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三中考语文 一模说明文模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5097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初三中考语文 一模说明文模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中初三中考语文 一模说明文模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中初三中考语文 一模说明文模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中初三中考语文 一模说明文模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中初三中考语文 一模说明文模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初三中考语文 一模说明文模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

《初中初三中考语文 一模说明文模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初三中考语文 一模说明文模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初三中考语文 一模说明文模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

【注】门楣:

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一般都是由粗重实木制成。

16.第④段甲、乙、丙三处的词语依次应为_____(3分)

A.独具特色高雅华丽独具匠心B.高雅华丽独具匠心独具特色

C.高雅华丽独具特色独具匠心D.独具特色独具匠心高雅华丽

17.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5分)

出现(兴起)时间

民居样式

居住人群

老式石库门

华人士绅、富商

二十世纪10年代以后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官僚、外商、买办、实业家、艺术家

近几十年来

居住小区

18.第③段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新式石库门建筑风格上更加西方化。

从文中看,新式石库门的“西方化”主要体现在:

(1)_________;

(2)_________;

(3)有些新式石库门会在门框两边使用西方古典壁柱的样式,作为装饰;

(4)_________。

(8分)

1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通常被认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

B.早期的石库门由前天井、厢房、客堂间、次间、后天井、附屋、厨房、杂屋等组成。

C.新式石库门与老式石库门相比,内部结构和外观上都有所变化。

D.花园洋房有宽阔的草坪、环绕的绿树,以大理石雕像或喷泉作为花园的中心。

20.石库门代表了上海民居的风情,在2010上海世博会上,上海馆的外观就把“石库门”作为主要元素。

请再写出一个外观上能体现地方风情的世博场馆,并作简要说明。

(3分)

例:

波兰馆外型表面布满镂空花纹的民俗图案,让人领略到波兰的民俗风情。

16.C(3分)

17.①十九世纪后期②新式石库门③大楼公寓式民居

④中外高级职员⑤花园洋房(每空1分)

18.作比较(2分)

(1)新式石库门外墙面多用清水青砖、红砖或青红砖混用,石灰勾缝,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

(2分)

(2)新式石库门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做门楣。

(4)新式石库门联排式的布局是西洋的建筑风格。

19.C(3分)

植物生长方向之谜

①植物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最奇妙的莫过于它的生长方向,比如从一粒小小的植物种子萌发开始,它就知道根应该往地下生长,而茎干则伸向天空。

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然而植物为什么会这样呢?

它是怎样懂得“上”和“下”的概念呢?

②科学家们首先想到的是重力,他们从物理学想到,地球的引力一定是影响植物生长方向的重要因素。

当时,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观察到,植物的芽和根在改变生长方向时,各部分细胞的生长速度不同,但这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

 

③到1926年,美国植物生理学家弗里茨·

温特,做了一个颇能说明问题的实验。

他使植物的胚芽鞘一面受光照,另一面对着无光的黑暗处;

结果胚芽鞘的生长发生了有趣的变化,渐渐地朝着有光的方向弯曲,后来温特从胚芽鞘中分离出一种化合物——植物生长素,它具有促使植物生长的功能。

胚牙鞘受到遮荫部分生长加快,受光部分则由于缺少生长素而生长较慢,结果导致弯曲。

于是温特认为,植物的茎或叶片的弯曲是由于生长素在组织内的不对称分布造成的。

当植物受到策略刺激时,植物组织下部的生长素含量会大大增加,于是就使植物的根朝下生长,而茎则朝上生长了。

④在这之后,很多科学家投入到这一研究领域。

他们发现,植物根总是朝着地心引力的方向生长,也许有一种被称为“平衡面”的策略感应物流向根细胞的底部,从而影响生长调节剂在细胞中的分布。

水平放置的根,其上面比下面生长快,致使根向下生长,可是这种“平衡面”究竟属于何物?

