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 作业36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5904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 作业36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 作业36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 作业36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 作业36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 作业36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 作业36Word格式.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 作业36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 作业36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 作业36Word格式.docx

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项正确;

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土壤的盐碱度、温度和水分等,C项正确;

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是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D项错误。

3.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故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关系;

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滤食浮游藻类,故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关系,故A项正确;

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时属于第三营养级,滤食浮游藻类时属于第二营养级,故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故B项正确;

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故C项正确;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故D项错误。

4.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橘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于红圆蚧中而抑制其爆发。

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

B.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C.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

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A项正确;

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说明岭南蚜小蜂也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B项正确;

因为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说明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C项正确;

岭南蚜小蜂的引入没有使该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增加,D项错误。

5.如图表示达到稳态的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图中A~L间隔时间相等,一个种群是另一个种群的唯一的食物来源。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②可能属于食物网的第一营养级

C.种群②在B~C段与I~J段的增长率基本相同

D.种群②的个体平均体重比种群①的小

解析 解答本题的突破口是正确确定种群①和种群②究竟哪一个是捕食者,哪一个是被捕食者。

由题干信息“一个种群是另一个种群的唯一的食物来源”可知,种群①和种群②为捕食关系,由图示可知,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种群①数量的减少而减少,并且种群①的数量先下降,种群②的数量后下降,因此种群①为被捕食者,种群②为捕食者,A、B项错误;

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一定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原有的个体数,种群②在B~C段和I~J段增加的个体数基本相同,但原有的个体数不同,所以种群②在B~C段和I~J段的增长率不同,C项错误;

种群①是种群②唯一的食物来源,且种群②个体数比种群①多,结合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推知种群②的个体平均体重应该比种群①的小,D项正确。

6.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B.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C.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

D.图中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

解析 该模型是用坐标曲线构建的,应属于数学模型;

从该曲线可以看出,捕食者种群数量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即猎物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猎物种群数量增加,依次循环,可见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因为当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生物的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故猎物的K值应为N2,捕食者的K值应为P2;

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

答案 C

7.下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6周时达到K值

B.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C.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D.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解析 分析曲线可知,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6周时达到最大值,但其K值略低于最大值,A项错误;

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即乙捕食甲,B项错误;

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项错误;

无生物乙时,1~3周甲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大,生物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项正确。

8.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解析 采集小动物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性;

灯罩的功能是聚光;

金属筛网可阻止泥土滑落,但小动物可向下移动,便于收集;

广口瓶中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便于保存小动物。

9.生态护坡是指利用植被对斜坡进行保护的综合技术。

如图为某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则以下论述合理的是(图中字母代表不同种群的同化量)(  )

A.低潮带至超高潮带分布的植物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在人类的参与下,植被稀少的荒滩通过次生演替成为物种较丰富的坡地群落

C.图示食物网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b+d+e)/a

D.图示所有生物可以组成一个生物群落

解析 低潮带至超高潮带分布的植物不同,这是由地势起伏引起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项错误;

由荒滩(植被稀少)演替为物种较丰富的坡地,此为次生演替,B项正确;

在食物网中,a为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d+e)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而图中只给出1个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无法求得,C项错误;

生物群落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项错误。

答案 B

10.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

解析 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项错误;

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项错误;

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项正确;

第N年,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D项错误。

11.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D.①④

解析 由农田生态系统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经过长时间的演替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达到稳态后,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作用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而①、③中的曲线都有下降趋势,因此是错误的。

12.入侵水生动物福寿螺严重危害稻田生态系统,研究表明植物五爪金龙分泌的香豆素类物质对福寿螺具有毒杀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的植物在稻田中的分层现象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B.香豆素类物质对福寿螺的毒杀效果与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

C.福寿螺可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使水稻增产

D.栽培适量的五爪金龙植物,可降低水稻与稗草的竞争强度

解析 稻田中的分层现象是垂直结构不是水平结构,A项错误;

从图1可以看出,香豆素类物质浓度为50ug/mL时,作用60h才能杀死大约10%的福寿螺,当浓度为100ug/mL时,24h就能杀死一些福寿螺,随着时间增加杀死的比例增大,而当浓度达到400时,只要24h就杀死了全部的福寿螺,B项正确;

福寿螺是能够严重危害稻田生态系统而使稻田减产的,C项错误;

从图2可知,香豆素类物质浓度在100ug/mL时,水稻苗和稗草苗的苗高显著高于没有香豆素类物质时的高度,所以说栽培适量的五爪金龙植物,不会降低水稻与稗草的竞争强度,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生态学家常常用面包虫进行各种种群生态学实验,它们的卵、幼虫、蛹和成虫都生活在面粉里。

如图是两种具有捕食习性的面包虫(甲面包虫:

实心点曲线;

乙面包虫:

空心点曲线)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图1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装有面粉的容器内;

图2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装有面粉且放入细玻璃管的容器内。

(1)由图1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________面包虫占优势。

在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

已知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小,请猜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面包虫(□)和乙面包虫(■)放在一起的时候,不论异种还是同种产下的卵,都会遭到捕食。

斜吻棘头虫是一种寄生在这两种面包虫上的原生生物。

图3是在没有寄生虫与有寄生虫的状况下,两种面包虫在实验中的表现。

(3)在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面包虫。

斜吻棘头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

(4)面粉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采用________及________。

(5)综合图1、2、3可知,________对生物间的作用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及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难度中等。

(1)两种面包虫都以面粉为食,结合图1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甲面包虫占优势;

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由于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小,玻璃管能为乙面包虫提供隐蔽场所,使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

(3)根据图3可以看出,在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乙面包虫;

斜吻棘头虫是寄生在两种面包虫上的原生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

(4)面粉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5)综合图1、2、3可知,环境条件对生物间的作用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答案 

(1)竞争 甲 玻璃管为乙面包虫提供了隐蔽场所

(3)乙 消费者

(4)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5)环境条件

14.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

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种名

山桃

丁香

油松

刺槐

1

0.124

0.125

0.734

0.148

0.761

0.884

表中数据表示阳坡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分析结果。

(1)根据图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

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_______关系。

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________现象。

(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_____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

有一种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解析 

(1)分析题干,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发展至第3阶段时,丙种群占优势,甲、乙占劣势,三个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该群落出现了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数目越来越多,即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则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

(3)从题表看出,油松和刺槐的物种生态位重叠最大,因此竞争最激烈。

鞭毛藻具有趋光性,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说明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答案 

(1)次生演替 竞争 垂直分层

(2)物种丰富度 抵抗力

(3)油松和刺槐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15.某山区坡地,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后,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物种③密度的增加,严重地影响了物种________的环境容纳量,最需要采用易地保护措施的是物种________。

(2)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坡地上演替过程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个物种被另一个物种”“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或“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

(3)随着演替的进行,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于灌木在与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因此随着物种③密度的增加,严重影响了物种②多年生草本植物。

由于物种①到最后接近灭亡,因此最需要采用易地保护措施的是物种①。

(2)随着时间推移,该坡地上群落的演替过程是: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

(3)随着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因此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 

(1)② ①

(2)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3)逐渐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