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8175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8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乡镇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乡镇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乡镇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乡镇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镇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乡镇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镇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农田水利

提灌站

变压器

80KV

清淤沟

140(位于仁和片区)

硬化

维修沟

39589(位于黄湖片区)

1-11硬化

农沟

m

16409(黄湖片2780,仁和片13629)

生产桥

4(黄湖片3,仁和片1)

145(黄湖片127,仁和片18)

8

清淤渠

1(位于仁和片区)

(三)

田间道路

田间道规格1

12205(黄湖片6296,仁和片5909)

水泥路面

生产路规格1

28188(黄湖片8981,仁和片19207)

砂石路

(四)

农田防护工程

防护林栽植

(1)

田间道两侧

7252(黄湖片3312,仁和片3940)

冬青

综合经济指标

投资标准

元/亩

1590.48

年效益

万元/年

659.25

静态回收期

 

1综合说明

1.1项目综合说明

1.1.1项目名称

项目全称为:

河南省XX县XX等

(二)乡土地整理项目。

1.1.2项目类型

国家级重点投资项目。

1.1.3项目性质

项目性质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1.1.4建设规模

项目区建设规模为1329.47公顷,其中XX乡片区679.54hm2,XX乡片区649.93hm2。

1.1.5位置和范围

仁和镇片区位于XX县仁和镇的连岗村,地理位置为:

东经115°

03′36″-115°

05′50″,北纬31°

53′53″-31°

56′44″。

XX乡片区位于XX县北边,地理位置为:

18′52″-115°

22′15″,北纬32°

13′07″-32°

15′10″。

1.1.6地貌类型

项目区地貌为平原地区,地势较平坦,局部有洼陷,高差1米左右。

1.1.7土地权属状况

项目区土地所有权为分别属于XX县XX乡和XX乡,项目区土地四至明确,界址清楚,面积无误,权属无争议,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证书齐全。

1.1.8新增耕地指标

项目区建设规模1329.47公顷,预计新增耕地77.32公顷,新增耕地率为4.03%。

1.1.9主要建设内容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分为四个方面。

土地平整工程:

本项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对丘陵地带的平整和对滩涂和草地的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耕种质量。

农田水利工程:

项目区共修建硬化排水沟34条,其中仁和片区30条,共计13629米,黄湖片区4条,共计2780米,清淤排水沟1条,位于仁和片区,140米;

修建生产桥4座,涵洞145个,在黄湖片区中维修渠33条,共计39589条,其中1-11硬化,12-33清淤,修建提灌站2个。

田间道路工程:

项目区共新修田间道路9条,其中仁和片区3条,共5909米,黄湖片区5条,共计6296米,都是3.5米宽水泥路面;

新修生产路49条,其中仁和片区38条,共计19207米,黄湖片区11条,共计8981米,都为2米宽的砂石路。

农田防护工程:

项目区在田间道路两侧共规划共种植冬青7252株,其中仁和片区3940株,黄湖片区3312株。

1.1.10耕地质量变化情况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原有土壤养分情况不会被破坏,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工程的建设,田间基础设施初步配套完善。

耕地调整为灌溉有保障的水浇地,田间防护工程有效保护农田,促进耕地的增产,农民增收。

1.1.11建设目标

项目目标是整治原有耕地857.96公顷,其中仁和片区423.75公顷,黄湖片区434.21公顷;

整理其他草地和滩涂新增耕地77.32公顷,使耕地面积达到935.28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48.77%。

使项目区达到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农业园区。

1.1.12建设工期

项目建设期12个月,施工时间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其中2010年10月到11月组织项目招投标和委托监理等筹建工作,2010年12月到2011年9月完成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工程,2011年4月完成农田防护工程,2011年10月完成初验、整改及竣工验收工作。

1.1.13估算投资

项目估算总投资3171.75万元,单位面积投资2.39万元/公顷,即1590.48元/亩。

2项目背景

2.1项目所在县简况

2.1.1地理位置

XX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地处豫鄂皖三省的连接地带,雄踞江淮之间。

地理坐标东经114°

53″~115°

21′,北纬31°

52′~32°

22′。

县境东连固始,西靠光山,南连商城,北与息县、淮滨隔淮河相望,为豫东南中心,既是通往大别山的门户,又是沟通豫鄂皖的要地。

全县人口77.86万,其中汉族99.5%,回、壮、满、蒙等18个少数民族占0.5%。

土地面积1666.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67.3人。

2.1.2自然条件

XX县处于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雨雪稀少;

