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和教训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2386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和教训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和教训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和教训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和教训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和教训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和教训Word下载.docx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和教训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和教训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和教训Word下载.docx

22.徐南《“以苏为鉴”: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端》,《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月专刊

23.郭毅《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24.田其治《苏联模式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2004年第1期

25.唐文彰姜红明《苏联模式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学刊》2001年第9期

26.钱凡《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1年第1期

27.李晓勇《模仿、质疑、超越—苏联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天中学刊》2006年第1期

28.南竺雁何爱农《超越苏联模式:

一个时代的课题—试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理论探讨》1994年第3期。

29.段丽华《走自己的路—斯大林模式留给今日中国的启示》,《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0.沈宗武《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影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季刊)1999年第4期

31.张有军赵常伟《苏联模式的衰落与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32.李桂英《关于苏联模式的若干思考》,《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3.李秀红《近年来国内“斯大林模式”研究概述》,《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7期

34.姜长斌《苏联模式探析》,《西伯利亚研究》,2001年第4期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和教训观点摘录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内容

所谓苏联模式就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推行的一种模式。

苏联模式的设计师是斯大林,所以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主要指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体制模式。

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是:

实行中央部门高度集权管理体制,地方和企业很少有自主权;

计划是管理国民经济的惟一手段,限制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是粗放型的“数量赶超型”经济,也就是靠不断增加投入来增产,以使在社会产品的数量上尽快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以此作为国民经展的目标;

从经济结构上看,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在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上速度第一,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生产第一,消费服从生产。

苏联模式在政治体制方面的特征是:

高度集中的党的领导体制,以党代政,党内民主和人民监督机制不健全。

——李桂英《关于苏联模式的若干思考》,《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斯大林所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20世纪人类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苏联模式具有显著特征:

历史继承性、封闭性、社会主义本质同社会实践的背离、社会利益结构的不断变化同僵化的体制无法相容,等等。

——姜长斌《苏联模式探析》,《西伯利亚研究》,2001年第4期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成为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的对象。

“斯大林模式”的含义:

1.体制说。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叶书宗认为,所谓“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定下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

2.理论体系说。

胡逢吉认为该模式主要是一种理论体系,他指出,“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理论简称。

3.政策实践说。

韩狄明认为“斯大林模式”主要是一种政策实践,其重点“一是发展重工业,二是限制和消灭商品经济。

4.“社会主义模式”说。

孙振远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

——李秀红《近年来国内“斯大林模式”研究概述》,《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7期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然而遗憾的是,我国未能适时地采取适宜的措施,进而阻止社会发展中的消极趋势的发展。

国家领导人一系列重大战略性错误妨碍做到这一点。

第一,没有推行旨在实现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的全面民主化的方针。

第二,保存着建立在严格的指令性生产计划和具体由官员分配产品基础之上过时的计划经济管理形式和方法……

第三,在帝国主义国家并未减弱的战争威胁及其策动的“冷战”的背景下,在发展国家防御综合体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其他迫切任务之间未能找到最佳的相互关系。

第四,未能克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教条主义态度,未能使其得到应有的创造性发展,这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停滞。

-----刘淑春摘译《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第8期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依靠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苏联值得总结的教训有:

1.必须冲破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

2.社会主义必须搞改革开放。

3.发展经济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

——吴恩远《邓小平论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红旗文稿》1998年第24期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不仅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现实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本经验:

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高度集中和高度集权的特征,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规划。

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迅速实现。

3.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一个时期内,有效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生产和战斗热情,有力地打击了法西斯德国的入侵,保卫住了社会主义的胜利果实,提高了社会主义的国际威望。

4.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促进了军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二.主要教训:

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具有高度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破坏了列宁倡导的民主集中制,最终导致独裁和专制。

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高度集权的党领导体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影响了全国人民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信任,挫伤了全国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热情。

3.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在处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进行阶级斗争的关系问题上过分注重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4.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由于是高度集权缺乏民主监督,崇尚个人崇拜,因而是典型的人治,违反和破坏法律的事情,上自中央,下至地方,无处不有。

5.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严重挫伤了地方和生产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正常、健康的发展。

6.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破坏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比例,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7.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违背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规律,用政治和行政的方法管理科学技术和文化工作,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宋全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经验训》,《理论学刊》1998年第5期

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牢固树立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吸收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

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永远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

必须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进行创新。

-----胡柏枝《浅谈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经验和教训》,2001年第6期

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其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世大成就,有力地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其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要从本国国情同发,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平衡,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发展。

