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血液科复习要点北医三院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9971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血液科复习要点北医三院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内科血液科复习要点北医三院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内科血液科复习要点北医三院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内科血液科复习要点北医三院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内科血液科复习要点北医三院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科血液科复习要点北医三院Word格式.docx

《内科血液科复习要点北医三院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血液科复习要点北医三院Word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科血液科复习要点北医三院Word格式.docx

女性

110

4.0

0.37

孕妇

2.★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

当体内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已被用尽时所发生的贫血,多见于儿童,生育期妇女。

(2)病因:

饮食中缺少铁——婴幼儿、青春期、育龄期妇女和孕妇需要量增加;

铁吸收不良——胃肠吻合术后、萎缩性胃炎、节食、浓茶;

失血——痔、溃疡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

1)原发病症状

2)贫血表现:

皮肤粘膜苍白、软弱无力、心悸、气短、眼花、耳鸣;

3)异食癖、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

4)舌痛、萎缩性舌炎、口角炎、皮肤干燥、毛发干燥易脱落;

反甲

(4)★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MCV<

80fl,MCHC<

320g/L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3)血清铁SI<

60μg/dl;

总铁结合力TIBC>

360μg/dl

4)运铁蛋白饱和度(SI与TIBC的比值)<

15%

5)骨髓:

老核幼浆,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

6)红细胞游离原卟林FEP>

50μg/dl

7)血清铁蛋白SF<

14μg/L

8)铁剂治疗有效。

(5)鉴别诊断:

需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疾病鉴别

1)慢性病贫血:

有原发病如慢性炎症、慢性感染、肿瘤,SF增多、SI减低、TIBC减低

2)铁粒幼细胞贫血:

SF增高

3)海洋性贫血:

属溶血,遗传性疾病

(6)防治

1)首选口服铁剂:

速立菲0.1tid,富马酸亚铁0.4tid,VitC0.1tid.

2)注射铁剂:

补铁总量(mg)=[150-病人Hb(g/L)]×

体重(Kg)×

0.33

首剂50mg,以后100mgQd。

(深部肌肉注射)

3)输血(危重病人)

4)治疗原发病

(7)★疗效观察:

自觉症状改善;

Ret↑(指骨髓造血↑)—5~10天;

Hb↑(2周),正常(2个月);

补充贮存铁(3~6个月)

3.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anemia,MA)

由于叶酸和VitB12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

(2)临床表现:

胃肠道——食欲不振,腹胀

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炎,脊髓后侧束联合变性,颅神经损伤

体征——牛肉舌,舌炎,口角炎

(3)诊断

1)血象——大细胞,正色素贫血.N分叶过多,可有三系减少

2)骨髓:

红系增生活跃,巨幼变,老浆幼核,核染色质排列成细微粒样结构“烟丝样改变”

3)血清及红细胞内的叶酸,VitB12水平下降

4)除外其它疾病。

4、治疗:

去除病因——补充叶酸(5-10mg,tid)、VitB12(100ug-500ug/d)

4.★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

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衰竭及造血微环境的损伤,导致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

(2)临床特征:

1)急性再障(重型再障Ⅰ型):

起病急骤,出血与感染的表现突出,病程短;

若慢性再障到急性标准则为Ⅱ型。

2)慢性再障:

起病缓慢,多以贫血起病,出血很轻,合并感染者甚少见。

(3)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①全血细胞减少(pancytopenia),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②一般无肝脾肿大。

③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作骨髓活检等检查,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④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

如PNH、MDS、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等。

⑤一般来说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2)重型再障(SAA)诊断标准(符合两条可诊断)

①中性粒细胞<

0.5×

109/L(若中性粒细胞<

0.2×

109/L,则为极重型再障VSAA);

②血小板<

20×

109/L;

③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15×

109/L

3)鉴别诊断:

全血细胞减少的鉴别

①急性造血功能停滞(acutearrestofhematopoiesis):

是一种骨髓突然停止造血的现象,多见于溶血性贫血的患者,称为溶血危象(hemolyticcrisis);

