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7930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20.火山(2课时)21.岩石(2课时)22.环境问题(2课时)23.保护我们的家园(2课时)

1、小苗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 

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 

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

同重点。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

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 

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让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 

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三) 

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五、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 

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教学过程

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归纳小结。

(二)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

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

2、让学生猜想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

3、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指导学生探究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让学生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学生按照课文的提示进行实验。

(四) 

指导学生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提出调查的要求。

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沙质土:

秀气好、保水性差。

土壤 黏质土:

秀气差、保水性好。

 壤土:

秀气、保水性都较好。

3、怎样让植物长得更好

能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能联想出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进行假设。

能客观地评价本组和其他组的研究成果。

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对比实验及规范操作的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时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植物的小苗钻出土壤后,怎样才能让它长得更好呢?

指导学生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

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

提示学生和可以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指导学生研究怎样才能使植物长得更好。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让学生把结论落实到实践中。

5、 

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3、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适当的气温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光照    植物长得更好

   丰富的营养

4、根和茎

能通过植物器官的特点及生活环境推测出这些器官的功能。

能根据植物器官的特点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各种各样植物的根,并探究根和茎的主要作用。

植物通常用什么来吸收营养物质的?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根。

让学生把植物拿到桌面上。

让学生把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根据植物根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指导学生研究根的作用。

让学生观看课文的几幅图。

学生讨论根的作用。

指导学生研究茎的作用。

让学生猜想植物的茎的作用。

学生汇报各自的猜想。

学生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根和茎

    根的作用:

固定、吸收营养物质、贮藏营养物质……

    茎的作用:

支撑、运输营养物质……

5、动物的食物

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某些动物齿和爪的特点。

能推断出不同种类的齿和爪对它们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能设法弄清一种陌生动物的食性。

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的食物,并按食物给动物分类。

三、课前准备

动物标本。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的食物一样吗?

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食性。

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图中的动物分别吃什么?

我们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分别吃什么?

指导学生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指导学生认识捕食帮手。

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中的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让学生在课文的表格中记录三类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

让学生说说这些不同特点对动物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让学生说出各类动物多在什么环境中取食。

根据动物的食性,推断并制订出保护动物的措施。

学生互相交流

(五) 

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研究它对不同食物的选择情况。

六、板书设计

             5、动物的食物

   肉食性动物:

老虎、狮子……

   草食性动物:

马、牛、羊……

   杂食性动物:

猪、鸡……

6、葵花向阳

一、教学目标 

能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出向日葵花盘的朝向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能通过观或实验,归纳出向光性的现象在植物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假设。

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能使用归纳的方法验证植物其他几种向性运动。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去探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拓展活动。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拓展活动。

光对我们周围的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指导学生探究向日葵与阳光的关系。

用课件显示向日葵在阳光下所发生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结合经验讨论分析向日葵与阳光的关系。

归纳小结什么是向光性。

指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向光性。

让学生提出假设。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方案。

布置学生回去要做好实验。

指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定向运动”。

让学生说说图中的植物的根的共同特点。

学生互相交流。

指导学生探究光对动物的影响。

让学生说说哪些动物喜欢光,哪些动物不喜欢光?

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动物和光的特性的?

让学生利用动物趋光性的特点,设计一个捕捉害虫的装置。

            6、葵花向阳

         植物:

有向光性、向水性

7、燕子南飞

能通过头脑风暴说出人们抵抗严寒的各种办法。

能提出与鸟类迁徙相关的问题。

能对鸟类进行迁徙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能对搜集到的各种关于动物迁徙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妥善保存。

能解释动植物变化与环境的变化的关系。

指导学生通过对动物各种迁徙方式的研究,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及生活习性方面的影响以及生物是如何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有关动物迁徙的资料片或自制的课件。

冬天的时候,人们是怎样过冬的?

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指导学生认识鸟类的迁徙。

  1、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燕子吗?

  2、让学生展开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三)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冬眠。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2、哪些动物有冬眠的习性?

     3、当地有哪些动物用冬眠的办法过冬的?

