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技术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0158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蟹养殖技术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

背面覆盖一层坚硬的背甲也称头胸甲。

头胸部腹面为腹甲所包被。

腹甲通常呈灰白色、腹甲通常也称胸板。

腹部:

河蟹的腹部俗称蟹脐,共分7节,弯向前方,紧贴在头胸甲的腹面。

腹部的形状在幼蟹阶段均为狭长形,在生长过程中。

雌性渐成圆形,雄性则仍为狭长的三角形,俗称团脐、尖脐,这是区别雌雄性别的最显著的标志。

胸足:

胸足是胸部的附肢,包括一对螯足和四对步足。

(二)、内部结构:

河蟹体内里有完整的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生殖等系统:

河蟹的消化系统:

包括口、食道、胃、肠、肛门。

河蟹的消化腺为肝脏,呈橘黄色。

呼吸系统:

河蟹的呼吸器官为腮,腮共有6对。

循环系统:

心脏,河蟹也有血液,血液组织和颜色与高等动物不一样,河蟹的血液由淋巴和吞噬细胞组成。

吞噬细胞即变形虫形的白血球,而血清素溶解在淋巴里,所以河蟹的血液不是鲜红的,而是无色的。

神经系统:

有背面腹面由两个中枢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

包括腹眼一对;

平衡囊退化,第一触觉以及第二对颚足指节上的感觉毛有味觉功能,胸体和附肢上的刚毛,有触觉功能。

生殖系统:

河蟹雌雄异体,性腺位于头胸部胸甲下面,蟹黄和蟹膏。

第三节,河蟹的生态习性

(一)生活习性:

栖居:

河蟹的一生中,有5个发育期:

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

随着各发育时期的不同,栖居习性也各相差异。

在蚤状幼体阶段,需要生活在半咸水或海水的环境里,过着浮游生活;

蚤状幼体变为大眼幼体后,即进入蟹苗阶段,则有浮游生活过渡到既能游泳,又能爬行和登陆,并能离开海水环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

大眼幼体变态为幼蟹后,一直至成蟹,其主要生活方式为底栖穴居。

食性:

河蟹在蚤幼体初期以浮游植物为主食,以后转为杂食性,偏爱动物性食物,如鱼、虾、螺、蚌、蚬、蠕虫等等。

河蟹一般半天白天隐蔽洞中,夜晚出洞觅食。

(二)生殖洄游:

河口和入海口浅海里交配、繁殖,自然界河蟹经过两个秋龄的生长、发育长大。

每年晚秋初冬,水温开始下降时,江河、湖泊中大批成熟的亲蟹成群结队向河口浅海处迁移,随后滞留在河口交配、产卵,繁衍后代。

每年12月至翌年3月是河蟹交配产卵的盛期。

(秋风响,蟹爪痒)

 

(三)

河蟹的生活史

第四节关于河蟹的专业用语:

(1)、人工育苗:

人为控制,河蟹交配产卵、孵化、幼体培育、淡化出苗。

(2)、蚤状幼体:

常用Z表示,刚从卵孵化出的幼体,外形并不像河蟹而略似水蚤,故称蚤状幼体。

蚤状幼体分为五期,主要以颚足外肢上的羽状刚毛数目为依据,分别是4、6、8、10、12根。

(3)、大眼幼体:

常用M表示,五期蚤状幼体变态后为大眼幼体(蟹苗)。

大眼幼体因一对延长眼着生于长长的眼柄末端露出于眼窝外面而得名。

(4)、幼蟹:

大眼幼体经过第1次蜕皮,变为第一期幼蟹,第2次蜕皮就称第2期幼蟹,依此类推。

(5)、豆蟹:

又叫仔蟹,第一期幼蟹,生长发育为三期幼蟹每公斤称1.6至2.4万只,形似豆状,故称豆蟹。

(6)、扣蟹:

三期幼蟹培育到每公斤称300至500只,大小似衣服纽扣一样,故称扣蟹(大:

