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要求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3111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要求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要求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要求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要求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要求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要求Word下载.docx

《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要求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要求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要求Word下载.docx

横缝采用设传力杆的假缝形式。

每日施工结束或因临时原因中断施工时,必须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应尽可能选在缩缝处。

设在缩缝的施工缝,采用设传力杆的平缝形式。

遇有困难需设在缩缝之间时,施工缝采用设拉杆的企口缝形式。

2.2.3胀缝设计与原路相接处和与桥头搭板处应设置胀缝,由于无法设置传力杆,在端

部5.0m范围内设置双向钢筋网。

其余胀缝间距应根据施工期间的温度情况设置,高温期施工,可不设胀缝,常温期施工,可按照500m左右间距设置一道。

3路面施工

3.1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

3.1.1材料的基本要求

(1)水泥

水泥应采用旋窑道路硅酸盐水泥,也可以采用旋窑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各龄期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化学成分和物理指标应符合规范《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中表3.1.1和表

3.1.2的规定。

采用机械化铺筑时,宜选用散装水泥,散装水泥的出厂温度应符合(JTGF30—2003)第3.1.4小节的规定。

(2)粗集料粗集料可使用碎石、破碎卵石和卵石。

粗集料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

粗集料技术指标应符合(JTGF30-2003)表3.3.1的规定。

本工程混凝土路面使用的粗集料级别应不低于H级,H级集料吸水率不应大于2.0%。

粗集料级配范围应符合(JTGF30-2003)表3.3.2的规定。

路面混凝土粗集料不得使用不分级的统料,应按公称最大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行掺配,并应符合(JTGF30-2003)表3.3.2合成连续级配的要求。

卵石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9.0伽;

碎卵石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6.5mm;

碎石公称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1.5mm。

碎卵石或碎石粒径小于75卩m的石粉含量不宜大于1%

当怀疑有碱活性集料或夹杂有碱活性集料时,应进行碱集料反应检验,确认无碱集料反应后,方可使用。

当粗集料中含有活性二氧化硅或其它活性成分时,水泥中碱的含量不应大于0.6%,并应按照《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058-2000)的规定进行试验,确认对混凝土质量无有害影响方可施工。

(3)细集料细集料可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河砂和沉积砂)、机制砂

或混合砂,其技术指标应符合(JTGF30-2003)表3.4.1的规定,级别不应低于表中H级技术指标。

细集料级配应符合(JTGF30—2003)表3.4.2。

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砂、中砂、细砂。

路面用天然砂宜为中砂,可使用偏细粗砂或偏粗细砂,细度模数应在2.0〜3.5之间。

同一配合比用砂的细度模数变化范围不应超过0.3,否则,应分别堆放,并调整配合比中的砂率后使用。

路面混凝土所使用的机制砂除应符合(JTGF30-2003)表3.4.1和表

3.4.2规定外,还应检验砂浆磨光值,且宜大于35,不宜使用抗磨性较差的泥岩、页岩、板岩等水成岩类母岩品种生产机制砂。

配制机制砂混凝土应同时掺引气高效减水剂。

当怀疑有碱活性集料或夹杂在碱活性集料时,应进行碱集料反应检验,确认无碱集料反应后,方可使用。

(4)掺合料

混凝土路面可掺用质量指标符合(JTGF30—2003)表3.2.1规定电收尘的I、H级干排或磨细粉煤灰,不得使用皿级粉煤灰。

路面混凝土中可使用硅灰或磨细矿渣等掺合料,但使用前必须经过试配对弯拉强度、工作性、抗磨性、抗冻性等技术指示进行检验,并报请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使用,以确保路面混凝土的质量。

