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1852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区域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区域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区域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区域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

《区域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

具有几何上的确定位置,以地理坐标量度之。

线:

具有几何上的确定线段,以走向和长度量度之。

面:

具有几何上的确定范围,以形态和面积量度

三、区位因子

自然因子、交通运输因子、劳力因子、市场因子、集聚因子、社会因子、信息因子

第二节运输成本与聚集经济

一、运输成本与区位活动

二、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

三、聚集经济的微观基础

四、聚集经济下测度与经验估计

第三节区位决策与企业迁移

一、企业增长与空间扩张

1、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1)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

(2)企业的空间扩张

2、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1)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2)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3)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4)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5)模式比较及在中国的应用

3、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1)、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

(2)、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二、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1、区位决策:

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

生产者均衡和消费者均衡。

3、厂商与居民区位选择的一般趋势

(1)区位优势改善了资源约束和收入约束,货币效率提高:

区位优势,对于厂商,同样的投入可以增加产出,或者同样产出可以节约成本;

对于消费者,同样支出可以提高效用或者相同的效用满足可以降低支出。

(2)对于区位优势的竞争必然出现:

提高土地使用价格;

厂商之间的竞争使得市场份额缩小,产品价格下降——造成厂商利润的下降,直到集聚规模达到最大。

居民聚集,相互竞争使得房地产价格上涨,工资水平下降;

拥挤成本增加,达到最大人口密度。

经济从其他区位继续发展,这样使得各地的区位趋于均衡。

4、区位决策偏好:

(1)居民的区位决策偏好。

(2)厂商的决策偏好。

三、企业空间组织与区位调整

四、企业迁移及其决定:

企业迁移是企业区位调整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四节产业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

1、杜能农业区位的产生背景和理论前提

2、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为,一般在城市附近种植相对于农产品价格而言,运费高、且笨重、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易于腐烂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生产相对于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最终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呈环状分布的圆心圈结构,即所谓的“杜能环”。

3、杜能农业区位的模式化:

R=E(p-a)-Efk

4、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评述

(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局限性

二、工业区位论

1、韦伯的最小费用区位理论

(1).概念定义与理论前提

(2).运输费用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主要是用原料指数判断工业区位指向。

原料指数为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

 

(3).劳动费指向论

(4).集聚指向论

(5).韦伯区位论的评述

2、勒施的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

勒施认为区位的均衡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对于个别经济而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经济整体来说,是独立经济单位数最大化。

3、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

“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的最大地点”。

他的这一原理是通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的。

4、普雷特的行为区位论

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论,重视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对区位选择的作用。

三、市场的空间竞争

1、霍特林模式

假定企业的生产费一定,市场不是韦伯工业区位所讲的点状市场,而是在区域中分布的市场(但在理论研究中,假定为线状市场)。

2、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帕兰德通过自己设计的直线市场这一简单模型,研究了在这一直线市场上只有两个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其市场空间界线如何划定的问题。

四、服务活动区位

1、服务业的类型与区位特征

第一类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对象,提供日常服务活动的服务业。

第二类服务业是以企业(或事务所)为对象,提供企业(包括行政机关、医院和教育部门等)活动中产生的服务性需求的经济活动。

第三种类型是具有事务所性质职能的服务业。

第四种类型是公共服务设施。

如学校、图书馆、医院和消防局等,这类服务业受行政制约较大,但公平性和效率性应该是此类服务业区位布局的主要因素。

2、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

区位选择一般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服务企业所在城市的选择;

二是在城市内的一个区域或一个类型区位的选择;

三是具体地点的确定。

服务业在不同空间层次所面临的问题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不同从而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也有所不同。

3、服务业区位选择的理论

(1).中心地理论

(2).集聚理论(3).公平性与效率性兼顾原则

五、住宅区位论:

住宅区位的经典理论,折中理论,住宅区位决策的行为理论。

第五节国际投资区位

一、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

跨国投资的原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二、国际投资区位理论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论、尼克伯格的寡头垄断论、约翰森等人的公司国际

化过程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论。

三、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总部的区位、研发部门的区位等。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投资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和投资促进措施。

四、跨国公司的空间组织

跨国公司的空间扩张,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空间组织。

生产链及其主要类

型,跨国公司功能区位。

五、国际生产一体化

1、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一体化

2、国际分包

3、汽车的国际生产一体化

4、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的演变

第六节集中、专业化与集群

一、产业聚集与地理集中

二、地区专业化与多样化

三、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四、产业集群与竞争力

⒈什么是产业区位论?

