。
④肆:
店铺。
⑤颜、闽:
颜回、闵笋都是孔子的弟子。
(1)如下四项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徒”的一些释义。
“颜、闵之徒,何世得”中的“徒”的意思是(
A.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B.门徒,弟子
C.步行
D.只,仅仅
(2)青少年要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成长的路上少走弯路。
因此,我们应践行上文中所倡导的(
A.学习时与朋友切磋
B.择良友而交
C.交友要善始善终
D.择友要志同道合
【答案】
(1)A
(2)B
(1)“颜、闵之徒,何世得”中的“徒”的意思是“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故选A。
(2)根据“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自臭也”可知,文段主要谈的是“择良友而交”。
故选B。
⑴A;
⑵B
【点评】⑴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人在少年时期,思想情操尚未定型,受到与他亲近的朋友熏陶感染,言谈举止,即使并不是有意向对方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相似起来,何况操行技能等明显容易学习的方面呢?
因此,和好人在一起,好像进入种满芝和兰等香草的屋子,时间长了自己就会变得芳香起来;
和坏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出售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发出腥臭。
墨子曾对被染上颜色的素丝发出感叹,说的是就是这个道理啊。
德才兼备的人对于结交朋友必定很谨慎啊!
“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像颜回、闵损那样的贤人,一辈子都难得遇上。
只要比我强,也就足以让我看重他了。
8.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兄弟争雁
昔①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②”。
”其弟争曰:
“宜燔③。
”讼④于社伯⑤。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
已而⑥索雁,则凌空远矣。
【注】①昔:
以前,昔日。
②烹:
烧煮。
③燔(fá
n):
烤。
④讼(sò
ng):
裁决。
⑤社伯:
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
社伯是一社之长。
⑥已而:
后来,不久
(1)试着翻译下面句子。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2)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请简要阐述。
【答案】
(1)后来再去找雁,雁已在空中飞得很远了。
(2)要想成功或实现理想,就要学会把握时机。
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1)本题中应落实“索(寻找)”的翻译。
(2)阅读文章,本文记叙了兄弟二人看见大雁,不能抓住时机射雁,却争论怎样吃雁,结果大雁飞走了。
说明做事情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
或告诉我们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一事无成。
⑴后来再去找雁,雁已在空中飞得很远了。
⑵要想成功或实现理想,就要学会把握时机。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本题重点字是“索(寻找)”的翻译。
⑵解题时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把握文章的要点。
解答启示类试题时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本文给人的启示:
要想成功或实现理想,就要学会把握时机。
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