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历史发展与当下作为文档资料2364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1759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馆的历史发展与当下作为文档资料2364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美术馆的历史发展与当下作为文档资料2364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美术馆的历史发展与当下作为文档资料2364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美术馆的历史发展与当下作为文档资料2364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美术馆的历史发展与当下作为文档资料2364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馆的历史发展与当下作为文档资料23641Word文档格式.docx

《美术馆的历史发展与当下作为文档资料2364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馆的历史发展与当下作为文档资料23641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术馆的历史发展与当下作为文档资料23641Word文档格式.docx

(公元15――17世纪)乌菲兹美术馆

(UffiziGallery)职能:

收集和展示作为装饰的珍贵绘画和雕塑作品

此阶段中,更多是储藏珍奇物品的陈列室和存放解释那些物品的书箱的私人场所;

同时许多欧洲学者对藏品开始有了明确的分类意识,如绘画和宗教器物、自然物等,同时也改进了陈列方式文艺复兴时期由于人们对古典文化艺术的兴趣,使得“博物馆”被发展成为保存各种物品的陈列室和阅读解释

那些物品的书籍的最好去处,一些皇室和贵族以及教会等特权阶级是这些物品的最多收藏者.

启蒙运动时期

(公元17――18世纪上半叶)伦敦大英博物馆

(BritishMuseum)职能:

除了已有的职能外,博物馆在当时还被视为反封建反愚昧的一种进步文化力量,是一个共享国家精神的场所

虽然此时的各类博物馆开放对象仅限于学者、艺术家、大学生和特权阶层,但已经对公众永久打开了大门,同时向

参观者提供相关的书籍便于他们进行学术研究发生在17、18世

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

放运动,在这种积极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

等和民主的社会思潮影响下,新的公共博物馆产生,并将对公众开放作为对当时思潮的积极响应

法国大革命时期

(18世纪)巴黎卢浮宫

(MuseeduLouvre)职能:

除收藏、展示和研究职能外,

此时期所有博物馆开始注重对所有大众的教育功能

不限特殊人群地对所有观众开放,体现出平等主义,

并成为国民的永久性艺术资源,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法

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催生出了大型、公众化和教育性的博物馆,卢浮宫等一批著名的艺术博物馆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现代时期

(18世纪中晚期――20世纪)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职能:

已经进入现代美术馆时代,其职能不仅有收藏、研究、展示、教

育、交流,而且还扩展至传播、休闲、娱乐等功能

此时的美术馆作为艺术品收藏机构和艺术批评中的一员,渐渐从综合性博物馆中独立,它一方面更加注重美术馆的教育服务功能,致力于让美术馆成为“民众的大学”,另一方面开

始关注现当代艺术以及民间艺术,在藏品和展品上有了更多的选

择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出现于18世纪中晚期之后,这也是世界

美术馆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19世纪里美国经济的

发展和对文化的重视,使得美术馆在现代化社会中发生了格局的

变化,当时在美国所建立的很多艺术博物馆的初衷便是通过“眼

睛”教育民众,通过公共教育来提高人们的修养和道德水平,许

多美术馆设计了丰富的活动来吸引公众的参与,在展览内增设了

相应的娱乐、休闲等设施

表1不同历史时期美术馆特色与社会背景

长期的发展让美术馆从私人收藏、把玩场所和专业封闭领域

发展成为社会的公共文化空间,不少美术馆在原来展厅的基础上新增了美术馆商店、艺术讲座、示范性表演、影片播放以及座谈会等,还有一些美术馆以其藏品的精美和自身建筑的独特风貌成为城市观光的重点,这一过程随着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形成而完成,并在新世纪、新社会环境中继续改变。

二、当代美术馆发展的社会语境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美术馆当代语境,我们可以从产生美术馆

和“公共领域”概念的西方文化中寻找它的理论根基。

(一)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典型的历史形态是资产阶级

公共领域。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公”、“私”领域进行了

初步划分,他们将“公共领域”看作“私人领域”的对立区,在

公共领域里,人们可以自由对话、讨论和诉讼,在他们看来,公

共领域才是自由王国和永恒世界。

与自然王国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只有在公共领域中出现的一切,才能让所有人看得真真切切;

随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公共领域体现在君主控制的“代表型公共领域”,并在封建社会晚期分化、终结,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奠定了历史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中,“公共领域”的形成基础是市民阶级与公共权力的对立。

随着市民阶级逐步意识到自己

是公共权力的对立面,他们成了对公共权力进行讨论和批判的主

体,即公众,他们采取平等交往、关注世俗和公开讨论的方式进

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从民主角度进行了行权力的实施。

在阐述,他认为公共领域是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

这个空间里,市民们假定可以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

哈贝

马斯对“公共领域”的探讨,为备受技术、法制、行政、市场力

一种希冀。

量困惑的现代社会找到了一种解脱的途径,而且他自

信地告诉人们这并不是“乌托邦”,即使在现代社会的“囚笼”

