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9995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阅读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议论文阅读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议论文阅读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议论文阅读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议论文阅读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论文阅读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议论文阅读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阅读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议论文阅读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常见题目:

A、本文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

B、这个论据(材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阐明什么道理、目的)?

分析论据能不能为证明论点服务。

C、围绕论点补充论据。

1)、哪些可作为论据?

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

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

道理:

一般都是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

2)、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论据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当文章只有中心论点时是直接支撑论证中心论点,当文章有分论点时则可能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但更多是在证明分论点后与分论点一起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

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3)、论据间的关系:

几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论点时,要注意其顺序:

或时间,或空间,或主次,或数据的大小。

3、论证(怎样证明):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常见题目:

A、文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说明其作用。

B、划线句有什么作用?

1)、举例论证(例证法)。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阐明了……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a、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道理,揭示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令人信服;

b、引用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公理,阐明……道理,增强论点的权威性,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名言警句影响力大,格言谚语公理为大家公认,道理不言自明。

3)、比喻论证。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三、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引论:

引论部分有什么作用?

1)、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

2)、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

3)、因事设问,启人思考。

4)、从日常生活现象落笔。

5)、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2、本论:

本文的结构怎样?

(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并列式。

平列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往往有分论点。

2)、递进式。

层层深入、步步发展;

起承转合、环环相扣。

(注意顺序条理)

3)、对比式。

正反对比。

4)、综合式。

3、结论:

总结、号召、勉励、警示等。

四、议论文的语言:

1)严密性;

2)“但”、“固然”、“诚然”等提示语;

3)词语的感情色彩;

4)语气、句式(设问、反问、祈使、肯否定陈述,排比、双重否定等)

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

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

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⑴一般形式:

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

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

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

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

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

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

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

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

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

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

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

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ü

答题思路是:

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

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

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

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

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

(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

(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

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

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

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

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

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

不宜详细叙事。

否则会喧宾夺主。

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思路:

(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

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1)解释词语的含义;

(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

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

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

答题方式:

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

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初三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

一、(昌平)阅读《精彩》,完成18—20题。

(共8分)

精彩

①精彩,是我特别喜欢、但又十分吝惜地使用的一个词。

因为在我看来,精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会轻易达到的。

②什么是精彩?

精彩,就是优美、出色。

明星奉献给观众的精彩节目,歌声绕梁三日,表演出神入化;

运动员奉献大家的精彩比赛,龙争虎斗,惊心动魄;

老师的精彩一课,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作家的精彩文章,字字珠玑,洛阳纸贵;

科学家的精彩科研成果,厨师的精彩烹调技巧,官员的精彩领导艺术等等,不一而足。

倘若再具体一点说,精彩,就是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宣言;

精彩,就是马丁·

路德·

金《我有一个梦》的演讲;

精彩,就是刘翔在奥运会上率先撞线的那一瞬;

精彩,就是飞人乔丹投篮时那美丽的弧线……

③精彩的反义词是平庸。

一个得过且过、没有创意的商人,一个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人,一个无心向学、“60分万岁”的学生,一个满足于跑龙套当配角糊弄观众的演员,一个只会模仿别人、重复自己的作家,一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员,一个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科研人员,虽然也能混得不错,也可养家糊口,但永远与精彩无缘。

④精彩最需付出。

演员就在台上精彩那么一阵子,不知需要多少年的勤学苦练,即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运动员在赛场上那精彩的一跳、一跑、一掷,背后则是无数次的挥汗如雨,苦练不辍。

曹雪芹为了《红楼梦》的精彩,不仅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也不仅是“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最后,竟然“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这就好比传说中的荆棘鸟,它一生只唱一次,但那歌声如同天籁,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

但为了这一次的短暂精彩,它不仅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和心血,而且,它将曲终而命竭。

⑤精彩当趁年少。

虽说只要你想精彩,什么时候都不晚,【甲】:

青年人的精彩,大红大紫,锋芒毕露,像赤壁之畔的周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滕王阁前的王勃,技压群雄,文盖四座,“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老年人的精彩,不动声色,沉稳自信,如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像庾信“凌云健笔意纵横”。

不过,还得讲句实话精彩要趁早,【乙】。

⑥人这一辈子,不论干什么,总得精彩他几回,或建功立业,或著书立说,或德昭天下,不仅自己有成就感,也让众人喝彩。

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觉得很自豪,没白来这世界上走一回。

人生难得几精彩,此时不精彩,更待何时?

