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形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5716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形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形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形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形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形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形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

《社会学概论形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形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形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

27.人际关系具有两个明显特点,(直接交往)和(情感性)。

28.高级集体行为就是通常说的(社会运动)。

29.时尚可以分为热、时髦和(时狂)。

30.社会环境就是人所生活着的具体社会,包括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关系与活动诸要素。

31.硬性社会规范,主要指(法)。

32.个性具有稳定性,但也并不排斥个性的(可变性)。

33.个性的倾向性是指人的态度和积极性、(选择性)的动力系统。

第2题:

名词解释

1.社会:

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各种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学:

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人类学:

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研究人类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即如恩格斯所说:

“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过到历史的桥梁”。

4.社会需要: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心理反映.

5.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首先,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要作全面的理解。

一般的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的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

不同在同一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需要优势。

需要层次论讲的需要的转换、更替,并非需要种类的转换、更替,而是需要优势的转化、更替。

其次,马斯洛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关于最高一级,即自我实现需要的看法。

马斯洛自己认为这是他的需要层次论的核心,也是我们批评、议论最多的问题。

批评者认为”自我实现“的论点与西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同出一源。

其根据就是自我实现与存在主义均强调个人的具体存在。

其实二者是有不同的。

马斯洛所所谓的自我实现,是从个人主义出发的,这一点是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术通病,而存在主义所谓的个人的具体存在,不是指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具体存在,而相反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不受社会关系和阶级条件的制约,可以有“绝对的自由”,当这样的自由不能满足时,就产生悲观厌世。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希望充分实现其天才和才能的潜在能力,这就激发和鼓励人们正视自己和别人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也是为别人,为社会做出一番事业。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他的理论的积极方面来充实我们需要的理论。

6.理想角色:

理想角色是被期待的、比较理想的行为规范体系。

7.社会交往:

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的活动。

8.人际关系:

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持续的社会交往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称为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关系称为人际关系。

9.社会关系:

是人们在社会次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0.社会地位:

也叫社会位置,它是指一个人在某一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11.时尚:

是一种发球集体着迷的集体行为。

其特征是新厅性或非常规性、流行时间短、显示与炫耀。

12.情景:

指人们在行动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

它包括作为行为主体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时间、地点和场合等。

13.角色意识:

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责任,意识到社会及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期待,并决心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表现社会的期待。

14.人的社会化:

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已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础过程。

15.再社会化:

它不同于继续社会化,他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化,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

再社会化的现象,一般为犯有越轨行为的成年人,也包括过早地从家庭、学校游离到社会上做了越轨的事的青少年。

再社会化的目的是由特定的机构对对越轨者进行改造世界观,使之接受社会规定的,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16.继续社会化:

社会化的一般过程是指人从出生到青年期,即20岁,但社会的环境在变化,每个人也在不断变化,不可能认为早年的所学,一辈子都够用了,所以要继续社会化,活到老、学到老,才不至于落后,被社会所遗弃。

第3题:

简答题

1.马克思关于社会的论述是什么?

答: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又说:

“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

②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第二个论点是:

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

③马克思主对“社会”的第三个论点是: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社会学创立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什么?

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

社会学产生的科学条件:

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已慑得许多重大成果。

这就引导社会思想家用精确的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

3.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

①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来看待。

②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③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④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容、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研究。

⑤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4.社会学研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或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

①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自学地参与社会生活。

②增长社会管理的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做出贡献。

③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④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做出贡献。

5.简述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答: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首先,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车学基础上与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前提下,就产生个人的需要并不只体现个人的意志,也是体现了个人需要的社会意义。

因为人从来就不只是指自然的人,而是指社会的人。

人是社会的动物。

人所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人之所以谓人的本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又是的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人性与动物性-兽性的区别的,认为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是在人的需要的表现都是通过人的头脑,是人的社会性,人的一定程度的理智表现,而动物则是兽性、生理上、本能的表现。

但人性与兽性却又不能完全分开,毫无联系。

恩格斯说得好:

“人来源于动物的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也不能摆脱兽性。

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选或少一些,在于兽性与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最后,马克思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放到生产的历史发展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进步到生产享受资料再进步到生产发展资料。

首先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再提高到为了满足高级的享受的需要,最后提高到为了满足最高级的发展的需要。

这是人类生产发展三阶段,也是满足需要的三阶段,更是人类为生存而斗争进步到会享受而斗争,再进步到为发展而斗争的必然过程。

6.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①交往在马克思的菱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