粉煤灰宜采用散装粉煤灰,进货应有等级检验报告。

应确切了解所用水泥中已经加入的掺合料种类和数量。

(5)水

饮用水可直接作为混凝土搅拌和养护用水。

清洗集料、拌和混凝土及养生所用的水,不应含有影响混凝土质量的油、酸、碱、盐类、有机物等。

对水质有疑问时,应检验下列指标,合格者方可使用。

1)硫酸盐含量(按SQ2-计)小于0.0027mg/mm。

2)含盐量不得超过0.005mg/mm3。

3)PH值不得小于4。

4)不得含有油污、泥和其他有害杂质。

(6)外加剂

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

2003)表3.6.1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

供应商应提供相应资质外加剂检测机构的品质检测报告,检验报告应说明外加剂的主要化学成分,认定对人员无毒副作用。

(7)钢筋

钢筋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技术要求,路面用钢筋应顺直,不得有裂纹、断伤、刻痕、表面油污和锈蚀。

传力杆钢筋加工应锯断,不得挤压切断,断口应垂直、光圆,用砂轮打磨掉毛刺,并加工成2〜3mmffl倒角。

(8)接缝材料胀缝板宜选用杉木板、纤维板、沥青纤维板、泡沫橡校板或泡沫树脂板

等材料。

其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中表3.9.1的要求。

填缝料可选用沥青橡胶类、聚氯乙烯胶泥类、沥青玛蹄脂类等加热施工式填缝料和聚氨脂焦油类、氯丁橡胶类、乳化沥青橡胶类等常温施工式填缝料及预制橡胶嵌缝条。

其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中表3.9.2-1及表392-2的规定。

(9)其他材料用于混凝土路面养护的养生剂、用于防裂缝修补材料和传力杆套(管)帽、沥青及塑料薄膜等材料的技术性能及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第3.10的规定。

以上指标按相应公路等级选用。

3.1.2配合比设计

(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适用于滑模摊铺机、轨道摊铺机、三辊轴机组和小型机具施工方式。

(2)普通混凝土路面的配合比设计在兼顾经济性的同时应满足弯拉强度、工作性、耐久性等三项技术要求。

三项技术要求应符合图纸要求及《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中第4.1节的有关规定。

(3)路面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应符合

(JTGF30-2003)中表4.1.2-6的规定(采用抗冰冻指标)。

(4)外加剂的掺量应由混凝土试配试验确定。

在夏季高温下施工时,混凝土拌和物的初凝时间不得小于3h,小于3h时应采取缓凝或保塑措施;

低温和负温施工时的终凝时间不得大于10h,大于10h时,应采取必要的促凝或早强措施。

(5)水泥混凝土路面普通混凝土配合比参数的计算和配比计算及配合比

调整等均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中第4.1

节及第4.5节的有关规定进行。

(6)混凝土的试配强度按设计强度提高10%-15%

(7)承包人应按上述混合料的设计通过混凝土的试拌,检验混凝土混合料的配合比,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8)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质量和混合料配合比,承包人应按照质量管理要求进行自检。

(9)已批准了的混凝土混合料的生产方法和材料,未经监理工程师的同意不得改变。

如需改变时,承包人应重新做试拌试验报批。

3.1.3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

(1)可采用滑模摊铺机、轨道摊铺机、三辊轴机组和小型机具的施工方式。

特别注意干热天气施工采取防干裂加强养生措施。

雨季施工搞好临时排水措施。

(2)水泥混凝土路面应严格按照(JTGF30—2003)的要求施工,表面应平整、耐磨、抗滑,

其路面铺筑质量要求应满足(JTGF30—2003)第11章中规定。

(3)路面铺筑前,应按设计图纸准确放样钢筋网设置位置、路面板块、地梁和接缝位置等。

(4)混凝土施工必须振捣密实,不得出现漏振或振捣不实现象。

(5)混凝土浇筑温度不宜低于5°

C,夏季施工时混凝土浇筑温度不得高于

30oCo当气温高于300C时,应采取预冷降温,加速散热。

当气温低于5oC时,

应增长拌和时间,采取保温措施。

(6)一级公路路面竣工时的表面抗滑构造深度允许值为0.70〜1.10mm。

二、三、四级公路路面竣工时的表面抗滑构造深度允许值为0.50〜0.90mm。

构造深度应均匀,不损坏构造边棱,耐磨抗冻,不影响路面的平整度。

(7)路面采用硬刻槽,硬刻槽的形状采用上宽6mn下窄3mn的梯形槽,

槽深3〜5mm槽间距15〜25mm硬刻槽机重量宜重不宜轻,一次刻槽最小宽度不应小于500mm,硬刻槽是不应掉边角,亦不得中途抬起或改变方向,并保证硬刻槽到面板边缘。

