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4596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

《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Word下载.docx

焚(焚烧)婪(贪婪)

问题归纳:

1、《马诗》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马诗》借马渴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自己希望有一个广阔空间,施展抱负,报效国家。

2、《石灰吟》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3、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课后习题答案:

二、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

(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3)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三、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的精神。

 

相同点:

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详解

一、我会写

稚嫩幼稚

躲避避免

生僻荒僻

瞅瞅瞅准

靴子雨靴

魔鬼魔力

严刑拷打刑法

执意不肯执笔

绑架捆绑

绞刑绞盘

啃东西啃老

长袍袍子

埋头含糊局势严峻轻易尖锐苦刑冷笑残暴匪徒法庭安定占据会意过度

二、多音字

i埋藏隐姓埋名Má

n埋怨瞒天怨地

ng纵横人行横道hè

ng 

蛮横强横

n困难有口难开Nà

n磨难排忧解难

三、近义词

被难——遇难幼稚——天真含糊——模糊

轻易——容易恐怖——恐惧粗暴——粗鲁

严峻——严厉沉着——冷静占据——占领会意——领会

四、反义词

幼稚——成熟含糊——清楚紧张——轻松坚决——犹豫僻静——吵闹沉重——轻松粗暴——温柔严峻——温和沉着——慌张不慌不忙——惊慌失措

五、词语的搭配

慈祥的父亲严重的局势紧张的工作尖锐的枪声

僻静的小屋恐怖的眼光严峻的态度残暴的匪徒

乱蓬蓬的长头发狠狠地拍含糊地回答剧烈地跳动

无力地握着

六、成语积累

表示愤怒的成语:

怒气冲冲,勃然大怒,火冒三丈,怒不可遏,义愤填膺,怒发冲冠。

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

满脸横肉,眉清目秀,蓬头垢面,披头散发。

“不—不—”式的词语:

不慌不忙,不卑不亢,不声不响,不屈不挠,不骄不躁

七、词语解析

含糊:

指叙述的模糊,不清楚。

军阀:

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

泛指[政治、军事等]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轻易:

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

惊慌、害怕。

严峻:

严肃而厉害。

本文中指李大钊的态度很严肃。

会意:

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

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

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被难:

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幼稚:

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或年纪小。

尖锐:

声音高而刺耳,本文中指枪声高而刺耳。

一拥而入:

形容众多的人一下子挤了进来。

八、句子解析

1.本文开篇有什么特点?

开篇直接交代回忆的年月日,突出这件事留给作者的记忆很深刻,语言简洁直接引出作者要回忆的事情。

2.第五自然段

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3.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

父亲早出晚归;

父亲烧掉一些书籍和文件;

张作霖要派人检查;

工友闫振山被抓。

4.父亲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原因是什么?

这表现他什么样的精神?

父亲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党的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这表现出他临危不惧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5.第八自然段中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果然说明这一天到来在意料之中,这句话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6.第十一自然段,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只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这句话用了神态、动作描写,“不慌不忙”写出父亲面对敌人时的从容不迫,沉着镇定,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到来早有准备,从容不迫体现了父亲沉着镇定和无谓的精神,以及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

7.第二十自然段,在法庭上……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8.“爹!

”我忍不住喊出声来......和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在法庭上面对妻女的哭喊,父亲的表情为何如此安定而沉着呢?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9.为什么我能在法庭上表现的如此机智和勇敢?

这机智和勇敢来自父亲平时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加之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深深感染了我,我从他那里获得了无穷的力量。

10.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人?

李大钊是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忠诚负责与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人。

11.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分别写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遇害后,四个阶段。

12.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想想这样写有何好处?

文章开头写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文末又写,这样的首尾照应,不仅是文章结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也起到强化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3.哪些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赴后继?

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瑞,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

14.母亲叮嘱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有什么深刻含义?

记住父亲的背叛日就是记住敌人欠下的血债,就是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表达了母亲对亲人的怀念,对敌人的憎恨。

15.怎样理解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

低声表现了我知道父亲被害后的沉痛心情,昨天是4月28日强调了父亲的被奈日,突出了这一日子让作者印象深刻,永远难忘,照应文章开头。

12.为人民服务

教材分析: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作者介绍: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彻:

彻底 

透彻 

贯彻 

彻夜 

彻头彻尾

迁:

迁移 

迁都 

拆迁 

变迁 

事过境迁

泰:

泰山 

泰斗 

国泰民安 

泰然处之

迫:

压迫 

迫害 

饥寒交迫 

从容不迫

批:

批评 

批判 

批驳 

批示 

批改

标:

目标 

路标 

商标 

标题 

标新立异

牺:

牺牲 

牺牛 

牺牲品

炊:

炊烟 

炊具 

炊帚 

野炊 

炊事员

葬:

葬礼 

土葬 

下葬 

火葬 

海葬

革(革命)束(结束) 

彻(彻底)沏(沏茶)

泰(泰山)秦(秦腔) 

迫(强迫)追(追逐)

牺(牺牲)洒(洒水) 

炊(野炊)饮(饮水)

说 

 

shuō说服 

shuì

游说 

正 

zhè

ng正常 

zhēng正月

兴 

xīng兴奋 

ng兴趣 

难 

n苦难 

n难免

近义词:

彻底——全部 

改正——纠正

责任——义务 

寄托——寄予

反义词:

压迫——反抗 

批评——表扬

兴旺——萧条 

提高——降低

理解词语:

【解放】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

推翻反动统治,特指我国1949年推翻国民党统治。

【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三国的统治者实行恐怖独裁,推行侵略政策,被人们称为“法西斯”。

【泰山】泰山:

山名,在山东省。

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

【鸿毛】大雁的毛,比喻轻微或不足道的事物。

【剥削】无偿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或产品,主要是凭借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权来进行的。

【兴旺】兴盛;

旺盛。

【追悼】指的是沉痛地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根据地】据以长期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特指我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联系上下文,可理解为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词语扩展:

含两个数字的成语:

五湖四海 

三心二意 

三言两语 

四面八方 

四通八达

五颜六色 

五花八门 

五光十色 

七零八落 

七嘴八舌

课内词语:

句子解析:

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完全”,也就是说,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别的目的。

“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

文章开篇就点明主题。

整段话表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

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即将挖成的炭窑突然塌方,他为救战友而牺牲。

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要重”。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本来。

或,有的。

于,表示比较。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4、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上面这段话共有四句话。

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四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

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

再抓住这段话中的关联词语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

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5、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

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

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

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

6、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

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7、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

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

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段落大意:

一、写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二、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三、讲为人民服务要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坚持好的。

四、讲为人民服务要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五、讲开追悼会的目的,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课文主题:

本文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文章通过悼念张思德同志,讲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2~3自然段。

背诵课文要建立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

另外,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也有助于我们背诵。

第2自然段是关于死的意义和价值的论述。

第3自然段是讲为人民服务要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坚持好的。

二、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三是提高勇气、克服困难、互助互爱、搞好团结。

三、读下面这段话。

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四、结合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意思是说人本来会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新中国成立起,就一直担任政府总理。

他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人民、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月11日,首都人民全部聚集到北京长安街送总理,场面十分感人。

周总理总理虽然死了,却永远活在人民心里,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人总是要死的,但每个人死的意义是不同的。

国难当头,那些为了人民挺身而出的英雄,他们的死的意义是重大的,甚至远重于泰山,他们的牺牲会沉淀在历史长河中,镌刻进民族魂,被后代永远铭记。

这一句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赞扬了那些为了国家牺牲的英雄的伟大品质。

课外拓展:

毛泽东经典语录

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4、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5、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6、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8、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9、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13.金色的鱼钩

一、多音字

宿sù

(宿舍 露宿)xiǔ(一宿)xiù

(星宿)

二、理解词语

严厉:

文中指老班长的态度严肃认真。

收敛:

①(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②减轻放纵的程度(指言行)。

文中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了。

粗糙:

不精细,不光滑。

文中指老班长的手因长期劳作而不光滑。

抽噎:

一吸一顿地哭泣。

喜出望外: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目不转睛:

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奄奄一息:

形容气息微弱。

三、课文结构

这篇课文篇幅长,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1935年秋天,“我”和两个小同志因生病没法和大部队一起过草地,指导员便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

第二段(第3~22自然段):

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鱼。

第三段(第23~33自然段):

讲走到草地边缘,老班长牺牲了。

第四段(第34自然段):

讲“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四、问题归纳

1.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为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2.文中的老班长有什么任务?

老班长的任务是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

3.老班长接收任务后,遇到了什么困难?

又如何解决的?

老班长接受任务后遇到的困难是青稞面吃完了,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解决的办法是挖野菜、钓鱼,给战士做鲜鱼野菜汤,补充营养。

4.老班长为何不喝鲜鱼野菜汤,哪怕是在生命垂危的时刻?

老班长不喝鲜鱼野菜汤是因为找食物非常困难,食物非常少,他把找来的食物全部给了战士们,自己不吃是为了省下来给小战士们吃,努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5.你觉得老班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老班长是一个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坚强乐观、关心热爱战士、尽职尽责的人。

五、课文主题

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