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册高二语文新教材备课包身工教案Word格式.docx
《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册高二语文新教材备课包身工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册高二语文新教材备课包身工教案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二,报告文学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画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法的运用。
3.相关背景
文章反映的是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现实。
当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衰败,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困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孩子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规模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4.解题
“包身工”是旧中国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
被卖的基本都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
5.了解“包身工制度”
包身工是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
首先实行于日商在华的纱厂,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残酷的奴役制度。
包身工一般多为农村来的女童工。
包工头给予她们的父母或保人极少的“包身费”,订立包身契约。
包身期间,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一切听命于包工头,不准回家,不准到其他厂家劳动,全部工资归包工头所有。
包工头仅提供极差的食宿条件,她们却要承受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劳动,有了疾病也得不到及时救治,不少人被折磨致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包身工制度。
三、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夏衍(yǎn)水门汀(tīng)弄堂(lò
ng)褴褛(lá
nlǚ)
譬如(pì
)契据(qì
)铁锭(dì
ng)籼米(xiān)
搽粉(chá
)蹒跚(pá
nshān)皮辊(gǔn)执拗(niù
)
2.解释词语。
横七竖八:
指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土头土脑:
指行为、举止、服饰等不合时尚。
里应外合:
指的是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不假思索:
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一听天命:
全听凭命运的安排。
(二)初读课文。
【思考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11段):
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12—22段):
描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介绍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23—47段):
介绍包身工劳动的情景,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48—50段):
总结全文。
四、文本研究
【思考1】梳理行文思路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请作分析。
明确课文是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的。
首先写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表现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麻木的精神状态,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恶劣形成鲜明的对比。
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
最后是五点钟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
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靠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而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思考2】赏析语言和技巧
1.赏析文章开头“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包身工们的住所比喻为蜂房,将她们的活动喻为生物的蠕动,一方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她们住宿条件的拥挤、恶劣,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她们社会地位的低下,没有了人的尊严。
2.文章第二段“芦柴棒,去烧火!
还躺着,猪猡!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芦柴棒”形象地再现了小女孩瘦弱的形象特征,表明了其受摧残、剥削之严重;
而“猪猡”这一称呼更是对包身工们的侮辱,表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作人看待,写出包身工地位的低贱卑微。
3.读包身工吃饭的场面的文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细节描写。
“一窝蜂地抢”表现的是饥不择食的惶急,是人多粥少的恐惧;
“歪着头用舌舔着”“捧着一只空碗”表现了包身工食不果腹的辛酸;
“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则写出了她们乞丐般的生活;
老板娘“刮”“锅焦、残粥”,“冲”“清水”,用手“搅拌”,“气哄哄地放”等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老板娘视包身工如同“生物”的极端可恶。
这些细节描写写出了女孩子们的可怜,衬托出了那些黑心老板的可恨,透露出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
4.“芦柴棒”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描写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芦柴棒”运用借代,以身体特征代指人。
文中一共提到了三次“芦柴棒”:
第一次,由除老板外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
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作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剥削者为了不减少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
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地回去。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虐待和侮辱的缩影。
作者虽然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
文章通过对“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5.“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两小时不做工作,赶不出一天该做的‘生活’,那么工资减少又会招致带工老板的殴打,也就是分内的事了。
”其中加点的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褒词贬用,是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说明无论哪种惩罚方式,其残酷程度是一样的,只不过看上去比直接的殴打更省力,也不那么血腥罢了。
表现了作者对带工老板的残酷无情的极大嘲讽和强烈的愤慨。
6.文章最后部分作者由包身工制度引发了哪些联想?
明确 ①包身工制度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
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墨鸭的命运。
②包身工的处境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通过联想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③包身工的预言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
这样的联想,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7.第49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
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8.“黑夜,静寂像死一般的黑夜!
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
黎明象征着什么?
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
“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9.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生活时成功用了怎样的手法?
试简要分析。
明确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
①“面”上的描写,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
本文写包身工起床、吃粥、像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
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做一下概括性的叙述。
比如清早起床、吃早饭、上工的场景,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②“点”上的描写,主要是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比如文中提到三次的“芦柴棒”。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虽然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
文章通过对“芦柴棒”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点面结合”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
【思考3】理解句子,感悟情感
1.“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这句话强调了哪些因素?
明确强调了时间之早,才清晨四点过一刻,更令人心惊的是,那里面不是“人”,而是“生物”。
可见,她们过的是非人的生活,
更没有人的尊严。
2.“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这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明确 描写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情景。
疲倦,拥挤,昏沉,杂乱,连一点羞耻心都没有,这哪里是豆蔻年华少女们的生活啊!