18.全文围绕“精彩”一词展开。

请简要写出全文的论证思路。

(4分)

开篇提出①,接着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②,然后进一步论述了③和④,最后发出号召:

趁着年轻,人生应多一些精彩。

19.作者在文中讲述了荆棘鸟的故事,请分析其作用。

(2分)

答:

20.请根据第⑤段的内容,将下面的两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

①因为精彩更需要强健的身体,敏捷的思路,充沛的精力,大胆的创新精神,而这些大都是青年人的专利。

②因为不同年龄的人各有各的精彩。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18.答案:

①精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会轻易达到的②精彩的内涵

③精彩最需付出④精彩当趁年少

(共4分。

每空1分)

19.答案示例:

作者把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比作荆棘鸟唱歌,用荆棘鸟付出一生的心血只唱一次歌,而歌声如天籁般优美,写出了曹雪芹穷其一生创作出辉煌的《红楼梦》。

从而证明了为了精彩需要付出一生的观点。

(共2分。

20.答案:

【甲】②【乙】①

(共2分。

二、(延庆)阅读《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完成第20—22题。

(7分)

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①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希尔顿钢板价值说。

大意是:

一块普通的钢板价值5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制成马蹄掌,它就价值10.5美元;

如果做成钢针,就价值3550.8美元;

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指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25万美元。

②多数人出生在普通的家庭,或许还资质平平、容貌一般,犹如一块普通的“钢板”,只值5美元。

然而,那些饱受了一次又一次残酷打磨、敲击,成为手表指针的“钢板”,可以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千百倍,实现人生价值的成倍增值,从而成为一个高附加值的人。

③究竟是什么使我们在公正的时间面前有了这么大的差距,有了无法跨越的鸿沟?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自己。

是做钢板、马蹄掌、钢针,还是手表的指针,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④价值越高,所经受的磨难和所需要的付出就越多。

很多人都很羡慕那些明星和偶像的一夜成名、一炮走红,但又有几个人想过他们光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些明星和偶像也不能例外。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他们的功成名就也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辛苦换来的。

也有很多人说他们的成功是方方面面的众力合促,是外部条件造就了他们的成功。

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常识——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他们的功成名就也是主观努力的结果。

⑤成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努力。

别人只能扶你一程,扶不了你一生。

过了这一程,后面的路还得你自己走。

清代书画大师郑板桥有句名言: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⑥生长于参天大树下的树苗,因依赖大树的庇荫而最终只能成为灌木,甚至死去。

人亦如此。

有些人思想上不能自立,生活上不能自理,学习上不愿自强,皆因过分依赖他人。

须知,依赖只能滋长惰性、束缚手脚,最终泯灭自立自强的勇气和毅力。

⑦尽管这是一个合谋的时代,但要想成功还得靠自己。

所以,不要把前程和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让你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应该。

只有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最终到达成功之巅。

20.请你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21.请你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3分)

22.根据第⑦段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写一句适当的话。

21.答案:

人要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经受住磨练,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22.答案:

第④段的论证过程是:

首先指出价值越高,所经受的磨难和所需要的付出就越多;

然后举明星和偶像例子,论证成功需要艰辛的付出;

接着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说明功成名就是主观努力的结果。

(共3分,三个要点每个1分)

23.答案:

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提示:

考句子衔接,语意连贯。

前文说要成功“不要怎样”,没说“要怎样”,后文说“只有怎样,才能如何”;

因此,填的那句话的意思应该和“不要”的意思相反,和“只有”“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2分。

意思对即可)

三、(崇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①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告诉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

这里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

③“习”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人乐而忘返。

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自然万物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

在“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先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

这些使人不由得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④“习”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满足了人们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

人们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

相反,如果只“学”不“习”,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了。

⑤“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农业科技实验的第一线。

有人认为农业科技实验很苦,袁隆平则认为,“苦中有乐”,乐在“有希望,会出好品种”。

他的实验成果,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毫无疑问,只有通过“习”,人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豪迈。

20.阅读全文,请从【甲】【乙】【丙】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②段的横线处(只填序号)。

(2分)

【甲】怎样做到“习”呢?