⒉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与勒施的区位论的差异?

⒊阐述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

⒋影响服务活动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5.简述Brown-Moore的住宅区位选择行为过程?

并举例分析影响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因素?

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对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机制,区域产业结构政策。

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第一节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分类

一、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分类的含义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是以一般产业结构分类为基础,根据各产业革命在特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划分区域产业类型,以反映区域优势和分工的要求。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

1、条件制约性

区域经济条件影响、制约区域产业结构。

表现为对产业的类型和演化的影响。

2、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区域统一性

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是不同的。

不同的产业结构也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阶段性。

3、多样性:

区域条件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

4、开放性

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也受到区外环境的影响,与区外不断进行着物质、

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的交流。

三、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途径

1、深入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特别要明确区域优势

2、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确定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案

3、依据局部与整体的对立统一原则,在地域分工中把握、确定区域产业结构

4、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四、区域产业结构分类原则

1、区域产业结构分类要以区域优势为基础

2、区域产业结构的分类应反应区域分工的要求

3、区域产业结构的分类应相对而言完整,具有较紧密的关联性和动态性

五、区域产业结构的分类体系

1、区域专门化产业2、辅助配套产业3、非专门化产业

六、区域产业结构的类型

根据各地区主导产业的不同,可以将区域产业划分为若干类型。

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配置

一、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

2、区外相对比较优势

3、产业关联度

4、市场潜在需求率

二、非主导产业的选择

1、一般专门化产业的选择

2、辅助配套产业的选择

3、非专门化产业的选择

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导向和调整机制

1、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2、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分析

4、产业结构的调整机制

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主导产业的类型

1、区域主导产业更替的一般过程

2、主导产业更替的原因分析

3、主导产业更替的实证分析及一般规律

三、主导产业转换的经济后果

1、主导产业转换的有序性和特点

2、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区域产业(部门)结构的演进过程

1、工业化前期

2、工业化初期

3、工业化中期

4、工业化后期

5、后工业化社会

第四节区域产业结构评价与产业组织

一、区域产业结构评价

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一般有下列一些标准:

1、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相适应

2、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优势的适应性

3、区域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二、区域产业组织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需要合理的区域产业组织作保证。

在区域产业组织结构上:

首先,应当促进地区主导专门化产业的规模发展和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大,建立大规模生产体系,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益,组织大批量生产体系。

其次,应促进区内大中小型企业间的协调发展。

三、中国主导产业转换的趋势分析

1、全国主导产业转换的趋势分析

2、不同地区主导产业转换趋势分析

⒈区域产业结构分类的原则是什么?

⒉结合我国某区域讨论如何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第四章区域空间结构

掌握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和演化规律,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核心——外围地理论和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和组成要素。

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核心——外围地理论,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理论

一、增长极理论:

1、极化效应2、扩散效应

二、点轴理论

点,即增长极(核)、生长点。

轴,即生长轴。

以沃纳·

松巴特为代表提出的“生长轴”理论,成为点轴开发理论关于“轴”的内涵功能的理论前提。

点轴理论由点和轴在一定区域内有机结合而成。

中心内容是①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规定若干经济较为发达、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潜力和远景的重要交通干线经过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②在各个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规定各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吸引区域③确定中心城市和发展轴等级体系。

三、核心——外围地理论

核心——外围地理论是美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学家约翰·

弗里德曼于1966年提出的。

他阐述区域空间演变的模式是:

一个区域在未发展之前,在其内部各地的传统经济互不关联,孤立地发展;

工业开发促进地区发展不平衡,在投资建设人利的地方形成城市,在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次级增长中心,逐步形成相互关联,高度组织化的城市体系。

这就构成了平衡发展的区域体系。

四、辐射理论

1、辐射的涵义

辐射是指能量高的物体和能量低的物体通过一定的媒介相互传递能量的过程。

2、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

(1)点辐射。

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必须依靠良好的辐射媒介,即良好的交通、信息传播手段和市场机制。

