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市学校六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第四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2188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市学校六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第四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总市学校六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第四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总市学校六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第四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总市学校六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第四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总市学校六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第四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市学校六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第四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总市学校六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第四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市学校六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第四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市学校六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第四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到下午。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分析字形;

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③按“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这样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想想各段的段落大意。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2听课文录音,投影填空:

课文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故事,这个故事是按()顺序写的,全文可分()段。

第一段写(),第二段写()第三段写()。

三、检查朗读,听写生

四.学习“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说一说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怎样?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4、指名学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5、指名配乐朗读。

五、小结

读完了这个感人的童话故事,我们一定有好多话想对那个可怜小女孩说。

请同学们齐读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

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擦火柴——冻死

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抄写生字。

反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效果。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

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何让今天中国的孩子体会到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况,感受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这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

读悟结合,引导、点拨。

一、复习导入。

二、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

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

  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

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

”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

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 

说明 

现实

 第一次 

寒冷火炉 

渴望温暖 

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 

饥饿烤鹅 

渴望食物 

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 

孤独 

圣诞树 

渴望快乐 

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 

痛苦奶奶 

渴望幸福 

跟奶奶飞走了

3.小结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4.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

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

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整体理解课文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3.学习表述。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

  

(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

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

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

(四)总结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读了这篇课文,请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感受。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14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安徒生)

美好的幻觉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

1、抄写你喜欢的句子。

2、完成课后2、3题。

15、凡卡

1.学会1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让学生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引导、点拨。

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感情朗读。

一、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九岁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是不是正享受着快乐的童年生活呢?

在家是父母的宠儿,在校有老师教你们知识。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凡卡的学徒生活,看看那个时代的农村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

凡卡

好,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同龄的小学徒凡卡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二、检查预习,整体理解课文

1、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认读生字词。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1、凡卡的学徒生活主要在什么内容中反映出来的?

2、理清文章的脉络,小组讨论: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分为三部分:

  写信前(1~2段);

写信中(3~15段);

写信后(16~21段)。

  第一部分:

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给爷爷写信。

  第二部分:

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部分:

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追问:

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找哪些是凡卡写信的内容?

哪些是写凡卡在写信时联想到的?

写信的内容:

3、8、10、11、12、15。

写信时联想到的:

4、5、6、13、14。

四、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默读课文,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

“凡卡是个怎样的孩子”?

“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以此引导学生细细读信。

通过读书、讨论、总结出以下几点:

⑴ 凡卡是个孤儿,只有爷爷一个亲人,他思念爷爷。

⑵ 凡卡在鞋匠家过着非人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受尽折磨。

⑶ 莫斯科的情况,这个大城市不是穷人的天下。

⑷ 凡卡央求爷爷带他回到乡下。

2、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段(8段),讨论:

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找出原句并概括。

  挨打:

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

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

  挨饿:

吃的“简直没有”、“一点儿”、“又是一点儿”;

  挨冻:

而且睡不好。

3、提问:

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只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的恰当都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教师适时简要介绍文章背景:

    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统治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

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

4、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爱祖国。

5、朗读指导:

⑴ 思考: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

该怎么读呢?

⑵ 师范读

       挨打:

揪、拖、打、戳

       挨饿:

简直没有

       挨冻:

而且睡不好

1、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让学生理解文章运用写信的过程记叙,采用插叙、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并理解他的内心。

1、对比手法的运用。

  2、通过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并理解他的内心。

讨论交流、感情朗读。

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解读了凡卡信的内容,今天我们接着来看看凡卡在写信时联想到了什么。

一、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朗读凡卡的联想,思考:

 凡卡联想起什么事?

 指明2个同学分别朗读,然后让其他同学概括:

 4、5、6段:

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

 13、14段:

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

2、思考:

  凡卡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

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

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反衬出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

(对比前文写莫斯科的一段。

3、指导朗读:

 怎么把回忆中的快活读出来?

(重点读第6段和第13段。

4、小结:

  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

  这两段对乡村美好生活的联想对凡卡的凄凉悲惨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二、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1、找出作者的叙述部分,想想凡卡在写信时,心情是怎样的?

有什么变化吗?

2、理解重点句子,从重点词中体会凡卡的内心活动:

⑴ 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⑵ 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⑶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第1句对凡卡诉说自己受折磨情况后的动作描写,突出表现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第2句说明凡卡急于要把信寄出去,好让爷爷快点来接他,快点脱离苦海的内心活动。

 第3句由于写信没有被打搅而满意,寄信也很顺利,心情肯定轻松了许多。

所以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3、穿插在理解第1句后,朗读15段,加深理解凡卡的心情:

  学生齐读,读完提问,从朗读中你体会到凡卡怎样的心情?