里,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公共领域”的重构,走向新的光明。

当前中国各地兴起的美术馆建设热潮以及原有美术馆的改

革促发了人们对美术馆社会职能的深层次思考,哈贝马斯的“公

共领域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分析美术馆的渊源、内涵、职能、属

性等问题,它给研究当代美术馆发生、发展运行规律的人提供了

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在这个理论之下,当代美术馆作为公

共领域必然包涵以下几点基本特征:

1.美术馆是当下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能够形成公共意见等;

2.美术馆原则上应该向所有人开放,让他们能够自愿地参与活动;

3.作为“公共领域”的美术馆,其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个人聚集到一起,他们有权利和自由公开地表达他们对艺术的意见;

4.当进入美术馆的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美术馆信息的传播就需要更为有影响力的手段进行保障,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

2011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

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有效强化了

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职能。

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全国有

六千多家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近四万个乡镇文化站实

现了免费开放,2012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各级美术馆将全部面

向公众免费开放。

可以预见,当代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必将依托日益成熟的“公共领域”平台,获得更深层次的拓展和进步。

(二)美术馆活动的公共性

美术馆活动是面向全社会的,是在社会中体现出它的公共性,是以他人为对象、旨在达到预期目标的个人或群体的有意义的行为,包括全部社会互动,是一种满足社会期待的角色扮演过

程。

中国社会学家孙本文分析了社会活动的3种情况:

1.交互活动;

2.共同活动;

3.交互共同活动。

社会公共活动还体现在图书馆、教育、旅游等其它专业领域,这些公共活动领域虽然有专

业的分工,但彼此间并不孤立。

如图书馆内有关于视觉艺术发展的书籍供人们阅读,美术馆内有图书馆的书籍中提到的艺术珍

品,有学校教学中提到的各种流派的视觉艺术作品,同时美术馆又承担着教育推广的职能,也是许多地方旅游观光的必去之地。

因此,美术馆的公共活动与社会其他行业公共活动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的现象是极为普遍的。

(三)公益文化服务

公益文化服务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概念,是指社会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单位、组织投入文化资源,政府通过各种法规、制度保证这一领域内的文化生产、服务具有相对独占性,使从事公益文化服务的单位无需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利润,就能保证自身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大部分社会成员由此可以免费或廉价地获得所需的文化服务。

作为当代社会的公共活动存在着商业性、公益性、慈善性等

多种行为方式。

这种差异可以体现在不同行业中,如旅游业多数

情况下是以商业性为特征,而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更多以公

益性为特征。

在同样的行业中也会有不同行为方式,公益与商业并行很常见。

以美国大都会美术馆(TheMetropolitanMuseumof

Art)2011年财务收入(总额为2.262亿美元)与支出(总额为

2.249亿美元)项目比例图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点。

图1所反映出来的美术馆商业性收入有门票、会员会费、附属产

业(包括美术馆商店、咖啡厅、餐厅等)等,这几项总合金额数约占全年收入30%;

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都会在公共事务中,直接能让观众受益的项目就有展览及相关公共事业、会员发展、教育图书建设等。

图1大都会美术馆2011年收入比例

图2大都会美术馆2011年支出比例图

当然,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是私立资金运营的非营利性机构,

是在艺术基金会的基础上发展,这与我国大多美术馆的情况不

同,很多方面无法直接借鉴。

加上我国已经对国内美术场馆取消了门票制度,这更强调了国内美术馆要在公益性服务项目上下功夫。

另外一方面,美术馆的非赢利性质并不意味着不能通过适度的经营运作手段来实现其公益价值,关于这点,将在下文的“公益活动与美术馆社会效益”部分进一步分析。

三、当代美术馆公共活动的特征

当代美术馆早已不是15世纪那个“储藏奇珍异宝的柜子”

或“私人展室”,也不是17世纪只向特权阶级、贵族、大学师生才开放的古典美术博物馆。

近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城市化生活方式与社会资源集约化模式,强调了当代美术馆必须具备“公共性”特征。

(一)对当代美术馆公共活动特征的理解

首先,当代美术馆公共活动的特征是不受到举办单位性质的

限制。

与西方艺术基金会建立和管理美术馆不同,目前国内美术

馆分为公立和民营两种性质,公立美术馆中有国立美术馆,如中

国美术馆,省立美术馆如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江苏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山东美术馆等,还有地方性美术馆如苏州美术馆、宁波美术馆、张家港美术馆、长宁美术馆等;