-----薛显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中学政史地》2007年第3期

斯大林“一国建成”的思想及“斯大林模式”在理论上作出贡献的同时,又逐渐形成了两大误区:

一是把苏联于1936年建立的社会主义误作为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产生了现代空想。

二是偏离了世界历史总规律,片面夸大“超越”的限度,把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制度误作为可以超越现代文明,主张尽快在苏联建立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马焕明《走出误区—“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启示》,《东岳论丛》1998年第6期

斯大林时期政治体制形成过程中一个主要的历史教训,就是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

斯大林虽然在理论上阐述了党不能代政的原因,但是在实践中却使党政不分的制度凝固。

他提出了改善党的领导的观点烽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实行行政命令的领导。

-----刘绍明《浅谈斯大林时期苏联政治体制形成过程的经验教训》,《湘潭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3期

当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是非常严重的,值得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引以为戒:

第一,从经济管理体制上看,由于经济管理行政化,一切经济活动都按国家的行政命令进行,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后果。

由于国家计划机关对社会需要和社会实际拥有的资源及生产能力难以做出精确的预测,也由于经济中有许多不确定的经常变化的因素在起作用,因此中央决策难免出现错误,造成资源浪费。

由于企业的权力太小,企业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完全处于简单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计划的地位,因而在生产中,往往只顾数量,不顾质量,只顾任务,不计成本,浪费惊人。

同时,由于企业没有决策权,也没有主动性去适应市场变化并迅速做出反应,而是盯着上级机关,因而往往造成产品结构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由于国家通过行政命令无偿调拨企业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使得企业安心地吃国家的大锅饭。

个业内无利润动机,外无竞争压力,也就失去了改革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造成经济效益日益低下。

第二,从发展道路看,是典型的牺牲农业、轻工业,集中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这势必造成国民经济格局不合理。

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突出国防工业,导致轻工业相对落后。

斯大林时代,国家对轻工业的投资很少,轻工业的落后直到苏联解体前仍未得到扭转。

人民生活需要的工业品长期供应不足,人民群众不满情绪越来越大,特别是同西方物质文明相比,长期差距悬殊,最终会动摇人民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对共产党领导的信任。

第三,从政治体制来看,它集权过多,民主不足,以至于造成破坏法制、个人专权和个人崇拜等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现象,并造成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事业上的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

歪曲了党和国家一活的准则,社会政治气氛紧张,禁锢了人民群众的思想;

教条主义盛行,堵塞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道路,造成人们的思想封闭僵化。

——张有军赵常伟《苏联模式的衰落与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三.中国领导人对苏联模式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

1950年代初期,毛泽东对苏联模式近乎全盘肯定。

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结合中国自己的建设经验,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初步反思。

在随后的纠“左”中,毛泽东对苏联模式作了进一步的反思。

在1960年代初的中苏论战中,毛泽东全力维护苏联模式,把赫鲁晓夫对苏联模式的改革说成是搞修正主义而给予无情地批判。

-----邢和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1期(总弟170期)

“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毛泽东的这一观点很为精辟,有着从根本上纠正陈旧思路和传统观点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新思想的火花为改革开放以后的进一步解放思想埋下了可贵的种子。

-----张瑞敏《毛泽东对苏联执政和建设经验借鉴的历史意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特别应当强调的是,在毛泽东看来,苏联模式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但不等同于社会主义,摆脱苏联模式并不是要否定苏联或者斯大林所做过的一切,我们所要摆脱的只是那些限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和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那些东西,摆脱苏联模式并不是连同公有制、党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最终消灭剥削这些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一并抛弃。

-----邓敬雷《试论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新思路》,《理论学刊》1997年第4期

建国后毛泽东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进程中,逐渐地觉察到了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

1955年底他在党内首先提出“以苏为鉴”,提出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他以唯物辩证法的眼光审视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有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

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等一系列独特和深遂的理论见解,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重大突破和理论超越。

-----彭升《试论毛泽东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超越》,《求索》2002年第6期

1959年2月,毛泽东明确提出安排国民经济的顺序,要把重、轻、农反过来,改为农、轻、重。

1960年进一步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重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是毛泽东从苏联反面经验中取得的基本看法之一。

对于僵化的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领导人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后逐步有所认识,并进行过一些改革,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都没有成功。

在我国,毛泽东也较早地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了“以苏为戒”,走自己建设道路的思想,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并没有解决好,从根本上说,仍然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对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邓小平在总结经验教训时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例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不是搬用别国模式的问题。

