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二年级教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0424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数二年级教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平均数二年级教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平均数二年级教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平均数二年级教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平均数二年级教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均数二年级教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平均数二年级教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二年级教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均数二年级教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可以怎么办?

小刚的呢?

(同桌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移多补少法)

(2)、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他们三个人的投篮情况吗?

(3)、小强每次投中5个,能不能说成小强平均每次投中5个?

为什么?

在描述小林和小刚的投篮情况时,平均两个字能不能去掉?

师小结:

小强每次投中5个是实际值,但小林和小刚平均每次投中4个只是我们移多补少后的一个虚拟的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求平均数。

(板书课题)

3、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情况都可以用移多补少这种实际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比如求两个高矮不同学生的平均身高,我们并不能把高个的身高截到矮

个上,这是不实际的。

那么刚才的例子,我们能不能通过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呢?

(小组讨论,分别请不同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黑板板书)小林:

(3+5+4)÷

3

=12÷

=4(个)小刚:

(3+7+2)÷

3=4(个)

总结求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总数量÷

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作为反应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使用最广泛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但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它并不表示实际值,比如我们三(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平均分是87分,并不是说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考了87分,她只是根据全班学生的考试成绩得到的一个虚拟值,用来评价我们班的总体考试情况。

4、那么这次冬运会上谁赢了?

5、平均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应用很多,你能举例说说吗?

(如坐公交车时,身高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平均身高求出的)6、教学教材42页例1。

(1)出示主题图,分析图意。

回收小组成员小红、小兰、小亮和小明分别回收了14个、12个、11个、15个矿泉水瓶,这个组平均每人回收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组织学生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进一步明确:

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收集相同个数的值。

学生甲:

用“移多补少”的思想,从小红的14个里取出一个给小兰,从小明的

15个里取出2个给小亮,就可以直接得到四个都相等的瓶子个数,13个。

学生乙:

可以用公式计算法,相加求出收集到矿泉水瓶的总数,再用总数除以人

数,得到平均数。

列式计算:

(14+12+11+15)÷

4=52÷

4=13(个)7、学习教材43页例2。

(1)出示主题图及统计表,了解图意及相关信息。

欢乐队

单位:

厘米

开心队

(2)说一说,你能从表中得到哪些信息?

(3)猜一猜,哪个队的平均身高最高?

(4)算一算。

提问:

怎样比较两个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学生:

如果一个一个的比较非常麻烦,且不容易比较清楚。

所以要先求出两个球队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5)自主完成计算过程,交流计算结果:

欢乐对平均身高:

(148+142+139+141+140)÷

5=710÷

5=142(厘米)开心队的平均身高:

(144+146+142+145+143)÷

5=720÷

5=144(厘米)

比较两只球队的整体身高:

142厘米<144厘米

由此可见,开心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课堂练习设计

1、这是一位演讲小选手演讲后评委的打分情况,请帮他算算最后得分。

生1:

最后得分(84+70+88+94+82+86)÷

6=84(分)。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

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

最后得分(84+88+82+86)÷

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篇二: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型:

组内研讨使用班级:

三(12)班时间2014.4.1授课人:

XXX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相结合。

学法:

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浏览信息,引出平均数

1.引入信息:

师:

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信息)

(1)四

(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2.感知平均数:

师:

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都有“平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

(板书课题:

平均数)

3.进行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可能会说:

a:

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b:

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c:

怎样计算平均数?

d:

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可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平时生活中见到或听到过哪些类似的“平均数”,学生举完例子后教师可举“这次数学考试平均成绩是80分,说说这里的平均数,你们是怎么理解平均数的,是

不是每个同学的成绩都是80分?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

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二.探究交流,认识平均数

1.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我们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保护环境活动,这是一年级4位小朋友收集的矿泉水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收集的情况。

(课件出示统计表)

你看到什么信息?

(学生说看到的信息老师板书统计表中的内容)师:

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思考:

怎样求这4个学生平均每人收集多

少个瓶子?

(生可能会说:

先求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再除以4,或者会说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要求这4个学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也就是指假如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是同样多,这个数量是多少?

2.出示条形统计图,探究方法:

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数据,说明横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个人收集的数量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请同学汇报)

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同样多吗?

(不一样多)(教师板书:

“不一样多”)

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

(板书“同样多?

”)

活动要求:

4人小组合作,可以看着统计图说一说,比划比划,页可以动手算一算。

(学生以4人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算法

(1).移多补少法

怎么样才能让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同样多呢(或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汇报自己的想法)请你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大家听明白了吗?

那位同学的想法和这位同学的想法一样,请你演示给大家看一看,边演示边说。

其他同学仔细看,看他的方法和你的方法是否一样,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利用课件演示说明自己的方法)

谁看明白了?

他是怎样移动瓶子的?

(学生再次说明移动过程,课件用箭头出示移动的路线和数量)

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

(小红的多,小兰的少)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同样多)

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

现在每个人的矿泉水瓶子同样多吗?

那同样多是多少个?

(13个)(同样多的下面板书13个)13个就是他们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

(课件13个后面出线红色虚线)在图中红色虚线就表示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

(2)先求和再平均分

谁还愿意交流?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请把你的计算过程(算式)写在黑板上。

生:

4

=52÷

=13(个)

【指着算式14+12+11+15)÷

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

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可能会说:

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听懂了吗?