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⑤不久之前,美国植物学家迈克尔·

埃文斯以及他的同事,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

他们认为,无机钙对于植物的生长方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在植物的弯曲生长过程中,无论是根冠下侧部位还是芽的上侧部位,都存在着高含量的无机钙。

埃文斯解释说,因为根冠有着极为丰富的含淀粉体的细胞,而淀粉体就会把其内部的钙送到根冠下侧。

这时,如果用特殊的实验手段去阻止钙的移动,植物马上就会表现出不按正常的方式去生长。

那么,既然淀粉体内有许多无机钙,而无机钙又能在植物体内来去自如,除了重力之外,又是哪一种力量使无机钙如此方便地上下移动呢?

⑥最近,美国的研究人员斯坦利·

鲁在研究中发现,这是由于细胞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电荷不同,两端电荷的不一致引起细胞极化。

结果,为数众多被极化的细胞排列在一起,总电荷就强得足够吸引任何相反电荷的钙原子,驱使它们在体内移动。

于是斯坦利·

鲁提出,由于细胞的极性带动钙的移动,从而导致植物茎干总是向上生长,而根则朝地下生长。

⑦由谁控制植物生长方向的研究课题已日趋深入,这种神奇的力量取决于什么,是植物生长素还是无机钙,是细胞的极性还是数者兼有之?

目前依然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探索。

16.第①段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1)

(2)(6分)

17.阅读第③④两段,完成下列两题:

(1)第③段加点词“渐渐地”不能省略的原因是(3分)

(2)第④段不能删去的理由是(3分)

18.下列对弗里茨·

温特所做实验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胚芽鞘受到光的照射,就使植物朝着光的方向弯曲,植物的茎就向上长了。

B.胚牙鞘受到遮荫部分生长加快,就使植物的根部生长加快,就朝下长了。

C.植物的生长素在组织内分布不对称,促使根部的生长素加大,就产生了根部朝下长茎朝上长的现象。

D.除了达尔文的发现,弗里茨·

温特所做实验完全解释了植物生长方向原因。

19.下列对“植物生长方向之谜”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达尔文发现了植物各部分细胞生长速度不同影响了根茎的生长方向。

B.弗里茨·

温特做实验找到了植物生长素的含量影响了根茎的生长方向。

C.迈克尔·

埃文斯发现植物体根冠的含淀粉细胞影响了根茎的生长方向。

D.斯坦利·

鲁在研究中发现细胞的极性带动钙决定了根茎的生长方向。

20.上文使用了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进行说明,请分析使用这两种顺序的作用(4分)

答:

(1)

(2)

二、

(一)16、设问

(1)引起阅读兴趣

(2)引出下文对植物生长之谜的揭秘17、

(1)这个词强调了胚芽鞘朝有光的方向弯曲生长的速度缓慢,删掉就不能准确表达。

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意到即可)

(2)从内容上看,介绍了科学家们在温特实验的基础上发现了“平衡面”;

从结构上看,引出下文介绍迈克尔·

埃文斯研究的结果(如果能说到时间顺序,给1分)18、C19、D20、

(1)用时间顺序让读者清晰地了解研究植物生长方向之谜的过程(用时间顺序是为了说明人们对揭示植物生长方向之谜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

(2)让读者了解研究植物生长方向之谜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进行的(意到即可)

中国馆:

一抹飞红耀浦江

①蓝色的天空,流淌的江水,灰色典雅的外滩建筑群,飞贯两岸的卢浦大桥——在这动与静、蓝与灰的“上海之夏”布景中,披上红装的2010世博中国国家馆,斗拱巍峨,华美大气,悬立于天地间,瞬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②中国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蕴含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

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

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③中国馆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的演绎,它的建筑语言简练而直率。

直线条构成了平衡与稳重,四柱之中的空间感增加了通透。

挑空33米形成的巨大空间,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感和公共性、,与广场的联接又增强了它的。

