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49079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14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docx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docx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

重庆赛德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牟方利整理09.3

高考作文临考计策

技一:

宿构+合情合理的改装

此术适合胸无点墨之学子,只要改装形似,即可跻身优秀作文行列,可谓兵贵神速之法。

先于心中默记一篇美文,其行文结构要放之四海而皆准,看好作文要求,紧扣题目、话题、材料,用旧瓶装新酒。

此术可经过反复训练,最终定能修成正果。

技二:

熟背几则万能材料,以一当十。

此术简便易行,往往几周训练即见效果。

所背之材料,必须文质兼美,有大家风度,让阅卷者眼前一亮甚至为之心动,即可达到目的。

如下面这则材料:

青山绿水,衣袂翩翩,是那诗酒为伴的李太白吗?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杯酒之间,便留下满纸华章。

在朝为官,却不谙官场的黑暗。

即便郁郁不得志,犹令高力士磨墨脱靴。

不羁的诗仙,怎能忍受朝堂上的倾轧与黑暗?

倒骑青牛,寄情山水,清风为伴,明月为友,找到自己的位置,诗仙才成为真正的诗仙。

若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可改装如下:

古之骚人墨客,无不面对着心灵的选择,从而成就旷世美名。

青山绿水,衣袂翩翩,是那诗酒为伴的李太白吗?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杯酒之间,便留下满纸华章。

在朝为官,却不谙官场的黑暗。

即便郁郁不得志,犹令高力士磨墨脱靴。

不羁的诗仙,怎能忍受朝堂上的倾轧与黑暗?

倒骑青牛,寄情山水,清风为伴,明月为友,经历心灵的抉择,找到自己的位置,诗仙才成为真正的诗仙。

从对比中可发现,开头结尾略有变动,死扣话题即可。

阅卷者即使博学,也不可能阅尽天下美文,因而观之惊叹,大笔一挥,画为高分。

呜呼,是可忍孰不可忍!

技三:

采用大量修辞,大事词藻,求语言之优美绝伦,愚人耳目,且不管腹内草莽。

此术颇合快速阅卷,往往能得高分,现出示几例,以飨读者。

例一,用排比取悦阅卷者。

如:

没有风吹雨打,小草怎会品尝快乐的滋味;没有霜雪冰寒,梅花定难体会傲视冰雪的愉悦;没有悬崖断路,江水哪能激荡一泻千里的豪歌。

没有痛苦的快乐是浅薄的,生命原本需要鞭子的抽打,厄运的叮咬。

例二,以引用博取高分。

如:

你是谁?

可是“嫁与东风不用媒”的潇湘妃子,或是仰望青云的蘅芜君?

可是一叶扁舟寄余生的东坡,或是瘦比黄花的易安?

是云一样投影在波心的志摩?

是夏末黄昏里摊开莲的掌心的余光中?

抑或你谁都不是,谁都不必学,天地间夏日冬雪里独一无二的你。

其他修辞如比喻、反问、对偶等。

如果是考生本人独创,另当别论,可惜大多是剽窃来的拼盘,可悲可叹。

技四:

写好开头结尾,趁阅卷之虚而入,取得不错分数。

这些开头,盛装威步,俨然大家手笔,仿佛文采飞扬,阅卷老师岂能判为低等?

且看下列开头:

1.有一种舞台叫作人生,有一种剧情叫作感动。

(“感动”为话题)

2.有一种舞台叫作人生,有一种剧情叫作抉择。

(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

3.有一种人生叫作伟大,有一种肩膀叫作巍峨。

(以“肩膀”为题)

上述三例,可以管窥投机开头。

此外开头术多种多样,如题记式、诗歌式、数字式,不一而足。

学生各有专长,根据实际要求灵活采用,实效性强。

技五:

牢记一部作品,牢记一个人物,牢记一个事件,根据要求作适当改装。

如无论什么作文,我都可以写“海子”。

写“转折”,我可以说海子的死是他生命的一个转折;写“肩膀”,我可以说海子的肩膀是世界上最诗意的肩膀;写“我想握住你的手”,可以说我想握住海子的手,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以“读”为题,那更好写了,读海子,读海子的诗,读海子的人生,读海子的灵魂,读海子的哲学,读海子的痛苦。

凡此种种,以不变应万变,高考作文,你奈我何!

技六:

作文新八股。

此计最适合无话可说的考生。

第一段,背一段题记,接下来点题扣题,举一个例子,再举一个反例,再比喻论证,再说一个历史人物,再引用背过的一段话,最好抄两句诗歌,字数还不够,再加一个排比段,加一个现实材料段,最后再点题扣题,用一句诗结束文章,保证意味隽永,余味悠长。

技七:

采用小标题式,将文章分成三到五块,眉目清晰,层次明朗。

每一部分结合题目要求,写一个人物,先点题,再叙述人物事迹,语言要优美,最好是背上一段,最后评论、点题扣题。

技八:

改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胡编乱造,以求取创新美名得高分。

如屈原投江、荆轲刺秦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朱丽叶、和伟人对话,等等等等。

技九:

假文言假戏剧假诗歌让人耳目一新。

技十:

全文用比喻式展开,双线索,容易让人觉得高深莫测。

策略多多,难以卒述,有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段落也作了明确要求,不能少于八段,段少了阅卷难受,段多了太零碎,所以人为切割,讲究形式上的美感,同们可以好好揣几招,然后看熟下面一些资料,可以让自己的作文立于不败之地.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

一.孔子

优秀的作文离不开好的素材的支撑,占有大量新鲜而独特的作文素材,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素材以表达我们的意图,是作文素材收集运用的最终目的。

有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人物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一)人物事略

尽善尽美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

《论语·述而》: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

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

“《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安贫乐道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

