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9678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Word格式.docx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Word格式.docx

辨证首分清虚实,实喘又当辨外感伤。

虚喘辨病变脏腑。

治疗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

1.实喘1)风寒壅肺:

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2)表寒肺热: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

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1)肺气虚耗:

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

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

五、肺痈

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1.初期:

清肺解表-银翘散

2.成痈期:

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

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

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六、肺痨

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因,感染痨虫,正气虚弱(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治疗原则:

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

1.肺阴亏损:

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

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

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4.阴阳两虚:

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胸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燥,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病位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病理因素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

病理性质为标实本虚。

1.痰浊壅肺: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3.痰蒙神窍:

涤痰,开窍,息风。

--涤痰汤

4.阳虚水泛: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

5.肺肾气虚: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第二单元心系病症

一、心悸

是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1.心虚胆怯: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加减。

3.阴虚火旺: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

6.瘀阻心脉: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7.痰火扰心: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黄连温胆汤

二、胸痹

是指认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病因(寒邪,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

1.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

通阳泻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6.心肾阴虚: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5.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7.心肾阳虚: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附)真心痛

气虚血瘀:

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

寒凝心脉:

温补心阳,散寒通脉。

当归四逆汤加味

正虚阳脱: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四逆加人参汤

三、不寐

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1.实证1)肝火扰心:

疏肝泻热、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

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2.虚证1)心肾不交: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2)心脾两虚:

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3)心胆气虚: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四、癫狂

癫病是由于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导致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或阴阳失调,精神失常,临床表现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喃喃自语,出言无序,静而多喜少动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的精神病。

狂病多因五志过极,或先天遗传所致,以痰火瘀血,闭塞心窍,神机错乱为基本病机,临床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骂詈毁物,动而多怒,甚至持刀杀人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的精神病。

1.癫证1)痰气郁结:

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2.狂证1)痰火扰神:

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

2)痰热瘀结:

豁痰化瘀,调畅气血。

癫狂梦醒汤

3)火盛伤阴:

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五、痫证

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使脏腑受伤,神机受损,元神失控所导致的,以突然意识丧失,发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醒,醒后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发作性疾病。

又称为“痫证”、“癫痫”、“羊痫风”等。

自新生儿至老年均可发病。

1.风痰闭阻:

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

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

活血化瘀,息风通络。

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

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

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六、痴呆

痴呆,多由七情伤,久病年老等病因,导致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致,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

其轻者可见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症;

重则表现为神情淡漠,终日不语,哭笑无常,分辨不清昼夜,外出不知归途,不欲食,不知饥,二便失禁等,生活不能自理。

1.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

2.脾肾两虚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

3.痰浊蒙窍健脾化浊,豁痰开窍涤痰汤

4.瘀血阻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

七、厥证

厥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气血阴阳不相接续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倒,不省不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厥证乃危急之候,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

1.气厥1)实证:

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

2)虚证:

补气,回阳,醒神-四味回阳饮

2.血厥1)实证:

平肝潜阳,理气化瘀-羚角钩藤汤合通瘀煎

补养气血-独参汤继服人参养荣汤

3.痰厥:

行气豁痰-导痰汤

4.暑厥:

清暑益气,开窍醒神清开灵注射液、万氏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白虎加人参汤。

第三单元脾胃病证

一、胃痛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

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

1.实证1)寒邪客胃: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

2)饮食伤胃: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4)湿热中阻:

清化湿热,理气止痛。

清中汤

5)瘀血停胃:

化瘀通络、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2.虚证6)胃阴亏耗: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二、痞满

是由表邪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

胃痞的基本病机是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

因此,其治疗原则是调理脾胃,理气消痞。

1.实痞1)饮食停:

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保和丸

2)痰湿中阻: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平胃汤

3)湿热阻胃: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泻心汤合连朴饮

4)肝胃不和:

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越鞠丸合枳术丸。

2.虚痞1)脾胃虚弱:

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补中益气汤

2)胃阴不足:

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益胃汤

三、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的以饮食、痰涎等胃之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根据呕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基本病机,其治疗原则为和胃降逆止呕。

但应分虚实辨证论治

1.实证1)外邪犯胃:

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阻:

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2.虚证5)脾胃气虚: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香砂六君子汤

6)脾胃阳虚: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

7)胃阴不足: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麦门冬汤

四、噎膈

噎膈是由于食管干涩,食管、贲门狭窄所致的以咽下食物梗塞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人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噎即梗塞,指吞咽食物时梗塞不顺;

膈即格拒,指食管阻塞,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人即吐。

噎属噎膈之轻证,可以单独为病,亦可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统称为噎膈。

噎膈的病因主要为七情伤,饮食所伤,年老肾虚。

基本病机是气郁、痰阻、血瘀互结,而致阻隔食管。

治疗原则为理气开郁,化痰消瘀,滋阴养血润燥,分清标本虚实而治

1.痰气交阻:

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

2.瘀血阻:

滋阴养血,破结行瘀-通幽汤

3.津亏热结:

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

4.气虚阳微:

温补脾肾。

补气运脾汤

五、呃逆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

呃逆的病因有饮食不当,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

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关键脏腑为胃,并与肺、肝、肾有关。

呃逆的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

治疗原则为理气和胃、降逆止呃,并在分清寒热虚实的基础上,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

1.胃中寒冷:

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2.胃火上逆:

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

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

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丸

5.胃阴不足:

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六、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

凡外邪人侵,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跌仆损伤,以及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腹部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均可发生腹痛。

腹痛的病因,不外寒、热、虚;

实、气滞、血瘀等六个方面,病机是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不通则痛。

腹痛的治疗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

1.寒邪阻:

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

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3.饮食积滞: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枳实导滞丸。

4.肝郁气滞: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

5.瘀血停: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少腹逐瘀汤

6.中虚脏寒: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七、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

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为泻,临床统称为泄泻。

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

禀赋不足。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致使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

根据泄泻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

1.暴泻1)寒湿盛: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藿香正气散

2)湿热伤中:

清热燥湿,分利止泻-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

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

2.久泻4)脾胃虚弱: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5)肾阳虚衰: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6)肝气乘脾:

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八、痢疾

痢疾是因外感时行疫毒,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痢疾的基本病机是邪气壅滞肠中。

总之,痢疾的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

1.湿热痢:

清热化湿、调气行血-芍药汤

2.疫毒痢:

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

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

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九、便秘

1实秘1)热秘: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

顺气导滞-六磨汤

3)冷秘: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温脾汤合半硫丸

2虚秘1)气虚:

益气润肠-黄芪汤

2)血虚:

养血润燥-润肠丸

3)阴虚:

滋阴通便。

增液汤

第四单元肝胆疾病

一、胁痛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

辨在气在血。

辨虚实。

1.肝气郁结:

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

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瘀血阻络:

祛瘀通络。

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3.肝络失养:

养阴柔肝-一贯煎

二、黄疸

根据本病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外溢的病机,其治疗大法为祛湿利小便,健脾疏肝利胆

1.阳黄1)热重于湿:

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蒿汤

2)湿重于热: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

清热化湿,疏肝利胆大柴胡汤

4)疫毒炽盛: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千金犀角散

2.阴黄1)寒湿阴遏:

温中化湿,健脾和胄、-茵术附汤

2)脾虚湿滞:

健脾养血,利湿通黄。

黄芪建中汤

3.黄疸消退后的治疗1)湿热留恋:

清热利湿。

茵四苓散

2)肝脾不调:

调和肝脾。

理气助运。

柴胡疏肝散或当归六君子汤

3)气滞血瘀: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逍遥散合鄨甲煎丸。

三、积聚

积聚是由于体虚复感外邪,情志饮食所伤,以及它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的,以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为基本病机,以腹结块;

