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完整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2515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完整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完整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完整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完整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完整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完整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完整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完整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完整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出示词语、句子)指名让学生开火车认读。

2.师:

那你们还记得课文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美的吗?

(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桌交流。

学贵有疑。

课前通过回顾文章内容,利用白板拉幕形式在短时间内复习词语、句子,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的自读要求,边读边画,互相质疑,互相解答,在有限的时间掌握学习方法,充分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新课程理念。

三、赏读课文,引导探究(15分)

(一)现在我们先轻声自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部分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让你从中感受到了草原的什么?

1.过度:

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还写了什么?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想一想,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2.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理解重点语句。

如“……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4.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指导朗读。

(2)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提示:

“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

(讨论)

5.学生汇报。

教师点拨1:

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

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

(出示图)

教师点拨2:

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在学习草原景色美这一段时,我设计了开放式阅读,这样即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给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

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就是理解性的读也就是精读,然后让学生通过伙伴间的评读,互相竞读,品读,引读等多层次、多形式的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深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受到语言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本节的第一、三项教学目标。

接下来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

如在理解“渲染”和“勾勒”时,他们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二)过度:

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

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1.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教师点拨:

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茫茫”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

感情朗读。

2.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3.讨论交流并在学生的学习汇报中,随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

并利用白板与ppt链接功能,把ppt中自动播放草原图片的效果演示出来,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

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学习效果很理想,也提高了多媒体的应用效率。

四、深读悟情,感受人情(6分)

1.导入:

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

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

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默读2-5自然段,找出能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体会。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

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讨论:

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着力于语言文字训练。

抓关键词“襟飘带舞”,比较“飞”与前文中“走”的异同,在作者感悟“又动情”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然后充满激情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五、升华情感,拓展延伸(5分)

1.同学们让我们把草原那美丽辽阔、热情好客蒙古人的场面永远记在心中吧!

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

2.思考:

“蒙汉为何情深?

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

3.点击白板视频连接播放视频《爱我中华》

4.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同领略了老舍笔下草原独特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了那里的民族风情。

今天这次愉快的草原之旅就要结束了,在歌声中让我们共同祝愿广阔的大草原更加美丽,更加和谐!

学生在交流讨论完: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后,在学生深情的吟颂完后,我又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蒙汉为何情深?

”并顺势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利用链接视频功能请学生观看视频《爱我中华》,在“56个兄弟姐妹一家”的动人旋律下,展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继而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笔也不断在纸上驰骋;

使一扇扇知识之门在他们面前打开,力争使孩子们从这扇门出发,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教学中从静到动的变化制造了课堂学习的高潮。

此环节设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画面中、在歌声中结束本课学习,使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板书设计:

风景美

草原人情美蒙汉情深

草原风情画

教后反思:

教学中通过搜集大量的图片资源,以及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达到以读悟情的效果。

这样设计的目的:

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展现在学习伙伴的面前;

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包含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

再者在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真正凸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盼》人教部编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

【出示课件2:

谜语】“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

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

”(雨衣) 

2.【出示课件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

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

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

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

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

(板书:

16.盼)

3.简介作者:

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

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

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

(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

(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

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

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

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

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

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

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

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

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

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 

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准备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

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

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

这一段先写了什么?

再写什么?

  (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妈妈送我新雨衣)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

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

  (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 

3.“你疯啦?

”说明什么?

(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

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 

(二)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段,思考:

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我为什么这么兴奋?

(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出示课件5】

(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

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 

____________________

(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 

(休息一会儿)

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 

(她已经买了)

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 

(她没说要炖肉)

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

(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

(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

1.“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2.“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

3.“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

(怕弄坏了新雨衣)

4.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满足、高兴)

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一)出示问题【出示课件6】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

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

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

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16.盼

妈妈送我新雨衣

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教学反思: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在讲解课文时,抓住课文主线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自读、探究来理解课文。

我逐段引领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分析,对学生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最后出示两大问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

我引导学生先探究,然后汇报,最后教师指导,向学生讲清楚本课的重点,即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文章要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我认为本节课在安排写作练习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互相提出建议,做好修改。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课上训练单以及教师指导复习巩固“晶莹”、“摇篮”、“慷慨”等词语。

2.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3.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读懂“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并将其转化为生活中的日常行为。

引导学生领悟地球为什么容易破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则谜语:

南一半,北一半,中间有线看不见。

两头寒来中间暖,一天一夜转一圈。

(谜底:

地球)

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首先,来进行听说训练,找一名小老师领读。

(指生领读,其他同学跟读。

)请每队4号同学齐读这些词语。

请同学们完成课上训练单,训练一:

看拼音写词语。

(学生自由完成——同桌互批改错)刚才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裹”书写不够规范。

指导书写“裹”。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重点是基础知识,从而把握教学的深浅,做到以学定教。

二、初读课文,回顾旧知

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只有一个地球”?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预设:

课文从地球的美丽渺小、资源有限和无法移居三个方面来写只有一个地球的。

三、合作交流,精读感悟

(一)探究主题之一——地球的美丽和“渺小”体现在哪里?

预设1:

请大家看到第一自然段: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预设2:

因为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周围是大气层。

海洋和大气层反射太阳光,所以地球是一个晶莹的球体。

我从“晶莹的球体”可以看出地球的美丽。

由晶莹的球体我想到了晶莹透亮的水珠和精英剔透的珍珠,由此我可以想象到晶莹的球体非常美丽。

预设3:

我来补充作者把地球周围的气体比作水蓝色的“纱衣”,让我感受到地球非常美丽。

预设4:

我从“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作者还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比作生命的摇篮,也说明了地球的“可爱”。

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打比方呢?

地球为人类给了人类生命,滋养了人类。

是呀,我觉得这个比方很恰当,让我感觉到地球就像一位母亲,非常亲切。

地球为我们奉献了他的一切。

从文中我体会到作者对地球浓浓的爱。

让我们也不由得爱上这个美丽的地球。

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敬畏。

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这样美丽的地球到底有多小呢?

我们以前学过的《太阳》这一课中这样写道: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在文中是怎样写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地球的渺小。

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写出来的?

我从“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可以看出地球其实很小。

对呀,这么一对比,我们我们就感受到地球的渺小了。

如果把校园比作宇宙的话,地球恐怕连一粒灰尘都算不上。

我还从“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看出地球很渺小。

这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数字说明地球很渺小。

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谁再来读出地球的“渺小”。

(指名读)咱们一起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读出宇宙的大,读出地球的小。

同学们读得真好!

作者正是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类较的说明方法,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地球的“渺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以发展语言能力为目标,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点”。

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学中就要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复述课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另外,复述中加深学生了解地球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主题之二——地球为什么太容易破碎了?

远看地球是美丽的渺小的,走进地球,地球上的资源面临着怎样的状况?

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一词。

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

文中这样写道:

如果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了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如果”表示假设,因此这两个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叫作——“做假设”。

48年前,作者本想用“做假设”的方法提醒我们,谁曾想“假设成真”!

48年后,不仅地球伤痕满是伤痕,人类也深受其害。

这,已经不再是假设,而是残酷的事实!

那么对于一些可再生资源,人类又是怎么对待的呢?

随意毁坏森林资源,影响了再生资源的再生。

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滥用能换成使用吗?

(不能)滥用是胡乱或不加节制的使用。

滥用资源让咱们心痛,让作者担忧。

“本来”说明了这些资源是可以再生的,现在不能了。

读着读着心理就来气。

是呀,一个“本来”准确地说明了这些资源以前和现在的状况,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愤与痛心。

这就是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和用词准确。

“不但......还”说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