100-200只/kg、小:

400-800只/kg)。

(7)、蜕壳(蜕皮):

河蟹一生中要经过多次蜕壳(蜕皮),其中一次是生殖蜕壳,其余都是生长蜕壳,根据专家研究:

河蟹的一生要蜕壳(蜕皮)约18-20次,其中幼体阶段五次蜕皮,其中12-14次生长蜕壳,还有一次生殖蜕壳。

(8)、自切与再生:

当河蟹受到强烈刺激或机械损伤格斗,常常发生丢弃附肢(胸足、鄂足)的自切现象,是一种保护性的适应,附肢的再生,只限于生长阶段,到了性成熟阶段,随着蜕壳的终止,再生也就停止。

(9)、黄蟹与绿蟹:

河蟹生殖蜕壳前,体色呈黄褐色,俗称黄蟹,生殖蜕壳后,河蟹体色呈青绿色(墨绿色)称为绿蟹。

雌性“绿蟹”腹脐覆盖整个腹面,边缘密生绒毛,雄性的绿蟹步足较黄蟹明显,粗大而健壮,螯足绒毛密生。

人工育苗时应选择成熟绿蟹。

(10)、蟹黄与蟹膏。

第二部分育苗与养成

第一节人工育苗:

包括以下过程:

(1)、亲蟹的选择:

应选择长江水系的绿蟹,雌蟹:

100克,太大活力较差,抱卵后容易死亡。

雄性:

100克以上,雌雄比例3∶1。

(2)、暂养:

选择好的亲蟹运到育苗厂以后,应在淡水中暂养一段时间。

(3)、交配与产卵:

盐度为8-33‰,一般在8-20‰,温度8-14℃,一般在10-12℃为最佳。

(4)、孵化:

温度18-20℃,盐度13-26‰。

(5)、幼体培育:

温度21-25℃,盐度13-26‰。

PH值7.0-8.5,有一定的光照,溶解氧大于5mg/L。

(6)、幼体培育期的饵料:

包括单胞藻、轮虫、卤虫、代用饵料。

(7)、淡化出苗:

一般在低盐度10-20‰,海水育苗时,幼体有80-90%已变态成为大眼幼体即可进行淡化,而北方高盐度海水育苗则可略早些,淡化:

每天每次3-4‰,淡化到3‰以下时,就可出苗。

同时也伴随逐步降温,温度降到接近室外暂养池的水温。

第二节养成

河蟹养殖的现状,目前沿海地区北起辽河宁,南至福建,内陆水域有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河南、云南、贵州、新疆、四川、内蒙古、北京等省市均有河蟹养殖。

我国可供养蟹的水域类型其多,养殖方式因地而异,多种多样。

目前河蟹养殖有湖泊养蟹、湖泊围栏养蟹、河沟养蟹、池塘养蟹(精养),鱼蟹混养(以鱼为主)、稻田养蟹、庭院养蟹、成蟹暂养等形式。

湖泊养蟹和湖泊围栏养蟹效果较有明显,若湖泊选择合理、管理得当,其经济效益可达成本的5-10倍。

河蟹养殖的要素:

苗种、饲料·

螺蛳、水质·

水草、管理。

(一)、苗种选择:

应选择长江水系的河蟹作为亲本的人工培育的蟹苗。

最好选择长江水系的河蟹土池培育的蟹苗。

购苗时应注意区别真假蟹苗,

(1)、大小:

真蟹苗14-16万只/kg。

假:

24-30万只/kg。

(2)、体色:

真蟹的颜色是黄带青,而且有些透明。

假的蟹苗的颜色是青黑色的,而且透明不明显。

(3)、外形:

真的蟹苗体偏长而且细,假的蟹苗体偏粗而胖。

(4)、真蟹苗的第二、三对步足的最后一节内侧有四个锯齿,而假蟹苗不具有此特征。

(5)、真的蟹苗变成一期幼蟹,具有4枚前额齿,假蟹苗或多或少,不是4枚。

购买蟹苗时,应对蟹苗的质量进行鉴别,鉴别方法如下:

(1)、蟹苗的大小应该整齐,要求90%以上的大眼幼体规格一致。

(2)、蟹苗的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强,质量好的蟹苗把水沥干后,用手抓一把后,轻轻捏一下,放在平坦的地方,蟹苗能迅速向四周散开,(3)、从体色和光泽度上鉴别蟹苗,优质蟹苗体色黄中带青,有光泽,劣质蟹苗,外观很嫩,无光泽,(4)、买苗时应选择个体较大的苗14-16万只/kg,为优质苗,18-20万只/kg,为一般苗,22-30万只/kg,为差苗或假苗。

一. 

严把蟹种关 

1品种要纯正目前我国养殖的河蟹主要来自三大水系,即长江水系、辽河水系及瓯江水系。

实践证明,不同水系的河蟹,只有在各自水系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区域生长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长江水系蟹种的特点与优点 

长江蟹的背甲为浅黄色、椭圆形、侧冀尖锐,其中第四侧齿明显,额齿中间凹陷明显;

第二步足与第三步足等长,第四侧齿对径与第三步足长之比为1:

20(这个比例是长江水系蟹种与其它水系蟹种区别的关键),步足毛金黄色,第二、三足上无刚毛。

长江蟹的优点很多,最大优点是生长速度快,成蟹个体明显大于其它水系的品种。

2亲本的优选选择顺序为:

长江>湖泊>池塘3苗种的优选选择顺序为:

天然(捕捞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

人工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

以大规格产蟹为亲本的人工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

二.质量要优良 

正确识别性早熟蟹种,提高蟹种成活率 

性早熟蟹种是指当年的蟹苗,在培育成当年的蟹种后,个体不大,通常在20克左右,性腺却已发育成熟的蟹。

用这种蟹种翌年进行商品河蟹生产,绝大部分因蜕壳困难而死亡,从而给河蟹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正确识别性早熟蟹种的方法为四看:

1.看蟹种的腹部。

如雌蟹腹部已变为近似圆形,即已呈团脐,脐周围长有绒毛,腹甲第四、五节变宽,则表明该此蟹已性早熟;

雄蟹腹甲内的交接器若已发育成白色坚硬骨质化的管状物,则表明该雄蟹已性成熟。

2.看蟹种的螯足、步足内侧掌节部有没有绒毛,若有,也不为连续细而短的绒毛;

性早熟的蟹种螯足或步足绒毛稠而密长,颜色较深。

3.看头胸甲的颜色及蟹纹。

正常蟹种头胸甲背部颜色为淡黄色,而性成熟的蟹种背甲为墨绿色或青色;

正常蟹种背部比较平坦,起伏不明显,而性成熟个体背部都为凹凸不平状。

4.看蟹种的性腺发育状况。

打开头胸甲,若在肝上看到有二条紫色条状物,甚至有卵粒,则为性成熟卵巢;

有二条白色的条状物,则为成熟的精巢。

若只看到枯黄色的肝脏,则表明性腺未成熟。

有条件的最好自育蟹种。

自育蟹种成活率高,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质量明显好于外购蟹种。

(二)、河蟹的饲料

河蟹是杂食性动物,荤素均食。

在自然界里如鱼、虾、螺、蚌、蠕虫、蚯蚓、昆虫及其幼虫的均喜食。

捕自然界的蟹,解剖其胃部,发现80-90%是浮萍、丝状藻类、马来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聚合草、水花生和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碎片和泥沙,这与河蟹栖息在水草丛中,以江河、湖泊中获得植物性饵料的机会更多一些有关。

河蟹喜食动物尸体,有时还攻击青蛙和残害同类。

人工养殖的情况下,河蟹对饵料有明显的选择性。

试验证明:

同时投喂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和精饲料,结果最喜食的是动物性饵料,其次是精饲料,最不喜食植物性饵料。

河蟹的食性特点

河蟹属杂食性的甲壳动物,它在食性上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即广谱性、互残性、暴食性、耐饥性和阶段性。

1.广谱性河蟹既能摄取附着的藻类,有机碎屑,又能摄食多种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还能摄食人工饲料,如粮食类、饼粕类,以及人工配制的颗粒饲料。

天然水域生长的河蟹胃内食物组成有:

水草、腐植、碎屑、底栖螺蚌、蚬及水生蠕虫、昆虫,还有附着的藻类,水生植物果实及小鱼、小虾。

水草有眼子菜、苦草、浮萍等,附着的藻类有水绵、胶刺藻以及原生动物等。

从投喂的饲料看,河蟹对螺蚌肉尤为喜食。

红薯干、南瓜、麦类利用率也较高。

河蟹喜欢沼菱主茎往返于水底与水表层活动,喜食菱上的附着周丛生物,亦喜食菱的果实。

2.互残性河蟹的同类尽管具坚硬的甲壳不能被残食,但在蜕壳后短暂的软壳期为生命的薄弱环节,易被同类残食。

河蟹蜕壳后,机体组织需要吸水膨胀,此时身体软弱无力,俗称软壳蟹,需要在原地休息一小时左右,才能爬动,钻入隐蔽或洞穴中,此时极易受到同类或其它敌害生物的侵袭。

3.暴食性河蟹在饲料充足且适口的情况下食量很大,不停地摄食,消化力很强。

含纤维较多的水生植物的碎片都能被消化利用。

4.耐饥性它在饲料缺乏和周围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在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内不摄食也不会饿死。

这是因为河蟹在饱食后,把多余的营养贮存在肝脏之中,在适当时就将贮存于肝脏的营养用维持生命。

据资料介绍,河蟹离水后,在潮湿环境下不摄食仍可存活38天之久。

5.阶段性河蟹食性在不同发育阶段具有不同食性,一般可以把幼蟹期分为两个食性不同阶段,蟹种养成成蟹期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放养后的4-5月份是摄食高峰期,入秋前后又是一次摄食高峰期。

春夏季以傍晚前后摄食为主,而入秋后,河蟹为全天候摄食。

传统观点认为河蟹喜食动物的腐败尸体,用这种观点指导河蟹养殖,不仅无益甚至有害。

河蟹喜食腐败动物尸体,是由于天然环境中河蟹难以获得生长需要的足够饵料,抢食动物腐败尸体是弥补食物的不足。

另外,由于河蟹摄食的习惯是以螯足将食物拥抱在胸前搅碎送食,活体动物难以捕获送食,故河蟹有食腐败尸体的倾向。

然而,在人工养殖中,食物条件改善了,特别是在饲料较为充足的情况下,河蟹喜食腐败尸体的倾向减弱。

据观察,在同时具有新鲜动物尸体和腐败动物尸体情况下,河蟹往往首先食用新鲜动物的尸体。

实际上人工养蟹中,大量投喂动物腐败尸体作为主要饲料,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会造成水质恶化和诱发蟹病,是不可取的。

另外河蟹在天然生长水域,喜食底栖的螺蚌,它尤其喜欢螺肉。

所以投放螺蛳作为河蟹的活饵料,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是,养蟹池投放螺蛳不单是为河蟹提供饵料而已,它很重要的方面是,改良池塘底质和水质。