层层叠加、向上展开的倒金字塔型有一种振翅飞翔、御风而上的动感,使这个建筑具有很强的标志性和不同凡响的外观,并予人超时空的想象。

它的立面很丰富,是多层次的,为光与影的变化、人与大自然的对话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④在外观上,中国馆通体披一层鲜亮的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广阔的园区里非常醒目。

远远望去,它有一种坚固而空灵的雕塑感。

一些国外专家认为,中国馆外墙的“中国红”,不仅表现出中国人对色彩同样有着科学理性的分析和诠释,而且让世人从中了解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即中国人想以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心中的红”,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而这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的。

⑤中国馆自身就是一件“世博展品”,最能直接真实地展示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

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如约而至,让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

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

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

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

许多人打趣说:

身披“红衣”的中国馆,包裹着的是“绿色肌体”。

16.第③段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应是:

()(3分)

A.开放性开创性平民化B.平民化开放性开创性

C.开创性开放性平民化D.开创性平民化开放性

17.从全文看,下列关于世博会内容介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国家馆悬立于外滩建筑群与杨浦大桥之间。

B.中国国家馆造型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气质。

C.中国国家馆外墙颜色“中国红”,是科学和文化的完美结合。

D.中国国家馆最真实展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18.第⑤段“中国馆自身就是一件‘世博展品’”,从全文看,作为展品,其特点具体体现在:

(1)中国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6分)

(2)。

(3)。

(4)。

19.第⑤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馆

的特点。

20.2010年5月世博会就要在上海举行了。

请按照文章介绍的世博会主题和内容介绍,拟一条广告语,并就你的广告创意进行说明。

(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1分)

  16.(3)C17.(3分)A18.(6分,各2分)②中国馆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开创性的演绎,建筑语言简练而直率 

③中国馆通体披一层鲜亮的红色,予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坚固而空灵的雕塑感。

④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

  19.(1分)举例子(2分)使用的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

  20.(6分,各3分)(广告语主题明确、语言明确;

理由阐述能有效运用文本内容)

  如,①激情世博展风采,你我参与更精彩(理由:

上海世博会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做世博志愿者,自愿无偿地开展文明宣传。

展示"

风采"

,赢得"

精彩"

  ②成功的过去,和谐的现在,美好的未来!

(理由:

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③美好的城市,魅力的上海,美好的生活!

中国馆自身就是一件"

世博展品"

最能直接真实地展示上海世博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的主题)

  ④世博魅力无限,上海精彩有约(理由:

世博会中国馆建筑斗拱巍峨,层叠出挑,引入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既环保又节能。

展现了建筑的魅力和建设者的精彩。

  ⑤城市合作发展供赢(理由:

和世博会"

理解、沟通、欢聚、合作"

的理念一致,体现了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从达摩克利斯剑到新景观

①地震堰塞湖形成后,必然要经历湖水漫坝、溃坝成洪的过程,这种危险就像高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①,成为震后次生灾害关注的焦点。

12后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堰塞湖进行抢险除危,但人们能做的主要就是用爆破或者人工开挖的方式,降低坝体高度或拓宽泄水口,在湖水漫坝前尽量减少蓄水量,以期降低泄洪时的水头高度,减小洪水对下游的影响范围。

而一旦湖水漫坝下泄,这时坝体的溃决程度就非人力所能控制。

②其实,人们对地震堰塞湖并不陌生,历史上大地震留下的不少堰塞湖,已成为观光胜

地。

③据《国语》裁:

“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据研究,很可能是这场地震诱发的山崩,堵塞了陕西翠华山的太乙河,形成了秦岭唯一的高山湖泊——天池。

以翠华山地震堰塞湖为主体景观,人们已经建立了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并以此为基础,正在为申报、建立范围更大的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而努力。

