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7886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1.docx

《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1.docx

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1

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

  【内容提要】

  弁言:

战国纪年,错讹无穷

  研究战国诸子思想,必先了解诸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必先了解诸子生平和思想源流,以及论敌生平和思想源流。

  由于秦灭六国之后,尽焚六国史书,因此司马迁着《史记》时,战国史仅有依据《秦纪》的秦国纪年基本无误,六国纪年只能据《秦纪》推断。

除了周室纪年、楚国纪年也基本无误外,其余五国纪年错讹无穷。

  这一窘况本该于西晋太康年间汲冢出土魏国编年史《竹书纪年》后迎刃而解,可惜此书又于两宋间亡佚。

尽管亡佚前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已依据《竹书纪年》对《史记》的战国纪年稍加厘正,但一来厘正很不完备,二来《竹书纪年》止于“今王二十年”,因此战国史至今一团乱麻。

虽经诸多学者殚精竭虑考订勘误,但至今颇多异说,往往连主流意见也未得其正。

比如《辞海》所附《战国纪年表》综合了学界的主流意见,参考吸收了陈梦家《六国纪年》、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方诗铭《中国 历史纪年表》等,但《辞海》1979版与1999版所附《战国纪年表》却不同,后者有时纠正了前者之错,有时却将原本不错者改错,有时两者相同而皆错,有时两者相异而皆错。

  战国纪年的错讹,使系于战国纪年的诸子生平也扑朔迷离,进而导致诸子思想的研究也陷入困境。

许多庄学家都用错误的纪年证明其臆测,由于年代错讹,因果颠倒,其所阐释的庄学义理离庄学奥义甚远。

  我为了研究《庄子》而研究战国史和诸子学二十多年,对任何疑难都不敢回避,稍欠把握就不敢动笔。

在充分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理顺了战国时代十九国的纪年,尤其是理顺了不属“战国七雄”但研究《庄子》无法回避的宋国史和中山国史。

我考定的许多纪年,与主流观点相异。

  在阐释庄学奥义之前,必先了解庄子生平及天下大势。

只有先明庄子生平及天下大势,才能领悟庄子为何要这么写,究竟在说什么。

  一、庄子宋人,宋王暴君

  公元前369年,宋辟公十二年,庄周生于宋国蒙城,今安徽蒙城。

  前340年,庄子三十岁,宋辟公卒,谥桓侯。

其子剔成继位。

  前338年,庄子三十二岁,宋君剔成之弟逐兄篡位,剔成奔齐,无谥。

剔成之弟名偃。

钱穆先生业已考定无误,宋君偃在位长达五十二年,《史记·宋世家》误为四十七年,《史记·六国年表》误为四十三年。

  前328年,庄子四十二岁,宋君偃继齐、魏之后,成为第三个称王的战国诸侯。

称王前在位十年,称王后在位四十二年,死后谥康王。

  宋康王是中华历史屈指可数的暴君,《吕氏春秋·淫辞》记录了他的凶暴:

  宋王谓其相唐鞅曰:

“寡人所杀戮者众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

”唐鞅对曰:

“王之所罪,尽不善者也;罪不善,善者故为不畏。

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无辨善与不善而时罪之,若此则群臣畏矣。

”居无何,宋君杀唐鞅。

  前286年,齐湣王灭宋。

宋康王出奔魏,卒于魏之温城。

齐之灭宋,得魏、楚出兵相助,故魏、楚得以瓜分宋地。

庄子于宋灭之年去世,死后故邑蒙城归楚,因此后世有异说,误传庄子为楚人。

  从三十二岁到八十四岁去世,庄子在宋康王暴政阴影之下生活了五十二年。

宋康王是宋国史唯一之王。

《庄子》中的“宋王”,乃至一切古籍所称“宋君偃”、“宋王偃”、“宋偃王”、“宋康王”、“宋王”,指的都是这个暴君。

研究庄学,不能不了解宋康王。

  庄子着书,既要避免生前己身被宋康王诛杀以及己书被宋康王剿灭,又要预防身后其书被后世暴君剿灭,因此庄子的表达不得不极其隐晦。

  二、宋君称王,战国第三

  宋康王是第三个称王的战国诸侯,仅次于齐、魏两雄,而早于秦、赵、韩、燕四雄。

  马陵之战后魏惠王任用主张与齐和解的宋人惠施为相,并于前335年继齐之后称王,翌年改元。

魏惠王与齐威王在齐地徐州会盟,互相承认称王事实,史称“徐州相王”。

周天子的象征性权威,至此已荡然无存。

  宋君偃称王之年,秦惠王任用魏人张仪为相,四年后称王,翌年更元。

秦惠王称王后二年,曾与张仪在秦国争事秦惠王失利的韩人公孙衍,游说魏惠王建立中原诸侯“合纵”联盟,与齐、秦两强抗衡,得到魏相惠施赞成。

魏惠王遂主持了韩、赵、燕、中山四国称王。

魏与四国相互承认称王事实,史称“五国相王”。

因此《史记·鲁世家》说:

“景公二十九年卒,子叔立,是为平公。

是时六国皆称王。

  前353年齐率先在中原称王时,庄子十七岁;前323六国皆称王之年,庄子四十七岁。

三十年中,庄子亲眼目睹了“王天下”彻底崩溃的全过程,身处“礼崩乐坏”的乱世。

庄子的母邦,摊到了极其凶暴又在位甚久的宋康王;庄子本人,抽到了毕生与其共始终的下下签。

所以庄子说: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三、中山称王,灭于赵国

  战国诸侯称王,有两国不在“战国七雄”之列:

中山与宋。

因此汉人刘向编定《战国策》时,除了为“战国七雄”各列专章,另有《中山策》、《宋卫策》两章。

  中山为魏之别封。

魏文侯以中山人乐羊为将,前408年至前406年,伐灭古之中山国。

但中山与魏国南部本土中隔赵国,无法并入版图,魏文侯遂封幼子魏挚于中山,成为魏的北部殖民地。

  中山史唯一之王,其名未详,为魏挚之子、魏惠王堂弟。

战国后期的道家魏牟,是中山王之子,魏挚之孙、魏文侯曾孙、魏惠王堂侄、魏襄王族弟,《庄子·杂篇·让王》称其为“中山公子牟”,又因中山曾一度称王而称其为“万乘之公子”。

《汉书·艺文志》列《公子牟》四篇于道家,久佚。

魏牟是庄子学派重要人物,《荀子·非十二子》攻击六组十二位诸子,魏牟与今已不详学说的它嚣同列第一组。

中山被灭前,魏牟崇信公孙龙的名学;中山被灭后,魏牟因亡国丧家而转为庄学信徒。

  赵灭中山之年,庄子六十八岁。

比庄子小四十九岁的魏牟,很可能在失国后成了庄子的晚年弟子。

  研究庄学,不能不了解魏牟,也不能不了解与魏牟关系密切的名家集大成者公孙龙。

《列子·仲尼》记载了中山公子魏牟在失国前对赵人公孙龙的崇信。

而《庄子·外篇·秋水》记载了前中山公子魏牟在失国后对赵人公孙龙的猛烈诋毁。

《秋水》是有助于理解《齐物论》的“外杂篇”中的重要篇什,很可能为魏牟所撰。

  四、宋国称王,灭于齐国

  前481年田齐篡姜齐,在格于“王天下”旧格局的中原,因名不正言不顺而遭到中原诸侯鄙视。

直到齐威王取代强魏,成为战国中期中原最强国,才令诸侯不得不仰视。

痛恨“乱臣贼子”的大儒孟子、荀子都先后游齐,成为稷下学宫的客卿。

孟子任“列大夫”,荀子三为“祭酒”。

但庄子终生未履齐地,痛诋田齐为窃国“大盗”。

  宋康王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军,拓地三百里,久与齐、魏、楚为敌。

齐国伐宋,魏、楚出兵相助。

秦国坐山观虎斗,希望中原最强的齐国,因伐宋而师劳国疲。

前286年齐灭宋。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僭称“王”号,导致了四大结果:

  一、非诸侯的封君或卿相,在战国中后期也水涨船高地僭称“公”。

  二、不愿与诸侯平起平坐的秦昭王和齐湣王,于前288年在秦相魏冉力主之下,一度僭称“西帝”、“东帝”,月余即迫于列国压力,各自撤销“帝”号。

这一年庄子八十二岁,亲见以前仅用于天神的“帝”号被人间君主僭用。

这对理解“内七篇”最后一篇《应帝王》以及最后的“混沌”寓言中“南海之帝”、“北海之帝”、“中央之帝”的奥义,极其重要。

  三、诸侯称“王”后,逐鹿中原的血腥战争更趋白热化。

交战双方人数合计常近百万,死伤常达数万乃至数十万。

这对理解“内七篇”尤其是《德充符》中充满刑余、肢残之人,极其重要。

  四、曾经称王的东周诸侯共计十一国:

楚、吴、越、齐、魏、宋、秦、赵、韩、燕、中山。

越灭吴,楚灭越,赵灭中山,齐灭宋。

六国称王百余年后的前221年,秦灭曾经称“王”的剩余六国而一统天下,未曾称“王”的卫国,直到前209年才灭。

秦王嬴政既不满足于像商、周那样称“王”,也不满足于曾被秦昭王、齐湣王用过的“帝”号,因而号曰“皇帝”,开启了漫长的中华帝国史。

庄子对专制制度的惊人预见和超前批判,也因而长期有效。

  五、宋王篡位,庄子弃职

  宋康王逐兄篡位之年,庄子三十二岁。

此前,庄子一度在其本邑蒙城,短暂担任漆园吏。

这是庄子近距离了解专制制度运作方式及其悖道本质的重要经历。

  有一天庄子在雕陵的栗园里游玩,看见一只异鹊从南方飞来,翼展七尺,眼大一寸,翅膀扫过庄周额头,停息在栗树林里。

  庄子说:

“这是什么鸟啊?

