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马原复习修订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0514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大学马原复习修订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原复习修订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原复习修订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原复习修订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原复习修订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马原复习修订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西南大学马原复习修订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马原复习修订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大学马原复习修订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与其开展规律

4、哲学的根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思维和存在何着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其二,〔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关于物质的世界性的根本问题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3)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否认静止犯相对主义和狡辩论的错误,否认运动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根本特征。

社会生活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a.实践是社会生活形成的根底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根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开展的动力

6、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7、联系与其特征〔P34-35〕

1.含义: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特征: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④联系具有条件性

8、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开展的根本规律: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开展的内在动力,从跟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开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以与唯物辩证法根本X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9、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

〔P41〕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开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开展以另一方的开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开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开展的趋势。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9、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0、辩证否认观的内容〔P44〕

1)否认是事物的自我否认,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认是事物开展的环节

3)否认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认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认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制其消极因素又保存其积极因素。

11、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

〔P53五点,多项选择题〕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矛盾分析法。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与其开展规律

★12、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2-63〕

 

13、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要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什么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如此。

第二、理论要同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同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14、关于真理与价值: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X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与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2.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与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4.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5.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达到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P75-78〕

1)真理是一个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明确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实定性和开展的无限性。

3)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与其开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包含。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15、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X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价值的特性〔P85-86〕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2〕价值评价与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认识性认识。

〔3〕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

而价值如此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根底上是辩证统一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与其开展规律

16、社会开展的根本矛盾〔P124-127〕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开展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开展的非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形式影响与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根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社会根本矛盾在社会开展中的作用:

〔为什么说社会根本矛盾是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根本矛盾是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生产力是社会根本矛盾运动中最根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开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二、社会根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开展。

第三、社会根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开展。

17、社会历史开展的动力〔§

3.2,P124-137〕

1.社会根本矛盾是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详见16(3)题〕;

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开展中的作用:

〔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开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开展的直接动力;

〔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4〕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阶级斗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社会革命如此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3.改革在社会开展中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根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开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4.科学技术在社会开展中的作用:

〔1〕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开展的强大杠杆,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8、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辨析题:

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是错误的〕〔P141-142〕

在社会历史开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人民群众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从质上说是社会中对社会历史开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包含不同的阶级、阶层,最稳定的主体局部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其本质

19、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和作用〔P155-157〕

1.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根底,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如此进展。

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

2.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开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货币具有5种根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5.★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2个:

一是存在社会分工;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0、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矛盾〕统一体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如此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存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

〔3〕使用价值由商品自身的自然属性决定。

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当着。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2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具体劳动:

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展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3〕抽象劳动:

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异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存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根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开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3局部: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哪些组成局部)

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承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3、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P176-177〕

1.绝对剩余价值:

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开展初期〕

2.相对剩余价值:

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导致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周期性)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开展与其趋势

24、全球化与其表现和原因〔P216-219〕

1.经济全球化:

是指在生产不断开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已过和地区的X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2.表现:

〔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2〕贸易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3.原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开展;

〔2〕跨国公司的开展;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兴旺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25、垄断和竞争的关系〔P204〕

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

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这是因为:

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3.社会开展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26、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

5.2,P221-228〕

1.表现:

〔P221-225〕〔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2.原因:

(P226-227〕〔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开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4〕主X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3.实质:

〔P228-229〕〔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开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根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4.★与封建主义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开展。

(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开展,促进社会进步。

5、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a.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开展。

b.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c.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27、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之一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a.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

b.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d.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斗争。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开展与其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底是: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8、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如此〔P253-257〕

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根底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2.对社会生产进展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灯亮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如此。

3.符合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4.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展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5.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6.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开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开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7.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如此:

不能违背,不能僵化。

29、科学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开展的决定因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开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开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开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辛的过程。

第五、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其最终实现

3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P273-275〕

1.在揭示人类社会开展一般规律的根底上指明社会开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31、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P276-281〕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类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开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五、习题练习:

〔要答案私聊我〕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1分/题,共20分〕

C

B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根本的认识方法是C

C.矛盾分析方法D.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X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B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

5.对事物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这是C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6.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D

7.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8.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的销量大增。

列宁曾说,马克思《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B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某某、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A

10.“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价值评价观点上的错误是否认价值评价A

A.具有客观标准B.评价主体的差异性

11.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D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D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13.马克思指出: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实践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一样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

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

〞这明确,社会或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之间的变化表现为C

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1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C

A.兴旺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B.开展中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C.对外开放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8.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如此、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是B

19.“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B

20.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D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2分/题,共20分〕

ABCD

B.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2、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对价值评价理解正确的答案是ABD

A.价值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B.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C.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评价常常存在着矛盾

D.价值评价对实践活动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3.社会根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

A.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开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开展

C.社会根本矛盾的变化、开展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开展

D.社会根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开展

4.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AB

BCD

6.恩格斯指出:

“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生产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展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两个条件是BD

7.资本家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提高剥削程度,是BD

A.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B.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C.直接延长必要劳动时间D.变相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这种根本矛盾具体表现在AB

9.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CD

ABC

A.在揭示人类社会开展一般规律的根底上指明社会开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

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

D.在洞察资本主义旧世界劳动异化的根底上说明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本质观

三、判断分析题〔请先判断题目正误,再说明理由,共4题,6分/题,共24分〕

1、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具体参照重点问题18〕

〔1〕观点错误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

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

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英雄史观的错误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

〔4〕英雄人物在历史开展中有重要作用但英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