这些细节描写,足以显示出包身工们所过的非人的生活,她们已被摧残成没有知觉的“生物”了。
3.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明确这里作者连用三个“像……”的句式,从手脚之瘦、身体之单薄变形、面色之惨白三个方面描写了饱受摧残的包身工形象,读来字字是泪,句句是血。
4.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
明确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义贬用。
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不那么血腥而已。
5.“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
明确“饲养”一词没有用错。
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
6.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
文章渗透着哪几方面的感情?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明确 ①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
全篇文字都渗透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可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她们深深的同情。
可以说,作者是流着泪写的,我们是流着泪读的。
②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憎恨。
在文中,作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言行描写来刻画他们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嘴脸,还用了很多反语对他们进行鞭笞。
③深深的悲哀之情。
这种悲哀之情很复杂,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
【思考4】《包身工》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们的遭遇公之于世。
学完了这篇报告文学,你认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是谁?
明确观点一:
我认为应该是带工老板,他们是一伙骗子。
包身工是被带工凭着“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农村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观点二:
包身工固然是带工老板骗来的,但看问题要看实质,“东洋婆”和“拿莫温”们才是罪魁祸首,他们随时会对包身工“殴打、罚工钱、‘停生意’”,殴打之外还有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方法,种种惩罚让包身工苦不堪言,再说带工老板也是替他们干的。
观点三:
包身工制度是当时黑暗社会的产物,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是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是压榨中国人民的反动统治者。
【思考5】分析写作特色
1.《包身工》是报告文学,本文是如何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明确①选择典型人物。
选择了“芦柴棒”重点刻画,并贯穿全文。
读者从“芦柴棒”瘦小的躯体上看到的是每一个包身工的可怜形象。
②选择典型细节。
刻画出了包身工们起床时的场面、早晨吃粥的情景,把包身工悲惨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
③选择典型场面。
如文章开始,作者简明地指出了时间、地点之后,就描写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大声地呼喊,接下去就写了在“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这个环境中,包身工们的各种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当地的情景。
④选择典型数据。
在说明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恶劣,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速扩大的情况,工人中包身工惊人的比例等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有力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具有雄辩的力量。
2.本文语言生动,体现在运用了反语,试举例分析?
明确运用反语。
这是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手法。
比如:
“有几个‘慈祥'
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慈祥”“佳肴”是褒词贬用。
【思考6】对比阅读
端午节
振鹏
“明天不准停工。
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
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器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冷涩不堪。
他们疲乏不支的躯体,一个个都被棉花灰裹着,远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飞絮的花衣。
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想,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
出了车间,首先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就是厂主新贴的赫赫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之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
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会儿,不觉就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
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
探看亲友、打牌、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缥缈而不可触摸了。
这些被榨取了血汗的工人,现在心坎里都起了异样的感触。
他们失望而又沉默地经过管门的挨次严厉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里去了。
二
“隆隆……”“隆……隆……隆……”常动不息的机器,仍旧不断地旋转着。
“鸣——”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旧飞舞着。
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的“明天”——旧历端午节。
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
不停地转动。
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各自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用他们的午餐。
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
纱头不时地断脱,饭碗便时常离开手而去从事工作。
——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
不过在今天,各车间里都似乎表现出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来。
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
一张字数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
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