春季温暖季节短;

夏季炎热雨集中;

秋季凉爽,天气晴朗。

年平均日照2258.6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1%。

在农作物生长的旺盛季节(4月-10月),日照时数多在190小时以上,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非常有利。

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495600焦耳/平方厘米以上,是河南省太阳辐射比较丰富的地区。

气温稳定通过0℃期间的光合有效辐射为225960焦耳/平方厘米,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的光合有效辐射为175980焦耳/平方厘米。

全年平均气温14.6摄氏度,大于0摄氏度的积温为5362摄氏度,大于10摄氏度的积温为4860摄氏度,光热资源能够充分满足一年两熟制作物的生长需要。

年均无霜期223天,平均初霜日是11月2日,终霜日为3月25日。

年平均降水738.6毫米。

2.1.3社会经济

XX县下辖20个乡镇,489个行政村,2338个自然村,2003总人口127.17万人,国内生产总产值32959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69344万元,第二产业产值87657万元,第三产业产值72593万元。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提出的原由

(1)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XX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信阳市中心,是全国粮食大县和商品粮基地县。

全县2007年耕地面积97万亩,人口77.8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83公顷,是河南省人多地少的县份之一。

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全县人地矛盾存在着日益加剧的趋势:

一是人口基数大,惯性增长导致人口总规模膨胀迅速;

二是由于历史原因,本县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基础建设欠帐太多,近几年大量补偿性建设占地日益增多;

三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县城镇化进程和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项建设对耕地的占用明显增多;

四是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下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占用耕地现象不可避免发生,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耕地数量减少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开发整理正是缓解这种矛盾的有效途径。

为具体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确保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河南省易地补充耕地管理办法》,以《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XX县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为指导,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耕地有效面积为目标,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提出本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而为建设项目占补平衡做好储备。

(2)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亟待改善

项目区所在的XX乡片区位于XX县最北边,生产条件不便,当地农民生活一直处于全县较低水平,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5500元。

虽然政府也进行了一些投资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改善,但仍未摆脱“怕旱、怕涝”的被动局面,离高产、稳产田的耕作条件仍有相当距离。

致使当地群众广种薄收,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这样的社会生态经济条件如得不到及时改善,将阻碍XX县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3)政府重视,群众积极

XX县县委、县政府多年来一直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并把土地开发整理作为实现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实施了目标管理,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土地开发整理。

当地群众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挖掘已利用土地潜力的热情高,曾多次利用农闲季节进行中、低产田的改造整治。

1999年以来,全县通过积极推行土地开发整理,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对已开发整理的土地实施了高效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有效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将较大幅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可减缓XX县人口大量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

另一方面,项目区所在地的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极小,耕地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但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差,农业生产效益低下,至今还没有摆脱落后的面貌。

如果能以本次土地整理为契机,不仅可以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生产效益,而且可以直接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进一步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生态建设意义

项目区将按照“田成方、路成框、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进行高标准建设。

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可以提高项目区的林木覆盖率,并起到涵养水源,降低风速,改善田间小气候的效果,构成了稳定性强、生物生产能力较高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同时,以土地整理为契机,积极开展土壤改良,通过广施有机肥,秸杆还田、种植绿肥、合理轮作等措施,可使项目区土壤团粒结构增加,保水保肥性能增强,耕地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因此,项目建设对区内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巨大意义。

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2.3.1有关法律法规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c)《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e)《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3.2相关政策

a)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

b)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363号)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

d)《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e)《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3]287号)

f)豫国土资发[2005]31号《基本农田整治工作实施意见》

2.3.3相关规划

a)《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b)《XX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c)《XX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1997~2010)》

2.3.4技术标准

a)《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标准》(TD/T1012—2000)

b)《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c)《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d)《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

e)《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1991)

f)《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1994)

g)《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1995)

h)《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1992)

i)《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国土资源部财务司编)

j)《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2.3.5相关基础资料

a)《XX县土地志》

b)《XX县水利志》

c)项目区1:

10000现状图

d)项目区土地利用台账

e)《XX县工程造价管理信息》(2010年第一期)

3项目区概况

3.1自然条件

3.1.1地形地貌

XX片区与XX片区均位于平原地带,地势较平坦,局部有洼陷。

3.1.2气候

项目区位于处于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全年有效大阳辐射量495600焦耳/平方厘米,日照时数多在190小时以上。

历年平均气温14.6℃,无霜期223天,全年雨季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洪水频繁。

