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一场雪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2440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第一场雪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9第一场雪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9第一场雪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9第一场雪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9第一场雪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第一场雪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9第一场雪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第一场雪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第一场雪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雪中(3自然段)

  雪后(4、5自然段)]

  联想(6、7自然段)

  3.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你的同桌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雪后美景。

  2.体会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课前导入。

  1.雪不仅能给人带来欢乐,还能给农民们带来丰收。

让我们跟随作者共同去体验一下吧!

  2.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你还记得吗?

  板书:

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点呢?

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

画出重点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二)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我们就用读的形式汇报。

  1.雪前

  

(1)学生甲:

雪前的特点就是天气变化大。

  

(2)学生分别读句子、谈体会。

  ①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

  从“骤然”这个词体会到天气由暖变冷,变化特别突然。

  ②空中布满了钻色的阴云。

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

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

  铅色的阴云说明天阴得很沉,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

风很刺骨。

呼呼地刮着。

  (3)教师小结:

作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雪前气象的变化:

阴——风——雪。

  (4)谁愿意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呢?

请学生练读后汇报读。

  2.雪中

  

(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汇报。

雪中的特点是雪下得很大。

  (3)谈重点句的体会。

  ①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鹅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会儿就白了,也说明雪下得很大。

  ②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簌簌地”“不断”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压断”说明积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积雪,就被压断了。

  (4)教师小结:

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

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因此,这部分内容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序。

  (5)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3.雪后:

  

(1)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大地是什么样的呢?

板书:

景色壮丽

  

(2)大家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

请你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作出记号,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3)学生自学。

  (4)讨论后交流。

  ①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粉妆玉砌,指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

用在这里,说明雪后世界变成了白色,非常壮丽。

  ②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这句话作者用了比喻,把积雪的柳条比作“银条儿”,把堆满雪的松柏枝叶比作“雪球”,描写出了雪后树木的形态、十分好看。

  ③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这里作者写出了两种色彩:

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

阳光和雪花互相辉映所产生的瑰丽色彩。

  (5)教师小结:

作者即写出了雪后的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

那么,雪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带来了欢乐。

孩子在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使我们体会到人们的欢乐。

  4.看到场大雪,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瑞雪兆丰年”。

  5.什么是“瑞雪兆丰年”?

这么说有根据吗?

请同学们把有关的语句划在书中,再作交流。

  6.学生汇报。

“瑞雪兆丰年”指的是这场雪下得正是时候,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学生乙:

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

积雪可以冻死害虫,雪化后可以促进庄稼的生长。

  学生丙:

农民们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积雪可以保护麦苗安全过冬。

  7.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出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

表现了作者的满腹喜悦。

因为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连年的自然灾害使人们企盼着丰收。

看到这场瑞雪,人们必然联想到来年的丰收,所以人们的心情万分激动、欣喜。

作者正表达了这种情感。

  8.带着这样的情感,把这部分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方面很有特色。

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把这种感情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也直接通过联想表达了出来。

  2.你认为文章的哪部分写得好?

好在哪儿?

  3.围绕重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序:

按时间的顺序,按下雪的过程写。

  

(2)有物:

从写景到写人,再联想到来年的粮食丰收。

  (3)有情:

为雪景而欢乐,为来年的丰收而喜悦。

四、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看录相资料,再次领略雪的美丽壮观。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

  3.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在《采蜜集》本上。

五、作业

  1.读课文。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附:

板书设计

19.第一场雪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三、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

(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背诵《长歌行》。

  附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学习《七步诗》和《出塞》,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

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

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

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

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五、练习背诵

  六、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

关塞,边塞。

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

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

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

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教案点评:

  教师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探究活动

  【边塞诗派】

  唐朝的诗歌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等。

他们的诗大多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风格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

青海湖。

  长云:

连绵不断的浮云。

  穿:

磨破

  金甲:

金属制的战服。

  破:

打破。

  终:

始终。

  还:

回家。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孤城:

这里指玉门关。

  何须:

何必要。

  怨:

吹奏哀怨的乐曲。

  杨柳:

《折杨柳》古代一种歌曲名称。

  度:

越过。

  请你自己再找一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与大家交流一下,背一背。

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情感,通向自主学习的桥梁——《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江苏如东县实验小学(226400)董彩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的热情不高,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对这种情况,除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之外,还应改革教学方法,将教学的着眼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上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动因。

教学活动一旦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乐学环境,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在学习过程中生情、人情、动情、移情。

笔者以《卢沟桥烽火》为例具体来谈。

  一、导入新课,在具体情境中生情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就应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

首先需要启动情感。

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就需要外力的推动。

就是要放飞一群“蜻蜓”,也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生发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

  《卢沟桥的烽火》一文再现了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抗日历史,揭露了日寇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略的滔天罪行,讴歌我国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顽强抗日精神。

在导入新课时,我这样设计:

  1.观看卢沟桥图片。

  过渡:

这就是卢沟桥,它历尽风雨沧桑,见证了一段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

  2.板书课题:

卢沟桥烽火。

  释题:

“烽火”是什么意思?

这里比喻什么?

  3.简介《卢沟桥烽火》背景

  

(1)播放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的一首歌《松花江上》。

  

(2)听完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补充小结:

“九一八事变后,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短短4个多月,中国128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日本本国领土的3.5倍)的锦绣河山和无尽宝藏被断送得干干净净。

从那时起,东北三省300多万父老乡亲沦为了亡国奴。

然而,这仅仅是日寇狼子野心的一小半部分,大家知道他们真正的侵略目标吗?

”“侵略全中国!

”孩子们愤愤回答,“对!

侵占全中国,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

于是他们又故技重施,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这一段新课的导入,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到持定的情境,触动了学生的情感。

他们的内心升腾起对日寇侵略行径的憎恨,学习动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探究的欲望也被唤起。

于是,他们带着憎恨的情感去初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

在自主建构中入情

  学生萌生了探求的欲望后,我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初读感知,让他们在自主构建中披文人情。

何为“自主建构”?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指出:

即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在自主建构中人情,即是指阅读主体根据自己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主动地构建知识,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迈进文本情感的门槛,初步感知作者、文本的情感。

《卢沟桥烽火》教学如下:

  1.出示初读要求:

  

(1)通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多读几遍。

  

(2)运用适当的方法识记生词、理解词义。

  (3)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练习分段、概括段意,在此基础上,试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主学习效果。

  

(1)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交流生字词学习。

  

(2)从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三方面交流脉络梳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可见,在一定意义上情感是文章的灵魂。

这一环节,学生从生词的学习到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自主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披文以人情。

  三、研读文本,在品词析句中动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有情之物。

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

“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

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学生情感的波澜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如果说学生在初读感知中的自我建构是迈进文本情感的门槛,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人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品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

如教学《卢沟桥烽火》2-5小节:

  1.出示要求:

  

(1)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

  

(2)合作完成表格(提示:

抓住最能体现日寇本质和我军精神的关键词)

  (3)各组选择感受最深的时间段,就所圈画的具体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并读出这种感受。

  2.交流研读感受。

  生。

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生:

从“同仇敌忾”“奋起

[1] 

[2] 

下一页

《林海》.教案

佛山市第二十六小学 

邝佩莲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

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

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读。

正音。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

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

的原始森林。

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

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

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

作者是怎样介绍大

兴安岭的?

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

分别找出这三节课

文,并用“ 

”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

先看第一

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

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

法。

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

第二 

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

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

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

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

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大兴安岭这么美丽,

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

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

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

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

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

(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

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

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

(林的特点:

多____林

变成海;

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海指什么?

(落叶松的海洋。

)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

(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

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

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

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

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

读、议句子。

B、 

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

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青松作衫,白桦

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

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

丽的姑娘。

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

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

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

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

洞。

(1)“空洞”什么意思?

(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

写了作者的联想。

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