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现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3795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秋节现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秋节现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秋节现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秋节现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秋节现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秋节现状文档格式.docx

《中秋节现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秋节现状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秋节现状文档格式.docx

道教也在这一天兴行“中元普度”,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让无主孤魂吃饱。

所以民间有“七月十五鬼乱窜”的俗语,人夜晚行走有与鬼相遇的危险,因而七月半这天民间忌夜出。

驱鬼祭祖,祈求丰收的放河灯结束后,也不应迟归。

既然忌夜出,只好在供奉好鬼神后,在家美餐畅饮。

宋范仲淹有《中元夜百花洲作》诗: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空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去,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清王凯泰《中元节有感》诗:

“道场普度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巾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可见中元不迟归,不外出,呆在家中只要有这超凡脱俗的酒便足矣。

中元畅饮后便是中国传统的大节:

中秋节。

宋吴自牧《梦梁录》载:

“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此夜月色倍明于常,又谓之月夕。

”中国的岁时习俗又以农历为时序,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而每季的三个月,又分为孟、仲、季月,所以,农历八月半的中秋节,又称月夕、月节、仲秋、八月半,因为这天是秋天朗朗晴空下的明月,又称赏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古人认为中秋这天,月亮最亮最圆,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夏官·

大司马》,有“中秋,教治兵”和“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

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的记载,但当时只是指秋季的第二个月,

也就是指八月,并没有节日的涵义。

我国最早的岁时专著,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

中和唐初的《初学记·

岁时部》中,都没有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的记载。

但中秋赏月的记载从汉代就已形成。

相传汉武帝因慕仙,曾造“俯月台”,用以赏月。

在台下又造“影娥池”,皓月当空之际,台上的宫娥起舞映影入池,似天上仙女舞姿再现。

到唐朝赏月之俗,蔚然成风。

罗隐《中秋》诗云:

“此际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唐书·

太宗纪》中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

唐《开元天宝遗事》中有“八月十五夜,于禁中直宿,诸学士备文酒之宴。

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

《唐逸史》中有:

“罗公远,鄂州人。

开元中,中秋夜待明皇于宫中翫月”。

因秋月清明,唐时的中秋,大多是王公贵族的赏月,尚未成为民间的一种岁时习俗。

到宋太宗时,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才使中秋的节日气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

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有“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的记载,且酒俗之盛让人瞠目,又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

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中秋节期间,到酒店去买酒,如果到了中午就无酒可买了,酒店没酒了,只好收起广告,关门大吉。

可见中秋饮酒的风气是何等之盛呵。

白天饮酒风盛,夜晚则“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至于民间成人则是竞相上酒楼观月。

《梦梁录》载:

中秋夜,“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

”或是“或开广榭,玳宴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今夕之欢。

”平民百姓则“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

”或“解衣市酒,免强迎欢,不肯虚度”。

可见,中秋节到宋代已不论富贵贫贱,节日气氛是盛况空前。

宋代中秋节的盛行影响到明清时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内容除饮酒赏月外,已增有拜月仪式,团圆元素。

后民间的一些地区还与向月祈子、祛灾避疫、青年联欢、庆丰收等活动联在一起,更是增强了节日的气氛。

据明朝陆启浤《北京岁华记》载:

“中秋之夕,人家各置月宫符像,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

饼面绘月中蟾兔,男女肃拜香,旦而焚之。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也载:

“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

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

”但后世在汉民族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规,所以从文献上看,拜月仪式一般都月妇人为之。

为什么?

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仙女嫦娥奔月的故事。

故事的版本很多,但嫦娥因吃了长生不老之药而飘向月宫,这都是相同的。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除嫦娥外,月宫中还有蟾蜍、玉兔、桂树、吴刚等物与人,这些物与人都很形象、美丽、生动,如月亮升起可称“玉兔东升”、某人高中可喻“蟾宫折桂”等等,反映了人们对黑暗中带来光泽的月亮的赞誉,同时也使月亮人间化,天上人间,花好月圆。

拜月与赏月不同,饮酒赏月是娱乐活动,拜月祈求是信仰活动。

拜月在先,赏月在后。

所以拜祭月神,也称月姑、太阴星君、月宫娘娘等是中秋节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活动。

拜月则拜初露的新月,唐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拜新月》中道: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拜月之时,大多在庭院里摆桌上供品,供品内容北方和南方略有不同,北方大多用苹果、葡萄、鸭梨、西瓜、罗卜、鸡冠花、带枝的毛豆、月饼等,南方大多用香蕉、柚子、菱角、竽头、花生、带荚的毛豆、月饼等。