这是点辐射有效进行的根本保证。

(2)线辐射。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和上下游地区推开。

是经济带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3)面辐射。

点辐射和线辐射大大加快了辐射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

其结果

会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辐射干线为骨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面辐射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墨染式(或称摊饼式)辐射。

另一类是跳跃式辐射

第二节、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核心

核心是指区域城市系统。

区域核心的基本功能:

1、生产功能。

2、集散功能。

3、组织功能。

4、管理功能。

5、服务功能。

二、网络

区域网络是指区域内的诸种交通运输线路、输电线路和通讯线路等的地域分布体系。

三、外围地:

外围地是指相对于核心和网络而言的。

第三节、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一、均质化空间结构阶段

在前工业化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尚不发达。

农业在区域经济中

居支配地位。

农业人口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或者从事一些家庭手工业。

因交通不便,区域间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

这一时期城市与农村居民点差别不大。

城市(核心)数量少、规模小,呈稀疏均匀点状分布,相互之间处于隔绝状态。

二、极核化空间结构阶段

非农产业尤其是工业取代农业成为区域产业的主体,人口、工业在空间上的聚

集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并在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原有基础较好的地方形成区域中心。

它对周围区域起着支配作用。

但总体看这一阶段还是以聚集作用为主,以辐射作用为辅。

三、点轴化空间结构阶段

随着区域中心的不断聚集,伴随着污染加剧、交通紧张、基础设施落后和地价

飞涨等问题的出现。

区域中心承载力下降,会产生聚集不经济现象,扩散效应会相对增加。

扩散作用的规律性是从区域中心沿着向外延伸的交通线路辐射。

这样交通运输线路成为产业布局的空间走廊。

区域空间结构表现为以点轴为骨架特征。

四、均衡化空间结构阶段

扩散导致人口和产业在更大范围重新配置。

其结果是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人口将

减少,整个城市出现负增长。

但次级中心和地方中心呈现加速增长态势,整个区域范围的城市体系日趋完善,区域差距逐渐缩小,整个空间结构呈现均衡状态。

⒈什么是点轴理论?

⒉分析我国某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并判断当前的区域产业空间结构

第五章区域经济发展

了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线索,各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

理解哈罗德-多马模式、新古典增长模式和新增长模式的基本假设、基本方程和基本结论,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分析思路及其结论。

理解三种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同政策含义,学会选择运用不同理论来理解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实践。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上)

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式

1、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式

(1)、理论基础

(2)、基本假定

(3)、基本方程式:

                      

(4)、均衡或有保证的增长路径

(5)、长期均衡增长的条件

(6)、哈罗德问题

2、多马经济增长模式

(1)、多马模式

(2)、罗德模式和多马模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哈罗德-多马模式的经济含义及其贡献

(1)哈罗德一多马模式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把这一理论动态化和长期化,提出了一个经济增长理论,这是对古论典增长理思想的复兴。

(2)哈罗德一多马模式突出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

(3)哈罗德一多马模式强调了经济的不稳定性的“内生性”。

(4)哈罗德一多马模式标志着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产生。

4、哈罗德-多马模式的缺陷

(1)资本一产出比不变的假定是不合理的。

(2)哈罗德一多马模式过分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把经济增长源泉推向一个“惟资本积累”的程度,忽视了技术进步的作用。

(3)哈罗德一多马模式的刚性假定,及其均衡增长的不稳定性要求持久的政府干预。

(4)哈罗德一多马模式的长期均衡增长路径具有“刃锋”性质,这一缺陷遭到索罗的尖锐批评。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

1、基本假定

2、基本方程式:

                

3、平衡增长

索罗-斯旺模式意味着,不管经济的初始位置如何,该经济总会收敛于一条平衡增长路径。

4、储蓄率对产出的影响

5、索罗-斯旺模式的扩展

6、对索罗-斯旺模式的批评: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式

三、新增长理论

1、新增长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思想渊源

(1)、新增长理论的基本内涵

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修正和发展,古典经济学是其思想渊源

(2)、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2、新增长理论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

3、新增长理论简评

第二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下)

一、需求拉动的区域增长理论

1、输出基础模型背景:

战后关心工业化和增长

2、经济基础理论:

(1)基本内容

(2)定义

二、非均衡的区域经济模型

1、区域分工和贸易理论:

(1)、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2)、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1)、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2)、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

供给方面的循环:

低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收入

需求方面的循环:

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率低收入

(3)、区域之间成长的转移:

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涓滴表现purchase,investment

极化表现braindrain,工业欠竞争力,银行将资金转移,etc.