路面抗压强度达到40%后可开始硬刻槽,并宜在两周内完成。

硬刻槽后应随即将路面冲洗干净,并恢复路面的养生。

上述规定不足部分,严格按(JTGF30—2003)相关规定执行。

3.2水泥稳定碎石施工

(1)水泥稳定碎石施工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第3章有关规定。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压实度不小于0.98,7d抗压强度不小于5MPa。

(3)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都可用于

稳定碎石,但应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和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h以上)的水泥。

不应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

宜采用标号32.5或42.5的水泥。

(4)集料的压碎值应不大于30%,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

水泥稳定土的颗粒组成应在表1的级配范围内(指方孔筛)。

有机物含量超过2%、硫酸盐含量超过0.25%的集料不宜使用。

层位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31.5

26.5

19

9.5

4.75

2.36

0.6

0.075

水泥稳定碎石层

100

90〜100

72〜89

47〜67

29〜49

17〜35

8〜22

0〜7

(5)水泥稳定混合料应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制混合料,或采用专用的稳定土拌和机进行路拌法施工,并采用摊铺机进行摊铺。

当采用其他拌和方法时应取得监理工程师的批准。

(6)当摊铺现场距拌和厂较远时,混合料在运输中应加覆盖以防水分蒸发。

(7)摊铺时混合料的含水量宜高于最佳含水量0.5%〜1.0%,以补偿摊铺

及碾压过程中的水分损失。

(8)混合料用12〜15t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0mm用18〜20t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200mm每层最小压实厚度为100伽。

当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规定时,应分层摊铺,先摊铺的一层应经过整型和压实,在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将先摊铺的一层表面拉毛后再继续摊铺上层。

(9)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和急刹车,以保证水泥稳定土层表面不受破坏。

(10)施工中,从加水拌和到碾压终止的延迟时间不得超过水泥初凝时间,严格按试路段确定的合适的延迟时间施工。

(11)碾压完成后应即进行养生。

养生时间不应少于7d。

养生方法可视具体情况采用洒水、覆盖砂、洒透层油或封层等措施。

养生期间除洒水车外应封闭交通。

不能封闭时,须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并将车速限制在30km/h以下,但应禁止重型车辆通行。

(12)工地气温低5C时,不应进行施工,并应在重冰冻之前一个月结束。

雨季施工,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勿使水泥和混合料受雨淋,降雨时应停止施工,但已摊铺的混合料尽快碾压密实。

(13)凡是饮用水(含牲畜饮用水)均可用于水泥稳定土施工。

未尽事宜,遵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执行。

3.3石灰稳定土施工

(1)石灰质量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规定的皿级以上消石灰或生石灰的技术指标。

(2)石灰稳定土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第4章有关规定。

(3)一级公路石灰稳定土应采用中粒土或粗粒土,压实度不小于0.97,7d浸水抗压强度应不小于0.8MP&

其他公路石灰稳定土压实度不小于0.95,7d浸水抗压强度应不小于0.7MPa。

(4)石灰稳定土采用塑性指数为15〜20的粘性土以及含有一定数量粘性土的中粒土和粗粒土。

不能采用硫酸盐含量超过0.8%的土和有机质含量超过10%的土,土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

(5)石灰稳定土的施工气温应不低于5C,并在第一次重冰冻到来之前一个月完成。

降雨时不应进行石灰稳定土施工,一般情况下,不宜安排雨季施工。

石灰稳定土层宜在当天碾压完成,碾压完成后必须保温养生,不使稳定土层表面干燥,也不应过分潮湿。

(6)石灰稳定土压实厚度,每层不小于100mm也不超过200mm并应采用先轻型后重型压路机碾压。

(7)石灰稳定土应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制混合料,或采用专用的稳定土拌和机进行路拌法施工,并采用摊铺机进行摊铺。