江浙一带在这月圆之夜,在一对蜡烛的映照下,供奉的是瓜果、月饼、连荚毛豆等,由家中持家女人拜月许愿,小孩子或坐或躺在凉席或凉床上,唱着“月亮婆婆堂堂,我家月饼尝尝。

”的儿歌,看着圆如红日洁如明镜的圆月,分享中秋的快乐。

所供之物一直要供奉到烛燃半支以上或烛尽或圆月正对南窗之际,方可停烛撤供。

关于“团圆”之意,明朝田汝成《西湖浏览志余》里有“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清朝的《燕京岁时记》中有“月饼”专条:

“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

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

其实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祈求的是家人的团圆,故把中秋祭月的饼也做成月亮的形状,这是中国大家庭观念下的衍生物,企盼家族中能多有团圆之日,中国的一些岁时习俗中均有此意,如大年除夕、新年春节、七月七的七夕、九月九的重阳等均表示着团圆的含义,故八月这个中秋的月圆之夜,会产生团圆之季、团圆之时、团圆之物、团圆之俗。

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里,描写中秋家宴,用的桌凳都是圆的,以达团圆之意。

也由此历史上生出许多千古绝唱,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等,但最富表现力的则是宋代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中秋怀子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在此词中,体现的既非豪放也非婉约,但反映的是一种旷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在中秋大醉,“把酒问青天”后,深深悟到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固有的缺憾之中。

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又有什么意思呢?

这是朗朗中秋里,人本能的清醒呢,还是月下之酒赋予的醉意?

然,不能与兄弟团圆,则成为东坡先生永远的遗憾,中秋圆月年年有,等待来年团圆酒,只好“但愿人长久”了。

中秋之夜,各地都有不同的节俗,拜月,团圆是主题,饮酒赏月是内容。

最有代表性的是饮桂花酒。

人们抬头可望月中丹桂,呼吸能闻院中桂香,喝一杯桂花酒,欢庆合家甜蜜团圆,相聚一堂,已成为节日中最为美好的享受。

南宋豪放派词人刘克庄有“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

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

身游银阙朱宫,俯看积气濛濛。

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一词,以人间的想象,描绘月宫的景象,读来让人身入其中。

据说毛泽东师法刘克庄写出了《蝶恋花·

答李淑一》一词,词中怀念的是杨开慧与柳直荀两位烈士,那悲壮的情怀中体现的是浪漫的想象。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询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对人间的英灵,吴刚捧出的是桂花酒,用以安慰,仙女嫦娥即以曼妙的舞姿给以慰藉。

桂花酒能表达对敬仰者的崇敬之情,也是人间团圆时香风玉露。

二词对比,毛泽东的词更显雄浑与气势,也更深刻地显示了伟人驾驭中国文化的厚重功底。

但前词的一个“醉”字凸现对桂花酒的向往,后词一个“酒”明示对英灵的敬仰。

中秋桂花酒的应用可谓达到了极致。

纵观历史演变,中秋酒俗是随中秋赏月、玩月、拜月、吃月饼之左右的,如果说拜月是女人的专利,那么,饮酒赏月似乎就是大男子的主题。

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吉中孚的妻子叫张夫人的留有一首《拜新月》的诗,“拜新月,拜月出堂前。

暗魄初笼桂,虚亏未到弦。

拜新月,拜月妆楼上。

鸾镜始安台,娥眉已相向。

拜新月,拜月不胜情,庭前风露清。

月临人自老,人望月长明。

”这里不仅指出拜月的时间、地点,也道出了拜月者的思绪,所谓的有人欢乐有人忧。

然而中国历史上,从宋时起便有中秋饮酒的大量记载,在这中秋酒俗中,更多留下的则是中秋饮酒赏月或在他乡明月下,饮酒思乡的名篇巨作。

宋苏轼在贬谪黄州时曾有一曲《念奴娇·

中秋》,“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身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

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一声吹断横笛。

宋大书法家米芾也有一首《水调歌头·

中秋》,“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持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金段克已在《中秋之夕》中有“良时不可再,尊酒空相对”;

金元好问《人月圆·

卜居外家东园》: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丰年。

移居要就:

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

老夫惟有:

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元代张养浩《双调·

折桂令·

中秋》中有“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元朱希晦《客邸中秋对月》中有“去年中秋秋月圆,浩歌对酒清无眠。

烟霏灭尽人境寂,仰看明月悬中天。

明文徵明《中秋对月》下阕“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沉醉。

清袁景澜《中秋玩月》诗:

“遥想城中富贵家,灯毬酒盏斗繁华。

亲朋满座喧传拇,菱芡堆盘音发牙。

醉落金钗人卧席,香闻玉宇桂飞花。

怜余孤寂吟萤案,独剔残缸啜冷茶。

清人俞瑒《虎丘中秋诗》中有“吴中名胜称虎丘,画船载酒人来游。

管弦纷纭日不断,何况明月当中秋。

近人冯家吉《舞气柑》词:

“茶半温时酒半酣,家人夜饮作清淡。

儿童月饼才分得,又插香球舞气柑。

因女人在拜月时,男人正开始饮酒赏月,吟诗作文,以表斯文。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多喻女性,象征的是温柔美丽,月华的柔美可用“月光似水”表示;

女人的温情也可用“柔情似水”赞之。

可以说男人之于赏月,更深层次上似乎就在欣赏秀色,所以赏月往往成为男人的专利。

中秋是男人饮酒一个最为合理的理由。

如果说唐朝以前对中秋的描述重在用神话传说中对月亮的幻想,那么唐朝以后,中秋对月的描述便逐渐与人间的饮酒赏月结合在一起了。

当今中秋,人们思想开放,国人信仰自由,拜月风又见年盛一年,而大家庭式的团圆且日见减少,多的是一家三四口,在家中的阳台上祭月拜秋,那悠悠的烛光在明月初升的时光里,显现的似乎已多有主人的一番良愿美意;

盘盏中的瓜果、月饼仍让人传承那过去的历史时光。

那各家大小不一的孩子心中,且似乎缺少了对月的企盼。

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孩子们大多又少了对月饼的向往。

只是年年的月饼一年胜过一年,作为节日团圆礼物的一种象征。

大多的高档月饼已失去月饼应该有的意义,充当的是加深感情,有求于人的美好使者。

男人的饮酒也早已不是通宵达旦,多的是享受晚餐祭月前的丰盛与惬意。

岁时酒俗是一个能动的酒文化因子,节日虽有固定的时间,但它的内容却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饮酒风俗也会不断有所变化,有的遭淘汰,有的被更新,中国的酒文化在传承中有变异,变异中有发展,传承与变异相统一是中国岁时酒俗的显著特点。

参考资料:

关立勋主编中国文化杂说一民俗文化卷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高天星中国节日民俗文化中原农民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郭泮溪中国饮酒(:

中秋节现状)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XX年9月第2版

乔继堂中国岁时礼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张君神秘的节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孟元老撰李士彪注东京梦华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0XX年5月第1版

篇二:

传统节日文化的普及现状分析

摘要:

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正经受西方节日文化的强烈冲击,有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趋势,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一部分,传统节日文化应不断加强普及,发挥其协调、约束、教育等社会功能。

关键词:

传统节日;

文化;

普及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2-2589(20XX)30-0092-02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每一个节日都来源于人民的社会生活,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对故人的思念,对家人浓浓的爱。

虽然传统节日各地的习俗略有不同,但却具有很强的内聚力,是举家、举国共度,与我们的历史文化是同脉相承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外在显示形式,它的文化内涵包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包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追求;

包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包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

包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于探索等丰富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休戚相关的,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和亲情的凝聚力是内涵中的核心。

二、传统节日文化普及现状

(一)西方节日大行其道

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受到了大部分年轻人的追随和热捧,传统节日文化遭受到了边缘化。

1.不少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幼儿园、小学过度宣传西方节日。

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幼儿园和小学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对西方节日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圣诞节来临之际,提早分配家长、学生任务,购买圣诞树及其装饰品,装扮校园和班级教室,整个校园沉浸在西方节日的氛围中,有部分学校特意选择在圣诞节这一天举办校园亲子活动,营造着浓浓亲情共度节日,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动地普及着西方节日,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圣诞节是可以和家人一起欢乐度过的,对来年的圣诞节充满了期待,间接推动了西方节日的盛行。

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着几千年历史传承、讲究家庭和睦、注重家庭的传统节日文化却遭受到了冷遇,有年轻人甚至于不知道清明节是什么节日,具体是什么时间;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历史名人,为什么会有赛龙舟的纪念活动。

2.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商家大肆渲染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氛围吸引消费群体,在12月24日西方的平安夜这天,不少商家都是通宵达旦地营业,在商场里安排专人装扮成圣诞老人,派发圣诞礼物,还进行整点促销活动,以此来刺激消费者消费;

在不少消费者心目中,圣诞节期间就是购物季,几乎是商场里全年的最大优惠季。

而对于中国传统的春节、中秋、端午节等节日,活动力度远不及西方节日期间,对于消费群体而言,商家的这种举动无疑加深了西方节日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

