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内古诗内容作者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8066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内古诗内容作者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内古诗内容作者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内古诗内容作者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内古诗内容作者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内古诗内容作者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内古诗内容作者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内古诗内容作者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内古诗内容作者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内古诗内容作者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

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

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

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

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

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

“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

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

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

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

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

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

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

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

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

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

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

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

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

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

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

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

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

“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

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

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

“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

“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二、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fā)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í

ng)苍,锦(jǐn)帽貂(diāo)裘(qiú

),千骑(jì

)卷(juǎn)平冈。

为(wè

i)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bì

n)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qiǎn)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弟苏辙(1039~1112)和其父苏洵(1009~1066)合称为“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且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1)江城子:

词牌名。

(2)老夫:

作者自称,时年四十。

(3)聊:

姑且。

(4)狂:

豪情。

(5)左牵黄,右擎苍:

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6)黄:

黄犬。

(7)苍:

苍鹰。

(8)锦帽貂裘:

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9)千骑卷平冈:

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10)千骑:

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11)倾:

全部。

(12)太守:

指作者自己。

(13)孙郎:

孙权,这里作者自喻。

《三国志·

吴志·

孙权传》载:

“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

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14)酒酣胸胆尚开张:

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15)尚:

更。

(16)霜:

白。

(17)节:

兵符,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

(18)持节:

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19)云中:

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20)会,会当:

将要。

(21)挽,拉。

(22)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23)满月:

圆月。

(24)天狼:

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楚辞·

九歌·

东君》:

“长矢兮射天狼。

”[2]折叠译文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词的上阕叙事,下阕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

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

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苏轼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

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

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为杰出的词人,他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

苏轼提携后人,有“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作品鉴赏

折叠思想内容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折叠赏析1.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

据《东坡纪年录》:

“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

江城子·

密州出猎“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

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

如《十拍子》:

“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

狂夫老更狂。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

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

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

据《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

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

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

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三、破阵子⑴·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⑵

醉里挑灯看剑⑶,梦回吹角连营⑷。

八百里分麾下炙⑸,五十弦翻塞外声⑹。

沙场秋点兵⑺。

马作的卢飞快⑻,弓如霹雳弦惊⑼。

了却君王天下事⑽,赢得生前身后名⑾。

可怜白发生⑿!

作者: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注释⑴破阵子: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后用为词牌。

⑵陈同甫: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

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

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⑶挑灯:

把灯芯挑亮。

看剑:

抽出宝剑来细看。

⑷梦回:

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

吹角连营:

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角:

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目画角。

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

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⑸八百里:

牛名。

《世说新语·

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贵的牛,叫八百里驳。

分麾(huī)下炙(zhì

):

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

麾下:

部下。

麾:

军中大旗。

炙:

切碎的熟肉⑹五十弦:

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

翻:

演奏。

塞外声:

指悲壮粗犷的战歌⑺沙场:

战场。

秋:

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

点兵:

检阅军队。

⑻马作的卢飞快: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

作:

像……一样。

的卢:

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

相传刘备在荆州遇险,前临檀溪,后有追兵,幸亏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离险境。

见《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

⑼霹雳:

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⑽了却:

了结,把事情做完。

君王天下事:

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

⑾赢得:

博得。

身后:

死后。

⑿可怜:

可惜。

[2]

折叠译文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3]

赏析: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

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

……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也难以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

“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

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

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

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

敌人纷纷落马;

残兵败将,狼狈溃退;

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

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

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

“可怜白发生!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

四、满江红1·

小住京华2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3。

四面歌残终破楚4,八年风味徒思浙5。

苦将侬6、强派作娥眉7,殊未屑8!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9。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10。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11当磨折。

莽12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13!

秋瑾,生于1875年11月8日(光绪元年十月十一),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城紫阳书院(七先生祠)。

另1916年修的湘乡《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载:

“王廷钧配秋氏,字瑾,寿南公女。

清浩封夫人,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时殁浙江山阴县,葬西湖,有碑亭。

”[3]

1.注释:

满江红: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2.小住京华:

到京不久。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3.秋容如拭:

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4.四面歌残终破楚:

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

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5.八年风味徒思浙:

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空,徒然。

6.苦将侬:

苦苦地让我。

7.蛾眉:

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8.殊未屑:

仍然不放在心上。

殊,还,仍然。

未,不。

屑,顾惜,介意。

9.烈:

刚正,不轻易屈服。

10.因人常热:

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热,激动。

11.末路:

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12.莽(mǎng):

广大。

13.青衫湿:

失意伤心。

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课文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创作背景: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

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

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

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这样的浩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