螺蛳是底栖的贝类,它以池底的附生藻类、微型底栖动物、有机碎屑、底栖细菌及浮游生物为食,是池底的清道夫。

凡螺蛳繁盛的池塘,往往水质清沏。

正因为此,为保持养蟹池的水质清沏,种水草,投螺蛳双管齐下,收到很好的的效果。

池底部由于螺蛳的存在,残饵及败腐菌大幅减少,对预防河蟹的病害亦起到积极的作用。

螺蛳的投放,通常安排在冬春季。

一般每亩投放200-500kg。

投放螺蛳要避免将钉螺带入,以防血吸虫的传播。

投入的螺蛳能自然增殖,蟹塘螺蛳增殖率约为1.5-2倍。

螺蛳可食部分占体重的22-25%。

螺蛳过度地增殖,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所以过多地投放也是不适当的。

人工养殖河蟹,投喂饵料应是遵循“三看四定”的原则:

三看及“两头精、中间青”的原则

(1)看季节在开春二三月,天气较冷,河蟹较少活动,所以摄食量也少,可选择睛天的傍晚,用少量麦麸、米糠、豆饼拌成糊状,投喂在食台上;

清明以后,水温逐渐升高,可投喂小杂鱼虾、嫩旱草、菜叶、莴苣叶,并逐步增加投饵量;

小满到白露,水温较高,河蟹摄食量大,可大量投喂浮萍、绿萍、黑表草、苏丹草等,同时搭配投喂动物的内脏、蚯蚓、螺蚬肉、蚌肉等;

白露到霜降,水温逐渐降低,此时应加大动物性饵料如血粉、小鱼虾、蚯蚓等的投喂量,以利于河蟹体内脂肪的积累。

(2)看天气与河蟹活动情况投喂时,睛天多喂,阴雨天、闷热天少喂,雨后天睛要适当多喂。

清晨河蟹爬到池边,稍有惊动,立即下水为正常。

若赶它也不下水说明河蟹不正常,要立即查找原因,看池水是否缺氧。

若受惊动后河蟹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上来,傍晚和清晨大量聚集在池边岸上,说明水体已缺氧,必须立即换水和增氧。

鱼虾混养的池中,若鱼浮头号,则说明河蟹早已缺氧,因河蟹在水中对氧气的需求高于鱼类。

另外,检查河蟹是否患病,如患病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蔓延。

(3)看河蟹吃食情况和是否有敌害每天早晚巡塘时,检查河蟹的吃食情况。

如投饵后2-3小时即将饵料吃完,则说明河蟹活动正常,应适当增加投饵量;

反之,则应减少投饵量或调换饵料。

如发现河蟹自相残杀现象,应加强适口饵料的投喂和采取保护“软壳蟹”的措施。

在河蟹养殖池中发现水蛇、老鼠和鸟类等敌害动物,应立即采取除害措施。

同时要天天检查防逃设施,发现漏洞应及时修补。

四定:

(1)定质饵料要新鲜、适口、营养价值高。

植物性饵料要无根、无枯茎黄叶、无泥,动物性饵料要新鲜,不腐烂变质。

忌单一饲料,大块和有壳的饲料要切成小块或粉碎。

为了防止饲料污染水质,少用或不用血粉、米糠、麦麸、豆浆等粉状饲料,改用煮熟的麦粒、黄豆、玉米、碎血块。

(2)定量投饵不定量,河蟹饥饱失度,这种情况不利于河蟹的生长。

投饵量要掌握好,以当天吃完为佳。

一般幼蟹早期每天每只投喂3-5粒熟麦粒。

随着幼蟹蜕壳长大,必须增加投饵量,并适当投喂蚯蚓、小杂鱼虾等动物性饵料。

(3)定时河蟹白天常躲在阴暗的地方或洞穴里,黄昏才出来觅食。

因此,可以每天下午4-5时投喂一次,也可通过驯养,使河蟹适应上下午投饵一次的规律。

(4)、定位饵料应投放在池塘岸边浅水处,蟹穴周围及水生植物上适当多撒些。

饵料尽量投放均匀。

如何做到蟹饲料的合理投饲?

