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网站知识点汇总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1339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网站知识点汇总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病理网站知识点汇总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病理网站知识点汇总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病理网站知识点汇总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病理网站知识点汇总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网站知识点汇总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病理网站知识点汇总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网站知识点汇总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网站知识点汇总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细胞的损伤性病变包括哪几种?

5、何谓虎斑心?

1、水变性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浆。

2、当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如缺氧时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的钠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的钠离子积聚,水分增多;

之后,无机磷酸盐、乳酸和嘌呤核苷酸等代谢产物续集,增加渗透压负荷,进一步加重细胞水肿。

3、病理性色素沉着包括内源性色素沉着和外源性色素沉着。

内源性色素包括含铁血黄素、脂褐素、胆红素、黑色素等,外源性色素如炭末及纹身所用的色素等。

4、包括两种:

(1)在去除病因后有可能恢复常态的可逆性病变即变性;

(2)严重的不可逆性病变即细胞死亡。

5、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部位。

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称为虎斑心。

第四节细胞死亡

1、怎样从形态学上鉴别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

2、如何区别死后组织自溶与坏死?

3、如何区别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

4、试述光镜下坏死的形态学变化过程?

5、试述坏死的结局?

1、凋亡细胞多为单个或数个,细胞膜仍保持完整性,细胞体积减小,细胞器仍保持完整,未崩解,溶酶体保持完整,酶不外溢,细胞胞质裂解成许多碎片(凋亡小体),被邻近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不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也不诱发周围细胞的增生修复。

坏死常同时累及多个细胞,坏死细胞核固缩、碎裂、溶解。

胞膜破裂,细胞解体,酶外溢。

引起周围炎症反应,诱发周围细胞的增生修复。

2、死后,组织失去生活机能,受细胞本身释放的酶作用而使复杂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子崩解为简单的化合物,使组织变软,这种现象称为自溶。

而坏死是在生活的机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坏死周围的健康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这是与死后自溶组织的形态学区别。

3、两者在发生原因、常见部位、病变上不同:

干性坏疽常发生于静脉回流通畅、水分容易蒸发的四肢末端,坏死组织干燥皱缩、质硬、黑褐色、边界清楚,腐败菌感染一般较轻,属于凝固性坏死。

湿性坏疽常发生于肠管、胆囊、子宫、肺等与外界沟通,但水分不易蒸发的内脏,也可发生于动脉受阻同时有静脉淤血的四肢,坏死组织湿润肿胀、质软、深蓝或暗绿色、边界不清,腐败菌感染严重,既有凝固性坏死也有液化性坏死。

4、细胞坏死10小时左右,光镜下才可见到其自溶性变化。

(1)胞核一般依序呈现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2)胞浆红染,胞膜破裂,坏死细胞进而解体、消失。

(3)间质内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

最后坏死的细胞和崩解的间质融合成一片模糊无结构的红染颗粒状物质。

5、

(1)坏死组织溶解吸收:

经由淋巴管、血管吸收,或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2)坏死组织分离、排出:

形成缺损。

(3)机化、包裹:

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的过程称为机化;

坏死灶较大,或坏死物质难于溶解吸收,或不完全机化,最初则由肉芽组织包裹,以后则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

(4)钙化:

坏死组织可继发营养不良性钙化。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第一节再生

1、修复过程可分为哪几种形式?

2、按再生能力强弱,可将人体细胞分为哪几种?

3、什么是创伤性神经瘤?

4、干细胞(stemcell)的概念?

5、神经组织的再生过程?

1、修复过程可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形式:

(1)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如果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称为完全再生;

如果部分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称为不完全再生。

(2)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也称为瘢痕修复。

2、分为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永久性细胞三类。

(1)不稳定细胞:

如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是再生能力最强的一类;

(2)稳定细胞:

肝、汗腺等腺样结构和腺体的实质细胞、骨、平滑肌细胞等,是再生能力较强的一类;

(3)永久性细胞:

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是几乎缺乏再生能力的一类。

3、若断离神经的两段相隔太远,或者两端之间有瘢痕或其他组织阻隔,或者因截肢失去远端,再生轴突均不能到达远端,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在一起,卷曲成团,成为创伤性神经瘤,可发生顽固性疼痛。

4、个体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无限或较长时间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5、

(1)脑及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由神经胶质细胞及其纤维修补,形成胶质瘢痕。

(2)周神经受损时,如果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则可完全再生。

再生过程常需数月以上才能完成。

若断离的两端相隔太远,或两端之间有瘢痕或其他组织阻隔,或因截肢失去远端,再生轴突均不能到达远端,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在一起,卷曲成团,成为创伤性神经瘤,可发生顽固性疼痛。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

1、何谓肌成纤维细胞?