  (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4、穿插在理解第3句后,凡卡的信寄出去了,凡卡的愿望会实现吗?

(从文中找依据。

  为什么还要写他的梦?

(梦中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残酷)

三、小结

凡卡的信,是蘸着血和泪写的,是这个穷苦的乡下孩子的呐喊!

是对这个悲惨世界的控诉!

15凡卡(俄契诃夫)

学徒生活悲惨

乡村生活“美好”

选择A或者B或者C完成:

  A、用第一人称,按时间顺序写出凡卡的故事。

  B、把凡卡信中的内容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说说凡卡的学徒生活是怎样的。

  C、你有什么想对凡卡说的?

能否给凡卡写一封信。

16*鲁滨孙漂流记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断,了解大意。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自学、老师点拨。

自主阅读梗概,练习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1.学生自主阅读梗概,练习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2.结合学生概括,相机引导学生说简洁,说

完整。

可以这样引导:

(1)从“梗概”中,我们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是什么?

(2)默读“梗概”,把鲁滨孙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做上记号。

(3)尝试着把重点部分展开来,再讲一讲小说的大意。

3、学生汇报并体会孙生活态度的精彩和作者写法。

4、读读鲁滨孙的话

5、找出课文中鲁滨孙的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句子。

二、浏览精彩片段,体会精彩之处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相对比,想想精彩片段大致在小说梗概

的哪个部分,理由是什么?

2.小声读读这个片段,你认为什么地方最精彩?

结合学生汇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鲁滨孙生活态度的精彩和作者

写法的精彩。

可以这样安排教学:

(1)让我们把他列出的“好处”和“坏处”,自己对照读一读,

想想这样一个列表,给鲁滨孙带来了什么?

(2)鲁滨孙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

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话。

(齐读):

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

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小结:

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

人生不可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

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3)除了鲁滨孙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很精彩,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

精彩?

不少的文章,之所以给人们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在写法上有

独特的地方,就像作者把鲁滨孙的思想活动列出来一样。

三、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再读一读梗概部分,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

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疑问:

*鲁滨孙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用那些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我就很想知道他到

底是怎么种、怎么收粮食的。

*他救了“星期五”以后就开始教化他,对于一个野人,他又是如

何“教化”的呢?

*泡泡中提到“鲁滨孙制成一只能耐火的罐子的那段描写很细致,

让人感到快乐”,不知是怎样的细致。

*梗概是以别人的口吻写的,精彩片断却是以鲁滨孙自己的口吻写

的,不知道原著是以谁的口吻写的。

2.结合学生疑问,鼓励学生阅读原著。

四、小结

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其中的一些语言常常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读过的鲁滨孙哪些句子,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一剂良药。

16*《鲁滨孙漂流记》

冷饿;

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

野人威胁:

插树桩分养羊群救下“星期五”为伴

(有智慧勇敢无畏)

1.学写故事梗概。

2.阅读原著。

3.让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17*汤姆·

索亚历险记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了解《汤姆·

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

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引导研读、自读自悟,交流读书的感受。

一、简介,导入

《汤姆·

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

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

通过书名,你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

(学生猜测)

二、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1.理解“梗概”的意思。

2.自由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教师相机提醒学生留意:

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

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

你从哪知道的?

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

三、浏览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2.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

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精彩”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

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读相关语段。

四、结合课后的泡泡和读书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读梗概,你对什么内容还产生了要细读原著的兴趣?

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

2.看课后的泡泡3(“我读了整本书,觉得汤姆刷墙那一段很有趣”),你有什么想法?

3.拓展阅读汤姆刷墙的精彩片段。

4.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作准备。

17、《汤姆·

索亚历险记》

检验胆量

当“海盗”

鬼屋寻宝{勇敢,敢与探险,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

}山洞迷路

洞中寻宝

口语交际·

习作四

3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

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引导学生交流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

用事实说话。

知识

链接

2004年12月26日,11岁的英国少女蒂莉·

史密斯跟爸爸妈妈已经在泰国度假胜地—攀牙湾游玩时,发现远处海水突然不平静起来时,她马上觉得非常不安。

蒂莉注意到,远处的海水开始出现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后退,这让她立即联想到老师在地理课上讲述的有关海啸将发生的知识。

蒂莉歇斯底里地狂呼“不好了,要发生海啸了!

”父亲带妻子女儿返回旅馆,并将此警告带给100多位游客和旅馆的工作人员。

就在人们逃离海滩没几分钟,巨浪袭来,人们却全都获救了。

引导,组织学生交流,归纳总结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

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

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

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板书:

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

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

富尔说:

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

该不该见义勇为?

》(正方:

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

反方:

“鸡蛋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