民营美术馆一般是由企

业或个人出资建设并管理,代表性展馆有今日美术馆、喜玛拉雅美术馆、南通中心美术馆、苏州本色美术馆等。

无论公立还是民

营美术馆,他们举办的美术展览、讲座、互动活动都是面向社会,活动形式可能有所差别,但并不影响其公共性特点。

再者,当代美术馆公共活动可能根据不同人群设立不同目标,提供不同服务。

在西方比较成熟的美术馆,如纽约现代艺术

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家庭项目”、“社区项目”、“残障人士项目”等服务,这些项目可能针对的展品相同,但根据不同人群

的需求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服务是全民化的。

第三,美术馆公共活动不限于馆内,可以用移动展览,甚至在网络等虚拟世界的平台上实现,这种“无墙的美术馆”概念会将美术

馆公共活动参与对象范围扩大,让更多人受益。

这是当代美术馆公共活动特点上区别于传统美术馆最大的亮点,也将是未来美术馆的发展方向。

(二)传统项目在当代美术馆公共活动中的实施

所谓传统项目指的是美术馆对公众开放以来就可以实施的活动。

这些活动中比较典型的就是艺术展示、讲解、讲座和提供现场临摹服务等,在当代社会环境中,这些传统项目增添了一些新的创意。

美术馆接待的观众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大

多数人不了解美术史,不知道艺术流派,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欣赏艺术作品。

为了更好地为普通大众作好美术馆服务,一般的做法是在展品的旁边编注讲解词,或者为团队提供现场讲解服务,也可以在特定的时间邀请专家举办讲座。

由于是面向普通大众,讲

解和讲座就应该更加通俗易懂,要用最简洁的学术性语言进行知

识的普及,还可以编印相关的小册子,让那些匆匆来去的、没有

任何目的前来的观众能够带回家慢慢阅读,为下一次光临美术馆

打下基础。

传统讲座在当代美术馆里也有了更为新鲜的内容,如

变为午餐演讲,观众在此参与“聆听和交流”,除了在艺术家、

策展人、设计师身上从不同角度观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外,还可以

参与表演和诗歌阅读。

另一方面,如果用当代市场学原理来看,来到美术馆的观众是文化消费者,他们希望得到对自己有价值的服务,这些价值因为个人生理、心理需求的不同而各异。

为了更贴切地服务不同人

群,许多当代美术馆制定了更为人性化和科学的服务内容,例如

在盲人参观雕塑类立体作品时,一方面为他们提供有关作品的语

音讲解,一方面指导他们去触摸作品,感受作品的质感、温度,

甚至可以去闻作品散发出的气息。

如果从人口年龄结构和美术馆潜在观众培养上考虑,一些专

家提出,美术馆的主要目标市场要定位在孩子们的身上,因而许

多当代美术馆为这一人群制定了更为详细的活动项目,如适合幼

儿园孩子的“家庭亲子活动”,11岁以下孩子的“儿童项目”,

11岁以上18岁以下的“青少年项目”。

在这些活动中,首先向

他们提出开放式问题,再引导他们发现作品深层次信息,然后设

计相关的个体活动,由作品联系他们以往的艺术经验,最后进行活动效果的反馈等步骤完成公共活动的良好实现,让美术馆成为他们有趣的、非强制性学习场所。

传统展览也可以用走出固定馆舍的方式实现新的突破,在这一点上,用各国各地区开展的移动美术馆可以说明。

“移动美术馆”是一种不受地点、空间限制而进行视觉艺术作品展示的方

式,它通过将展览在不同地点进行巡回,或者将美术馆变成可移

动的装置来实现,此概念的产生是美术馆自身发展和公众审美需

求日益增加的双重结果。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美术馆、

博物馆就开始建立活动画廊,到那些没有画廊和博物馆的地方展

出,其中就有弗吉尼亚博物馆的“移动艺术馆”(ArtMobile)

和芝加哥的“艺术列车”(ArtTrain)。

2011年10月18日,

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在Chaumont镇上开启了名为《色彩》的流

动展三年计划(CentrePompidouMobile)。

展出了馆藏的包括

毕加索、马蒂斯、亚历山大?

考尔德、伊夫?

克莱因、布鲁斯?

曼等14位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以及1件当代艺术装置。

建筑师

PatrickBouchain以游乐场加马戏团的构思设计了这个拥有3

间展厅占地650平方米轻巧、可移动的帐篷美术馆:

第一个展厅

用于接待参观者和团体,其余两个展厅展出15件作品。

国内曾

有影响力的是“4号线美术馆”。

2009年9月,由北京“二月书

坊”文化传播XX公司与京港地铁投资方联手,在北京4号线地

铁内共同打造了“4号线美术馆”,在列车内悬挂艺术品供乘客

欣赏。

当然,上述两个移动展览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如《色彩》

流动展计划投入250万欧元,由法国文化部和蓬皮杜合作的私人机构(包括基金会、电力局、百货商店和保险公司等)共同出资

完成,这不是所有美术馆都能支付得起,但各地美术馆可以根据的自身情况设计合理方案,完全能达到扩大受益面和节约成本的双赢效果。

2012年3月27日,作为国内县级城市小型美术馆,江苏省张家港美术馆与张家港市社会团体“52爱心联盟”合作,面向

市内部份外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生,开展了“行走中?

