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总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5103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总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总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总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总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总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总叙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总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总叙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总叙文档格式.docx

借助身临其境的方法,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借助诗歌鉴赏试题,分析鉴赏设题角度,直奔鉴赏中心话题。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要诀---咏物诗

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

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

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

  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

那么,什么叫做“不即不离”呢?

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

例如,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曰:

“东坡《水龙吟》起句云:

‘似花还似非花。

’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即不离也。

”也就是说,苏轼在咏杨花的同时,也在咏思妇,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达到“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

词中的杨花像是很有情意,能万里随梦寻郎,能化为浮萍,还能变成离人泪;

而词中的思妇“愁绪满怀无着处”,梦中万里寻郎“不得到辽西”,又“无计留春住”,梦醒后“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咏物与抒情所似水中着盐。

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此词曰:

“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词,才之不可强也如是。

”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杜甫、崔涂的咏孤雁诗,姜夔的咏蟋蟀词,林逋、陆游、姜夔的咏梅诗与词,于谦的咏石灰诗,郑板桥的咏竹诗等,也都属于这类精品,不可不细心研读,以求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们即以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这样一道练习题:

“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

”思考时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石灰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

“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襟。

其次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

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

“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

”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

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

试以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为例来做个简要的分析:

诗人先表现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

然后展现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

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

而他的《板桥题画•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也写得很不错,抓住了竹子枝繁叶茂而不开花的特点,表现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性。

为了巩固对这一诀窍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用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

)来出一道这样的鉴赏题:

“诗人在初次吃笋时产生了哪些联想?

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

”在思考时既要想到笋与竹的关系,又要想到笋、竹与人的关系,当然还要想到笋的特点,它虽然只有“一寸心”,但是,当春天来临后,它将“梢云耸百寻”。

然后就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诗人想到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从而又联想到人的成长历程,其规律又何其相似。

又从笋的被吃联想到人才之被扼杀。

抒发了自己‘欲构中天正急材’却落得‘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愤慨之情。

  其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

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

以咏蝉三绝为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虞世南之《咏蝉》曰: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曰: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李商隐的《蝉》曰“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其差异之大,形同霄壤。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有个很好的评论: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三位诗人一为高官,暗喻品行高尚,声望自大;

一为囚徒,自哀自怜,显其清高;

一为落拓士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

都写得物我无间,情意胶合。

为了提高比较鉴赏的能力,我们可用杜甫和崔涂的两首《孤雁》来命题:

杜诗曰: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崔诗曰: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缯缴,孤飞自可疑。

”题曰:

“这两首咏孤雁的五律写得同样工巧,宋人范元实在读完崔诗后又读了杜诗,说‘知崔涂之无奇’,请你为他做简要的阐述。

”要答对这道题,必须从立意的高度出发,做如下的回答:

“崔诗仅写出了诗人漂泊异乡,郁郁不得志的苦况,暗喻畏旅途之多有不测,并托孤雁以自悲;

而杜诗在此基础上把离乱飘泊中失散的人们的痛苦心情也融进诗中,具有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其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岁寒三友”之说,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因此,不同的诗人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却是一样的。

先说一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自然是有寄托的,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风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样。

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所咏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你看,诗中的杏花不也和陆游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吗?

陆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这一词和一诗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由此看来,对于诗词中的寄托,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或框框来随便一套,就以为可以偃旗息鼓,得胜回朝;

也不能牵强附会,妄加臆断。

而必须实事求是,从全篇着眼,从作品及作者的实际出发来做准确的剖析,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否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比如,我们可以用李商隐《屏风》(六曲连环接翠帏,高楼夜半酒醒时。

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

)来出这样一道练习题:

“诗中的屏风有何象征意义?

这样写好在哪里?

