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0090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Word格式.docx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Word格式.docx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

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教学重点  l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l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教学目标  l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l通过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l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教学方法  l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二、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以生物和人类活动为例,分析说明了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以及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板书)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举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表现一: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

  表现二: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表现三:

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1活动题第4小题。

  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

河流:

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

动物:

物种减少;

地下水:

水量减少,水位下降;

土壤:

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承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面我们就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

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板书)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板书)  1、成土母质的概念和形成  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

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

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

含石块较多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

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

钙、铁、锰、镁含量高  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

硅、钠、钾含量高  二)气候与土壤(板书)  1、直接影响:

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

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3活动题第1、2小题。

  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

说明你的理由。

不对。

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

干旱或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

  (三)生物与土壤(板书)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1小题。

  1、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四)地形与土壤(板书)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

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

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坡度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发育土壤厚度陡峭的山坡较快薄平坦的地方较慢深厚坡向温度状况水分状况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况好蒸发量较大,水分状况差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少,温度状况差蒸发量较小,水分状况好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2、3小题。

  2、比较说明在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

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

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并在比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

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

  3、查阅资料,说一说黄土高原土壤的性状和成因。

黄土高原的黄土疏松多孔,质地均匀,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它是第四纪历史时期长期的堆积物。

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

黄土堆积之后,又受流水等影响,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

  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板书)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

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

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4小题。

  1、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说一说水稻土的性状和成因。

水稻土是人类生产形成的特殊土壤。

它可以发育在各种自然土壤上。

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大土块散碎,在土粒之间、微团聚体之间还闭蓄着一部分气体,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发展。

另外通过增施河泥,建造粘重的土壤质地,以利蓄水种稻。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板书)  【举例分析】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这是因为: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三、板书提纲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二)气候与土壤  (三)生物与土壤  (四)地形与土壤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的江汉平原,地貌以平原为主,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地表生长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发育了红壤,林内栖息着灵猫、猕猴等典型动物。

这里河网密集,水循环活跃,水生动物丰富多样,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

该资料反映了(  )  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南方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解析】 该资料反映了江汉平原地形、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b  2.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解析】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土壤肥力流失严重;

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不如阴坡好;

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答案】 c  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到不足1%,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发。

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显示导致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d.植被  4.本材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  a.差异性b.均衡性  c.整体性d.稳定性  【解析】 第3题,由题干知黄土高原是由于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环境变化。

第4题,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3.d 4.c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壳上升b.砍伐植被  c.气候变化d.农业开发  6.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 该图反映了由于地壳的上升,导致背风坡降水减少,植被由森林逐渐变为荒漠,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 5.a 6.d  (2012•南通高一检测)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为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7~8题。

  7.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8.图中所示的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  c.规律性d.不均衡性  【解析】 第7题,洋面封冻阻断了洋流的热输送,导致气候变冷,生物光合作用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温室作用加强,导致全球变暖。

第8题,图中所示内容,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

  【答案】 7.d 8.a  读下面“云南路南石林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层空气中co2浓度示意图”,完成9~10题。

  9.如果水分条件相同,下列植被分布区中土层最易被溶蚀的是(  )  a.无植被耕地b.人工草坡  c.柏树林d.天然草坡  【解析】 本题以坐标图的形式呈现了云南路南石林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层空气中co2浓度。

co2的浓度越大,土层越容易被深蚀。

从图中可知,人工草坡的土层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最高,土层最易被溶蚀。

  【答案】 b  10.如果当地植被遭到破坏,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但不会引起(  )  a.水土流失b.石漠化  c.滑坡、泥石流d.土壤盐碱化  【解析】 图示地区为喀斯特地形,山上的土层很薄,如果植被遭到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山坡上很薄的土壤就会被冲到山下,山上只剩下光秃秃的石头,产生石漠化。

  【答案】 d  伦敦有“雾都”之称,1952年该市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烟雾事件,导致4000人死亡。

近年由于政府采取措施,帮助居民和工厂企业改用煤气、柴油等燃料,并限制私人小汽车在市区内使用,空气质量大大提高,雾日已不多见。

据此完成11~12题。

  11.伦敦“雾都”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位于山地迎风坡,有利于水汽的凝结  b.距离海洋近,空气中水汽含量高  c.近地面空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  d.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  12.我国某市有两家大型有色金属厂,近年该市也多次发生酸雾事件。

从城市发展角度,该市准备采取的一些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有色金属厂实行关停并转  b.通过化学手段消除废气中的二氧化硫  c.采取一定措施,限制其生产规模  d.在有色金属厂附近办硫酸厂,回收利用废气  【解析】 第11题,伦敦距离海洋近,空气中水汽含量高,容易遇冷凝结形成雾。

第12题,在有色金属厂附近办硫酸厂,可以利用有色金属厂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做到废物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答案】 11.b 12.d  二、综合题  1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合适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d.水土流失加剧  

(2)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________,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

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资源。

  (3)长江流域的1998年洪水创下多项洪涝灾害的历史纪录。

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人为原因:

  上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基本原理的应用。

植被破坏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等其他要素的改变,进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

长江流域的1998年洪灾从人为原因分析,主要在于上游地区的植被破坏、中游的围湖造田和下游的泄洪不畅。

  【答案】 

(1)①d ②b ③c ④a  

(2)整体 水 土地  (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 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 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河流的排洪、泄洪能力下降  (4)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14.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岩溶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根据以下设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设想一 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岩溶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

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地区降水时间分布年降水量(mm)年平均气温(℃)年溶蚀率(毫米/年)  广西中部相对均匀1500~200020~220.12~0.3  湖北三峡中等1000~120012~150.06  河北西北部集中400~6006~80.02~0.3  设想二 植被、坡度对地下岩溶地貌发育有一定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

  

(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

  

(2)解释植被覆盖率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

补充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

  (3)为什么在我国北方的深厚石灰岩分布区,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

  【解析】 第

(1)题,一般情况下年降水量大、年平均气温高时年溶蚀率就大。

(2)题,从左图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高,岩溶地貌发育程度高,这是因为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丰富的地下水促进了岩溶地貌的发育;

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

坡度越大时,水的下渗越少,岩溶地貌发育越差。

第(3)题,“桂林山水”的形成是气候、生物、地形、岩石、水文等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北方地区水热条件差、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所以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

  【答案】 

(1)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大;

气温高,水中co2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蚀。

  

(2)植被覆盖率高,加快下渗量,减弱了地表径流,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

画图:

  (3)①北方热量较差,降水较少;

②北方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

③北方石灰岩分布区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