有感染(尤其是微小病毒B19)、药物等诱因,骨穿可见巨大原红细胞,临床表现同再障,但治疗效果不同,一过性全血细胞减少,1个月自愈。

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MDS):

一组由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异常所致的疾病。

特点是骨髓呈增生状但外周血细胞减少,是由三系细胞病态造血所致,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或一系或两系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有贫血、感染和出血的表现,一般起病缓慢,病程长。

③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nocturnalhemoglobinuria,PNH):

是一种获得性克隆性的造血干细胞疾患,因红细胞膜上一组蛋白缺乏,导致其易受补体破坏而发生溶血。

以出现与睡眠有关的、间歇发作的血红蛋白尿为特征,可伴有全血细胞减少、单纯红细胞减少,感染、出血和血栓形成;

酸溶血试验、糖水试验、尿含铁血红素试验阳性,CD55、CD59阳性。

④低增生性白血病:

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

20%,裂孔现象.急性病程,感染和出血的表现,有胸骨压痛,外周血像可见幼稚细胞。

⑤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

为病因不明的骨髓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症,常伴有髓外造血,主要在脾,典型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骨髓常干抽;

早期多为WBC正常或增多伴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晚期也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巨脾为特点,外周血可见泪滴样红细胞及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活检见纤维组织增多可确诊。

⑥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

为自身抗体作用于骨髓内未成熟的细胞而导致无效造血,无异常克隆造血证据,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试验阳性,对糖皮质激素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

多见于SLE患者。

⑦巨幼细胞性贫血:

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中性粒分叶过多,可有三系减少;

骨穿示红系增生活跃,巨幼变,老浆幼核;

核染色质排列成细微粒样结构“烟丝样改变”;

血清及红细胞内的叶酸,VitB12水平下降。

贫血一般为首发症状,二系同时减少或后发,于治疗前检查铁三项和铁蛋白(可有继发IDA)。

⑧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

多数患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常伴非感染性高热和衰竭,急展急快时可有黄疸和肝脾淋巴结肿大,骨髓或浸润的组织器官穿刺可见异常的组织细胞。

⑨脾亢:

感染性、免疫性、瘀血性及浸润性脾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的增生;

脾切除后血象正常或接近正常,脾切除后血象可恢复。

⑩感染因素所致:

多见于病毒性感染,部分也可见于细菌性感染及少见病原体感染,表现于感染后出现的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为活跃,可见中毒颗粒,感染治疗好转后即可自行恢复。

⑾药物所致:

非甾体类抗炎药,部分抗感染药物如喹诺酮类抗生素,细胞毒药物如CTX,MTX,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感染药物三阶段:

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正常→急性造血功能停滞→AA

(4)治疗:

1)治疗原则:

早期、坚持、联合、有效后维持治疗

2)一般治疗:

杜绝接触各类危险因素;

预防感染:

戴口罩,层流床,无菌饭,漱口水,高锰酸钾坐浴

预防出血:

卧床,软食,漱口水,薄荷油滴鼻剂

成分输血及血小板

控制感染

护肝治疗

3)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①免疫抑制治疗:

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适用于SAA,用药过程中需应用糖皮质激素防治过敏,

3月起效

环孢菌素A:

适用于所有AA,疗程长于1年

麦考酚吗乙酯,环磷酰胺,甲泼尼龙:

适用于SAA

②促造血治疗:

雄激素(达那唑)——适用于所有AA,副作用主要为肝功能损害及男性化

造血生长因子刺激造血(G-CSF,GM-CSF,EPO)——适用于所有AA,特别是SAA。

③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下,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有合适供体的SAA患者

5.★溶血性贫血(hemolyticanemia,HA)

是指多种原因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红细胞破坏程度大于骨髓代偿能力而出现的一组贫血。

急性溶贫——寒战,头痛,高热,黄疸,血红蛋白尿,肾衰

慢性溶贫——贫血,黄疸,肝脾肿大

(3)实验室检查:

①HB↓,PLT正常或↓

②红细胞寿命缩短:

直接测量,RBC形态改变.