  六、板书设计

               7、燕子南飞

               迁徙:

燕子、大雁……

      动物过冬的办法  冬眠:

蛇、青蛙……

               ……

8仙人掌的刺

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植物某些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能根据观察结果或查阅资料,推测出动物某种形态结构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相适应,并能为自己的推测说明理由。

能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发现比自己更好的解释。

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你们知道仙人掌为什么长着这么多的刺?

指导学生认识仙人掌与莲的外部形态特征。

仙人掌与莲分别长在什么地方?

让学生仔细观察仙人掌与莲,比较这两种植物在形态上的区别。

(三)指导学生认识身体结构的适应性。

1、让学生把自己的右手大拇指与手掌紧贴在一起,试着做些简单的事。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让学生说说身体的其他结构是怎样适应生活需要的。

4、让学生讨论:

其他动物适应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四)指导学生对狐狸进行研究。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三种狐狸头部特写的插图。

  2、让学生推测它们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并用连线的方式表示出来。

  3、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推测。

  4、总结全文。

9、奇妙的护身术

活动目标

1.能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各种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隐藏自己的。

2.能举例说明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

3.能将搜集到的生物实例按不同的保护方式分类并记录。

4.能通过观察发现人们足如何利用动物拟态或保护色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

教学过程:

1、从学生熟知的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导入。

请一名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讲座一下壁虎容易掉尾巴对壁虎有什么好处。

特殊的防护,请学生描述自己知道的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观察教材的插图,图的左侧有一只蝴蝶,旁边有猫头鹰;

鹿和猫身上的花纹有保护作用,图中过于突出;

左下角的蝗虫及右侧的竹节虫分别利用保护色和拟态的方式保护自己。

另外搜集一些实际效果较理想的图片给学生观察。

组织学生讨论“找到了几种动物,容易发现它们吗?

为什么?

”论时,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倒数第二段,初步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

紧接着用这些概念去判断插图中的动物哪些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哪些用拟态保护自己。

继而再举出更多的例子。

要求学生将列举到的动物按不同的保护方式进行分类。

活动最后,将教学内容扩展到仿生技术的运用,试着分析迷彩服的作用,学生一般不会感到太困难。

在此,可要求学生课后多观察,人们还在哪些地方利用动物保护色或拟态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

11、人对环境的影响

活动目标:

1.能尽可能多地想出人类的生活与某种动植物有什么关系。

2.能通过讨论归纳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结论。

3.能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人类饮食、学习、保健、休闲、居住等与动植物的关系。

教学过程

1.本活动是一个发挥群体智慧的游戏,可说可写,重在让每个人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只能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暂时不要评价别人的想法。

2.教材中列举的5个项目可以增减,也可以根据当地人民的生活实际重新进行分类,只要能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动植物即可。

3.为了保障学生思维活动的顺畅,允许学生用拼音、简笔画表达自己的想法。

4.进行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可让各组分别展示各项目的内容。

此时,可鼓励学生就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6.活动最后,可让学生谈谈参加活动后的感受。

希望学生能表达出类似“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想法。

1.能说出人类的活动对某种生物的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

2.能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去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

3.能通过推理得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影。

向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4.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5.能反省自己平时哪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

活动过程: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本活动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收集不同自然环境中有关动植物生存的资料,可以利用收集到的一些视频资料(包括环境被破坏前后的)制作成课件。

2.活动开始前,可以紧密结合本课的引言,向学生出示一组被人为破坏前后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的图片或教学课件,通过强烈的视觉反差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3.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及本地的自然状况,选取3—4种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供每组学生选择。

为便于组间的交流,每一种环境最好都有两个以上的小组选择。

4.根据各组的选择情况,发给相应的自然环境的介绍及头饰。

在所给资料中,不必刻意避免出现那些学生尚不理解的概念,如:

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等。

5.待各组学生都明确了本组所选自然环境中的主要动植物的生存需要,确定了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后,老师再发给各组一张人类相关活动的卡片。

卡片的内容可根据教材中的图片,创设一些特定情境。

12、和谐相处

1.积极参加辩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

3.在辩论中能运用批判性思维。

4.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足论据,

1.在概括了前两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命题,这是本活动的起点。

2.活动提供的资料来源于网络。

教材仅是将其作为两个人与自然关系的特例来供学生研究讨论。

3.“为了一棵树,花费那么多的钱值得吗?