河蟹饲料的合理投饲对充分利用饲料效能,促进河蟹的生长,显得十分重要。

为做到合理投饲,要讲究以下五个方面:

(1)了解不同阶段河蟹的现存量。

比如每亩放养400只蟹种,至6月份河蟹已达到25克,在基本没有死亡的情况下,每亩河蟹的现存量达10公斤。

每天按现存量的10%——15%投放人工配合饲料,则需1——1.5公斤。

(2)不同生长期的河蟹投放不同标准的人工饲料。

早期幼蟹的饲料应该颗粒小,含蛋白质指标高。

成蟹的饲料颗粒较大,蛋白质含量相对降低,而投喂量增大。

(3)讲究投饲时间。

河蟹的摄食具有一定节律性,它昼伏夜出,摄食活动主要在夜晚,以日落后摄食最旺盛。

一般日投食2次,早晚各1次,日落后投饲的量占当天总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4)投饲量的计算。

投饲量的计算在不同季节有所变化,主要依据为河蟹和生长过程中的现存量。

早期(6月旬之前)的投饲量,为体重的10%~15%;

中期(6月旬至7月下旬)的投放量为体重的8%~10%;

后期(8月至9月底)的投放量为体重的6%~8%。

比如每亩投放蟹种(规格60只/市斤)400只,早期每日每亩投放人工配合饲料约1kg,中期1.5-2kg后期约2.5kg。

(5)根据天气变化与水质的变化确定正确的投放量。

河蟹的生长最适合水温为22oC-28oC,在高温季节,它摄食量下降,中午高温时段不宜投喂。

在大雨、大风天气不宜投喂或减少投喂。

当池水水质出现变化时,应注意河蟹吃食情况。

水质恶化会大大影响河蟹摄食。

可在河蟹池内设几个投饵盘,以观察河蟹的摄食情况与饲料的余缺。

一般投饲后3小时内吃完为好。

(三)、水质水位管理河蟹养殖的池塘与养鱼的池塘条件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条件为:

(1)浅水型的水域,水深0.6—1.5米,最好有深水区与浅水区交汇排列。

稻田改造的养蟹塘,可按“回”字或“田”字形的沟渠布置,其它为浅水区。

单位面积以10-30亩为宜。

(2)水源充足,最好邻近大河沟,进排水方便。

(3)水质清沏,无污染。

底质坚实,少污泥。

(4)种植水草,要求水草覆盖面达全池面积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

(5)投放螺蛳,每亩投放量在250-500公斤。

河蟹养殖的水质标准

(1)水温河蟹成体生存水温在0○C-35○C;

蟹苗生活适宜水温18○C-28○C;

成蟹生长水温15○C-30○C。

(2)酸碱度PH控制在7.8-9.0

(3)透明度60-100厘米为宜。

(4)溶解氧要求4毫克/升以上。

(5)氨氮总氨氮不超过0.4毫克/升

(6)硫化氢底层水中含量不超过0.10毫升/升

(7)化学耗氧4毫克/升以下。

(8)水色浅绿色或淡褐色为好。

人工养殖河蟹时,管理好水、调好水也比较重要,养蟹池的水质以清净,溶解氧丰富为好。

水深以1.5m适宜,如果发现池中的河蟹登岸的数量较多,而且与往常不同,尤其是白天大量爬出水面,极可能是水中缺氧或水质败坏,此时应该立即换水。

6-9月份是河蟹生长的旺季,池水要定期更换,7-10天可以换一次水。

生石灰定期泼洒(方法及用量作用)稻田养蟹要根据不同季节来调节水位,在遵循“春浅、夏满、秋勤”的管理方法。

另外种植水草是当今生态养蟹中大力提倡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

俗话说得好:

“蟹大小,看水草”。

种植水草的主要目的:

起分散作用,可充分利用水体,利用河蟹的立体良性分布,即上、中、下水体分布适宜。

水草品种:

可以选择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但以伊乐藻为最佳,其营养价值较高,且生命力特强,一年四季均可生长。

种草面积:

一般控制在水面的60%左右,若过密,要每隔10—15m开一宽为3—5m的通道,以确保池底有足够的光线。

种草时间:

一般选择在清明前后,不宜过早过晚。

种植方法:

伊乐藻和轮叶黑藻以无性繁殖为主,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方法,每亩用量25—30kg;

苦草以播种为主,每亩用种量0.1kg。

水草 

管理要点:

(1)要适时适时施肥(复合肥、基肥要足;

无机肥要适量,要努力推广磷酸二氢钙的使用)。

(2)水草种植要在蟹种放养前进行,确保蟹种下塘前已有水草长出,否则草的嫩芽被河蟹摄食,影响水草生长。

作用:

可净化水质;

可隐蔽蜕壳;

可以作为食物,补充饵料;

可以蔽阴降温;

可以防病;

可以防逃。

四、防逃、防盗

第三部分河蟹常见的疾病防治

河蟹疾病以预防为主,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蟹病及预防方法:

(1)、稚蟹暴发性流行病(上岸症)

病因:

由细菌感染而引起。

症状:

初期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大批爬上岸或躲在岸边石缝中,以腹肢支撑地面将身体支起不动,反应迟钝,甚至人驱之也不回水中。

最后造成脱水死于岸上,也有的死在池中,部分表现背壳发红。

流行情况:

5-6月份。

防治方法:

A、蟹苗入池前,对蟹池要彻底消毒,B、定期泼洒碘制剂,C、投喂药饵。

(2)擅抖病(抖抖病)

由小RNA病毒科病毒引起。

病蟹呈昏迷状,附肢痉挛颤抖、抽搐或僵直,活动缓慢,反应迟钝,上岸不回,病蟹环爪、倒立、拒食,伴有黑鳃、灰鳃、白鳃等鳃部症状;

肌肉发红,尤以大螯、附肢中的肌肉明显,肛门有时红肿,无粪便,偶有长条状污物黏附;

头胸甲下方透明肿大,充满无色液体;

肝胰脓肿呈灰白色,肝组织糜烂并发生臭味。

发病时间5-10月份,特别是水温25-28℃时,最为严重。

A、引进蟹苗时注意检疫。

B、蟹苗入池前对蟹苗消毒。

C、定期消毒水体,定期使用生物制剂。

D、使用药物饵料,增加蟹体的免疫力。

(3)蜕壳不遂症

可能是因缺钙引起蜕壳困难。

河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不能蜕去旧壳,病蟹背上明显有棕色斑点,全身发黑而死亡。

A、调好水质,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B、可用1-2PPM浓度的高磷酸钙全池泼洒。

C、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蜕壳素、贝壳粉,增加动物性饲料,D、投喂药饵。

(4)固着类纤毛虫

由聚缩虫、钟形虫、累枝虫等纤毛虫附生于蟹的背壳,附肢或腮等处引起。

病状:

大量聚缩虫类附着时,可见病蟹体表有许多灰白色绒毛状物,在水中尤为明显;

病蟹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呼吸困难,手摸体表及附肢有滑腻感觉。

幼蟹发育缓慢,不能蜕皮,严重者死亡。

河蟹幼体、成蟹均有发生,尤其对幼体的危害严重。

A蟹池彻底消毒,B、定期泼洒消毒剂,定期使用生物制剂C、进水时采取严格过滤与网滤,发病时,采用纤毛净杀虫,再用消毒剂消毒。

(5)丝状藻类附着病

此病是由水绵等丝状藻类附着在蟹体上而引起。

河蟹颊部、额部及步足关节上附着棉毛状物,使河蟹行动迟缓,摄食量减少,甚至堵塞出水孔,导致窒息死亡。

凡养蟹地区全年均有发生。

A池水消毒,B、用生石灰20-30PPM全池泼洒,调节水的PH值,抑制藻类滋生。

C、清苔净。

(6)水霉病

(7)甲壳溃烂病

(8)烂肢病

(9)蟹奴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