美的力

量,爱的关怀”移动美术展系列活动,通过“校内观摩展览”、

“聆听讲解”、“阅读手册”、“体验笔墨”、“接收绘画用具

捐赠”和“网络义拍学生作品”等环节实施。

类似的活动让平时

很少有机会主动去美术馆看展览的人群有享受到免费的艺术鉴赏、体验机会,是有藏品的美术馆都能办到的公共活动。

当然,

除了将艺术原作进行移动展出之外,不具备条件的美术馆还可以

将复制品,甚至印刷品展出在其他公共空间里,配以相应的文字、

视频说明便可以让公众享受到便利的艺术欣赏服务。

(三)当代美术馆公共活动中的娱乐性与休闲性

美术馆的娱乐和休闲功能在18世纪刚对公众开放之初是无

法想象的。

那时的美术馆对公众来说是神圣的艺术殿堂,雕塑作

品被精心布置在高高的基座上让人们顶礼膜拜,静默、庄严成为美术馆的印象标签,那是以“展品为中心”的时代。

然而随着消费文化环境的日益形成和美术馆职能的重新梳理,“以公众为中心”成为必然,娱乐、休闲成为当代美术馆不可或缺的功能,甚至是重要功能。

这首先体现在观光性美术馆的涌现,这类美术馆建筑本身就是具有悠久的历史的艺术品,又收藏着举世闻名的名作,成为世

界各地旅行者慕名之地。

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仅它前面的玻璃金字塔的年游客量在2010年后就达到900万。

还有一类新建的美术馆,它们往往建在有名的自然环境中,因地制宜地将展馆与景观融合在一起,这样的馆舍环境让游客觉得自然、舒适又充满生机,如日本的MIHO美术馆,此美术馆修建于日本滋贺县自然保护区山林间,体现了“自然与建筑的融合”理念,被称为日本

的世外桃源。

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欣赏到来自古埃及、希腊、罗马、中国、西亚等地的艺术遗产,浏览穿梭于美术馆内外的自然美景中,还可以品味正宗日本料理,欣赏茶道,这里已然成为日

本著名的旅游景点。

那些没有悠久历史和世外桃源般自

如在美国然环境的美术馆在其它方面也开拓了自己的特色项目,

波士顿美术馆定期于馆内举办电影节,展览与电影相关的作品,

邀请艺术家出镜并与观众讨论他们的艺术作品,并于庭院中举办

现场音乐会,并为参与活动的观众提供有偿水酒服务等。

早期美术馆的展览方式、公共活动在研究观点和策展理念的架构下,对展品的美学意义、社会思潮或文化背景往往进行的是专业性阐述,早期举办的讲座也趋向于学院化,吸引的观众群更多局限在高等美术院校学生内。

事实上,展览和活动过于专业、枯燥,让没有美术背景的普通大众理解起来会产生强烈的挫折

感、拘束感,使他们放弃接近美术馆的机会。

因而,美术馆应该为大众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的参观环境,建设一些让他们易于接受的项目,而不要一味强调让观众在观展中必须学到知识。

美术

馆不是专业教育机构,没必要对普通观众提出学校教育般的严格要求,这应该是当代美术馆的态度。

从美术馆的娱乐与休闲角度出发,由于更为宽松的环境和灵活的运作方式,国内民营美术馆往往做得更好。

国内最大的民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与马爹利艺术基金会共同推出了“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他们的“艺术家工作坊”项目邀请普通观众走

进参与此项计划的年轻艺术家工作室,在“玩、感受、创作”中

了解艺术家的创作与当下社会的关系;

喜玛拉雅美术馆(原正大美术馆)会根据展览适时推出公众互动体验活动;

江苏南通中心美术馆在《回头是岸――刘庆和水墨近作展》、《绘事后素》展览的开幕晚会当天举办昆曲《玉簪记》、《牡丹亭》的演出,当

观众赏画的同时,听昆曲,品红酒,活动“混搭”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北京、上海和当地的艺术发烧友。

(四)新媒体技术在当代美术馆活动中的运用

谈及当代美术馆和当代美术,我们无法越过新媒体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其影响在这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美术创作、表现的影响;

二是对美术馆内作品展示、传播方式的影响。

2004年9月28日至11月28日,来到上海美术馆的观众发现他们正在经历一次不同以往的、动态的创意影像展,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