它既包括个人和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

②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提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

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

③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而要生产就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

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

④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

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

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另一种交往珠基础。

7.简述符号相互作用论。

①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

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

②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作用得以人发生的媒介是符号。

人们通过运用大家都能够懂的、表示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

③语言是主要的符号系统,人们的交往主要借助语言进行。

④社会学家布卢默总结了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人们是根据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他所采取的行为的。

第二人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人们在交往时对所处的环境总是不断地进行一种内部的解释,以便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8.简述时尚的类型。

时尚可以为分热、时髦和时狂。

热是一种流传较为迅速、存在时间较为短暂的流行现象。

时髦是众人对新颖现象的追求和效仿的社会现象,它存在时间较短,但对人有较明显的刺激或引诱。

时狂是时尚的一种极端表现方式,是人们为追求时尚而表现出来的狂热的行为现象。

它一般影响大,对人的影响较深,持续时间较长。

9.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①传授生活技能。

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往的技能,即学习语言和其他文化;

谋求一定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

②教导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

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

③指点生活目标。

生活目标即人生观。

一个人的人生观对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

因此,如何通过社会化指点青年人生观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④提供角色人选。

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

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10.为什么说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

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人的行为动力不是直接来自于生理需求和本能,而是来自于需要的活动。

人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追求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目的。

这些目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

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

所谓物质利益,包括如食物、住房以及健康的护理等。

成长条件包括人的思想、感情和智力方面成长的机会,即受教育的可能等。

社会关系包括人们之间建立的各种社会关系。

精神食粮包括人们精神方面需要的供应,即所谓文化食粮。

如上四者,在每个人的不同年龄、不同生活境遇中其分量和方向是不等的。

一个幼儿需要更多的健康护理,一个青少年则需要争取多些学习的机会,面一个成人则需要较好的物质利益和比较顺心的社会关系。

一个普遍工人、农民更多地追求前三方面的目的,而一个作家或教授,则更希望多得到一些精神食粮,所有这四个方面的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积极的动力源泉。

11.谈谈社会需要理论的社会学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从宏观上指出了作业成绩的社会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根本动力,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则从微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力源泉。

②社会需要理论提供了我们建构社会学理论的牢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从人类生活的最基础的生产关系开始分析的,马斯洛则从人类的心理活动作了应有的补充。

二者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入门途径。

③关于需要的最高层次,结合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

孟子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学生问孟子: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说:

“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第4题:

分析论述题

1.试述社会化与个性存在的关系。

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个人社会化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

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要受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条件的确限制,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人的个性的倾向和心理特征存在着差异。

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从出生到青年期的二十年间,先后经过社会化的三种不同场所,这就是家庭、学校和邻里社会。

这三个场所虽有先后,也有区别,但互相配合,互相重合,牵连在一起,人们的个性主要就是在这样的场所中,逐步形成的。

2.举例分析人的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社会化的一般过程是指人从出生到青年期,即20岁,但社会的环境在变化,每个人也在不断变化,不可能认为早年的所学,一辈子都够用了,所以要继续社会化,活到老、学到老,才不至于落后,被社会所遗弃。

我国十余年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常规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外,成人教育也得到空前的发展。

这至少是由两个主要因素造成的:

一个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造成千千万万青年没有经过正常的社会化过程,而今他们长大了,他们被骤然地推向一个从“大乱”走向“大治”的务实社会,自己毫无准备,却又以自己是已经成年的新一代“天然接班人”的角色,不能不担当国家、社会的重任,这就要进行补课,而同时由于自己已经成家立业,一来拖家带眷,二来公务在身,因此进行业务的成人学习便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个因素是改革以来,城乡社会巨变,各行各业都在向现代化迈进,老的工作岗位的更新和新生工作岗位的新建都需要新的知识。

这就在于是当前许多城市面临的所谓“下岗职工”再学习的问题。

作业2

1.初级社会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的。

2.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体)三种主要形式。

3.家庭的社会功能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养和赡养的功能)和(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四种主要形式。

4.社会组织一般划分为四种类型:

(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教育组织)和(军事组织)。

5.家庭式的管理结构也叫(家长制)。

6.在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上,管理结构经历了从(封建家长制)结构到(科学的管理)结构的转变。

7.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8.管理结构和方式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人)和(任务)。