当采用其他拌和方法时应取得监理工程师的批准。

(8在铺筑上层前应将下层的表面拉毛,并洒水湿润。

(9)凡饮用水(含牲畜饮用水)均可用于石灰稳定土施工。

未尽事宜,遵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执行。

4质量检验

4.1基本要求

(1)水泥混凝土路面应严格按照(JTGF30-2003)有关要求施工,表面应平整、耐磨、抗滑,其路面检测项目、方法、频率应严格按照(JTGF30-2003)第11章中规定。

(2)水泥稳定碎石的水泥用量控制准确,混合料拌和均匀,无粗细颗粒

离析现象,碾压达到要求的压实度。

(3)石灰稳定土的石灰用量控制准确,混合料拌和均匀,无粗细颗粒离析现象,碾压达到要求的压实度。

4.2实测项目

(1)水泥混凝土面层检查项目及检验标准见表2。

(2)水泥稳定碎石检查项目及检验标准见表3。

(3)石灰稳定土检查项目及检验标准见表4

表2水泥混凝土面层实测项目

项次

检杳项目

规疋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一级公路

其他公路

1

弯拉强度(MPa)

>

5

4.5

按JTGF80/1-2004附录C检查

2

板厚度

(mm)

代表值

-5

按JTGF80/1-2004附录H检查,每200m每车道2处

合格值

-10

3

平整度

b(mm)

1.2

2.0

平整度仪:

全线每车道连续按

每100m计算b、IRI

IRI(m/km)

3.2

最大间隙

h(伽)

-

5

3m直尺:

每200m测2处X10尺

4

抗滑构造深度(mm

0.7〜1.1

0.5〜0.9

铺砂法:

每200m测1处

相邻板咼差(mm

抽量:

每条胀缝2点;

每200m抽纵、横缝各2条,每条2点

6

纵、横缝顺直度(mm)

10

纵缝20m拉线,每200m4处;

横缝沿板宽拉线,

每200m4条

7

中线平面偏位(mm)

20

经纬仪,每200m测4点

9

路面宽度(mm)

±

20

每200m测4处

纵断面咼程(mm)

10

15

水准仪:

每200m测4断面

横坡(%)

0.15

0.25

注:

表中b为平整度仪测定的标准差;

IRI为国际平整度指数;

h为3m直尺与面层的最大间隙。

表3水泥稳定碎石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方法

一、二级公路

压实度(%)

98

按JTGF80/1-2004附录B检杳每200m每车道2处

平整度(mm)

8

3m直尺,每200m测2处X10尺

纵断高程(mm)

+5,-10

水准仪,每200m测4断面

宽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每200m测4处

厚度(mm)

-8

按JTGF80/1-2004附录H检查,每200m每车道1处

0.3

水准仪,每200m测4个断面:

强度(Mpa)

按JTGF80/1-2004附录G检查

表4石灰稳定土实测项目

|项

检查方法|

压实度(%)j

97

95

按JTGF80/1-2004附录B检杳:

每200m每车道2处

12

+5,-15

+5,-15

厚度(代表值)(mm)1

按JTGF80/1-2004附录H检杳:

每200m每车道1点「

水准仪,每200m测4个断面

强度(MPa)

0.8

0.7

5其它

(1)施工质量验收规定不足部分,严格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F80/1-2004)的相关要求进行。

(2)施工技术要求不足部分,严格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F30—2003)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的相关规

定执行。

(3)水泥混凝土面板按不同厚度不同强度以平方米计量。

所用的拉杆、传

力杆、接缝和填缝材料和所需的补强钢筋等,不单独计量与支付。

(4)水泥稳定碎石、石灰稳定土基层按不同厚度以平方米计量。

(5)未尽事宜按照相关施工技术规范严格控制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