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诗歌鉴赏 提升训练50首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3427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诗歌鉴赏 提升训练50首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课外诗歌鉴赏 提升训练50首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课外诗歌鉴赏 提升训练50首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课外诗歌鉴赏 提升训练50首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课外诗歌鉴赏 提升训练50首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外诗歌鉴赏 提升训练50首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课外诗歌鉴赏 提升训练50首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诗歌鉴赏 提升训练50首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外诗歌鉴赏 提升训练50首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译文:

 

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野空旷,遥闻城楼上的鼓角鸣声划破夜空后又安静下来.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想流入另一个梦想;

那划动的短棹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露水打湿了白鸥的羽毛,水天一色,鸥驻雁飞,船行回首望去,只见水天苍茫,旷远无边,螺山已似海岳之中的一个小小孤亭.

本题考查了诗歌鉴赏的二个方面:

1、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2.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即事①

宋•徐侨②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

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

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

【注释】①即事:

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

②徐侨:

南宋政治家,浙江义乌,吕祖谦再传弟子;

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

(1)诗中具体表现“贫亦好”情趣的一联是______。

(2)请从诗歌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

(1)“在家贫亦好”的意思是在家里贫穷也好.在下文中有体现,“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粗布衣被也不妨碍温度,青菜羹也富有余味.从中可以体现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操.

(2)诗中提到“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不管是在家还是居官贫穷对人都是好的.诗人为何能有如此心境主要是作者有安贫乐道的情操,淡泊名利的情怀.因此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

(1)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2)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

在家里贫穷也好,做官贫穷更不错.粗布衣被也不妨碍温度,青菜羹也富有余味.客人到了简单的菜肴就可酣畅举杯,无事悠闲时可以作诗赋词.外界对我没有任何干扰,只因为淡然心情也平静.

这是一首体现作者安贫乐道情操的诗歌.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1)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理解全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做好本题要结合诗人简介及背景,全面了解诗歌内容,深刻体会作者心境及借助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秋思

陆游

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快①,剪得秋光入卷来。

【注释】:

①并刀:

并州出产的剪刀。

并:

即并州,东汉州名。

古时并州以产剪刀著名

(1)诗中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秋天的特点?

(2)诗歌三、四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请加以赏析。

【答案】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题时,应反复诵读.诗中出现的乌桕、菊花、高天、鸿雁等,都是秋天所特有的景物,这些景物在一起就组成一幅美丽的秋景图.

(2)赏析一句诗的妙处,可以从诗人的炼字入手.在这两句中,“并刀“是比喻,把诗情比作并刀.诗人说自己的才情就好像并刀一样锋利,要把这大好的景色剪入到自己的诗作中来.以便自己可时时赏玩,可见作者对大好秋光的喜爱之情.据此可作答.

(1)以富有代表性的典型景物,如乌桕、菊花、高天、鸿雁等,生动明快地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形象鲜艳的秋景图.

(2)以“并刀”比喻“诗情”的敏锐,一个“剪”字,锤炼精当,充分表现了诗人构思的敏捷和技巧的娴熟,也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作.“思“可当作思考或思绪讲.前两句,诗人以富有代表性的景物:

乌桕、菊花、高天、鸿雁等,写出天高气爽的金秋美景.三四句则是诗人议论或是感悟.用字锤炼精当,充分表现了诗人构思的敏捷和技巧的娴熟,也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反复诵读诗作或词作,充分体会其中的画面和事件,深入领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情感.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的背景.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田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①笑语喧。

林外鸣鸠②春雨歇,屋头初日③杏花繁。

【注释】①赛田神:

是指古代农村以祈盼丰收为内容的一种祭祀活动。

②鸠:

一种小鸟。

③初日:

雨后刚出的太阳。

(1)诗中通过描写______、______、杏花怒放等景物来表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桑映平川;

鸠鸟鸣叫

(1)通读全诗可知,在这首诗中春天的景物有:

桑树,斑鸠和杏花.据此可作答.答案的格式要与“杏花怒放“相同.

(2)诗人在诗中描写的田园生活有碧绿的桑树,有高声鸣叫的斑鸠,还有怒放的杏花,一派生机勃勃的美景,可以感觉到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答案为:

(1)桑映平川、鸠鸟鸣叫.

(2)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根据题目可知,这首诗写的是田园人家的生活.在诗中有碧绿的桑树,有高声鸣叫的斑鸠,还有怒放的杏花,处处都可感受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联系创作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认真体会诗中的画面和情感,即可作答.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

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懈吾民之愠兮”。

(1)前三联写出了孤桐哪些特点?

(2)分析作者借托“孤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这一联写出了孤桐的一个特征,靠环境和自己的努力,长得高大挺拔;

第二联“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即正直伟岸,中间虚心;

第三联“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依旧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在阳光照射下,孤桐更茂盛强壮,树阴更浓.这三联都是描写孤桐形象的.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由桐及人,可以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深厚意义,即在诗人身上寄寓的高尚人格、正义的革新理想和高尚的情怀.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

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

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1)根深叶茂,高大粗壮

(2)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

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正值清明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解析】王安石在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

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

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

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高干凌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如果离开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别想“孤高几百寻”了.犹如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终于被他的敌手扼死一样.由此我们想到,任何英雄豪杰都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离开了群众(大地),再伟大的英雄也将一事无成.

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时借写景、叙事间接表达出来,也有时直接抒发情感.如果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一定要借助这些诗句揣摩所要表达的感情.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文中有那两处景物描写可以体现“送君不觉有离伤”?

(2)王勃的《秋江送别》中有诗云: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你认为哪首诗更能让你感受到离别的情绪?

为什么?

(1)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阅读此诗,从第一句可总结出“通波”,三句则可得出“青山一道同云雨”.