总之,本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只要土地肥力有保证,灌溉有保障,土地土产力就可提高.但由于年际间气象要素时空分布不均,早、涝等灾害时有发生,也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因此,对项目区的土地进行整理,对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3.1.3土壤

项目区内土壤主要属两合土和砂姜黑土,两合土土质疏松通透性好,易于耕作,耐旱耐涝,适种作物广,保苗保肥性能好,但养分含量较低;

砂姜黑土养分较丰富,含有机质、全氮、全磷高,潜在肥力高,粮食增产潜力大,但土质较粘重,通透性较差。

耕作层养分平均含量为:

1、两合土:

有机质0.853%,全氮0.060%,速效磷(P2O5)4.52PPM,速效钾253PPM;

2、砂姜黑土:

有机质1.088%,全氮0.085%,速效磷(P2O5)4.66PPM,速效钾220PPM。

3.1.4植被

项目区由于耕作历史悠久自然植被已基本破坏,主要是栽培植被。

目前只有少量的园地和路旁沟边的次生林和护路护沟林存在。

因此,也应该把扩大人工植被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作为本项目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保护土地资源。

3.1.5水文地质

XX县水资源比较丰富,水资源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两部分,水资源总量为4.8亿立方米/年,其中地表径流为1.73亿立方米/年,地下水资源为3.07亿立方米。

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过境水,由于河流多属季节性排水河道,地表径流和过境水多集中于汛期,可利用率很低。

全县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2.5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2.05亿立方米,地表水0.34亿立方米,过境水0.15亿立方米。

按平均平水年考虑,可基本保证工农业和人畜用水。

XX县属淮河流域,河流均为西北东南流向,属排水系统,主要靠自然降水补给。

境内有黑茨河、新蔡河、西淝河、常胜沟、万福河5个水系。

1、黑茨河水系。

该水系包括黑河本干及其主要支流李贯河、老黑河、崔家沟、晋沟河和西洺河、皇姑河、宁平沟等,境内控制流域面积786.7平方公里。

2、新蔡河水系。

该水系包括新蔡河本干及52条大小支流,境内控制流域面积315平方公里。

3、西淝河水系包括由河和东洺河,境内流域面积311.4平方公里。

4、常胜沟水系。

该水系在XX县控制流域面积很小,仅有45平方公里。

5、万福河水系。

万福河是沙河左岸一条支流,发源于XX县宜路镇小董庄,境内控制流域面积12.9平方公里。

XX县处于黄河冲积扇的南缘,地质结构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境内在60米深度内构成全新系统最新松散沉积所覆盖。

由于古河道最新发育沉积或泛带沉积,含水层分布十分广阔。

项目区多属中等富水区,地下水位浅,水量丰富,岩性多为细粉砂和中砂,砂层厚度多在10米以上,顶板埋深6-10米,底板埋深在30-40米。

成井深40米,静水位7米,动水位12米,单井出水量30立方米/小时,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PH值6.5~7.5之间,适于人畜饮用、农田灌溉和水产用水。

3.1.6工程地质

项目区地处淮阳地盾区(淮阳古陆),项目区地质结构为第四纪沉积物质,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下蜀系黄土,区内地质构造稳定,无地质滑坡,适宜于土地整理。

3.1.7天然建筑材料

两个项目片区内都没有水泥场、碎石场、沙场以及砖瓦窑场,但是项目片区工程施工所需的主要材料都可以在项目片区所属镇政府驻地购买,其他材料可以在XX县城购买。

3.2社会经济条件

仁和镇位于县城南部,东西宽8公里,南北长16公里,面积91.4平方公里。

仁和镇位于XX县南部,潢(川)、光(山)、商(城)三县交界处。

106国道纵横贯穿全境,自古便是商贾云集、流通活跃的重镇。

辖14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居委会,总面积91.4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

首集占地2.4平方公里,街道5条,长3公里,各类基础设施完备。

改革开放以来,该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项事业欣欣向荣。

先后被信阳市委、市政府授予“红旗乡镇”、“综合实力三十强乡镇”、“发展企业明星乡镇”和“治安模范镇”,镇党委先后被省、市、县委授予“先进党组织”,被确定为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

黄湖农场为中二型国有农垦企业,位于县境的东北边陲,北临白露河与淮滨县相望,东至春河与固始县接壤。

近年来,黄湖农场立足资源优势,始终将“生态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农业、效益农业”作为发展的总方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初步形成了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三个产业链条和驻城黄湖宾馆作为对外联络窗口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先后建成了300亩优质水产苗种繁育、2500亩高中产渔业养殖、1.5万头规模生猪养殖、1000亩杉木林、600亩花卉种植、300亩农业高新科技示范等六大基地。