(4)、卡尔多的报酬递增

3、增长极的理论和实践

(1)、概念

扩散效应(渗透效应):

概括了所有那些导致发展刺激在空间上向外扩散的机制,它对相邻区域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

回流交流(极化效应):

概括了积极的发展刺激本身对它的周边区域形成的消极效应,包括繁荣区域吸引了停滞地区的劳动力,削弱了其创新能力,破坏周边环境,加剧的竞争,对停滞地区形成冲击等。

在一个区域经济体系中,发展的进程是趋向均衡还是极化(非均衡)取决于扩散效应占优势还是回流交流占优势。

(2)、理论演变

4、拉美学派的依赖理论:

后来发展成为中心-外围模型(核心-边缘模型)

5、70s后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以及实现总目标、总任务的关键性对策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谋划。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

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政策性

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1、总体战略模式

  

(1)自主发展战略模式:

指一些发展中国家主张不依赖国际市场,生产面向国内市场、出口只是为了进口的一种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发展战略。

  

(2)高速增长战略:

又称赶超战略,指发展中国家以赶超发达国家为目标,沿袭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以求迅速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而实行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决策,又称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

  (3)变通经济发展战略:

又称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或以满足基本需要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以满足广大居民基本需要为目标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作出的全局性、长远性重大决策。

  (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又称初级外向型发展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农矿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个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和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5)信息化发展战略:

就是要发展智力产业部门,要收集、获取、发现新的信息,并使先进的信息转化为新的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实现新的发展。

2、空间战略模式

  

(1)平衡发展战略:

指地区间平衡发展的战略,即使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发展指标处于大体相当的状态的发展战略。

  

(2)不平衡发展战略

  梯度推移战略

   经济梯度推移的动力:

创新活动。

   推移的方式:

有序推移。

   推移的途径:

通过多层次的城镇系统逐步转移 

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要素

1、战略指导思想

概念:

也称战略方针,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纲,是确定战略目标、战

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的依据。

  特点:

符合区情,具有稳定性,具有纲领性。

  类型:

目的型、手段型、目的与手段结合型、未来型。

2、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

是区域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试图达到的全局性的奋斗目标,是未来发展预期达到的总要求和总水平,也是一定时期的总任务。

  3、战略目标体系

   经济发展方面:

总量指标、结构指标、各产业发展状况指标、财政状况指标、物价状况指标。

   科技进步与效益方面:

科技进步、效益。

   人民生活方面:

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水平、居民居住状况、收入差别。

   社会发展方面:

人口增长、教育状况、医疗卫生状况、环境状况、治安状况。

   城镇建设方面:

城市化、城镇布局、交通通讯设施建设。

4、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意义的、而又有发展优势或发展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的那些部门、组织、环节、要素或区域。

  选择和确定战略重点的基本原则:

多元化原则、关键性原则、扬长补短原则、多向联系原则、战略重点的转移。

5、战略布局

  待开发阶段:

采取培育增长极的布局模式

  工业化初期:

采取据点式战略布局

  工业化中期:

采用点轴式战略布局模式

  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

采用网络式战略布局模式

6、战略步骤

  战略步骤是从时间上来安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重点是安排战略步骤间的衔接。

也称战略阶段。

7、战略措施

  内容:

实现战略目标的经济政策环境,实现战略目标的社会经济体制环境,实现战略目标的国际环境。

  特征:

针对性、多样性、层次性、协同性、灵活性。

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

1、总体战略

2、部门发展战略特征:

专业性、从属性、交叉性、同步性

3、地区发展战略:

地区发展战略是指区域的次一级区域的发展战略。

1、解释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过程并举例说明。

2、如何理解扩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