”这是辩论的主题。

正式辩论前可对学生的实际观点进行初步调查,如果两种观点的支持率差不多,就让学生自动分为两方;

如果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可用随机方式产生两组。

4.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多地为己方观点寻找理由。

告诉学生在辩论中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防止跑题。

5.活动的记录分两步完成,首先是在准备阶段将支持己方观点的理由记录下来,然后是在辩论过程中记录支持对方观点的理由,补充己方的新理由。

6.小鼠标的话“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点明了本次辩论活动的真正意义。

经过辩论,学生可能会改变最初的想法,观点越辩越明,将新的想法写下来。

当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有些损失或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帮助学生意识到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

13、冷水和热水

课时安排1课时。

1.能用手指感觉冷和热。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3.能体会到凭手指感觉无法知道冷热的准确程度。

4.愿意细心观察物体的冷热程度。

此活动以2人小组形式进行,

教学引入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中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语言描述什么是冷与热。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问:

手指能准确地感知水的冷热吗?

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猜想,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更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激发学生探究冷热问题的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先对活动的内容、方法、过程及注意事项提出具体的要求。

特别要强调热水的温度不要过高,实验中先用指尖感受一下水的温度,让学生按教材要求分步进行实验,用手指分别感受冷水和热水,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手指对冷水和热水的不同感觉,从中培养学生用语言科学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

3.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试着分析其原因。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师生可能共同得出:

有时用手指是不能准确地感觉到水的冷热,需要用工具进行更为科学的测量。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从资料中知道了什么,关于温度和温度计还知道什么,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

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也可以要求学生查阅更多资料,来丰富自己对温度、温度计方面的认识,鼓励学生举出2~4个实例,说明生活和生产中温度计的应用。

14、传热比赛

1.能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热传导的实验。

2.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4.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

此活动可采用小组形式,按探究的基本环节进行活动。

1.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将铝勺放进热水中,用手指捏住勺柄的一端,体验热传导现象。

再让学生谈一谈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感受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实验观察。

该实验可分三步进行: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案例,并结合案例讲解实验的方法及注意的事项;

(2)提示学生选择2-3种方法,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组装实验模型,当然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其他的实验;

(3)给金属物品加热,推测会发生什么现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做热传导实验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粘火柴棍的凡士林用量要相同,火柴棍(或小木棒)粗细、长短也要相同,否则火柴棍不能依次落下;

二是铁片或铁容器被加热后,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免烫伤。

3.分析现象。

组织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对看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各实验现象的相同点及初步结论。

4.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热在铝勺中是怎样传递的”,抽象出热传递的特点。

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方框内,帮助学生理解热传递三种主要方式之一的热传导的含义,对于“热传导”这一概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是否介绍。

5.实践运用。

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现象。

黑手套和白手套

1.能够通过实验,用手感觉到黑手套比白手套吸热多。

2.能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此活动以个人形式,分三步进行

1.教师提出“为什么冬季人们穿深色衣服,夏季穿浅色衣服”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人新课。

2.指导学生进行“黑手套和白手套”的实验。

课前让学生准备材料、大小、式样相同的黑、白两只手套。

实验时分别戴在左右两只手上,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体会有什么感觉。

如果教学时遇到阴天,可以用100W—300W的灯泡代替阳光进行实验,也可以参照后面的拓展活动进行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做这一类的对比实验时,应尽量保证只有一个变量(颜色),其他因素(如材料、大小、厚薄等)尽量要相同,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或体验意识到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黑色比白色的手套吸热多。

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其他颜色的材料比黑色材料吸热多还是吸热少呢?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16、风的形成

新课导入

1.教师提问:

什么是风?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然后利用门缝飘纸片的实验导入新课。

(1)先讲解实验方法,让学生猜一猜门缝中的上下纸片会向哪个方向飘,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再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