孔子也曾说: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君子固穷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陈国大夫)家,居住了三年。

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

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

“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说: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

”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

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

“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

”喻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苛政猛于虎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

妇女回答说:

“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

”孔子让子路问道:

“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

”妇人回答道:

“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

”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

“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待价而沽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

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

孔子大声叹道:

“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意为:

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

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二)名家点评

孟子(战国):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

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司马迁(汉):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唐玄宗(唐):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槛奠,当与梦时同。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朱嘉(明):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顾炎武(明、清):

道统三王大,功超二帝优。

斯文垂彖系,吾志在春秋。

车服先公志,威仪弟子修。

宅闻丝竹响,壁有简编留。

俎豆传千叶,章逢被九州。

独全兵火代,不藉庙堂谋。

老侩当庭发,清洙绕墓流。

一来瞻阙里,如得与从游。

《谒夫子庙》

钱穆(现):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三)素材运用

话题1: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材料加工: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

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

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

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

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

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节选)

话题2:

挫折

材料加工:

孔子一生不得志。

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

“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

孔子说: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

“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

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话题3:

理解

材料加工:

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

也有人替孔子打圆场,说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认为,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

在西方,耶稣骂夏娃,亚里士多德骂女人,尼采骂女人,非常严厉,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中国的男性思想家。

就是休谟、黑格尔,对女性的歧视也很厉害。

当然,无论东西方人士,对女性的歧视、蔑视、轻视,都是错误的。

儒学、儒家中有对女性不尊重的表现,是需要批评的,但我们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与检讨。

我们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

百多年来对于儒学的批判,有许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浅层次或直线性的,以致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多数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殇”的方式来对待儒学。

我们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和理性批判的方法来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话题4:

选择

材料加工:

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

无独有偶。

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

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

寡妇在窗下哀求道:

“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

”鲁人说:

“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

你现在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

”妇人说:

“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

”鲁人说:

“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

”孔子说:

“善哉!

要学习柳下惠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人的行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选择是对的,鲁人的选择也是对的。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魁力》节选)

话题5:

幽默

材料加工:

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

“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

”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

孔子笑着说:

“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

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

是啊!

”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

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

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

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

(《亲切随和的“大成至圣”》节选)

话题6:

源泉

材料加工:

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

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

不是吗?

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

我想:

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

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

是的,绝对是伟大的。

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

有人说:

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

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

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

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

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

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

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

(《驻足孔子墓前》节选)

话题7:

诚信

材料加工:

诚信是治政之道。

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

孔子讲:

“民无信不立。

”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去掉粮食。

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

(《论诚实守信》节选)

话题8:

寻觅

材料加工:

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了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过书坑过儒的。

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了。

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子,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

接待我的济宁市的朋友说:

哈,你终于来了!

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

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武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惟有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论诚实守信》节选)

(四)成品展示(2004年高考福建满分作文)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

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

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

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中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

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

颜回去世,孔子赞口:

“圣哉,回也。

”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

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

身处乱世,他默对现实,独善其身。

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

“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

“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亦是。

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

或而谓之游,可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

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

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己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

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

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孕含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为其在教育上的贡献。

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

孔子身体力行于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

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

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

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

孔子是个文化人。

他回望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

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

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

子在川上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

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

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人,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步人文庙,孔子静默。

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

“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扎根于每个国人的心中。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二.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今城关镇东城路)人。

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

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

(一)人物事略

濠梁之辩庄子和惠子一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

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鱼游得多么悠闲白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

惠子说: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说: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说: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庄子说:

请循其本。

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嚎上也(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

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己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壕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秋水》

鸱得腐鼠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他。

有人对惠子说:

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庄子去看他,对他说: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

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口:

‘吓!

’今子欲以子之魏国而吓我邪(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

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

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鸱鹰抬头看着鹓雏,发田一声怒吼:

‘哧!

’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国来怒吼我吗?

材与非材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

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

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

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

童仆问主人: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

杀不能鸣者。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今主人之鹅,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道: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庄周梦蝶庄子为了说明物化的道理,讲了一个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庄子说这就叫物化。

简单的一个故事,既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

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

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鼓盆而歌庄子回到家不到一年,妻子就病死了。

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

惠子责问道: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

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

庄子说:

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

然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不是这意思。

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

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

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他主张人生在世,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乐观豁达。

庄子陪葬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l打算用很多东西作为陪葬。

庄子说: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

弟子说:

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说:

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二)名家点评

司马迁(汉):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白居易(唐):

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

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

(《读(庄子))

王安石(宋):

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

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

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

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

(《题蒙城清燕堂》)

徐渭(明):

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

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

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

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

(《读(庄子))

金圣叹(清):

认定为“天下奇书。

郭沫若:

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

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鲁迅:

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胡文英:

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

心肠热,故感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

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庄子独见》)

二、素材运用

话题1:

自我认识和他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视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

这个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肯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人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

是的,所有人都希望如此。

然而,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

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节选)

话题2:

换一种角度

材料加工:

其实,庄子错了,他忽略了鱼的处境,既然是泉己干涸,鱼相处于陆,那么它们只能靠相濡以沫了,又如何能够各自游走到大江大湖呢?

而即使有那样一种万一的可能,在经历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艰辛后,哪尾鱼还能够摇摇头,甩甩尾地将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情境忘却?

“相忘于江湖”,又岂是一句话那样简单?

所以更多的人们仅记住了庄子蕴意相濡以沫中相互依靠、相互偶依的内涵,而宁愿忘却那句相忘于江湖。

忽然了悟,世间美丽的词其实很多,但是它们表现的不是表面的形式,就是飘忽的意境,而形式与意境却是最容易风吹云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