2、肉芽组织的结局?

3、瘢痕组织形成对机体的影响?

4、试述肉芽组织的形成过程及作用?

5、肉芽组织的形态?

1、肉芽组织中一些成纤维细胞的胞质中含有肌细丝,此种细胞除有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外,尚有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功能,因此称其为肌成纤维细胞。

2、肉芽组织间质的水分逐渐吸收减少;

炎性细胞减少并逐渐消失;

部分毛细血管管腔闭塞、数目减少,按正常功能的需要少数毛细血管管壁增厚,改建为小动脉和小静脉;

成纤维细胞产生越来越多的胶原纤维,最后变为纤维细胞。

至此,肉芽组织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并且逐渐转变为瘢痕。

3、

(1)瘢痕组织的形成对机体有利的一面:

它能把损伤的创口或其他缺损长期地填补并连接起来,可使组织器官保持完整性;

由于瘢痕组织含大量胶原纤维,因而这种填补并连接也是相当牢固的,可使组织保持其坚固性。

(2)瘢痕组织的形成对机体不利的一面:

瘢痕收缩;

瘢痕性粘连,器官内广泛损伤导致广泛纤维化玻璃样变,可发生器官硬化;

瘢痕组织增生过度。

以上三均可致器官、组织不同程度的结构异常和/或功能障碍。

4、

(1)形成过程要点:

肉芽组织出现的时间:

组织损伤后的2-3天;

生长的先后顺序:

血管生成、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积聚和纤维组织的重建;

镜下各组成成分形成的组织结构。

(2)作用要点:

抗感染保护创面;

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5、

(1)肉眼:

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2)光镜下:

可见大量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对着创面垂直生长,并以小动脉为轴心,在周围形成袢状弯曲的毛细血管网。

在毛细血管的周围有许多新生的成纤维细胞,此外常有大量渗出液及炎细胞。

炎细胞常以巨噬细胞为主,也有多少不等的嗜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第三节创伤愈合

1、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2、胶原酶的主要来源?

3、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的区别?

4、一个人小腿皮肤有2cm×

2cm×

1cm的溃疡,你能推测一下伤口的愈合过程吗?

5、病房同时收治了两个骨折患者,为何两人没同时愈合?

1、全身因素:

①年龄;

②营养。

局部因素:

①感染与异物;

②局部血液循环;

③神经支配;

④电离辐射。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①骨折断端的及时、正确的复位;

②骨折断端及时、牢靠的固定;

③早日进行全身和局部功能锻炼,保持局部良好的血液供应。

2、胶原酶主要来自于成纤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3、两者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区别:

组织缺损程度;

创缘是否整齐;

创面能否整齐对合;

有否感染;

炎症反应程度;

修复时肉芽组织的数量;

愈合所需时间以及形成瘢痕的大小。

4、答题要点:

①分析损伤程度:

从2cm×

1cm可知损伤组织包括皮肤、皮肤附属器以及肌肉等多种组织;

②愈合过程:

从溃疡底部及周围生成肉芽组织填补缺损,骨骼肌以及皮肤附属器瘢痕修复,表皮覆盖于肉芽组织表面;

③结局:

表皮可完全再生,表皮下形成瘢痕。

5、骨折愈合慢的可能原因有:

骨折程度重;

错位严重;

骨折断端未及时正确复位;

骨折断端未及时牢靠的固定;

未及时进行全身和局部功能锻炼;

年龄大;

营养不良;

局部循环不良;

局部合并感染或异物;

局部神经受损;

电离辐射及局部和全身用药不当等。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

1、肝淤血时淤血主要累及的部位?

2、举例说明静脉性充血的原因?

3、淤血的后果有哪些?

4、常见的充血类型?

5、何谓淤血?