”产生上述失误的原因,“总起来看,这主要就是不完全懂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多次讲到:

“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

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搞清楚。

”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所以反复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就在于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纠正过去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

——田其治《苏联模式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2004年第1期

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到苏共二十大召开,这一历史时期全国了解、学习苏联恢复经济与建设经验是毛泽东的主导思想。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学习苏联建设经验所带来的矛盾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毛泽东敏锐地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不能照搬苏联经验、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

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对苏联建设经验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开始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的新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

但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中止了这种探索,对苏联经验重新肯定,再度陷入苏联建设模式之中,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极大困难。

-----张亚斌《50年代毛泽东对苏联建设经验的认识》,《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一.邓小平对苏联经济模式的反思、突破主要表现在:

1.所有制关系的理论。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提出,要从苏联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中摆脱出来,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共同发展的模式,允许大胆地探索和采用实现公有制的各种有效形式,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可以与公有制经济一样,成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邓小平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是对公有制理论全新的认识,更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重大突破。

2.富民思想与新的分配原则。

围绕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个总目标,邓小平坚决破除苏联模式影响下的崇拜贫穷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

3.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4.从“社会主义超越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新飞跃,它标志着我党对我国国情、对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长期性、紧迫性以及艰巨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5.从封闭型经济到全面开放型经济。

二.邓小平对苏联政治模式的反思、突破主要表现在:

1.领导体制:

从任命制、终身制到“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为标准的换届选举制。

2.管理体制:

从党政不分、经党代政到“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3.国家职能:

从重视专政职能到强调管理、建设职能,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监督机制。

三.邓小平对苏联外交模式的反思、突破:

邓小平深刻洞察和科学分析了新的国际形势,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变了世界战争与革命不可避免的看法,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它为我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战略依据,我国的外交政策也因此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

1.交往目标:

从以意识形态的异同为前提到超越意识形态分歧,求同存异、谋求合作,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

2.交往对象:

从只同共产党、社会主义国家交往到同各类政党、各类国家普遍交往。

3.交往原则:

从国际主义的政治交往到“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新的国际四原则。

4.交往内容:

从排斥资本主义到吸纳资本主义,现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关系。

——谭妹冬《邓小平对苏联模式的反思、突破及成就》,《前沿》2007年第1期

四.“以苏为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基本照搬了苏联模式。

在政治体制方面,我们参照苏联政府架构建立了议行合一的政权运作机制,使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把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标准范式,并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参照苏联的经验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毛泽东计划用三个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有明显苏关痕迹的军事体制和文化教育制度。

总之,我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模式。

——唐文彰姜红明《苏联模式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学刊》2001年第9期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几乎是苏联模式的翻版:

一是在所有制方面,把多种经济成份变为单一公有制成份(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二是在管理体制方面,由分层分散管理变为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三是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由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变为只注重计划而忽视市场功能;

四是在分配体制上,由按劳分配与其它分配方式相结合变为按劳动时间进行平均分配;

五是在经济建设速度上,不顾生产力水平低下,盲目宣布要“赶英超美”,甚至提出要跑在苏联前面进入共产主义;

六是在各经济部门发展比例协调方面,违反经济规律,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把重工业的发展放在首位,忽视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总之,经济建设的每个环节都有着苏联模式的鲜明印迹。

新中国照搬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是我们党在意识形态方面与苏联共产党一致,者是以马列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有着不可忽略的示范作用;

其次是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有政治承认和经济援助,对于我们稳定政权、恢复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选择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意味着可以获得苏联的经济援助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承认;

再次是我们还面临着国内外反动势力试图颠覆新生的共产党政权的威胁,美国还纠集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制裁、经济封锁和军画包围,甚至出兵朝鲜,直接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阴断了中国选择其安发展模式的可能;

另外,就毛泽东个人而言,他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现在经验,而且是一条快速实现中国工业化的正确道路。

苏闻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取得的高速度显示了苏联模式的巨大模式的巨大威力,而这一模式正好适应新中国建设初期着重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至少应从斯大林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得到两点重要训示:

一,现实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任何超越社会阶段的认识和实践者将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马焕明《走出误区—“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启示》,《东岳论丛》1998年第6期

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最早的一种实践形式,是苏共中央高度集权并对全社会实行计划管理的后发跃进型的社会发展模式。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通过学习和模仿苏联模式,对之进行调整和变革,其中虽然充满了艰难、曲折和痛苦,但最终形成了能快速、健康、稳定地促进中国社会持续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这就是以邓小平时代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李晓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