9.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是(财富)、(声望)和(权力)。

10.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

11.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三种社会分层现象是(等级制)、(种姓制)和(阶级)。

12.社会群体又分为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

13.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

14.初级社会群体是(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15.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体三种主要形式。

16.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是社会组织中存在的各种(非工作关系)的总和。

17.从本质上来说,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

18.社会组织利益受到社会利益及(组织成员个人利益)的影响。

19.整体目标较为宏观、根括笼统,部门目标较为(具体)、(明确)。

20.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提出。

21.真正对社区进行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美国(芝加哥学派)开始。

22.竞争和(共生)成为古典人文区学分析社区的两个重要概念。

23.农村社区基本上采取了(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

24.(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维持农村社会运行的主要纽带。

25.我国封建社会,男子20岁成年须行冠礼,女子15岁束发称(及笄)。

26.(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形式。

27.(剩余产品)的出现,是社会人口分裂为不同阶级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28.历史上的社会分层现象,最使人瞩目的约有三种,即等级制、(种姓制)和阶级。

29.社会阶层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1.社会群体:

是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靠社会关系连续起来的人群。

2.家庭:

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单位。

3.X理论和Y理论:

这是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的关于人性的两种假设。

X理论认为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

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

Y理论认为一般人并不是天生就不喜欢工作,在恰当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与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

4.科层制管理结构:

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

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5.组织目标:

是组织努力争取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

6.社会分化:

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7.阶级: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阶级的最权威的定义是列宁给予的: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访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8.阶级意识:

本质上不是一种对苦难和底层处境的反映的意识,而应该是对本阶级如何获得解放的道路的意识。

9.社会阶层:

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10.整体目标:

指作为一个系统的社会组织的目标。

11.社会分层:

所谓阶段,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2.等级的阶级:

由于阶级、地位、权力等不同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级别或社会等级。

而职业的分工以及它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所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阶级的差别也是用居民的等级划分而固定下来的,同时还为每个阶级确定了在国家中的特殊法律地位,是等级的阶级。

1.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及特点。

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初级社会群体有如下基本特征:

①它是自然形成的。

所谓自然形成是说不是靠外力有目的的组织,家庭的建立是要履行一定的手续,但子女的加入却近乎是自然的。

②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在长期交往中成员之间形成多种角色关系,淡化了角色间的界线。

打破了角色间的严格分工,个人通常将自己的个性全部投入,表现全部人格。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是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个性的人而存在的。

③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在初级群体中,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而靠个人的自学性来维持关系。

④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

这是初级群体最重要的特征。

亲密是指情感上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具有不可替代性。

⑤把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

对于那些在正式组织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初级社会群体总是想方设法加以满足。

⑥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同正式组织比较,从满足个人需要的角度来看,初级群体的满足手段是多方面的。

2.简述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和类型。

第一,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成员关系;

第二,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

第三,具有某种共同的行为期待和行动能力。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社会群体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规模、功能、群体成员关系的性质、群体成员的身份与职业都可以成为区分社会群体的标准。

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特点,把社会群体分为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两大类。

3.简述家庭的起源和发展。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

家庭的发展经历了四种形式。

①血缘家庭。

这是家庭发燕尾服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婚姻集团是按照辈分区分的,即辈分相同的男女五为夫妻。

②普那路亚家庭。

处在这一发展阶段上的家庭,已经禁止近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性关系,最后逐步发展到也禁止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它是群婚制的高级形式。

③对偶家庭。

它是从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的过渡。

④一夫一妻制家庭。

它是在野蛮期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交替时期由对偶家庭发展出来的。

4.社会组织的独特特征。

第一,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

任何组织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有计划组织起来的,是社会分化的结果,因此其目标比初级社会群体目标更加固定。

第二,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

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担负一定的社会任务而成立的,因此建立之初其目标就简单明了。

第三,社会组织成员间不那么亲密。

由于组织是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内部成员之间是工作关系,对事不对人,因而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少带感情。

第四,社会组织中的成员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第五,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5.社区具有哪些特征(要素)?

①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

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

②一定的有界线的地域。

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

这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共同生活的依据。

③共同的社会生活。

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

④有自己的社区文化。

表现为社区风俗和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

不同的社区其文化不同。

⑤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6.简述社区的分类。

社区可以其构成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类型,一般的分类方法有:

①按社区中人们的主要活动或功能分类。

可以分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军事社区、宗教社区。

②按社区中人群大小、地域广狭分类。

可以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③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