1.主要累及肝小叶内循环的静脉端,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四周的肝窦出现扩张淤血。

2、

(1)静脉受压:

静脉管腔变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器官或组织淤血。

如妊娠后期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下肢淤血。

(2)静脉腔阻塞:

静脉内血栓形成或肿瘤细胞瘤栓,可阻塞静脉而引起淤血。

(3)心力衰竭:

心脏不能排出正常容量的血进入动脉,心腔内血液滞留,压力增高,阻碍了静脉的回流,造成淤血。

在二尖瓣或主动脉狭窄和关闭不全、心肌梗死等引起的左心衰竭时,肺静脉压升高,造成肺淤血。

3、短时间的淤血后果轻微;

长期慢性淤血,实质细胞因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以及中间代谢产物的堆积,可发生变性、萎缩甚至坏死;

因组织长期缺氧和细胞崩解产物的刺激,导致组织内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组织增生,因而质地逐渐变硬,造成淤血性硬化。

4、生理性充血:

如运动时的骨骼肌充血;

病理性充血:

①炎症性充血;

②减压后充血。

5、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血量增加,称为淤血(congestion)。

第二节出血

1、为什么在创伤包扎时绷带不能过紧?

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哪些方面?

3、出血后果?

4、外出血包括什么?

5、内出血包括什么?

1、绷带包扎过紧时,局部组织细胞明显受压,使局部缺血,引起血管张力降低,当解除绷带时,由于压力突然解除使小动脉反射性扩张导致创面局部的减压后充血,这不仅使局部创口有再出血的危险,且继发脑供血不足,致头晕甚至昏厥。

故创伤包扎时绷带不能过紧以防减压后充血的后果。

2、

(1)血管内成分溢出血管外:

包括水肿、积液和出血。

(2)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异常:

动脉血量增加称充血,静脉血量增加称淤血,血量减少称缺血。

(3)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

包括血液凝固形成的血栓,血管内出现空气、脂滴和羊水等异常物质阻塞局部血管造成的栓塞,及由于缺血、栓塞引起的组织坏死即梗死。

3、

(1)局部组织或体腔内的血液,可通过吸收或机化消除。

(2)较大的血肿吸收不完全则可机化或纤维包裹。

(3)破裂性出血若出血过程迅速,在短时间内,可发生失血性休克。

(4)漏出性出血,若出血广泛时,如肝硬化因门静脉高压发生广泛性胃肠道粘膜出血,亦可导致出血性休克。

(5)发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多,亦可引起严重的后果。

4、鼻粘膜出血排出体外称鼻出血;

肺结核空洞或支气管扩张出血经口排出到体外称为咯血;

消化性溃疡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经口排出到体外称为呕血;

泌尿道出血经尿排出称为尿血;

结肠、胃出血经肛门排出称血便。

微小的出血进入皮肤、粘膜、浆膜面形成较小的出血点称为淤点;

稍微大的出血称为紫癜;

直径超过1一2cm的皮下出血灶称为淤斑;

5、

(1)体腔积血:

血液积聚于体腔内,如心包积血、胸腔积血。

(2)血肿:

在组织内局限性的大量出血,称为血肿,如脑硬膜下血肿、皮下血肿、腹膜后血肿。

(3)少量出血时仅能在显微镜下看到组织内有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含铁血黄素存在。

第三节血栓形成

1、血栓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2、血栓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3、透明血栓的形态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如何?

4、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5、血栓的结局如何?

6、如何在形态上区别血栓与死后凝血块?

1、

(1)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2)血流状态的改变,包括血流缓慢和涡流形(3)血液凝固性增加。

2、

(1)白色血栓

(2)混合血栓(3)红色血栓(4)透明血栓

3、透明血栓发生于微循环的血管内,主要在毛细血管,只能在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

HE染色呈均质红染透明状,故称透明血栓。

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体积小。

当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时,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造成血液的低凝状态,导致全身广泛出血、休克,在局部可致微梗死。

4、利:

血栓形成能对破裂的血管起阻塞裂口和阻止出血的作用。

弊:

(1)阻塞血管;

(2)栓塞;

(3)心瓣膜变形;

(4)广泛性出血。

5、

(1)软化、溶解、吸收:

血栓内的纤维蛋白溶酶系统的激活和白细胞释放的溶蛋白酶可使刚形成不久的新鲜血栓软化并逐渐被溶解。

较小的血栓可被溶解、吸收;

较大的血栓多为部分软化,被血流冲击可脱落,随血流运行造成血栓栓塞。

(2)机化、再通:

在血栓形成后的1一2天,已开始有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成肌纤维细胞从血管壁长入血栓并逐渐取代血栓。

