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的崛起》复习总结教学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8854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民主主义的崛起》复习总结教学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民主主义的崛起》复习总结教学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民主主义的崛起》复习总结教学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民主主义的崛起》复习总结教学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民主主义的崛起》复习总结教学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民主主义的崛起》复习总结教学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

《《新民主主义的崛起》复习总结教学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民主主义的崛起》复习总结教学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民主主义的崛起》复习总结教学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

1917

俄国二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1918

一战结束;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

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五四运动;

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的春天很快过去。

1919

巴黎和会召开;

国际联盟成立;

甘地发动“文明不服从运动”

中共一大召开

1921

苏俄新经济政策开始;

华盛顿会议;

中共二大;

中日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1922

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第一个法西斯国家

孙中山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中共合作;

中共三大

1923

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1924

列宁逝世;

斯大林上台

五卅运动;

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

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1925

苏联斯大林开始推行工业化方针

北伐战争开始

1926

蒋、汪分别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

南昌起义;

毛泽东开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又有了短暂的发展。

1927

日本东方会议确定“征服满蒙”的方针;

苏联开始农业集体化;

——主要根据人教、人民版历史教科书整理

②从小阶段到大阶段:

历史趋势

从以上年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剧烈,社会变迁迅速,划分特征时宜先通过串联各事件间的逻辑,以本节的主干知识为界,划分小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

1919年——1921年。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成新的社会力量成长;

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的影响,为爱国运动的发展奠定了阶级和思想基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促成了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第二阶段:

1921年7月——1923年底。

中国由日本独占回到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导致军阀混战加剧;

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中共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孙中山欢迎共产党合作。

第三阶段:

1924—1927年。

国共合作后,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中共党内出现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蒋、汪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初步形成,逐渐开辟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官僚资本主义也开始形成。

综合以上小阶段的特征,结合社会生活、生态变迁,概括出1919——1927年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维度

特征

政治

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侵略,军阀混战;

五四运动以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革命的兴起、发展,北洋军阀势力走向末路,逐渐被南京国民政府取代。

经济

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走向萧条。

文化

民主思想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萌芽,新三民主义提出。

社会

社会阶层上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社会生活上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仍是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生态

(近代生态环境变迁考纲不要求,故略去)

2.重大历史事件

①新民主主义崛起:

1919年——1927年。

1919年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就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虽然它使民主革命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空前规模的传播,但此时中国尚未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

②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6月28日。

因为5月4日天安门集会已完整提出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

“废除二十一条,拒签和约,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

6月28日可联系选修战争史知识应是巴黎和会签约日,中国代表拒签和约,至此,五四运动的目标均已达到。

根据教材的叙述,我们以领导阶级为划分依据,还可将运动划分为二个阶段,以6月5日为界,因当日“上海工人罢工。

从此,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而之前运动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青年学生。

③中共成立:

一般指1921年7月23日的中共一大;

中共的创立是各种历史因素综合影响产生的,故也可看成一个过程,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可称之为“中共创立时期”,重大事件为一大制定党纲,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④国民革命运动:

1924年——1927年。

国民革命是以国共合作为特点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以1924年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一大为始,因为首先该会议同意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这就真正把1923年的中共三大单方面决定国共合作的决议变成现实;

联系必修三所学知识,当时国民党接受了中共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一致了;

1927年,蒋介石等获得列强支持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3、知识结构的形成

本节课教材的叙述主要以革命史观为指导,即认为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的革命就是民族民主革命(本单元标题:

反侵略、求民主),所以,可按照以下步骤重组教材相关知识,形成结构。

①抓住“反帝反封建”的这一民主主义革命不变的历史任务。

如何理解教材中“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彻底性和不妥协性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从过程看,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浪潮波及全国,地域和参加阶级、阶层都很广;

从结果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签和约,实现了直接目标;

从口号看;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这是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已对革命对象的认识大大加深。

如何理解一大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说明了什么?

一大纲领中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大会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这不仅可以说明中共从建党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把共产主义定为奋斗目标,具有先进性,而且也可以反映当时党对中国的国情还了解不多,缺乏经验,没有把反对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同消灭一切剥削、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区别开来,以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可以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所以党的二大较好处理了这一问题规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参见人民版教材)

国民革命如何体现反帝反封建?