③骨髓红系增生:

M/E↓,网织红增加(特征性)

④两类溶血:

血管内溶血——游离Hb(+),血清结合珠蛋白↑,Hb尿,含铁血黄素尿

血管外溶血——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为主,24h尿胆原、粪胆原排出量↑

血管内溶血

血管外溶血

起病

多急

多缓慢

发病机制

获得性多见

遗传性多见

血红蛋白尿

阳性

阴性

Rous试验

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血症

脾大

多无

多有

切脾效果

多无效

多有效

PNH,血型不合输血

HS(球型红细胞增多症),温抗体型AHA

(4)特殊类型: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nocturnalhemoglobinuria,PNH)

1)诊断:

①临床表现符合PNH:

阵发性Hb尿,贫血、感染与出血(三系减少),血栓形成

②酸溶血test、尿含铁血黄素test、蛇毒因子溶血test、蔗糖水test,四中之二即可诊断

或四中之一加上血管内溶血证据或CD55、CD59↓

2)诱因:

感染、月经、输血、手术、情绪波动、饮酒、疲劳,或服用铁剂、VitC、阿斯匹林、氯化铵、苯巴比妥或磺胺药

3)AA-PNHSyndrome:

无血红蛋白尿,但CD55、CD59阳性

(5)治疗:

①自身免疫性溶贫:

去除病因、输血、药物:

(免疫抑制剂:

强的松1-1.5mg/Kg.d,CAs3-7mg/Kg.d,维持血液浓度200-400ng/L)、切脾。

②PNH:

输洗涤红细胞、5%NaHCO3输注、强的松20-30mg/d、骨髓移植。

二、恶性淋巴瘤(malignantlymphoma)

原发于淋巴结和(或)结外淋巴组织的一组恶性肿瘤,病理可见恶性程度不一的淋巴细胞或组织大量增生;

临床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常伴有发热、肝脾肿大,晚期有贫血、恶液质等表现。

(2)分型:

根据组织病理学不同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Disease,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

HL

NHL

年龄

多见于青年

随年龄增长发病增多

转移

原发部位向邻近淋巴结依次转移

远处扩散和结外侵犯倾向

症状

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者多见

高热和各系统症状发病

2.病因与发病机理

(1)EB病毒与Burkitt淋巴瘤有关

(2)HTLV-1感染与成人T淋巴细胞瘤/白血病有关(ATLV)

(3)Hp与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相关。

3.病理与分型(Pathology&

Classification)

(1)病理HD——镜下细胞形态不均一,可见R-S细胞

NHL——可见以不同类型、不同分化程度的淋巴瘤细胞为主

(2)HD★临床病理分型(WHO):

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NLPHL)

2)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结节硬化型——病变局限,预后好

混合细胞型——年轻人多见,多为Ⅰ~Ⅱ期,预后相对好

淋巴细胞富集型——有播散倾向,预后相差

淋巴细胞减少型——老年多见,多为Ⅲ~Ⅳ期,预后差

(3)NHL★临床病理分型

1)Rosenberge(1982):

低、中、高度恶性

2)NCI((1989):

惰性、侵袭性、高度侵袭性

①常见的惰性淋巴瘤:

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SLL/CLL)

滤泡性淋巴瘤(FL)

套细胞淋巴瘤(MCL)

边缘带细胞淋巴瘤

结内边缘带细胞淋巴瘤(MZL)

脾脏边缘带细胞淋巴瘤(SMZ)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细胞淋巴瘤(MALT)

②侵袭性:

幼淋白血病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

套细胞淋巴瘤

滤泡III

Burkitt’s-like

③高度侵袭性:

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Burkitt’s淋巴瘤

外周T细胞淋巴瘤

(4)免疫分型:

T&

B细胞型

T细胞:

CD2,CD3,CD4,CD5,CD7,CD8

B细胞:

TDT,CD10,CD19,CD20,CD21CD22,CD38

4.临床表现

(1)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HD——91%侵犯淋巴结;

NHL——40-50%结外受累

好发部位:

结内——浅表淋巴结-韦氏环(34%伴胃淋巴瘤)-纵膈-肝脾-肠系膜

结外——消化道-皮肤-骨

(2)全身表现:

发热、皮痒、盗汗、消瘦

(3)结外表现:

HD9%结外受累,非跳跃,NHL约1/3

胃肠道:

腹痛、呕吐、腹泻、胃肠道出血、梗阻和穿孔

呼吸道:

胸痛、咳嗽、咯血、呼吸困难

原发咽淋巴环淋巴瘤:

鼻塞、血涕、耳鸣、听力减退,咽部不适、溃疡、扁桃体肿大

中枢神经系统:

头痛、呕吐、麻痹和意识障碍

骨骼:

骨痛、活动受限或病理性骨折

骨髓:

贫血、出血

皮肤:

皮肤斑丘疹、肿块、溃疡

5.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

外周血、骨髓异常淋巴细胞↑,AHIA-贫血、血小板↓

(2)血生化:

LDH,2m,CRP,ESR

(3)免疫表型:

T,Bcell

(4)影象学检查:

B超:

肝,脾,腹腔淋巴结,彩超:

浅表淋巴结

X线,CT,MRI:

纵隔,腹腔,骨

67Ga,Pet/CT:

病理活检:

淋巴结,BM,

(5)染色体,相关基因

6.诊断与鉴别诊断

(1)目的:

确定淋巴瘤类型(分型),决定病变累积范围(分期),预后分析:

Ki67,IPI,BcL-2,基因易位

(2)诊断依据:

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RT,BM,LDH,b2m,ESR,)+影象学检查+病理活检(淋巴结,BM,肝,脾,免疫分型,染色体,相关基因)

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淋巴瘤确诊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与造血系统肿瘤鉴别需要骨髓细胞学检查。

(3)淋巴结活检指征:

1)原因不明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2)淋巴结核、慢性淋巴结炎抗炎治疗无效

3)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长期低热

4)鉴别诊断:

①与淋巴结肿大疾病相鉴别

淋巴结炎:

慢性淋巴结炎、坏死性淋巴结炎、结核性淋巴结炎

Castleman病

结节病

淋巴结转移癌

良、恶性淋巴结肿大的鉴别

良性淋巴结肿大

恶性淋巴结肿大

发病原因

多数明确

多不明确

病程

良性经过

进行性恶化

淋巴结病理

基本结构良性经过存在,未被破坏。

正常结构破坏,恶性细胞侵润。

治疗和预后

祛除原因后可完全恢复

化疗和放疗,预后差。

②与发热为主的疾病鉴别:

传单、SLE、恶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血清病

7.预后相关因素

(1)病理类型

(2)临床分期:

AnnArbor分期Cotswolds改良法

分期

累及部位

单一淋巴结组

横隔同侧多个淋巴结组

III

横隔二侧多个淋巴结组

IV

1个结外病灶或结外病灶并远处淋巴结

X

包块>

10cm

E

结外侵润或单个孤立性结外病灶

A/B

B症状:

体重丢失>

10%,发热,夜间盗汗

Ⅰ期:

病变仅限于一个淋巴结区(Ⅰ)或单个结外器官局限受累(ⅠE)。

Ⅱ期:

病变累及横膈同侧两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Ⅱ),或病变局限侵犯淋巴结以外器官及横膈同侧一个以上淋巴结区(ⅡE)。

Ⅲ期:

横膈上下均有淋巴结病变(Ⅲ)。

可伴脾累及(ⅢS),结外器官局限受累(ⅢE),或脾与局限结外器官受累(ⅢSE)。

Ⅳ期:

一个或多个结外器官受到广泛性或播散性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

如肝或骨髓受累,即使局限性也属Ⅳ期。

(3)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prognosticindex,IPI)

I年龄>60岁,分期为Ⅲ或Ⅳ期,结外病变1处以上,需要卧床或生活需要别人照顾(体力分级≥2),血LDH升高

IPI

CR率

2年生存

5年生存

低危

0-1

87%

84%

73%

低中危

2

67%

66%

50%

高中危

3

55%

54%

43%

高危

4-5

44%

34%

26%

8.治疗原则

(1)理论依据:

依照全身状况,病理分类,原发灶部位,临床分期,肿瘤发展趋势等个体化治疗。

(2)原发病治疗:

放疗,化疗,手术,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

并发症治疗

(3)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1)HD治疗原则:

早期放射治疗:

IA、IIA;

晚期联合放化疗:

IIB、IIIB、IV。

2)常用联合化疗药物ABVD(首选):

阿霉素、博莱霉素、长春花碱、氪烯酰胺

MOPP(生育功能影响及继发二次肿瘤):

苯丁酸氮芥、VCR、甲基苄肼、Pred

BEACOPP(二线):

可延长患者无病存活时间

3)化疗早期副作用:

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心、肝、肾功能损伤,出血,感染,脱发。

晚期副作用:

性功能障碍继发肿瘤白血病实体瘤

(4)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1)惰性淋巴瘤治疗

①特点:

病程较长,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化疗副作用影响生存质量并致远期副作用,可选。

②治疗指症:

病人要求治疗,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AIHA、ITP、纯红AA),反复发生感染,有症状,累及脏器功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倍增时间<

12个月,就诊时肿瘤高负荷,至少6个月疾病稳定进展

③治疗方法:

⑴常规化疗:

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

——用于病理大细胞所占比例较高、弥散、高肿瘤负荷、持续临床症状、LDH增高者

COP(CTX、VCR、PDN)—可用于诱导化疗,减少肿瘤溶解综合征及治疗相关的消化道及穿孔的发生

——可缩短反应时间,用于有临床症状、高肿瘤负荷患者

⑵放疗:

局部放疗扩野照射(25Gy)作为化疗的补充

⑶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

美罗华,同位素标记-CD20Ab

⑷生物治疗:

Bcl-2反义寡核苷酸

MALT淋巴瘤——抗Hp治疗杀灭幽门螺杆菌后,部分患者症状改善,淋巴瘤缩小

⑸造血干细胞移植:

包括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骨髓移植、非毁髓性异基因骨髓移植

适用于难治、易复发的侵袭性淋巴瘤,复发后的淋巴瘤CR2,骨髓瘤

2)中、高度恶性淋巴瘤治疗

①原则:

Ⅰ、Ⅱ期——化疗+局部放疗:

CHOP6~8周期;

BCHOP;

CHEP

Ⅲ、Ⅳ期——低危、低中危组:

CHEP、BACOP;

中高危、高危组:

proMACE/cytaBOM,DHAP、ESHAP、DICE、MINE、APBSCT

②原发肿块>

5cm者+局部照射

③治疗副作用:

烷化剂和照射——继发白血病

Fludarabin——MDS和继发白血病

APBSCT&

DNR——骨髓抑制

化疗——年青患者不育

④影响预后的因素:

⑴病理类型:

低-中恶治愈率40-80%

高恶+CNS预防20-60%

B优于T细胞型

⑵分期

⑶性别

⑷有B症状降一级

⑸青壮年预后好

⑹肿物>

⑺首发部位扁桃体部预后好,鼻咽部差

⑻首次治疗争取缓解

9.特殊类型淋巴瘤

(1)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Lymphoma,MALT)

1)特点:

呈惰性病程,就诊时候多是I,II期。

瘤细胞来源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边缘带B细胞,可转化为大细胞淋巴瘤。

表现与溃疡,胃癌相似,病理活检为主要诊断方法。

2)治疗:

首选根治Hp,疗效不佳者可局部放疗。

还可手术切除,化疗,免疫治疗等。

(2)套细胞淋巴瘤:

mantlecelllymphoma:

含蒽环类联合化疗

(3)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

CHOP联合化疗或配合局部放疗。

(4)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T-/null细胞:

CHOP联合化疗

三、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

造血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表现为出血、贫血、感染,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

按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急性、慢性

按主要受累细胞——髓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2.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

(1)分型:

1)FAB分型(形态学):

①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M0——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AML)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a(粗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粗大、密集、融合

M3b(细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易与M2型混淆)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6——急性红白血病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②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L1、L2、L3三型

2)MICM分型:

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