请作较简要而深入的分析。

”要辨明这首绝句有无寄托和有何寄托,一要考虑到李商隐的身世,二要紧紧抓住“掩灯遮雾”这四个关键字不放,若能联系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回答起来就容易多了。

其答案是:

“诗中屏风的‘掩灯遮雾’寓含小人障明,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因为受人谗害很深的缘故,诗人借咏屏风表达了自己对其怨恨。

这样写显得极其含蓄委婉,在文网森然的当时现实中还可免祸。

”     

  第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

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

以绘画打个比方,同是画人物肖像,一般的画匠只能达到形似,而真正的天才画家才能达到神似,把人物画得活灵活现,富有神韵,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

画龙点睛这一成语说的也是这么一回事。

就拿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来说,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

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

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我们可以拿史达祖的《双双燕》(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

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

应自栖香正稳。

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来出这么一道题:

“作者在描写燕子时采用了哪些手法?

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分析。

  首先要看出词中所运用的衬托、拟人手法和细节描写,更要看到全词没有一个字提到燕子,但又没有一句不是写燕子,可谓不出题字而形神俱备,最后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回答:

“一是用复杂的背景来衬托,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三是抓住最富特征的细节来描写。

显得非常自然,毫不斧凿,达到形神俱备,尽态极妍的最佳境界,且‘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咏物诗词的鉴赏诀窍大体就是这些,但要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非易事。

笔者写这篇文章只是想授之中学生以“渔”。

然而,光有捕鱼的工具和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捕到更多、更大的鱼,还须在捕鱼的实践中多加锻炼,炼得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行。

诗歌鉴赏1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一、特点归纳:

1、,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常用修辞: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三、实战演练

1、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试简要分析。

2、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要诀---赠别诗

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

“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

”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

开篇的一组排比句,说的正是赠别诗词的不同立意。

立意问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

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冷朝阳的《送红线》(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

),还有风格有之迥异的李白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硬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等。

李白的诗境界阔大,爽朗高远,全诗一气流转,把别情写得豁达大度,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

而许浑、冷朝阳的诗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既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一片深情厚意,更是对魏万的勉励。

王安石《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则抒写了兄妹之情,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可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自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赠别诗。

我们可以用刘长卿的《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

“请将这首的尾联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个简要的比较鉴赏,谈谈其在立意上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在比较鉴赏时首先应注意到王昌龄和刘长卿相同的被贬遭遇,从“诗言志”出发,可见他们的主旨基本相同;

再从谴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区别其不同。

然后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回答:

“相同的是这两联诗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不同的是这一联诗的牢骚似乎更甚,说得也更露骨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而王昌龄则说得更为婉曲蕴藉,更为优柔舒缓。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

出句写声,对句写色,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

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

出句写色,对句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隐含别情。

这两联诗虽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深厚的情意渗透在叙事和写景中,用诗的语言来抒情,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

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

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恰到好处之妙。

诗人以景喻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我们可以用刘长卿《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

“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

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

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的概括即可。

“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

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

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

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例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

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

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

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

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

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

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诗人在使用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作者纯熟的技艺。

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我们可以用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中,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别的愁怨?

请作较详细的分析。

  答题前要懂得:

把愁、怨、恨“物化”──化虚为实,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关键,再则,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既要异中求同,也要同中求异。

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答案:

“诗人们都用了创造性思维,‘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用疑问句来表达,有继承,也有发展。

  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

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

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

还有,课本里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

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

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可以用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来出这样一道题:

“这首诗尾联的‘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

妙在哪里?

”回答前就应该运用“有包孕的片刻”这一理论进行思考,然后作出如下的回答:

“‘携手’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

作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这一点也很重要。

先看一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

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且富有创新。

李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写别情,或取其长,或取其深,言情深意长者,白也为最,余者皆不足称。

而韦应物则以细密的雨丝为比,且比中巧妙地蕴含谐音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虽不及李白,却也给人以崭新的形象,使诗句情景交融,意韵悠长,堪称一绝。

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就不再一一详细阐述了。

我们可以用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来出一道题来加深对谐音修辞法的认识,题曰:

“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

有何好处?

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

有何深意?

”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找到喻体和本体,即可迎刃而解,作出如下正确的回答:

“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

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

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领悟并背诵一些赠别诗词的名句可触类旁通,有助于深入领会同类诗词。

杜甫有诗云: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佳句是一首诗的精华之所在,清朝的何绍基曾经在《与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