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1540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上《桂花雨》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引导同学们做摇花这一动作并播放“桂花雨”的动态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摇花之乐)

(1)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

(再次感受在桂花树下的摇花之乐)

作者在写“桂花香”时全文用了8个“香”字而写“摇花乐”时全文仅用了一个“乐”

(2)请同学们仔细研读“摇花乐”看看作者这次又用了哪些好方法来写“摇花乐”?

(引导学生找到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句子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快乐之情。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自己就是桂花树下的小女孩,你会有什么语言,什么动作呢?

(引导同学们想象“转圈圈”“蹦”“跳”“闻”“捧”等动作以及表达自己心情的语句)

五、感受“思乡情”

(1)有感情的朗读第七自然段感受“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2)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分角色对话,感受故乡浓浓的人情味

(3)借助作者其他作品资料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六、课堂总结

“月是故乡明,花是故土香”每当作者看到那桂花纷纷落下不禁又想起了故乡的“桂花香”、“摇花乐”还有那阵阵桂花雨

七、布置作业:

读了本文,是不是也产生了某种情愫,我们也来夸夸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做一次代言人吧!

选择你最喜欢的家乡一处景、一个物体、一种吃的……可以画画、拍照片、写文章、设计宣传画等。

八、板书

3.桂花雨

景:

桂花香

思乡情

 

事:

摇花乐

3 桂花雨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因此,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旨在培养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并以文本的内涵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会表达方法。

本教案的具体设计思路是:

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然后抓住课文重点句段,体会“摇花乐”,并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品读,突出“乐”,同时使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和课题有深入的理解;

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桂花香,体悟思乡情,进而体会并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这两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生字,理解“至少、完整”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3.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教学难点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桂花的资料,并作详细的了解。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了解作者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

1.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对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等作全面的了解。

2.搜集关于桂花的资料,制作相关资料卡。

3.阅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幸福美好。

2.过渡:

是啊!

童年是五彩缤纷的,那一幕幕往事会永远珍藏在我们心里。

现在,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捕捉童年生活中最精彩的瞬间,谈一谈童年趣事,好吗?

学生自由表达。

3.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著名女作家琦君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和作者分享童年的快乐。

4.板书课题:

桂花雨。

设计意图:

先用优美动听的歌曲把学生轻松、自然地带入那醉人的童年情境中,接着引导学生畅谈童年趣事,最后教师饱含深情地引入新课,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引发孩子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提出要求,检测学生自学字词的效果。

(1)会读、会认生字。

(2)理解字义、词义,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画出生字、新词,不懂的字词问同学或查字典、词典。

3.师生交流,检测学习情况。

(1)掌握易错的字音、字形。

箩:

是二声,不是四声。

婆:

读pó

,不读pé

浸:

读jì

n,不读qì

n。

缠:

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2)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①指导学生解释词语时,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②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欣赏、纷纷、浸”等字词的

意思。

要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浸”的意思哟!

4.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教师适时点拨学习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

课文主要写作者回忆童年喜欢桂花和帮妈妈摇落桂花的事。

2.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简要说出文章的写作思路。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简要说出文章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写中秋忆桂花,思故乡。

第二部分(3~6自然段):

写童年摇桂花,恋故乡。

第三部分(7、8自然段):

写“我”到杭州后赏桂花,思故乡。

3.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情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

4.鼓励简单的问题自己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同伴互相解疑。

教师梳理课文的重、难点问题,准备在精读环节解决。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是初读环节中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读自悟、交流汇报、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动漫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强调易错点。

巡视指导时要关注学生的书写速度。

最下面是“夕”,不是“歹”。

糕:

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右下是“又”,不是“友”。

3.教师范写“婆、浸”,学生重点练写这两个字。

4.学生自由练写其他生字,互相评价。

指导学生写好生字,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写字后的评价尤为重要,学生要在评价中汲取写字经验,将字写得更加美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教学

1.听写会写字:

懂 兰 箩 婆 糕 饼 浸 缠 茶 捡

2.回忆课文内容:

课文围绕桂花讲了哪些事?

重点写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桂花雨》。

通过复习课文重点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精读品析,感悟思乡情怀

1.看课文插图,在课文中找到描写插图内容的段落,画出有关的语句,大声朗读,批注自己的感受。

2.体会“摇花乐”。

(1)自由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

想想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喜欢摇桂花,以及从中获得了无穷的快乐。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摇花乐”的句子。

对于那些感受较深的词语,也可以圈圈点点。

(2)结合学生谈话,教师相机引领学生精读品析重点语句。

课件出示: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

“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出示品读提示,合作探究:

①读句子,并说一说自己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课件——童谣《摇花乐》)

②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作者只是摇落了桂花吗?

她还摇出了什么?

③如果你的童年有这样快乐的事,你长大后想起来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④你现在知道题目为什么叫“桂花雨”了吗?

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学生汇报。

(5)指导朗读,读出快乐、兴奋的感觉。

3.感受桂花香。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思考:

①“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哪些词语写出了桂花的香?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①从桂花很香和桂花的用途两方面来感悟。

抓住“浸”“全年”“整个村子”来品读。

②品读“浸”字的好处:

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感悟。

4.体悟思乡情。

(1)过渡:

其实,不光是作者,就连作者的母亲也很留恋家乡的桂花。

她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合作探究。

①同样是桂花,为什么母亲说外地的桂花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呢?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吃着用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体验着桂花带给“我们”的快乐。

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

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此时,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桂花。

在母亲心中,家乡的桂花是最香的。

这表达了母亲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②作为老人,母亲除了思念家乡的桂花香,还在思念什么?