(二)传统节日文化普及缺失的原因调查

1.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减弱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氛围。

随着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城镇化过程,我们所熟悉的宋代作者辛弃疾笔下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正成为我们的一种理想生活方式。

身处高楼林立,灯红酒绿之中,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紧凑起来,有人夸张的形容,我们不是在上班的路上就是正在上班,难

得有闲暇的时间亲近自然,感受怡然山水的惬意。

即使在传统节日,奔波劳累的我们也喜欢用待在家里的方式悄然度过,传统节日成了普通平凡的一天,而忽略了传统节日氛围的营造。

2.物质的富足让我们平淡地面对传统节日。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美味的食品,也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才能够购买到相匹配的食品。

那时的人们对中秋节印象深刻,期盼中秋的到来,一是这一天可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佳肴,二是这一天可以围坐在树下细细品尝香气四溢的月饼,听老一辈的人们讲述嫦娥奔月的古老故事。

当下经济的快速增长,琳琅满目的食品令人们眼花缭乱,食品早已超出了食用的功能,转而增加了许多趣味性、美观性等,月饼等与传统节日紧密相连的食品也不是在特定节日才有出售,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随时购买,再也不用期待节日才能一饱口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期盼。

4.西方文化的侵入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观念。

西方文化正通过语言、影视动漫、交流访问等形式让我们远离传统文化。

经济社会的全球一体化进程,让英语成了国际通用语言,处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晋级评职称等不同阶段的人群,留学访问、对外交流合作等都需要学习英语,并在其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西方文化和受到西方节日文化的熏陶。

5.中国传统节日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是从小就知道的。

不少人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

传统节日是中国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祖祖辈辈都在过,并且世代沿袭,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普及宣传和教育,人人都会熟悉和了解。

而现实情况是,我们的年青一代,在父辈的操持下什么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过传统节日这样的事情自然也不例外,只需要时间一到回家就

好,一直在被动地与家人度过传统节日,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节日的文化底蕴和知晓节日日期。

三、传统节日文化普及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节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所折射出的精忠爱国、自强不息、和善有爱等文化精神,让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历经千年时代的洗礼而延续至今,蕴含强大的生命力。

(一)传统节日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

承载每个中国人美好愿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传统节日文化是这一追求的有力支持。

春节是全中华民族普天同庆的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欢聚一堂,共同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和对新生活的良好祝愿。

以春节为载体,人们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同和满足,中华儿女载歌载舞表达内心的喜悦,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春节让中华民族各族儿女凝聚在一起,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清明节祭祀扫墓,表达了对先祖的崇敬和缅怀之情,焕发出人们内心的同祖同宗,强烈的认同感和家族责任感。

端午节蕴含的精忠爱国的思想,唤起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同的传统节日共同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追忆,唤起了人们对民族精神的强烈认同,表现出强大的民族文化凝聚力,不管身在何地,这种民族凝聚力将各族儿女的心紧紧团结在一起,才有了落叶归根,故土难离,也更加激发了各族儿女强烈的爱国、爱家情怀,激发起民族强烈的进取心,国家才能发展壮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传统节日最注重的是家庭的团结向上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细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家庭和睦,而传统节日最注重的是家人的团结和睦,家人的相亲相爱,这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优良传统是一致的。

一个只有懂得关爱家人的人才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从而进一步提高处于基础教育中的学生的道德品质,这认真践行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我们应从基础教

育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统节日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

1.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协调功能。

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等传统节日由来已久,是伴随着我国的农耕社会,是顺应自然规律而产生的,人们可以依据不同的传统节日协调安排自己的生活,张弛有度,较好地协调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关系。

2.传统节日文化具有约束功能。

传统节日文化讲求的是对自然的崇尚、是内心对至善的渴求、是对先贤圣人的尊崇、是对仁爱伦理道德的推崇。

人们在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中,无形地接受和遵循着这些讲求,自觉地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

3.传统节日文化具有纽带功能。

传统节日文化在各地的表现形式和风俗习惯是有差异的,但在同一地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风俗习惯是相类似的,该地区的人们以传统节日为纽带将情感联结在一起,保持共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就中华民族而言,虽然炎黄子孙散布在世界各地,但传统节日的核心内涵是一样的,都有着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传统节日文化全球华人心系祖国,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4.传统节日文化具有育人功能。

传统节日文化以弘扬孝、礼、仁、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注重尊老爱幼,注重对先贤对德高望重者的尊敬,注重家庭的和睦,注重亲朋好友间的和谐共处,这些基本注重要求潜移默化地对人具有教育功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