谁和他的方法一样?

再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交流)

篇三: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设计

平均分

学校:

高埗低涌宝文学校姓名:

一、设计理念: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原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二)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三)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四)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六)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七)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根据教学设计基本原理,制定了“平均数”一课的教学方案,在前期分析(包括学习任务、学习者、教学重难点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环境和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教科书P8例1,是关于平均分的内容,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属于重点知识之一,所以也把它编排在比较前面的位置,这节课的内容也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有了对平均分一定的了解,对以后除法就有较好的教学。

而且平均分在实际的运用中有比较大的用处,也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比如发奖品,分物品等都能用到平均分。

学生在学习平均分的时候,要重点理解和掌握,每份要一样多的才是平均分。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多举例子告诉学生什么是平均分,平均分也是人人平等的意思,要让学生树立起人人平等的思想。

所需课时1课时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此课时的学生正是二年级的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

七、八岁,还是属于儿童阶段,他们的天性就是爱玩,对于学习这件事还是比较不重视。

我可以根据他们爱玩的这种特性,来实行玩中教学,让他们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不过这个班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前面的知识点掌握的比较牢固,大多数同学思维活跃,脑筋转动的快,所以在教学中应多注意后进生的反应能力。

2.学习风格分析

根据卡波等人研究发现,学习风格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

听觉型——逻辑性、视觉——善于整体思维,如果没有看到所学内容整体框架,他们的思维就会缺乏逻辑性,分机型、肢体动觉型,考虑设计多元的教学活动,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

学生。

从之前的其它课堂的上课情况观察看,本班学生的学习风格普遍呈现为听觉、动觉、视觉三种类型混合分布的状态,此年级段的多数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不长,课堂有时会很吵闹,这时往往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醒或者给予表扬等奖励措施吸引学生注意力。

3.学习动机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动机则主要有四方面的成分:

一是学习的内容是否和自己的兴趣点相吻合,学生对越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会表现出越强烈的学习愿望,二年级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经常遇到分东西的机会,而且对分东西表现得特别喜欢;

二是学习的相关性,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

这一年特点,很适合学习“平均分”这一知识;

三是自信心,这是十分必要的,低年段学生爱在体验中提高自我效能感,能得到肯定和赞扬的学习内容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四是满意度,这是态度情感层面的内容,满足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可以增强他们的内驱力,进而强化外在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什么是“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知道将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过程与方法:

(1)将平均分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2)让学生知道可以利用平均分的知识来解决除法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人人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六、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七、教具准备:

糖粉笔圆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动手操作。

引入:

小朋友们,我想请你们帮老师一个忙可以吗?

看!

老师这儿有6块糖,老师要把这6块糖奖给昨天作业写的特别好的xx、xx和xx同学,你们谁能帮老师把这6块糖分好呢?

请同学们动手分分看,记住一点,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

2、讨论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每人同等数量的糖)。

(2)每人分到几个糖?

为什么要这样分?

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了解分配情况。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每人分得不一样多。

经过讨论、交流,重新均等分配。

②把全部糖分完,每人分得同样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糖,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样多的。

(3)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

像这样,每人分到同样多的糖,你知道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什么吗?

3、揭示课题: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

平均分)

老师:

什么是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二、深入新知。

1.举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均分?

看来平均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2.理解“份数”的含义。

(1)看一看下面图是不是平均分的?

用手势判断。

多媒体依次显示不同分

□□□□□□□□

□□□□□□□□

(2)比较。

(多媒体显示)

□□□□□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会分吗?

试一试。

学生在题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

(4)学生展示分的结果,并进行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以合理、正确、美观为评价标准。

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

把题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5)考考你。

(情境)刚才,大家都完成的很好,现在老师有个题目要考考大家。

小红想

把8张圆卡平均分给4位朋友,应选择哪种分配方法呢?

多媒体显示下图:

3)

学生手势选择,并说明理由。

第(3)种分法每份都是4张圆卡,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分法呢?

组织学生讨论:

你觉得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几份。

三、拓展应用

1.巩固加深。

这位小朋友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

(多媒体出示题目)有12张圆卡,要分给两个小朋友,该怎么分才公平?

请你帮帮我!

(1)师:

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

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2)如果有4个小朋友呢?

(多媒体增加盘子数)

(3)这12个圆卡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

每份几个?

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4)全班交流。

2.应用

完成书本第8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老师“下面四种分法,哪些分法是平均分?

在括号里画“√”。

先同桌交流,再指名说。

(2)书本第8页的做一做第2题:

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独立完成课本第11页练习二第一1、2、3题。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

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

十、板书设计

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十一、理论依据

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里的教学内容。

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且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

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

揭示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这过程中,我突出了学生的三次实际操作。

第一次,小组同学互相分糖,重视学生分的结果,注重让学生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在课的始终,我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再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

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第二次,重视分法:

体现了学生对物品的不同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

可以改进的地方是:

应该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

应该追问学生:

“哪种分法才公平,为什么?

”使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优化分法。

第三次,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为学生营造探索的空间。

不过值得自己思考的是:

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如何做到收放自如。

如何让自己提问时的语言更加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思考、回答更明确,清晰,学习的更加轻松,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