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县高中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7601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本溪县高中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辽宁省本溪县高中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辽宁省本溪县高中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辽宁省本溪县高中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辽宁省本溪县高中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本溪县高中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

《辽宁省本溪县高中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本溪县高中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本溪县高中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

辽宁省本溪县高中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本溪县高中2012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高三

2012-03-2209:

57

辽宁省本溪县高中2012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试卷总分:

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世界上最早出现律师行当的地方或许是中国。

据《吕氏春秋》一书说,春秋早期,郑国就有个叫邓析的人,专门帮人打官司,小案子要人一件衣服,大案子要人一条裤子作为报酬,教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委托人想打赢官司他就有办法让他赢,想让人罪名成立他也有办法使人身败名裂。

弄得郑国“是非无度”,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于是就把邓析杀了。

   中国律师出现虽早,可是被禁止的时间也早。

儒家以为争讼是件不值得提倡的事,像邓析这样教导人们如何去打官司,为蝇头小利争论不休,是毒化人们的善良天性,必须要予以严惩。

后世的统治者继续着这一思路,把这一行当称之为“讼师”,或者叫做“讼棍”,立法严禁。

秦汉律严格规定,凡是诉讼活动都必须当事人自行进行诉讼活动,不得有代理人代为办理。

除了妇女、老幼、现任或退休官员及士大夫,可以由家人代为出庭应诉,其他人一律都要亲自出庭。

   除了直接替人诉讼外,向人传授诉讼的知识更被视为大罪,南宋绍兴十三年敕规定:

凡是聚集生徒教授辞讼文书者,处杖一百。

并允许告发。

再犯者,不得因大赦减免刑罚,一律要“邻州编管”。

从学者,各处杖八十。

明清律撰写“构讼之书”者,要比照“淫词小说例,杖一百流三千里”,如果是为人写作诉状没有增减情节,真实反映事实的,才是被允许的。

   尽管法律如此严禁,可是民间诉讼活动总是需要有人帮助,所以这一行当还是禁止不了的,官府的禁令只不过是把这个行当变成了一种“地下行业”而已。

在民间从事诉讼指导的讼师,有不少人是正直的人士,尽力为委托人服务,“受人钱财,与人消灾”,为人们提供必要的法律诉讼知识,颇有点近代律师的作用,不能一概都斥为“讼棍”。

不过就总体上来说,讼师的素质确实不高。

大多数讼师确实是兴风作浪,惟恐天下不乱的无赖。

很多人不顾事实、法律,一味翻云覆雨,颠倒黑白。

由于讼师的名声太臭,到了近代,为了引进西方的法律,在翻译西文中lawyer一词,学者们还是动了脑筋的。

日本当初引进西方法律时,把律师翻译为“代言人”,后来又改为“辩护士”。

这个译法没有被中国的学者沿用。

就想出了“律师”这个词。

成书于1879年的薛福成《筹洋刍议》,大概是最早采用“律师”一词的。

以后律师一词被普遍接受。

民国成立后的不久就公布了第一部律师法律,这样在历史上第一个开业律师被杀两千五百多年后,中国才有了正式的律师。

       

           ——(摘自《豸的投影》,上海三联书店)

1.下列有关“律师”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邓析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专门帮人打官司的专业“律师”。

B.律师是替人们进行诉讼活动的,古代把从事诉讼活动的人称之为“讼师”,或者叫做“讼棍”。

C.“律师”一词是由西文lawyer一词翻译而来的,翻译时故意避开了“讼师”这个恶名称。

D.薛福成《筹洋刍议》最早采用“律师”一词,以后“律师”一词被普遍使用。

2.下列表述不能说明“讼师”在我们古代遭歧视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邓析这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事从事诉讼活动的人,为了获得报酬混淆是非,弄得郑国“是非无度”。

B.由于受儒家的影响,后世的统治者认为争讼只是为了为蝇头小利,毒化了人们的善良天性。

C.讼师的行业是一种“地下行业”,我国古代法律上严令禁止专业性的“讼师”的存在。

D.讼师的素质总体上不高,大多数讼师确实是兴风作浪,惟恐天下不乱的无赖。

很多人不顾事实、法律,一味翻云覆雨,颠倒黑白。

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律虽然规定可以让家人为妇女、老幼、现任或退休官员及士大夫代为出庭应诉,但不允许专业讼师代理应诉。

B.明清律虽规定严禁写“构讼之书”,但允许替人写真实反映事实的诉状,说明此时已经允许讼师公开存在。

C.古代民间不少讼师不能一概认定为“讼棍”,他们为了生活,“受人钱财,与人消灾”,帮助不少需要帮助的人。

D.讼师这个行业在我国古代的漫长时期都戴着恶名,到了近代才为其正名,成为一种正式的行业而存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

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

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

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

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

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宣帝即位,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

时遂年七十余,形貌短小,宣帝召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

“渤海废乱,朕甚忧之。

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遂对曰:

“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

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

”上闻遂对,甚说,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

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

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

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

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

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

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

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

“何为带牛佩犊!

”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

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数年,拜为水衡都尉,典上林禁苑,为宗庙取牲,官职亲近,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     坐:

因犯……罪。

B.不副所闻                      副:

符合。

C.开仓廪假贫民                  假:

借。

D.秋冬课收敛                    课:

征收赋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龚遂“能治”的一组是(   )

①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                   ②丞相、御史举遂可用

③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               ④渤海又多劫略相随

⑤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⑥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龚遂刚毅有节操。

曾多次劝谏行为不端的昌邑王刘贺,引述经义,陈说祸福,声泪俱下,即便刘贺即位当了皇帝,也没有停止劝谏。

B.龚遂才干胜于相貌。

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时,宣帝见他身材矮小,不免轻视,而龚遂的治乱奏对使宣帝改变了看法。

C.龚遂到渤海后发告公文命令各县官吏停止捕盗,不再追究偷盗抢劫者,教化百姓,不久盗贼平定,百姓富裕殷实,也不再有诉讼之事。

D.龚遂很受宣帝器重。

担任渤海太守不辱使命后,又被任命为水衡都尉,为皇帝掌管上林苑,为宗庙提供祭祀用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

(2)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②愁胡:

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

③绦(tāo):

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xuàn):

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④轩楹:

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8.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5分)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           !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

(2)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           。

(白居易《琵琶行》)

(3)元嘉草草,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期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大   兵 

       梁晓声

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

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

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

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

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

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

每个人都快冻僵了。

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

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做“大兵”。

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

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

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

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被冻死在路上。

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

  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清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

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

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

兵憨厚地笑笑说:

“大爷您戴着吧!

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

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

  她接受时对他说:

“谢谢。

  他说:

“不用谢。

这有什么可谢的?

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

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

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

  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

  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己心烦心慌……

  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

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

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

  再后来,天就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

是那个想出100元买下他棉袄的男人按着了打火机。

他接近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

车厢里又伸手不见五指了。

  他低声说:

“真的,你这兵就是经冻。

咱俩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鞋卖给我吧,200元!

200元啊!

  兵说:

“这不行。

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

他一再地央求。

说哪儿会冻掉你双脚呢!

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送给别人穿着戴着了,怎么我买你一双鞋你倒不肯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