④1856年(清咸丰六年)6月10日,渝鄂交界一带发生了6.25级地震,在今重庆黔江县境内引发了山崩,使4500万立方米的崩滑体向西推移了约2公里,以近100米的落差崩落下滑,“筑”成了长1170米、高50-70米的天然大坝,阻塞河流,形成了面积2.87平方公里、最大水深60余米的地震堰塞湖——小南海。

那里现已建成了重庆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

⑤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发生的7.5级地震,因山崩堵江,由上往下,在岷江干流上形成银瓶崖、大桥、叠漠三处巨大的天然堤坝,堵断岷江。

银瓶崖以上形成了长13公里、宽约2公里的大海子堰塞湖。

大海子的水又先后越坝注入大桥、叠溪两个堰塞湖,由于叠溪堰塞湖堤坝最高,又使湖水“倒灌”于大桥、大海子堰塞湖,使三湖连成一片。

地震后第45天,叠溪堰塞湖突然崩溃,酿成巨大洪灾。

目前银瓶崖、大桥两个堰塞湖仍残留分别被称为大、小海子,成为大九寨环形旅游线上的重要景观。

另外,叠溪大地震沿松平沟、鱼几寨沟、水磨沟等多条岷江支流,还形成了更多的串珠状地震堰塞湖。

依托这些堰塞湖群等地震遗迹,已建立了省级风景名胜区。

⑥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只是堰塞湖的一种类型。

不同的地质作用还形成了五光十色的多种堰塞湖,其中很多都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自然景观地。

⑦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流也会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如黑龙江五大连池。

山谷里的冰川向下运动时,冰舌前端消融区的位置受气候影响会不断变化,而形成冰碛堰塞湖。

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湖、天山的天池都属于这种类型。

⑧九寨沟那些五彩斑斓的湖泊的形成,除了冰碛堰塞、崩塌滑坡堰塞等作用的影响外,最重要的是受到钙华沉积作用的控制。

其河床因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形成很多瀑布跌水,这些地方的水流流速很快,导致水体表面张力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更易(A.溢出B出C.流出D。

泻出),钙华更易沉淀,因此瀑布顶端的钙华沉积更快,从而形成阻水的天然堤坝,形成喀斯特堰塞湖。

⑨5·

12四川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数量多,分布广泛。

目前灾后重建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可能作为未来景观的地震堰塞湖,也正在开始规划,可望成为重点保护与开发的对象。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9附刊,有删改

【注释】①达摩克利斯剑:

源自古希腊传说,迪奥尼修斯国王请他的大臣达摩克秘斯赴宴,命其坐在用一根马鬃悬挂的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下。

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16.作者用“达摩克利斯剑”比喻地震堰塞湖,是因为。

17。

在第⑧段横线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上(2分)

水中的二氧化碳更易(A.溢出B.逸出C.流出D.泻出),钙华更易沉淀。

18.细读第③-⑤段,完成下列题目

(1)第③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2)第③-⑤段文字采用顺序,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意在说明。

19.结合上文内容,请你以列图表的方式介绍堰塞湖的类型及其形成。

类型

形成原因

(1)

(2)

熔岩堰塞湖

(3)

(4)

山谷里的冰川向下运动时,冰舌前端消融区的位置受气候影响不断变化所形成。

(5)

(6)

20.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3分)

A.秦岭天池有可能是地震诱发的山崩,堵塞了陕西翠华山的太乙河而成。

B.清成丰六年发生的6.25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区现已建成重庆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

C.黑龙江五大连池的形成原因除地震之外,主要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流堵塞江河所致。

D.九寨沟那些五彩斑斓的湖泊的形成,最重要的是受到钙华沉积作用的控制。

16、地震堰塞湖形成后,必然要经历湖水漫坝、溃坝成洪的过程,这种过程令人担忧。

或:

地震堰塞湖的控制难度极大,如果不能在湖水漫坝前尽量减少蓄水量,就会给下游地区造成重大灾害。

一旦湖水漫坝下泄,坝体的溃决程度就决定于自然因素,人力将无法挽回。

  17.B(2分)18.