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
(原载于1926年6月《中国青年》,有删改)
问题:
《端午节》和《包身工》同属于报告文学,这两篇文章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请分别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相同之处:
二者都属于报告文学,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作者都以饱蘸血泪的笔触描绘了旧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控诉和声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
不同之处:
①《包身工》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将横断面的描写与一般情况介绍相结合,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既有文学性,又具有新闻性。
《端午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连缀了一系列场面,并注意环境氛围的渲染烘托。
②《包身工》截取包身工从清晨起身到夜晚放工这样一个横断面,即所谓“包身工一日”;
《端午节》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描写了纺织工人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及端午节这天的主要生活、劳动过程,即所谓“纺织工一日半”。
(意对即可)
五、技法点拨—点面结合
【技法指引】本文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
文章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面的描写,又有对典型人物的点的生动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的的悲惨命运。
【写法指导】常见的点面结合“三方法”
一是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在描写某一个人或事物时,把整体记述和局部的详细刻画相结合。
可先整体,后局部;
也可先局部,后整体。
二是详略相结合。
以叙述的事件整体为面,在叙述过程中,详写的其中的几个情节或细节为点。
三是一般与个别相结合。
先描述一个群体的状态,再描述其中的某个个体的状态。
群体为面,个体为点。
【迁移运用】请你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一个场面,200字左右。
明确示例:
随着老师的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
同学们摆好了姿势,用脚顶着脚,身子往后倾,双手像只铁钳似的,用力抓住大麻绳。
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狮队,互不相让。
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较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的方向拉。
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
我的手都拽红了,脖子憋得通红,两只手像刀割一样疼,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
我咬紧牙关,忍着疼痛,心想:
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放松,要赢,一定要赢。
比赛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还是使劲地拔着,越拔手上就越“狠”,我们的腿不断地往后移,越挪越远,红绸从中间慢慢地向我们这边移动。
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狮队胜了。
六、明晰主旨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通过对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情况的描写,展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与繁重劳作,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压榨、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关注,对帝国主义和黑暗势力的无比愤恨之情。
七、拓展阅读
不成样子的怀念
王蒙
在大六部口那个漂亮的四合院和陈设简陋乃至寒酸的房间里,我们从来只谈国家、世界、文艺大事。
我说:
“上个星期三,报纸上有一篇重要的报道……”
他说:
“噢,不是星期三,是星期四。
我为他的水晶般的清晰吓了一跳。
因为他是夏衍,比我大三十四岁,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距离我出生人世还有七年。
他永远是那么敏捷,条理,言简意赅,不打磕巴儿,不模糊吞吐,不哼哼哈哈,节奏分明而又迅疾,应对及时而又一针见血。
他的这些特点使你不相信他是一个九十多岁的人。
如果是第一次见面,你也许会为他的瘦削而吃惊,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
然而,他总是明白透彻,一清见底。
他当然是绝对的前辈,然而他从来不摆前辈的谱。
他早就担任高级领导职务了,然而他从来不拿哪怕是一点点官架子。
说起待遇,他说五十年代有一回他出差到某市,当地按照他的级别给他安排了房间,“那房间大得太可怕。
”他说的时候似乎还“心有余悸”。
八十年代初期,有一次邓友梅同志称他与另一位担任领导职务的老作家为“首长”,他立即打断,说:
“不要叫首长。
他真诚待人,渴望吸收新的信息,对一切新的知识新的动向感兴趣。
在这方面,他永远不老。
七十年代初期,与世纪同龄的他居然半夜里起床看足球并如数家珍地有所评论,这真是一绝。
我第一次听他讲话是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致闭幕词。
与一些官样文章不同,夏老语重心长地讲了反封建与学科学,字字出自肺腑,字字是毕生奋斗经验的结晶,寄大希望于年轻人,令人感奋不已。
华艺出版社一九九〇年出版了一个《当代名家新作大系》。
出版社领导要我求夏公给写个序。
考虑到夏公的高龄,我起草了一个提纲供他参考。
夏公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是各人文章写起来风格不同,捉刀的效果往往不好,他无法使用我代为起草的提纲,他自己一笔一画地另外写了颇有见地而又清澈见底的序言。
他还对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朋友说:
“按王蒙的那个提纲去写,人家一看,就是王蒙的文章么,怎么会是夏衍写的呢!
”就这样,他老人家把我的提纲“枪毙”了。
但可能是为了“安慰”我,他声称他的序言里已经吸收了我的提纲。
我也就假装得到了安慰和鼓励,心中暗暗为老人喝彩叫绝。
在大六部口住所的院落里,有两棵丁香树,一紫一白。
一九九〇年开花时节,我去赏花,打从年轻时候我就喜欢丁香。
夏老那天也高兴,扶着拐杖出来看花,看小猫在房上跑,他还兴致勃勃地说是它也喜欢石榴花。
那场面很像是一幅水墨“新春行乐图”。
今年元月初,我最后一次在他清醒的时候看望他。
我们谈论的是社会治安问题与《人民日报》刊登的胡绳同志的文章: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
那天他精神很好,坐在椅子上谈笑风生。
说曹操曹操就到,说着说着胡绳同志进病房来看望夏公来了。
据说那是夏公去夏病情不好住院以来情况最好的一天。
倒数第二次与夏公的见面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底。
他那天十分疲劳,静卧在病床上。
他已经卧床数日了。
见此情况我稍事问候便起身告辞,以免打搅。
夏公平躺着衰弱地说:
“有一个担心……”
我连忙凑过去,以为他有什么话要告诉我。
他继续说:
“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而我们的青年作家太不熟悉市场经济了。
他们懂得市场么?
如果不懂,他们又怎么能写出反映现实的好作品来呢?
我感到惊讶。
在卧床不起的情况下,夏公关心的仍然是中国的文学事业。
请分析概括夏衍的形象。
明确夏衍是一位思维敏捷、思想纯真、言语坦率精练、平易近人而不居功自傲、热爱生活且充满活力、做事认真更求实崇真的前辈与长者,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事业心的作家与领导。
八、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