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6786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Word文件下载.docx

《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Word文件下载.docx

他摸到的是什么球?

生1:

黄球。

生2:

是白球。

生3:

可能是黄球。

他用上了“可能”这个词,真好!

请你拿出来吧。

(男生将球拿出,是黄球,孩子们发出一片惋惜声。

再指名一女生,又摸出了一个黄球,孩子们又是一片惋惜声。

这时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

(再指名一女生)这一次摸到白球了吗?

(停顿,让孩子们在脑子里猜测)好,请拿出来。

(她摸到的也是黄球,她自己笑了,同学们也笑了。

(再指名一男生)他能得到华老师的奖品吗?

(他拿出来的还是黄球。

孩子们有些骚动。

还想摸吗?

(还是有不少孩子举起了手。

有没有人有意见?

有没有想法?

女生:

我觉得这盒子里全部都是黄球。

第一,您怕同学得到奖品在课上玩。

第二,这奖品是买来的,您以后还要用。

所以,我觉得这盒子里全部都是黄球。

我肯定这一点了。

真的吗?

你们想知道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吗?

想!

(我打开盒子,让学生看到了六个黄球,众生哗然。

猜对的同学大喜。

我将球一个一个拿出来,最后将盒子倒扣过来,孩子们都笑了。

有一男生的声音:

“上当了!

”)

上当了?

是,这是华老师跟大家开了一个玩笑,这个盒子里面装的都是黄球,可能摸出白球吗?

不可能!

(板书:

不可能。

)从这个盒子里面摸出一个球——

百分之百是黄球!

一定是黄球!

(我板书:

一定。

接着,我又创编了一个看连环画、听故事的活动,让学生用上已形成的“可能”和“一定”来分析和判断。

出示连环画,画外音:

一个公司老板急需招聘一些员工。

于是,他就在公司的门口贴出了一张特别具有诱惑力的广告。

上面写着:

“来我公司工作,工资高,每天你可能得到8枚金币。

”这个广告贴出去之后好多人都看到了。

它真是太具有诱惑力了。

于是真的有很多人来到公司打工。

大家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月,该拿工钱的时候,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老板提着一袋金币过来,打工的人刚想拿,老板说:

“不许动!

要想拿到金币,还得做一件事情——你们把它们抛起来掉在地上的时候全部正面朝上,你们才能把这袋金币拿走!

”打工的人能拿到这些金币吗?

接下来就让学生说想法。

男生:

如果是和盒子里的球一样的话,那些人也只有一个答案,只有反面。

因为我猜测金币两面都是反面。

如果在盒子里的话,盒子里有两个字,你也能猜到。

让我来猜哪两个字?

(点头)就在盒子里面,你自己应该能猜到。

看是看不见,但你脑子里面应该能想到。

挺厉害的!

盒子里的两个字是什么?

(善意提醒)没有。

(重重地说)坑人。

(全场哄堂大笑。

(放声大笑之后)对,华老师就是想让大家知道:

刚才那个摸球游戏就是坑人的!

(全场掌声和会意的笑声。

……

上完这节课,我深深地为孩子们积极的参与、独特的体验、大胆的表达而高兴。

新课程下的孩子们真是了不得!

反思与再实践

为什么她说“肯定”?

那个女孩果然判断出了盒子里都是黄球,但她是从前四位同学摸出的球的情况来判断的吗?

不得而知。

因为从她的解释来看,却是另一个判断过程:

“我觉得这盒子里全部都是黄球。

”或许,这位女孩的思维是两者兼而有之,但她表达出来的却是来自她课堂生活积淀的合情推理,并不是根据摸出的球的情况而做出的“可能”猜想。

她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一股非常好的潮流,就是我们数学课堂尽可能地和孩子的生活接近,取材于孩子们的生活,既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但是,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围着自己转,许诺奖给学生卡通玩具;

有的老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老师、为学校、为市长“排忧解难”、“出谋划策”……然而,“图穷匕首见”,忘了兑现,不予兑现,不可兑现。

这样,学生们积淀下何种情感呢?

我曾在一个礼堂听过这样一节“设计方案”的课——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老师说:

“我们刚才是坐车来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设计一个坐车回去的方案,大车最多坐几个人,中巴车最多坐几个人,小车最多坐几个人。

”学生们设计得很好,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也很好。

临下课前,大家评议出了一个最佳方案。

下课了,我跟在学生们后面一起下了楼。

结果看到的是上课的学生和做课的老师挤上了一辆大巴车。

我们的一堂课犹如一场足球赛。

要有绝妙的攻防方案、流畅的传切配合,更要有踢好“临门一脚”的意识和功夫!

回味“坑人”二字

“有奖摸球”是有意设计的。

设计的意图:

一是调动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摸到白球有奖,孩子们会更来劲;

二是孩子已经形成了“可能”的概念,那么他想自己摸到白球的愿望会更强烈,未能如愿,就会迫使他做出猜测。

原先摸到白球的愿望越强烈,后面“从这样一个盒子里摸出来一定是黄球”的体验也就越深;

三是促进孩子的社会化。

西安的“宝马车案”不就是这样的吗?

