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系统炎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4935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0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Word文件下载.docx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性生殖系统炎症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Word文件下载.docx

阴道分泌物悬滴法找滴虫(+)。

(四)治疗:

1.全身用药:

甲硝唑片0.2,Tid7天(哺乳期及孕妇禁用);

替硝唑0.5/片,2g,QD;

奥硝唑0.25/片,0.5,Bid;

麦眯诺0.2/片,0.2,Tid(哺乳期及孕妇可用)。

冲洗(或抹洗)+上药。

①冲洗剂:

1%乳酸;

0.5%醋酸。

②栓剂:

复方灭滴灵栓;

麦眯诺片。

3.治疗中注意事项:

①连续治疗三个月;

②男女双方治疗;

③治疗期间用具、内裤要消毒。

④三个月月经后复查滴虫为阴性为治愈。

二、念珠菌性阴道炎

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是一种真菌性阴道炎。

1.特点:

①适宜于酸性环境繁殖,有念珠菌感染的阴道PH在4.0-4.7,通常<

4.5;

②念珠菌不耐高温,但对干燥、紫外线及化学药物的抵抗力较强。

2.高危人群:

白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

①孕妇;

②糖尿病;

③大剂量雌激素治疗;

④长期应用抗生素。

(二)传播途径:

同滴虫性阴道炎。

口腔、肠道、阴道粘膜均有此菌→条件适宜→发病。

三部位的念珠菌可相互传染。

(三)临床表现:

灰白色,粘稠或豆渣样,混合感染则呈脓性;

80%患者外阴奇痒或灼痛;

尿频、尿痛、性交痛;

阴道壁下2/3粘膜覆盖一层白膜,擦除后露出红肿粘膜面,或浅溃疡;

阴道分泌物涂片可见白色念珠菌芽孢及假菌丝。

去病因及局部治疗为主。

1.去病因:

积极治疗糖尿病;

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

衣裤用具煮沸消毒。

2.局部治疗:

冲洗(或坐浴)+上药。

2-4%碳酸氢纳,1‰新洁而灭。

②涂剂:

1%龙胆紫(涂阴道壁)。

③栓剂:

制霉菌素栓

孕妇早期禁用克霉唑栓

       咪康唑栓(达克宁栓)

       凯妮酊栓(0.5,三日一次)

3.全身用药:

制霉菌素片(25万u×

10天)

孕早期禁用斯皮仁诺(0.2,Bid×

1)

      氟康唑片(150mg,QD×

2)

      麦咪诺片(0.2,Tid×

7)

三、老年性阴道炎

卵巢功能↓→EH水平↓→阴道上皮C内糖元↓→阴道PH值↑→阴道局部抗菌力↓→炎症。

易发人群:

绝经后;

双卵巢切除术后;

卵巢功能早衰;

盆腔放疗后;

长期闭经;

哺乳期等。

(二)临床表现:

色黄、水样或血样脓性;

灼热或尿痛、坠胀感;

3.妇查:

阴道粘膜菲薄、充血、有散在出血点或浅表溃疡。

(三)治疗:

原则:

增加阴道粘膜的抗菌能力。

1.增加阴道酸度:

洗剂—1%乳酸;

栓剂—复方灭滴灵栓;

复方氯霉素栓:

复方沙棘籽油栓。

2.增加阴道抵抗力:

炎症轻者:

雌激素软膏阴道壁涂擦;

炎症反复发作者:

配合全身用药。

尼尔雌醇片、利维爱、倍美力、妇复春等(乳腺Ca、内膜Ca者禁用雌激素)。

四、细菌性阴道病

细菌性阴道病称“嗜血杆菌阴道炎”,“加德纳尔菌阴道炎”、“非特异性阴道炎”。

其特点:

①阴道内有大量不同的细菌;

②临床及病理特征无炎症改变,并非阴道炎。

阴道内的细菌生态平衡失调(菌群失调)→阴道乳酸杆菌样菌↓→细菌繁殖↑(主要为厌氧菌,如加德纳尔菌,为正常人的100-1000倍)。

1.无临床表现:

占10-40%。

2.有临床表现:

①白带↑:

灰白色、稀、有臭味、PH>

②外阴痒:

痒或烧灼感;

③妇查:

阴道粘膜无炎症表现;

④胺臭味试验(+):

白带+10%氢氧化钾→臭味→(+)

⑤线索细胞>

20%:

阴道脱落上皮细胞,于细胞边缘贴附大量颗状物,细胞边缘不清。

(即为加德钠尔菌)。

(三)诊断:

4条中3条为阳性。

1.均质、稀薄的阴道分泌物;

2.阴道PH值>4.5(多为5-5.5);

3.胺臭味试验阳性;

4.线索细胞>20%。

甲硝唑0.4,2-3次/日×

7。

2g单次或24-48h再一次。

克林霉素,0.3g,2次/日×

2.局部上药:

甲硝唑0.4,QD×

2%克林霉素软膏,QD×

1%乳酸液+0.5%醋酸,坐浴,冲洗。

五、婴幼儿阴道炎

1.生殖器发育差、EH缺乏→抗力↓

2.病原体:

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滴虫、念珠菌。

3.途径:

日常用具(母婴感染);

卫生习惯不良;

外阴损伤(寄生虫→抓);

异物感染。

(二)表现:

脓性;

2.外阴痒;

3.尿分道排出(小阴唇粘连)

4.局部粘膜充血、水肿。

1.外阴清洁、干燥;

2.抗生素:

吸管滴入阴道口;

3.对因处理:

①蛲虫→驱虫治疗;

②阴唇粘连→分离粘连带;

③阴道异物→取出异物。

第三节宫颈炎

宫颈炎是指子宫颈外口至内口宫颈粘膜及粘膜下组织发炎。

分急、慢性两种。

一、急性宫颈炎

1.病原体:

多见于化脓性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淋病双球菌、沙眼依原体等。

2.诱因:

产褥感染;

感染性流产;

急性阴道炎;

宫颈损伤(分娩、手术);

药物刺激。

粘液脓性;

分泌物刺激所致;

3.尿频、急,腰骶及盆部坠胀不适;

宫颈充血、水肿、糜烂、触血、脓性分泌物自宫颈管流出。

对因治疗。

1.淋病双球菌:

及时、足量、规范、彻底,同时治疗性伴侣。

大剂量、单次给药。

如头孢类(头孢曲松钠)氧氟沙星、大观霉素,同时治疗依原体感染,如四环素、红霉素及喹诺酮类药物。

2.沙眼依原体:

四环素、红霉素及喹诺酮类。

如环丙沙星、阿奇霉素。

3.化脓性细菌:

有条件先做药敏实验→选用抗生素或用广谱抗生素。

4.局部:

抗生素栓剂,喷剂。

(不宜用物理疗法,防炎症扩散)。

二、慢性宫颈炎

慢性宫颈炎多由急性宫颈炎因治疗不彻底转化而成。

与宫颈癌有关,应积极治疗。

(一)病理分类:

具有五类病理表现。

1.子宫颈糜烂:

宫颈分泌物↑(碱性)→鳞状上皮脱落→颈管内柱状上皮向外伸展覆盖脱落面→柱状上皮下层的毛细血管显露→宫颈呈鲜红色→称“糜烂”。

糜烂分三型:

(1)单纯型:

糜烂面为单层柱状上皮覆盖→表面平坦,鲜红色。

(2)颗粒型:

腺上皮过度增生并有间质增生→糜烂面凹凸不平,呈颗粒状。

(3)乳头型:

腺上皮及间质细胞增生显著,糜烂面呈乳头状凸起。

2.宫颈息肉:

宫颈管局部粘膜过度增生呈→“舌”状,单个或多个,蒂细长,鲜红。

质软而脆,易出血。

3.宫颈腺体囊肿:

又叫“纳氏囊肿”,宫颈糜烂愈合过程中,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腺管堵塞→腺体分泌物引流不畅→腺液潴留形成囊肿。

4.宫颈肥大:

慢性炎症→宫颈组织反复充血、水肿,腺体及间质增生→宫颈不同程度肥大。

5.宫颈管炎:

又叫宫颈粘膜炎,为宫颈管局部的粘膜、粘膜下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侵润、结蒂组织增生→管内脓性分泌物,管内增生粘膜向外口突出,宫颈口充血、发红,宫颈肥大、稍硬,宫颈表面光滑。

1.白带↑:

主症,乳白粘液、脓性、血性。

2.全身症状:

腰酸胀、下肢乏力,经期及性交后加剧。

糜烂最常见,分三类:

(1)轻度:

糜烂面积占宫颈面积<

1/3;

(2)中度:

糜烂面积占宫颈面积1/3--2/3;

(3)重度:

糜烂面积占宫颈面积>

2/3。

积极治疗宫颈炎是防宫颈癌的重要手段。

1.宫颈糜烂:

局部治疗为主。

(1)药物治疗:

轻度,单纯型。

抗生素栓剂,如复方氯霉素栓。

干扰素栓剂,如奥平栓,安达芬栓。

全身用抗生素,用于宫颈管炎。

(2)物理疗法:

糜烂面积大,程度深。

方法:

电烙电熨、冷冻、红外线、激光。

注意事项:

A每月检查一次;

B三月内禁性交,坐浴及冲洗阴道;

C术后7-10天阴道出血多,用明胶海绵填塞。

(3)手术治疗:

宫颈锥形切除术,送活检。

电圈切除术(Leep术)

2.宫颈腺囊肿:

(1)电灼器头刺破→入囊腔破坏腺体;

(2)激光术。

3.宫颈息肉:

(1)息肉摘除+电灼送活检。

(2)激光术

第四节盆腔炎

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炎。

可为一处或多处同时发病,据病程及临床表现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一、急性盆腔炎

以下生殖道内源性菌群的病原体为主。

(1)需氧菌:

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淋球菌等;

(2)厌氧菌:

脆弱类杆菌、消化链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等。

(1)产后、流产后、经期感染;

(2)宫内手术操作感染(人流、上环术、通水);

(3)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4)感染性传播疾病。

(二)病理:

1.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

(1)输卵管与周围组织粘连:

病原体经淋巴系统→宫旁组织、输卵管浆膜→输卵管周围炎;

(2)输卵管管腔粘连阻塞:

病原体沿生殖器粘膜上行→输卵管粘膜炎→内膜坏死脱落→粘连阻塞;

(3)输卵管充血、增粗、扭曲:

炎症向肌层及浆膜层浸润所致;

(4)输卵管积脓:

输卵管粘膜粘连→管腔及伞端闭锁→脓液积聚于管腔内→输卵管积脓;

(5)输卵管卵巢炎:

输卵管炎→卵巢炎;

(6)输卵管卵巢脓肿:

输卵管积脓和卵巢穿通。

2.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胎盘剥离面

病原体经宫颈裂伤→经血循、淋巴管→盆腔结缔组织充血、水肿→增厚、边界不清→盆腔腹膜外脓肿。

3.急性盆腔膜炎:

炎症蔓延至盆腔腹膜→腹膜充血、水肿、炎性纤维素渗出→盆腔胀器粘连→脓肿形成(散在小脓肿或盆腔脓肿)。

4.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1)病原体毒性强+数量多+机体抗力↓→感染性休克→死亡(败血症);

(2)病原体毒性强+抗力↓→全身多处炎症病灶或脓肿(脓毒血症)。

据病情轻重和病变部位不同而异。

1.全身症状:

寒战、高热、心率快、头痛;

腹胀、肛门坠胀。

2.腹部检查:

肌张力增大、下腹压痛、反跳痛。

阴道充血、脓性分泌物;

宫颈抬举痛;

子宫一侧有包快、触痛;

或子宫后方包快、波动感。

4.辅助检查:

(1)化验室:

血、尿常规(血WBC↑、尤中性↑);

宫颈管或后穹隆穿刺取液培养及药敏实验。

(2)B超检查:

疑有盆腔包块者。

1.一般治疗:

(1)半坐卧位休息;

(2)加强营养,多饮水;

(3)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

(4)避免局部刺激(妇查、性交)。

2.抗生素的应用:

未获药敏试验结果前,以联合用药为主。

(1)抗生素的抗药谱:

A.青霉素类:

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作用强(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

对革兰阴性球菌及杆菌有抗菌作用,但易产生耐药性。

B.头孢菌素类:

第一代头孢---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强,对革兰阴性杆菌有作用,革兰阴性对本代头孢类较易耐药;

第二代头孢类--抗酶性能强、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增强,但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稍低于一代;

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谱及抗酶性能均优于第二代。

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第二代更强,部分第三代头孢类对厌氧菌有效,但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似第一代或稍弱;

C.氨基糖苷类:

抗菌谱为革兰阴性杆菌;

D.大环内酯类:

敏感细菌有革兰阳性球菌及支原体、衣原体;

E.四环素类:

主要作用于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感染;

F.硝咪唑类:

用于厌氧菌;

G.其他:

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等。

(2)急性盆腔炎常用抗生素配伍方案:

A.青+氨基苷+甲硝唑(哺乳期、早孕慎用)。

红+氨基苷+甲硝唑。

B.第一代头孢+甲硝唑(头孢拉定、头孢唑林钠);

C.克林+氨基糖苷类(庆大、阿米卡星),

林可+氨基糖苷类;

D.第二代头孢(头孢呋辛钠、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西丁钠等);

E.第三代头孢类(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头孢替坦二钠),若并有支、衣原体感染应加用多西环素或阿奇霉素。

F.喹诺酮类+甲硝唑。

环丙沙星+甲硝唑。

氧氟沙星+甲硝唑。

(3)联合用药注意点:

及时、足量、持续至症状消失后两周。

3.手术治疗:

(1)切开排脓:

药物治疗无效(经48-72小时治疗),高热不退,盆腔脓肿形成。

(2)手术切除:

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

(3)剖腹探查:

脓肿破裂。

4.中药:

活血祛淤、清热解毒,如:

妇科千金胶囊,胜红抗炎素胶囊。

二、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症迁延所致,亦有无急性病程者,如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输卵管炎。

慢性盆腔炎病情顽固,可有急性发作。

(一)病理:

1.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

(1)输卵管增粗、纤维化、硬索状;

(2)输卵管与周围组织粘连;

(3)输卵管峡部和伞端闭锁→浆液性渗出液潴留于管腔→输卵管积水(腊肠状)。

2.输卵管卵巢炎及输卵管卵巢囊肿:

(1)输卵管炎波及卵巢→相互粘连成炎性肿块;

(2)输卵管伞端与卵巢粘连并穿通→液体渗出→输卵管卵巢囊肿(炎性囊肿)。

3.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宫旁结缔组织最多见,形成结缔组织增生变厚、变硬。

子宫体固定,若一侧病变,则子宫常偏向患侧。

1.全身症状多不明显,可有神经衰弱症状。

2.下腹坠胀及腰骶部酸痛,劳累及经前后、性交后加剧。

3.月经不调或不孕。

4.妇科检查:

(1)输卵管炎:

子宫体偏向患侧,输卵管增粗呈索状,有轻度压痛;

(2)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

盆腔可扪及囊性肿块,活动受限;

(3)盆腔结缔组织炎:

宫旁组织增厚、压痛,宫体多为后倾后屈,粘连固定。

综合疗法。

解除顾虑,提高体质。

2.中药:

清热利湿、活血化淤。

如:

妇科千金胶囊、桂植茯苓汤加、减,另可用红藤汤保留灌肠。

3.组织疗法:

以利粘连分解和炎症吸收。

胎盘组织液2ml,肌注,一日一次;

透明质酸酶1500u,肌注,二日一次;

a-糜蛋白酶5mg,肌注,二日一次;

(需做过敏试验,阴性者用)

4.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疗法:

选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0.75mg,一日三次,口服并逐渐减量至停)。

5.物理疗法:

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吸收、消退。

短波、超短波、微波、激光、离子透入(加入抗生素药物),热敷(可用中药)。

6.手术治疗:

适应症:

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反复发作的炎性病灶。

单侧附件切除,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

(年轻妇女应尽量保留卵巢)

第五节生殖器结核

结核杆菌侵入机体,导致生殖器炎症。

一、传播途径:

(一)血行播散:

为主,多继发于肺TB、肠TB、腹膜TB及淋巴TB。

(二)上行感染:

少数。

二、病理:

(一)输卵管TB:

输卵管是TB杆菌首先入侵的部位占女性生殖器TB的90-100%,双侧居多。

血行播散则先波及间质及粘膜→浆膜;

直接蔓延者先波及浆膜→粘膜。

病理改变约同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呈串珠状结节改变。

(二)子宫内膜TB:

由输卵管TB蔓延所致,内膜呈粟粒状结节、溃疡,干酪样坏死→疤痕→宫腔缩小、粘连、变形。

(三)宫颈TB:

少见,由子宫内膜TB蔓延所致,宫颈组织呈乳头状或溃疡型。

(四)卵巢TB:

由输卵管TB蔓延,呈卵巢周围炎,卵巢表面有TB性肉芽肿,与输卵管粘连。

(五)盆腔腹膜TB:

分两型。

1.渗出型:

以渗出为主,腹膜有大小不等灰黄色结节,渗出液呈浆液性黄色液体→盆腔→包囊性囊肿;

2.粘连型:

以粘连为主,腹膜增厚与邻近器官粘连,粘连间组织有干酪样坏死→瘘管形成。

三、临床表现:

不典型或无症状。

(一)月经失调:

先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后则月经稀少或闭经。

(二)不孕:

为原发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

1.输卵管粘膜破坏,粘连→管腔不通畅;

2.输卵管与周围粘连→输卵管运输功能障碍;

3.子宫内膜TB病变→影响孕卵着床及发育。

(三)下腹坠胀、隐痛:

由于盆腔炎症和粘连所致,经期加重。

(四)全身症状:

见于TB感染活动期。

(五)检查:

1.全身检查:

慢性病容(精神不振、乏力、消瘦);

腹部检查:

柔韧感,腹水囊性肿块(腹膜TB,并有包囊性积液)。

2.妇科检查:

子宫发育较差、固定;

双侧可扪及不规则包块,质硬、结节感、粘连固定。

3.辅助检查:

(1)诊刮内膜病理检查:

经前1-2天或月经来潮<

12小时;

注意刮取宫角处内膜;

诊刮前3-4天每日肌注链霉素0.75-1g.

(2)X线检查:

胸部X线摄片;

盆腔X线摄片;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

(3)腹腔镜检查:

取腹腔液行TB杆菌培养;

取病变组织做活组织检查。

(4)B超:

结核性炎性包块(表面不平,结节感或乳头状突起),(与卵巢Ca区别)。

(5)其他:

参考。

血沉、旧TB菌素试验、血WBC记数(不高)、分类淋巴细胞可能↑。

四、治疗:

(一)一般治疗:

营养、休息。

(二)药物治疗:

1.用药原则:

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

2.药物选用:

(1)利福平:

450-600mg,一日一次。

(空腹服用,对肝有损,孕妇可畸)。

(2)利福定:

效果及副作用同利福平。

150-200mg,早饭前顿服。

(3)异烟肼:

又名雷米封,具有吸收快、杀菌力强,价廉等优点,少数具有周围神经炎、中枢神经系统中毒、肝功能损害。

300mg,顿服。

(4)链霉素:

单独使用易产生耐药性,长期使用注意副作用(口及四肢麻木、耳鸣及耳聋),0.75g,肌注,一日一次。

(5)乙胺丁醇:

有较强的抑菌力,副作用为球后视神经炎。

每日25mg/Kg,1次服用,三周后改15mg/Kg.

(6)吡嗪酰胺:

抑菌力不及链霉素,毒性大,易产生耐药性。

每日1.5g,分三次口服。

3.治疗方案:

(1)利福平+异烟肼(9个月);

(2)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6个月);

(3)利福平+异烟肼+链或吡(2个月)→利福平+异烟肼(每周2次×

6个月)。

(三)手术治疗:

手术。

盆腔包块

TB瘘

注意:

1.术前抗TB药治疗1-2个月;

2.术后继续抗TB治疗;

3.手术应尽量保留卵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