由肉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的过程,称为血栓机化。

在血栓机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被吸收,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裂隙,周围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长人并被覆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建血流。

这一过程称为再通。

(3)钙化:

长久的血栓未能充分机化,可发生钙盐沉积。

钙化后成为静脉石或动脉石。

6、

血栓死后凝血块

外观干燥、粗糙、无光泽湿润、光滑、有光泽

质地较硬、脆、易碎柔软、有弹性

色泽白色、暗红色混杂均匀一致暗红色

与血管壁关系部分粘连、不易剥离不粘连、易剥离

剥离后内膜有损伤剥离后内膜光滑

镜下特点血小板多血小板少

周围常有肉芽组织长入周围无肉芽组织

第四节栓塞

1、对可疑是由创伤性脂肪性栓塞引起死亡的病例应如何取材做组织切片?

2、何谓减压病?

3、羊水栓塞原因?

4、羊水栓塞的证据?

5、空气栓塞后果?

1、脂肪栓塞的组织,必须取材做冰冻切片,脂肪染色下能见到小血管内有脂滴。

2、定义:

又称沉箱病和潜水员病,人体从高气压环境迅速进入常压或低气压环境,原来溶于血液、组织液和脂肪组织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引起的气体栓塞,称为减压病。

3、在分娩过程中,羊膜破裂、早破或胎盘早期剥离,又逢胎儿阻塞产道时,由于子宫强烈收缩,宫内压增高,可将羊水压入子宫壁破裂的静脉窦内,经血循环进人肺动脉分支、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引起羊水栓塞。

4、显微镜下在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发现羊水成分:

角化鳞状上皮、胎毛、胎脂、胎粪和粘液。

5、①少量气体入血,可溶解于血液内,不会发生气体栓塞。

②若大量气体(多于l00ml)迅速进入静脉,随血流进入右心,因心脏搏动,空气与血液搅拌形成大量血气泡,阻塞静脉血的回流及向肺动脉的输出,可造成严重的循环障碍。

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致猝死。

第五节梗死

1、梗死的原因?

2、出血性梗死需具备哪些条件?

3、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哪些因素?

4、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三者有何关系?

5、坏死、坏疽、梗死三者有何关系?

1、

(1)血栓形成;

(2)动脉栓塞;

(3)动脉痉挛;

(4)血管受压闭塞。

2、

(1)严重淤血;

(2)组织疏松。

3、发生梗死的器官和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

4、

(1)区别:

主要从概念上区别。

(2)联系:

血栓可脱落成为栓子引起栓塞,引起栓塞的栓子中最常见的即是血栓栓子,血栓形成和栓塞都可造成组织供血中断而发生组织器官的梗死。

5、

(1)区别:

主要从概念上区别,其次从形态上区别。

坏疽和梗死的本质都是坏死,只是坏疽是在坏死后发生腐败菌感染而继发腐败性变化;

引起坏死的原因很多,由于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性坏死为梗死;

发生在四肢、肺、肠的梗死可继发腐败菌感染而造成坏疽。

第四章炎症

第一节炎症的概述

1、炎症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2、炎症渗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炎症时液体渗出的机制是什么?

4、炎症灶内炎细胞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5、体温升高时对机体有什么影响?

1、炎症的发生主要是致炎因子引起,主要有物理性因子、化学性因子、生物性因子、组织坏死及变态反应及异物。

其中最常见的是生物性因子。

2、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叫渗出。

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在局部发挥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既可以直接消除致炎因素和炎症发展过程中的有害物质,又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组织的修复。

3、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引起流体静脉压增高和血浆超滤;

富含蛋白质的液体外渗到血管外,使血浆胶体降低,而组织胶体渗透压升高;

其他各种因素所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

4、①来源于血液:

血液中的各种白细胞都能渗出发挥炎细胞作用,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②来源于组织内:

炎症时组织内增生的各种炎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以及慢性炎症时的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5.①利:

炎症时体温升高可促进抗体形成,促进吞噬功能,促进肝脏解毒功能,所以可增强机体防御功能。

②弊:

体温升高可引起机体各系统的机能紊乱,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升高严重者可造成实质细胞的变性。

第二节急性炎症

1、急性炎症可分成哪几种类型?

2、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机制?

3、炎症反应最重要的指征?

4、吞噬过程由哪几个步骤组成?

5、脓肿由什么菌引起,为什么病变易局限?