街头摊贩就常有这样的把戏。

不过,我没想到学生会诘问出如此激烈的“坑人”二字。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对老师非常敬佩,他们觉得老师特别高大。

可是今天的这个活动做完以后,他们觉得“上老师当了”,他们觉得老师在“坑人”。

这样对于教师形象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如果没有奖,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学生是不会说老师“坑人”的。

但没有奖又怎样让学生参与兴致高呢?

后来想到:

摸出一个黄球,就不放进去,然后再去摸的时候,摸到白球的愿望也就会越来越强烈。

但我后来再想:

这样的设计不好,它和后面将讲到的统计概率的游戏规则相冲突。

摸球这类游戏的规则是摸出来还要放回去才能再摸。

不放回去,样本就不一样了。

我还是不想把“有奖”去掉,那怎么办呢?

想了两天以后,我儿子的一句话启发了我。

我到学校后面的小商店里拍了一张相片,小商店的货架上是琳琅满目的商品。

开始上课时,有意不穿外套。

到“有奖摸球”前,我穿上外套,投影那张相片。

然后说:

“我是这个商店的老板,你看我这里有吃的,有喝的,有玩的,还能摸球得奖呢!

”然后,组织学生摸球……当孩子们情绪开始激愤、有意见、要说“坑人”的时候,我把外套脱了。

“同学们,老师来了,你有什么话想说?

”相当于一次采访,让学生谈感受。

一件外套,将老师保护了起来,还这类游戏的本来面目。

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这样做了,真有效,没有学生再说“上老师当了”。

为什么这么有效呢?

这就是一种角色扮演。

有没有这种角色的扮演,效果就是不一样。

正像我们讲“方向和路线”的时候,会设计问路的情境一样。

如果老师一边问话一边伸手做打电话的动作,那一下子就把学生带人一个打电话问路的情境。

有伸手做打电话的动作,你就是一个问路人;

而没有伸手做打电话的动作,你就是一个老师。

有时候一件小小的道具、一个小小的手法的作用是挺神奇的。

后来我又想:

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有道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不久想到一个办法:

把两次摸球的先后次序颠倒一下,还是有奖,先摸六个黄球,再摸三个黄球三个白球。

先摸六个黄球,当孩子感觉“没有白球”、“上当了”的时候,老师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就是:

“对不起,老师拿错盒子了。

”不是老师有意而是老师的疏忽。

分析、揭示“一定”之后,接着再来摸三个黄球三个白球,感受“可能”,真把奖品奖出去。

“大道至简。

开始怎么没有想到呢?

”先后次序的调整,往往就会别有洞天。

第三次讲这节课,我尝试了新的设计,效果却不好!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次序调整后,孩子们没有先摸装有三个黄球和三个白球的盒子,还没有形成“可能”的概念,摸一个球出来会是什么结果呢?

学生心中是无数的。

同时,事先没法交代盒中球的情况,真有点“盲人骑瞎马”的味道。

所以这样设计的教学效果就不好。

看来还是要先摸三个黄球三个白球,再摸六个黄球。

摸六个黄球有奖但不可能得到,如果后面能再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有可能得到这个奖品就好了。

我在思索……

顾盼四幅连环画

回头看看创编的看连环画听故事,挺欣慰。

那是费了两天的工夫才编成的,可以达到多个目的:

尝试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题目呈现方式;

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情景下,运用“可能、一定”来进行分析、判断;

在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积累应对智慧。

再细想,觉得这个故事也有不妙的地方。

金币落到地上有没有可能全部正面朝上?

从理论上说应该是有的,只是可能性太小了。

这个微乎其微的可能性,能让二年级的学生来认识吗?

有一天,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突然悟出撒贝宁讲的故事可以“拿来”一用。

于是,我将录像剪成两段。

撒贝宁:

古代有一个将军打了败仗,他和他的手下被敌军追到河边,走投无路的时候,将军决定拼死一战,但是手下的人都觉得凶多吉少,将军拿出一枚铜钱说:

“如果抛出去是正面,那么我们就必定胜利;

如果抛出去是反面,你们就跟着我投河自尽。

故事播放到这里,挺悲壮的。

然后组织学生发表感想:

铜钱落到地上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将士们可能胜利,也可能投河自尽。

结果铜币抛出来是正面,士气大振,他们把敌军杀得片甲不留。

最后,将军拿出铜钱给大家一看,两面都是正面。

再让孩子在笑声中分析:

如果两面都是正面,那会怎么样?

一定是正面。

这样,用一个现成的故事,把“可能”、“一定”很好地串起来。

感悟

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刷新”

面对变化不定的课堂,面对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事件,当我们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化解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反思来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

同时,反思教学会使我们从“日常教学”中觉醒过来。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有学者指出:

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

不断地反思,我们的教育智慧也随之不断增长。

反思之后当以再实践来检验。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再实践以后再反思:

为什么有的方法是行的,有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再寻求新的解决方法。

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就可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反思之后要学习。

孔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而后学,学得更有效,思得更深刻。

捧读专著是学,请教同仁是学,观天赏花看电视也是学。

实践、反思、学习应当是一个不间断的循环,是相互融合的。

正如《中庸》所言: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和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

我们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