(2)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围绕“王昌龄诗使“两乡”为“一乡”,化“远”为“近”,抒发别后思念之情;

王勃诗:

化“近”为“远”,使得依依惜别之情含在字里行间”回答即可.两诗各有千秋,但要观点鲜明,理由充分,选什么都可以,不给分.

(1)“通波”、“青山一道同云雨”两处景物可以体现“送君不觉有离伤”.

(2)王昌龄诗:

青山相连,风雨共沐,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使“两乡”为“一乡”,化“远”为“近”,抒发别后思念之情.

友人所要去的地方只隔一条江,但已觉得山川迥异,好像远去异域他乡似的,化“近”为“远”,使得依依惜别之情含在字里行间.(选什么都可以,不给分)

翻译: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

后两句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7.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中第二句中 

、 

词语表现作者对菊花的痴迷、留连忘返。

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

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小题1】

遍绕 

日渐

【小题2】

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首先读懂诗歌,理解“遍绕”是描写作者的行为,“日渐”说明时间的推移,围着菊花丛不愿离去。

即可理解诗人痴迷的状态。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结合对古人爱菊的理解,抓住“遍绕篱边日渐斜”一句,分析诗人对菊人格化形象的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借写菊所表达的人生追求。

“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紧紧抓住菊花在百花中最后凋谢这一自然现象,表达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寄予是诗人对菊花不惧严寒、清新高雅的品格的赞叹。

8.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李涉,唐宪宗至文宗时洛阳人。

元和年间因事被贬,流放桂粤,本诗作于迁谪途中。

潺湲,溪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诗中的“乱”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人通过最后两句写溪水表现出什么感情?

“乱”字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山的错落有致,又烘托出诗人的烦乱心绪。

诗人通过对溪水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以抒发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诗句所写内容和炼字的能力。

读懂诗歌内容,思考重点诗句的意思,展开合理想像,用恰当的语言描绘出来。

炼字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通过分析可知,“乱”字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山的错落有致,又烘托出诗人的烦乱心绪。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诗的最后两句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也是赋予溪水以人的情感,表现出自己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以抒发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9.踏莎行 

宋.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①罗衣,香残蕙炷②,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注】①缓:

宽松 

②炷:

燃烧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中,“愁”和“怯”字用得最生动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赏析。

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用“愁”来写细草在烟霭之中仿佛有一种忧愁的神态,(或用“怯”来描写花在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心惊胆战的感觉。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面上说的是草(花)的心情,实际上是表明人的心情。

借景抒情。

通过写草愁花怯、海燕双飞、香蕙垂杨之景抒发了主人公因离别、思念而凄凉悲伤的情怀。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能力。

揣摩诗中的词句,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

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

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

具体技巧有:

抓关键词;

分析遣词造句;

描述画面;

体会意境;

把握情感;

领悟哲理;

赏析写作手法等。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

赏析诗歌语言特色时,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体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中用“愁”来写细草在烟霭之中仿佛有一种忧愁的神态,用“怯”来描写花在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心惊胆战的感觉,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面上说的是草(花)的心情,实际上是表明人的心情。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

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本首诗借景抒情,通过写草愁花怯、海燕双飞、香蕙垂杨之景抒发了主人公因离别、思念而凄凉悲伤的情怀。

10.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③。

【注释】①欲栖乌,意为“乌欲栖”,乌鸦要归巢了。

②愔愔(yīn):

寂静无声。

③刍:

喂牲畜的草。

残刍,意为草料不多了。

该诗以 

为线索,由“残日”、“ 

”、“卧听”等词可明。

这首诗是诗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了怎样情感?

请简要分析。

时间 

青灯

晁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寒林残日”,乌鸦归巢,明灭的油灯营造了冷清的气氛,体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

从“假寐”到“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

首句写到“残日”表示太阳将落,是黄昏时分;

第二句描绘了油灯(青灯)忽闪忽明的场景,点明了时间是夜晚;

三四句写夜雨愔愔,诗人不能入眠而听到马嚼着残余草料的声音,点明时间是半夜。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11.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____ 

____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一句。

(1)春花或春雨(写“花”或“雨”均可)。

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惋惜而扫兴)

(2)示例一:

这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态,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

示例二:

这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把蜂蝶因采蜜而恋花的本能,想象为它们在有意追踪玩赏大好春光,把惜春去、怨蜂蝶、羡邻家的复杂感情糅合在一起了。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能力。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浸染了作者的感情,是诗人用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

细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按照题目要求,可知前两句紧扣春花或春雨来写春景的,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诗句的品析能力。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诗句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诗句在诗中表达的情感,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示例一:

12.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

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

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①暝:

昏暗。

②滟滟:

月光摇动的样子。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首词描绘的是 

(填写节日名称)的情景。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中秋节

(1)“桂花香雾冷”虚实结合(或双关)。

实写桂花被月光笼罩着,透过“雾气”散发着阵阵幽香;

虚写月中桂。

联系上片的“高寒”很自然地会想到广寒宫的桂树等美丽的传说故事,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2)“梧叶西风影”运用了衬托手法,句中虽没有出现“月光”字样,但却通过秋风中梧桐叶的清影衬托月光的明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

熟读原诗,结合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把握主要内容。

诗词中“金饼”既以金色形容了月光之明亮耀眼,又以饼的圆形点明是中秋满月。

所以这首词描绘的是中秋节的情景。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和诗句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首先要了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

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

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桂花香雾冷”虚实结合(或双关)。

“梧叶西风影”运用了衬托手法,句中虽没有出现“月光”字样,但却通过秋风中梧桐叶的清影衬托月光的明亮。

13.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歌语言讲究凝练,一字便能透露情思。

本诗一、二两句虽写晚春之景却无迟暮之感,你认为是哪个字用得巧妙?

请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