1、①浆液性炎②纤维素性炎③化脓性炎④出血性炎

2、内皮细胞收缩;

内皮细胞损伤;

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

新生毛细血管管壁的高通透性。

3、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吞噬和降解细菌、免疫复合物和坏死组织碎片,构成炎症反应的主要防御环节。

白细胞也可通过释放蛋白水解酶、化学介质和活性氧自由基等,引起组织损伤并延长炎症过程。

4、①识别及附着;

②吞入;

③杀伤和降解

5、脓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凝血酶,使渗出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素,纤维素交织成网,限制炎症扩散,因而病变较局限。

第三节慢性炎症

1、肉芽肿的类型?

2、增生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3、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有何关系?

4、疖为何迁延为慢性炎症?

5、何为炎性假瘤(inflammatorypseudotumor)?

1、肉芽肿可分为感染性肉芽肿和异物性肉芽肿及原因不明的肉芽肿。

2、炎症时的增生是指炎区内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

有时炎区周围的上皮细胞或实质细胞也增生。

(1)增生也是炎症过程的一种防御反应:

在炎症初期,局部组织增生的巨噬细胞可以吞噬病原体和组织崩解产物;

增生的肥大细胞和由淋巴细胞增生转化来的浆细胞等,可以产生相应的炎症介质和分泌相应的抗体。

在炎症后期,巨噬细胞的持续增生和存在,可以分泌某些化学物质,诱发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形成肉芽组织,可限制炎症扩散和蔓延,又可使受损组织得以修复。

最后肉芽组织转化为瘢痕组织炎症达到痊愈。

(2)过度的增生又可以对原有的组织造成破坏,影响局部组织和器官功能。

3、

(1)区别:

从病程、病变、浸润的炎细胞,临床症状转归等方面进行区别。

(2)联系:

急性炎症可迁延成慢性炎症,慢性炎症病程中可间或发生急性发作。

4、疖是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如果致炎因子不能在短期消除,在体内持续作用,不断地损伤组织造成炎症迁延不愈,疖可由急性炎症转变为慢性炎症。

5、发生于肺等内脏的增生性炎,炎症局部组织增生形成一个境界清楚,肉眼及X线观察似肿瘤的结节或团块,称炎性假瘤。

第五章肿瘤

第一节肿瘤概念

1论述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增生的特点?

2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分几个阶段?

3肿瘤的生长速度取决于什么因素?

4肿瘤概念?

5如何判断肿瘤的大体形态?

1肿瘤性增生:

属于异常增生,有害无益;

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

生长旺盛,呈相对无止境生长,与机体不协调;

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即使致瘤因素已不存在时,仍能持续性生长。

非肿瘤性增生:

属于正常新陈代谢所需的细胞更新,有的是针对一定刺激或损伤的防御性、修复性反应,皆为机体生存所需;

增生的细胞、组织分化成熟,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

这类增生是有一定限度的,与机体协调;

一旦增生的原因消除后就不在继续增生。

2一个恶性细胞的转化——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润——远处转移。

3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生长分数和肿瘤细胞的生成与死亡的比例。

4:

肿瘤是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细胞生长调控发生紊乱导致机体的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这种异常增殖一般是克隆性的。

5数目、大小、形状、颜色、质地。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

1肿瘤的形状表现千变万化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2肿瘤实质有何生物学意义?

3肿瘤的间质主要有哪几种组织?

4肿瘤间质血管成分是怎样形成?

5血道转移瘤的最常见的脏器及其形态上的特点?

1组织类型、发生部位、生长方式和肿瘤的良恶性质。

2肿瘤实质是决定肿瘤组织起源、肿瘤的分化、命名、性质以及分类的物质基础。

3肿瘤的间质主要由结缔组织及血管组成。

起着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的作用。

4肿瘤血管形成主要是由肿瘤细胞本身和浸润到肿瘤组织内及其周围的炎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产生的血管生长因子(VEGF)诱发的宿主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分裂而新生的。

5最常受累的脏器是肺和肝。

在形态上转移瘤的特点是边界清楚,常为多个,散在分布,多接近于器官的表面。

位于器官表面的转移性肿瘤,可形成“癌脐”。

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1肿瘤的异型性?

2肿瘤的分化?

3异型性和分化程度的关系?

4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包括什么?

5何谓肿瘤结构的异型性?

1肿瘤的异型性:

由于分化程度不同,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应的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