从国民革命斗争对象来看,反对的是北洋军阀中的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他们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又受帝国主义支持;

从具体史实来看,存在具体的反帝行动,如打击英帝国主义的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省港大罢工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等。

(史实根据人民版和岳麓版教材整理)

②把握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民革命之间过渡的历史脉络

历史的过渡是有其内在逻辑的或称为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意义”的深度解析把握脉络。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教材认为“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问题提到历史日程上来”。

这里的“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突出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等。

可以说,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五四的反帝反封建还引起了列宁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重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派代表来中国。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

中共成立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教材主要从以下三方面阐述:

政治上积极推动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必修3《三民主义》);

思想上帮助孙中山发展三民主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必修3《三民主义》);

军事上帮助建立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并派许多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到军校学习——选修4《孙中山》)。

结合以上对历史任务和历史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三个核心概念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二、中外知识整合

中国已成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是中国近代史发生发展的前提,学习中国近代史离不开世界史视角,也就是要着重考察文明之间的联系,这是形成历史通感的关键。

1919-1927年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影响了中国历史特征的形成。

围绕主干知识,整合各册教材:

①世界历史特征

根据以上大事年表,可以得到该阶段世界历史特征:

政治:

资本主义民主制得到较充分发展,政治较为稳定,但意大利等国率先走上法西斯道路;

十月革命爆发,出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对峙与竞争;

经济:

国际经济结构和经济重心逐渐转移(欧洲----美国);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逐渐恢复,尤其是美国经济出现繁荣;

苏联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开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思想文化:

社会主义、和平主义、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并存等。

(参见选修4)

②中外历史交往

世界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变迁,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以下重大历史事件可作如下解读:

世界史视角下的五四运动(必修1、必修3和选修4)

【名著析史】

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青年和知识分子,热切地盼望1919年巴黎和会会有好的结果。

他们希望美国政府支持取消这些不平等条约,恢复中国的完全主权。

然而,和平缔造者们却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

“五四运动”因此而爆发。

——(美)杰里·

本特利著.简明新全球史

结合教材和以上材料,分析五四运动的爆发的世界背景应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的主要原因?

日本在一战期间对中国的独占:

大战期间,日本先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又迫使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其中包括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选修4)当然,这也是英法等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讨论山东问题的原因。

中国人对一战后战胜国召开的“和平会议”,为何会抱有很大希望?

中国是战胜国:

1917年北洋军阀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派出大批名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选修4)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其中的一些诸如大小国家领土完整的条款迷惑了不少人(选修4),甚至连中国思想界的领袖陈独秀也公开称其

为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英、美、法等国的许诺:

战争胜利后,在国际上将对中国以大国相待,取消中德条约及战前中国给予法国的一切特权。

(必修1)

为什么对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结果极度失望?

美英法同意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中国外交失败。

中国作为战胜国却受到了列强的宰割,希望与失望的巨大落差,立刻激发了郁积在人们心中的愤慨,五四运动爆发。

五四运动又如何影响了世界?

从深远影响来看,五四把反帝民族主义运动推向新的阶段,因此,“调整在中国的利益,对付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选修4),成为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一个重要因素,该会议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矛盾,为资本主义带来了相对的和平。

苏俄(联)与国民革命问题(必修1、必修3和选修3、4)

相形之下,苏联却得到中国人的同情和钦佩。

一个原因在于列宁的反帝国主义的教导有着可以理解的吸引力。

另一原因是苏联政府……放弃了沙皇在中国的特权。

不难理解,中国的民族主义者这时越来越依靠苏联而不是依靠日本人和西方人。

这些变化给了孙中山用新政策和新方法重新开始革命的机会……孙决定,为了打败军阀、创立一个统一的、现代化的国家,必须增强国民党的实力。

他呼吁国际援助,但遭到了西方政府的拒绝。

不过,苏联却积极响应。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2014年是国民革命兴起90周年,应该说是高考的热点。

教材虽对苏俄与国民革命的关系有所涉及,但比较分散且有断点。

分析以上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可将国民革命与苏俄的联系概括如下: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当时“苏联却积极响应”孙中山的建议原因?

十月革命的胜利:

联系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必修1)国民革命就是实践指导之一。

列宁等领导人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重视:

“1920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派代表来中国。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必修1)。

自身问题的解决:

苏俄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度过了三年国内战争的困难时期。

之后,苏俄逐渐转向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稳定了政治形势,有力量援助中国革命。

(必修2)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里仅提供一些思路。

根据材料,还可分析为什么孙中山等人认为可以和苏联合作,不再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