翅膀很长却不能飞远,眼睛很大却视力不佳。

”提起衣角快步跟过去,手持弹弓留意其举动。

看见一只蝉,正躲在树叶下纳凉而忘了真身。

一头螳螂在树叶遮蔽下正伺机捕蝉,由于将有所得而忘了真形。

而那只异鹊正准备捕杀螳螂,因为将获其利而忘了真性。

  庄子惊叹说:

“唉!

万物原本互相牵累,每一物类都会招致更强物类的捕杀。

”于是扔掉弹弓转身就跑,结果招来了怀疑庄子偷摘栗子的守园人追赶斥骂。

  庄子回到家里,三天心情不好。

弟子蔺且问:

“夫子为何这几天心情很不好?

  庄子说:

“我只知守护肉身,反而忘了真身。

我习惯了在浊水中认知肉身,在清泉中看到真身反而感到迷惑。

况且我早已听老师说过:

‘沉溺俗世之中,就会盲从俗世命令。

’如今我在雕陵游玩就忘了真身,那只异鹊的翅膀扫过我的额头令我惊醒。

我在栗林里游玩又忘了真性,栗林守园人怀疑我偷窃而侮辱了我,因此我心情不好。

  这一庄子轶事,载于《庄子·外篇·山木》。

故事中的“异鹊”,似为《逍遥游》大鹏之原型。

据此概括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把“异鹊”改为“黄雀”,使异鹊与大鹏的关系隐而不显。

故事中还有唯一确知的庄子弟子——蔺且。

《山木》当为蔺且所撰,故自书其名,与庄子在“内七篇”中自书其名相同。

这是古人着书的署名方式。

  《外篇·山木》的“材与不材”故事,与《内篇·人间世》主旨吻合。

因此这一故事很可能为蔺且亲见亲闻,并非寓言。

庄子一方面有感于“物固相累,二类相召”,另一方面适逢母邦发生宋康王逐兄篡位的宫廷政变,因此不愿再依附专制庙堂。

他在《人间世》中写道:

“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显然与他曾供职漆园有关。

因不愿像漆树那样听任宰割,庄子遂弃漆园之职。

  据“外杂篇”,庄子娶过妻,生过子,其妻先他而死,子嗣无考。

庄子弃职以后,曾经西游魏,东游鲁,南游楚,北游赵。

广泛的游历见闻,使他对天下专制制度有了无人能及的深刻认识。

庄子居于陋巷,傲立江湖;编织草鞋,钓鱼授徒。

这是只知钻营庙堂、逢迎君主的其他诸子不可能做到的。

没有一部先秦子书,如此广泛涉及鸟兽虫鱼;没有一位先秦巨子,如此谙熟洞悉百工技艺。

这更是只知钻营庙堂、逢迎君主的其他诸子不可能具备的。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扬他“于学无所不窥”。

  六、寓言讽世,痛诋专制

  庄子在宋康王篡位后辞去漆园吏,安贫乐道,滑稽放言;寓言讽世,痛诋专制。

从庄门弟子后学在“外杂篇”中记录的庄子言论来看,庄子撰“内七篇”时尽管极其慎言,但生活中却极其敢言。

  《杂篇·列御寇》记录了庄子对宋康王的评论。

  有人游说宋康王,得到十乘马车的赏赐,以此向庄子炫耀。

庄子说:

“河边有人家贫,靠编织苇席为生。

儿子潜入深潭,采得千金宝珠。

其父对儿子说:

‘拿石头把珍珠砸了。

那千金宝珠,必定是在九重深渊,而且含在黑龙嘴里。

你能采到宝珠,必定恰逢黑龙打瞌睡。

假使黑龙醒着,你怎能侥幸得手?

’如今宋国的水深火热,不是九重深渊可比;宋王的凶猛暴虐,也非黑龙可比。

你能得到车子,必定恰逢宋王打瞌睡。

假使宋王醒着,你就粉身碎骨了。

  或许有人会想:

庄子生不逢时,母邦君主恰巧是暴君。

倘若宋君是儒家赞扬的仁义明君,恐怕庄子也会出仕吧?

然而战国时代的无数士人都“有奶便是娘”地游仕异国,庄子却没有“楚材晋用”地游仕异国。

《杂篇·列御寇》的一则故事,足以证明庄子轻视功名、粪土富贵,与当世君主是“明君”还是暴君无关。

  宋国有个人叫曹商,宋康王派他出使秦国。

他去时,从宋康王这里得到几乘马车。

到秦国后博得了秦王欢心,加赐他一百乘马车。

返回宋国后,曹商见到庄子,说:

“住在偏远狭窄的巷子,窘困地编织草鞋,脖子枯槁如树枝,耳朵蜡黄像死人,曹商我不擅长。

见一次万乘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