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积证大体可分为初、中、末三期。

本病初起——邪气壅实,正气未虚——多属实;

积聚日久——病势较深,正气耗伤——虚实夹杂;

病至后期——气血衰少,体质羸弱——正虚为主。

1.聚证1)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木香顺气散

2)食滞痰阻:

理气化痰,导滞通便-六磨汤

2.积证1)气滞血阻:

理气活血、通络消积-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2)瘀血结:

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合六君

3)正虚瘀积:

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八珍汤合化积丸

四、鼓胀

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本病在古医籍中又称单腹胀、臌、蜘蛛蛊等。

1.气滞湿阻:

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胃苓汤

2.水湿困脾: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水热蕴结: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茵蒿汤

4.瘀积水留: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调营饮

5.阳虚水盛: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

6.阴虚水停: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7.变证1)大出血:

清热凉血,活血止血。

犀角地黄汤加参三七仙鹤草等

2)昏迷:

清热豁痰,开窍息风。

安宫牛黄丸合龙胆泻肝汤

五、头痛

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头痛的治疗“须分外虚实”外感所致属实,治疗当以祛邪活络为主,伤所致多虚,治疗以补虚为要

1.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

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

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

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2.伤头痛1)肝阳头痛:

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2)血虚头痛:

养血为主-加味四物汤

3)痰浊头痛:

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4)肾虚头痛:

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5)瘀血头痛:

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六、眩晕

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本节主要讨论由伤引起的眩晕,外感眩晕不在本节讨论围。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病,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

辨脏腑眩晕病位虽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眩晕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虚而泻实,调整阴阳。

1.肝阳上亢:

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

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

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左归丸

4.痰湿中阻: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5.瘀血阻窍:

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七、中风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伤等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

根据有无神识昏蒙诊断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中风病病类。

1.中经络1)风痰入络:

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

2)风阳上扰: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天麻钩藤饮

3)阴虚动风: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1)闭证

(1)痰热腑实:

通腑泻热,息风化痰。

桃仁承气汤

(2)痰火瘀闭:

息风清火,豁痰开窍。

羚角钩藤汤。

可另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3)痰浊瘀闭:

化痰息风,宣郁开窍。

涤痰汤

原治法

(1)阳闭:

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2)阴闭:

豁痰熄风、辛温开窍-合香丸

2)脱证(阴竭阳亡):

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3.恢复期(后遗症)1)风痰瘀阻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解语丹

2)气虚络瘀: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补阳还五汤

3)肝肾亏虚:

滋养肝肾。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1)半身不遂:

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

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2)语言不利:

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

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

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

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

3)口眼涡斜:

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

八、瘿病

瘿病是由于情志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

在中医著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者。

本病主要包括以颈前结块肿大为特征的病证。

西医学中具有甲状腺肿大表现的一类疾病,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瘤,以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疾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位主在肝脾,与心有关。

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

1气郁痰阻:

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四海舒郁丸

2痰结血瘀:

理气活血,化痰消瘀。

海藻玉壶汤

3肝火旺盛:

清肝泻火,消瘿散结。

枝子肖肝汤合消瘿丸

4心肝阴虚:

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

第五单元肾系病证

一、水肿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三焦)气化失常,导致体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辨证以阳水、阴水为纲,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三条原则。

1.阳水1)风水相搏: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

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

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2.阴水5)脾阳虚衰:

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6)肾阳衰微: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7)瘀水互结:

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二、淋证

淋证是指因饮食劳倦、湿热侵袭而致的以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为主要病机,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

1.热淋:

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石淋:

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石苇散

3.血淋:

实证: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

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4.气淋:

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沉香散。

5.膏淋: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

6.劳淋:

补脾益肾。

无比山药丸

三、癃闭

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其中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

以小便闭塞,点滴全无,病热较急者称为“闭”。

癃和闭虽有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