(思念乡亲和家乡的山、水……)

③“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表达了她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①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注意,这句话要读出母亲的什么感情?

要引导学生再次质疑:

为什么桂花的香气有这样的差别?

要读出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引出故乡的桂花做的食品、桂花茶……此时桂花已充满母亲生活的全部空间,不难看出家乡在她心中的分量。

②引读:

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齐读第8自然段。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指导朗读该段)通过“又”读出作者不止一次想起童年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这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记忆。

(4)小结:

是呀!

都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

家乡的一切都牵动着这对母女的心,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会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吧!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1)想一想:

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2)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叙事和抒情。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本环节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探究,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回归整体,总结升华情感

1.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我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摇花乐”,以及她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我要像作者琦君那样,用仁爱的胸怀爱家乡,爱亲人,爱大自然。

同时,我还学会习作时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做到“句句有情”。

2.总结:

同学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

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香甜、快乐、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本环节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达成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同学们,老师还读过台湾女作家琦君的其他作品,她特别爱写亲人、朋友、花草树。

现在,我向大家推荐她的另两部作品——《烟愁》《家乡味》。

(1)《烟愁》有一段“后记”这样写道: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2)《家乡味》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

“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

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2.请大家联系《桂花雨》,说说琦君是个怎样的人。

故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景观,每一株花草都让她难以忘怀。

她是热爱故乡、热爱父母的人;

她关注亲情、友情,是个有爱心的人。

3.摘录并背诵文中的优美词句。

强化“语文本体”,不仅探究文章写什么,探究其人文价值,而且拓展延伸,追根溯源,探究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通过自主阅读、批注感悟和对重点字、词、句的剖析,以及文本情境再现等多种灵活的方法,牢牢拴住学生的心,使他们读在其中,感在心中,情蕴其中,最大限度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使教学效果倍增。

3、桂花雨

第2课时

1.品读重点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理解句子,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想象“摇花乐”的情景,进一步理解课文。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一、复习引入

课文以桂花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二、精读感悟。

1.品读“爱桂花”

(1)学习第一部分,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2)第2自然段开头,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对桂花的喜爱的?

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对比手法。

这种情感态度的反差更加突出了桂花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同时也给人留下了一种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3)堂上练习,体会桂花的特点

桂花树的样子()的,它的花()的。

当桂花盛开的时候,满村()的。

()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人()不愿离去。

2.品读“摇桂花”

(1)找出“摇桂花”时的句子和一系列动作。

体会摇花之“乐”。

(2)想象画面。

有感情朗读,体会摇花之“美”

(3)桂花摇落后,全家人怎么做的?

(4)比较句子,体会“浸”

“浸”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香气的浓郁。

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3.品味“思桂花”

(1)这场“桂花雨”又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请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画一画,想一想。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3)品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指名读。

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④从这里,你感受到了母亲怎样的情怀?

(板书:

思念故乡)让学生带着这种思乡之情再读母亲的话。

二、回归整体,积累拓展。

1.课堂小结

作者主要回忆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

2.交流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

花是故乡香,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人们对往事、对亲人的思念,因而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思乡的名篇

①.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

王维《杂诗》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6.课后作业

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用手中的笔,写一写童年里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借助具体事物和童年回忆表达感情的方法。

2.借助阅读链接理解句子含义,体会对比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借助具体事物和童年回忆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借助阅读链接理解句子含义,体会对比的写法,感受作者的

思乡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以学定教

1.复习导入:

课文围绕桂花雨讲了哪些事?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总结板书。

摇桂花品花茶做糕饼

3.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找出来并批注阅读感受。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1.体验摇花乐

(1)默读第五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感受作者的心情。

(2)交流重点句子,指导朗读。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想想我会在什么时候缠着母亲问呢?

(早晨睁开眼睛,吃饭的时候,睡觉前,放学一回家)

体会迫不及待的心情。

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段话。

(3)想象画面,谈感受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扬扬的桂花轻轻地落在了你的头发上,落在了你的脸颊上,落在你的眼睛上,你的脖子里,你的手心里,你的全身都是金黄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的桂花,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

多幸福啊!

)(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

多舒服啊!

多快乐啊!

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我()地喊:

(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

多么美好、温馨的画面,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阵阵桂花雨,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摇花乐)

2.感悟思乡情

(1)“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

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

难怪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板书:

思桂花)

(2)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

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

学生交流。

老师总结:

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其实心里想的是这里再好,也比不上家乡,作者正是运用对比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板书:

思乡情)。

3.借助阅读链接,加深感悟

(1)琦君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

师介绍琦君生平,帮助学生理解。

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11岁来到杭州,32岁移居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探亲,86岁定居台湾。

(2)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乡。

读课后“阅读链接”。

三、拓展阅读,实现整合

1.认真阅读图书:

《情回故乡》中《枣核》这篇文章,一边读一边画出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句子,把体会批注在文旁。

2.交流重点句子,感悟思乡情:

(1)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

“带来了吗?

”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交流感受:

作者运用什么手法?

(对比),写出了对枣核的珍视之情,并指导读出情感。

(2)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思考:

朋友心中缺的是什么?

(家乡的温暖)从中感受到什么?

(朋友对故乡浓浓的依恋之情。

四、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1.总结升华: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

作者琦君借片片桂花雨,抒发了浓浓思乡情;

萧乾借枣核描写了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的海外游子深深的依恋故土之情。

2.推荐阅读图书:

《生灵有情》中肖复兴的《荔枝》,进一步感受作者借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作业布置】

阅读图书《生灵有情》中的“组文阅读”的其他文章。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摇桂花品花茶做糕饼

思桂花

思乡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