与此同时,社会事业发展日新月异。

拓宽改造了黄湖至全集5公里的水泥路,实施场区“村村通”工程13公里,硬化了场区主干道;

整修了支、斗渠和桥、涵、闸,新建了春河提灌站;

架设了高、低压输变电线路和移动电话通信基站,开通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和互联网业务,进一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在团中央老首长、老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新建了黄湖爱乐希望小学和共青图书馆、电脑室,有力地推动了农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全面完成了国有农场税费改革任务,大幅度减轻了农工负担;

规划建设了场部新街和集贸市场,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面推广沼气建设,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新建标准化公厕和垃圾池,配套完善相关公益设施;

以团中央五七干校旧址、休闲垂钓、科技观光农业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初具规模,系信阳市“十一五”旅游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3.3自然灾害

项目区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雨涝和干热风,另外还有冰雹、低温、霜冻等,对农业生产均有一定的影响。

夏季多雨,加上分布洪河沿岸,易造成涝灾,地势较为平坦,地下水位浅,涝灾频繁,往往是该收收不回,该种种不上,种上收不上。

使宝贵的土地资源没能得以充分的利用,如果有田间工程配套,可基本解除旱涝灾害。

3.4土地利用现状

3.4.1土地利用结构

项目区两个片区土地利用表情况如下:

XX片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

公顷

一级类

二级类

面积

比例

耕地

水田

317.28

32.60%

旱地

106.47

10.94%

园地

果园

13.99

1.44%

林地

有林地

50.98

5.24%

其他林地

14.03

草地

其他草地

151.85

15.60%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水库水面

157.11

16.15%

坑塘水面

46.36

4.76%

沟渠

3.04

0.31%

内陆滩涂

2.36

0.24%

水工建筑用地

1.65

0.17%

其他土地

设施农用地

0.62%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村庄

101.06

10.39%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0.93

0.10%

总计

973.11

100%

358.61

37.96%

75.60

8.00%

158.56

16.79%

27.11

2.87%

13.70

1.45%

河流水面

50.52

5.35%

137.23

14.53%

6.35

0.67%

12.11

1.28%

14.34

1.52%

12.46

1.32%

65.70

6.96%

1.76

0.19%

采矿用地

10.55

1.12%

944.61

3.4.2土地利用程度

1.土地垦殖率

土地垦殖率即项目区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土地开发和种植业发展程度。

项目区土地垦殖率为44.74%。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857.96÷

1917.72×

=44.74%

2.土地利用率

土地利用率即项目区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土地利用程度。

项目区土地利用率为99.39%。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

=1700.88÷

=88.69%

项目区土地利用率为88.69%,土地垦殖率为44.74%,土地垦殖率较低,其主要因素是田块不规整,农田布局散乱,荒草地中路况不佳、缺乏水利设施致使荒草地利用难度大,应对其加以综合规划,完善农田水利和道路设施,提高项目区耕地的有效利用率。

3.4.3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项目区分为两个片区,即XX片区和XX片区。

1.XX片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如下:

1)旱地

旱地多零星分布于水田周围,旱地的面积为106.47公顷,占项目区面积的10.94%。

通过土地平整,可以使旱地做到灌溉有水,排水有沟,防护有林,可提高旱地的生产率,间接提高了耕地的面积。

2)水田

水田分布于项目区大部分范围,面积为317.28公顷,占项目区面积的32.60%。

本项目水田田块之间高差较大。

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田块归并等工程措施,可实现水田格田化和田块归并等,有利于土地利用的集约化。

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项目区耕地一般为一年两熟,其中大冲水田全部种植水稻,小冲田主要种植小麦;

旱地主要种植小麦。

经实地调查项目区主要作物产量及种植面积如下:

表3-7仁和片区现有农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统计表

作物名称

现有种植面积

平均产量

公斤/公顷

水稻

6900

小麦

4500

项目区各种作物产量较低,通过土地平整和配套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产量可有一定的提高,同一类型的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产量,水稻平均550公斤/亩,小麦平均400公斤/亩。

3)未利用地现状分析

项目区未利用地面积为154.21公顷,主要为滩涂和其他草地,分布于项目片区湖桥水库边缘和项目区的南部。

4)其他农用地

沟渠和坑塘设施(面积为49.40公顷)占项目区面积的5.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