(1)引文的省略。

(2分)

(2)时间(2分)举例子(2分)历史上大地震留下的不少堰塞湖,已成为观光胜地。

  19.

(1)地震堰塞湖(1分)

(2)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形成(1分)(3)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流堵塞江河而形成(1分)(4)冰碛堰塞湖(1分)(5)喀斯特堰塞湖(1分)(6)受到钙华沉积作用的控制而形成。

钙华沉积,形成阻水的天然堤坝(1分)

  20.C(3分)

不要只拿“气候变暖”说事

进入21世纪以来,还没有哪个话题像“气候变暖”这样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临近,全球“气候变暖派”和“反气候变暖派”的争论更趋激烈。

2006年加拿大有61位科学家写了一封公开信,强调“全球气候变化是一门科学,无疑比过去涉及的学科都要更为复杂”,可能还要研究很多年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

他们在信中写道:

“没有任何气候变暖的担忧是被证实。

关于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争论的另一个焦点。

地理学教授塔波认为,“海洋水汽蒸发才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它百倍于工业化造成的后果,“但气候观测模式只看到二氧化碳排放,却没有观察水汽蒸发”。

另外一个争论焦点是:

气候变暖是真的,当地球气温平均上升2℃,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最经常被引用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坦的描述,“气候变化……将会使人类经历最重要和最大的市场失败”。

沙漠化、水灾、热浪、飓风、数百万“气候移民”等,将使人类陷入一场全球化的悲剧之中。

地理学家维雷特却认为,“这是一种灾难歇斯底里。

绝非所有自然变化都会导向灾难……”在人类历史上,大约从10至13世纪,气候曾经变暖,人们于是向北发展,开垦了大量新的农田,从欧洲到亚洲,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并没有造成任何灾难性后果。

水位上升确实会淹没四分之一的荷兰,但“海水将是逐渐上升的”。

总之,在“反气候变暖派”的科学家看来,气候变暖将是有利有弊,并非绝对灾难性的。

法国著名地球化学专家阿莱格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全球气候没有进行充分的全球性讨论,一种“学术舆论独裁”阻止了对科学事实的探讨。

他说,美国一家气候杂志对气候专家作调查,多达50%的专家认为“人类活动并非气候变化的原因”,仅25%支持这一论点。

阿莱格认为,不懂科学的环保人士垄断了这一科学讨论,过度关注“气候变暖”这样一个“话题”实际上掩盖了人类真正面临的更为严重的危机,如饥饿、水资源匮乏、贫穷、文盲、疾病威胁等。

阿莱格还质问道:

“哥本哈根为了解决人类一个世纪以后气温上升2℃的问题,邀来了65个国家的元首,而不久前在罗马讨论全球儿童饥饿(每天有11000名儿童死于饥饿)问题,却不见任何主要国家的元首露面;

同在不久前,在土耳其商议全球水资源问题,也不见任何主要国家的元首?

16.第4段的空格里应填入的关联词是(3分)

A.不但而且B.如果那么C.因为所以D.虽然但

17.从第2段、第3段和第4段中分别提炼出“反气候变暖派”的三个主要观点。

(1)

(2)(3)

18.第5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

19.本文题目“不要只拿‘气候变暖’说事”的言外之意是(3分)

A.“气候变暖”所引起的担忧都是无法被证实的。

B.“气候变暖”将使人陷入全球化的悲剧之中。

C.“气候变暖”的讨论“学术舆论独裁”垄断。

D.“气候变暖”掩盖了人类真正面临的严重危机。

20.全球平均每天有11000多名贫困儿童死于饥饿,几乎每秒钟就有一名儿童饿死。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从2003年开始在全世界举办“行走天地间”活动,呼吁公众关注贫困儿童食物短缺问题,至今已举办了七届,至少已经拯救了100万儿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