【乙】“学”与“习”的关系是什么呢?

【丙】“习”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快乐呢?

21.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22.第⑤段中举袁隆平例子有什么作用?

20.丙

评分:

共2分。

21.答案示例:

作者首先提出了“习”能满足人们对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快乐的观点。

接着引用了古语证明要探求真理只凭借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亲力亲为。

然后从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的道理。

最后从反面阐述了:

只学不“习”,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

共4分。

每点1分。

22.第⑤段中列举袁隆平的例子证明了“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

共2分,每点1分。

四、(丰台)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1题(7分)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文化盲

①据最新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仍有八千多万人尚未脱离文盲,居世界文盲大国第二,这是个可虑的国情。

殊不知,在有据可查的文盲之外,还有数不清无据可查的形形色色的文化盲,在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这无疑比文盲更加可怕,文盲【甲】而已,文化盲却每致【乙】。

②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曾感叹国人在美国自由女神像脚下写“XXX到此一游”。

“XXX到此一游”,这显然不是纯粹的文盲干的,而是肚子里并不缺一点“墨水”甚或有相当的文化程度者才干得出,因为纯粹的文盲连斗大的字都不识一个,遑论在自由女神像下写出“到此一游”几个汉字。

况且有的字写的还并不赖。

③如果说在古迹的照壁或碑刻上,留下很多用刻刀或颜料笔刻划上的“XXX到此一游”属一种文化盲的话;

那么在电影的结尾还未打出编剧、导演、演员名的时候就夺路而走,置编导者的匠心于不顾,害得有人想看完也不能,显然是另一种文化盲。

此外,诸如在会场上接听手机、在图书馆阅览室大声喧哗、在音乐会上乱拍巴掌、在医院等严禁吸烟的公共场所吸烟等等,大概也属于文化盲的表现。

④鲁迅曾举出过一种文化盲:

有些暴发的土财主,阔得不耐烦之后,也附庸风雅起来,于是高价购回好些汉鼎唐镜之类的古董,命仆人刮得锃光贼亮,置陈于客厅供人“发思古之幽情”。

这一来,反把好端端的文物给糟蹋了,他的文化素养并未能随出土铜器的擦亮而擦亮。

⑤不禁又想起著名美术家韩美林在第三届“文化讲坛”演讲时举出的一例。

说是一次有一位领导同志,带了灯泡厂、钢铁厂的几位厂长来找他,说要让科学和艺术的两个翅膀结合起来。

他觉得这位领导同志的想法很好,很正确,可下一句话他就听不下去了,原来这位领导的意思是韩美林画的猫头鹰,要是把两个眼睛挖了,放两个灯泡,二者不就结合了。

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不欢而散。

诸如此类,韩美林总结道:

大学毕业不一定有文化,文化是一种升华的东西,决不是那些表面文章。

⑥看来,文化盲并非是指学历的高低,掌握知识的多少。

而是指胸有点墨或者满腹经伦,但思想感情上仍隔膜于文明,举止谈吐上仍未出离浅陋,格调上仍沉湎于低极趣味。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不但对此视而不见,而且又都“自我感觉良好”,身在“盲”中不知“盲”,因而并无脱“文化盲”的愿望。

这正是文化盲比文盲的更加可怕之处。

19.文中所说的“文化盲”指的是什么人?

20.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从下面四个词语中选择两个分别填入第①段【甲】【乙】两处(只填序号)。

①误己②损人③殃民④祸国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

21.结合全文说说“文化盲比文盲更可怕”的原因。

19.(2分)

参考答案:

文化盲指胸有点墨或者满腹经伦,但思想感情上仍隔膜于文明,举止谈吐上仍未出离浅陋,格调上仍沉缅于低极趣味的一类人。

评分标准:

抄写原文,表达准确可得3分。

20.(2分)

【甲】①【乙】②

21.(3分)

文化盲人数众多(1分);

文化盲自我感觉良好,身在“盲”中不知“盲”,无脱“文化盲”的愿望(1分);

文化盲影响社会文明的进步(1分)

五、(门头沟)阅读《大度读人》,完成第19—21题。

(9分)

大度读人

冯骥才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

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

——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

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

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你有权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你读他时,千万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