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第十五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1687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部分第十五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第三部分第十五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三部分第十五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三部分第十五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三部分第十五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部分第十五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三部分第十五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部分第十五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部分第十五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Word文档格式.docx

选B 注意题干信息“1953年”“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可知是与1953年开始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关,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故B项正确;

A项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项始于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D项始于1979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2.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论说: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

”这表明(  )

A.经济增长方式变革B.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国家优先发展工业D.工农比例脱离国情

选C 材料描述的是经济增长率,没有涉及增长方式变革,故A项错误;

从“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来看,国民经济发展不均衡,故B项错误,C项正确;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工业,符合我国落后的实际情况,故D项错误。

3.打油诗:

“出工鹭鸶探雪,收工流星赶月,干农活李逵说苦,挣工分武松打虎。

”说明了(  )

A.三大改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大跃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农民觉悟的提高

D.“一大二公”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选D 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经营方式是集中劳动、集中经营,分配方式按工分平均分配。

这种体制导致了民谚所描绘的情境,故D项正确。

4.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20世纪50年代存在着两次“自毁性”的经济运动,它们指的是(  )

A.“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B.“一五”计划、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D.“一五”计划、农业合作化运动

选A “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在50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重大决策,均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与材料意思“‘自毁性’的经济运动”相符,故A项正确。

5.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

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

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

这一规定(  )

A.加速“左”倾错误的继续泛滥

B.违背农村经济的客观实际

C.部分突破人民公社体制束缚

D.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尝试

选C 让人民公社允许和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活跃农村市场,说明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绝对平均主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减少了“左”倾错误的泛滥,故A项错误;

发展家庭副业,是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为改善农民生活而实施的正确措施,故B项错误;

发展家庭副业打破了绝对平均主义,部分突破人民公社体制,故C项正确;

生产责任制的尝试是从1978年时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故D项错误。

主题一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史料一 中国①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

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史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②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教你读史]

史料一体现了“一五”计划的内容和特点。

可用句号对史料进行简单的分层,前一句强调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后一句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说明。

①体现出“一五”计划的显著特点。

史料二指出“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

②表明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又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做法不同。

[史论形成]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

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主题二

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史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

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①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史料二 ②“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

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史料三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史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史料一强调的是“大跃进”运动,史料二强调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体现高指标;

②体现人民公社的特点。

史料三是图表史料,从图表信息可以看出建国初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1.“大跃进”运动的消极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3)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危害

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是大搞平均主义。

具体表现为:

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2)危害: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律,片面扩大合作化的规模,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结果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史料]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探究]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提示] 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三大改造

[史料] 1955年12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城市手工业合作化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立;

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市工商联主委盛丕华挥毫写下一首诗:

“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

[探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

[提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

3.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史料]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

其基本点是……在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轻工业和农业并举;

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并举;

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

[探究]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提示] 它反映了当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愿望,但是它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导致急于求成、不顾中国国情的“左”的错误在党内急剧发展起来。

4.“八字方针”的提出

[史料] 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探究] 1961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及反映出的问题。

[提示] 

(1)实质:

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2)问题:

当时国民经济出现异常严重困难的局面,反映出对“左”倾错误的认识不足,“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纠正。

            一、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及社会主义改造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1956~1976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

1.核心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经验教训

(1)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三、多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原因

1.历史传统的影响。

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急于求成心理。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

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题组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2014·

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题提示:

①定时空:

“一五”计划时期。

②关键信息:

抓住“‘一五’计划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

B

2.(2014·

全国卷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抓关键:

“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均与农民经济生活有关,结合1953年正处于过渡时期这一背景可知体现了计划体制的特征。

C

3.(2014·

安徽高考)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掌握农业合作化实施的原因及实质。

“单家独户的经营”“互助组”“人民代表”可以判定,新中国对土改后的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A

4.(2014·

北京高考)“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对“互助”“合作社”进行判断和分析。

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5.(2014·

海南高考)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关键信息:

“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与国家推进工业化有很大渊源。

D

题组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6.(2014·

海南高考)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①明考点:

中共八大。

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会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当时中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7.(2015·

海南高考)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

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浙江、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借鉴。

8.(2015·

海南高考)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

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

9.(2015·

广东高考)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

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恢复单干”“父子队”“兄弟队”“家庭作业”可以作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的例证。

10.(2014·

重庆高考)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①解题关键:

理解“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

“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对应学生用书配套卷“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

湖北重点高中联考)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1953~1956年则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种改变的根源在于(  )

A.要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B.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C.要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面貌

D.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选B 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无法满足即将开始的工业化的需要,因此要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故B项正确。

2.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通过注入资金和委派干部,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

这种合作主要带来了(  )

A.企业生产力的提高   B.企业管理的加强

C.企业生产关系的改变D.企业公私矛盾的化解

选C 材料主要讲的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种改造并没有带来生产力的大的发展,故A项错误;

这种合作带来了企业管理的加强,但是并不是主要的,故排除B项;

这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使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发生转变,这是主要的影响,故C项正确;

此项措施并不能化解企业的公私矛盾,故D项错误。

3.(2016·

豫晋冀三省调研)毛泽东于1956年底同工商界人士谈话时提出“新经济政策”: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这表明新中国(  )

A.曾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做出探索

B.已成功完成对私营工商业改造

C.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产生怀疑

D.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

选A 毛泽东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即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已经占经济成分百分之九十几的情况下,可以允许搞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反映了其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4.(2016·

山西联考)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

“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

”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

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

B.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C.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

D.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

选A 据“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可知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故A项正确。

5.(2016·

广州一模)下图最有可能用于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的那种现象(  )

A.城镇人口数所占全国总人口数量比重的增长幅度

B.农业合作社个数的增长幅度

C.公有制经济所占全国各类型经济比重的增长幅度

D.地方电视台个数的增长幅度

选A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材料显示了1949~1957年我国城镇人口数所占全国人口总数比重的增长幅度,故A项正确;

农业合作社出现于1953年,故B项错误;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完成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故C项错误;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故D项错误。

6.(2016·

嘉兴测试)观察图片,这一材料(  )

A.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表明股票投资的理念得到人们认可

C.说明中国开始组建合作性质金融组织

D.反映国家对手工业发展道路的探索

选D 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图中“1953年”不符,故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