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蜚声语言学纲要电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9807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19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电子版Word格式.docx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电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蜚声语言学纲要电子版Word格式.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电子版Word格式.docx

  看。

  看书。

  看一本书。

  看一本有趣的书。

  看昨天买来的一本有趣的书。

  看图书馆昨天买来的一本有趣的书。

  李晓明看图书馆昨天买来的一本有趣的书。

  李晓明喜欢看图书馆昨天买来的一本有趣的书。

  ……

  不论多么长的句子,我们都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使它更长。

当然,实际说话的时候,句子是不会太长的。

因为太长了,说话的人(或听话的人)说(或听)到后来会忘记前面说过(或听过)的内容。

  句子的长度可以无限,单从这点来看,一种语言的句子的数目就可以是无限的,何况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说话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说出各种各样的话来呢。

所以,一种语言的句于是无限的。

北京大学图书馆几百万册藏书所包含的句子,也只是可能说出的句子的一小部分。

实际上,说话就是创造新句子。

这是语言的基本事实。

这一点对于语言理论的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句子的数目无限,每句话又可以拉得很长,那么人们是怎么学会说话的呢?

如果我们从人们说出来的话中抽出一些样品来研究,就不难发现,无限的句子中包含着有限的东西:

不同的句子中所包含的词是有限的。

每一个词像机器的零件一样可以卸下来装上去,反复使用,因而同一个词可以和不同的词组合,构成不同的句子。

更重要的是,组织这些材料的规则是极其有限的。

比方说:

  我看书

  他写字

  你读报

  妹妹绣花

  哥哥抽烟

  客人喝茶

  叔叔开拖拉机

  这些都是由不同的词组合起来构成的不同的句子,但使用的却是同样的规则。

上面的事实告诉我们:

无限的句子中包含着有限的词和为数不多的规则,学话就是掌握这套材料和规则。

人们可以根据交流思想的需要自由讲话,但是不能杜撰词语,违反规则,所以在自由中又有不自由,说话只能在这种有限和无限、自由和不自由的矛盾中进行。

  所以,每个人说话是自由的,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但说话时选择什么材料,遵循什么规则是不自由的,必须服从社会的习惯。

说出来的一句一句的话和说话时所用的词与规则是两回事。

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

语言好比打字机的字盘,说出来的话好比是打出来的文章。

一盘铅字可以打出彼此毫不相干的种种文章来,而字盘里的铅字却有一定的数目,排列也有一定的规矩。

这个比喻可以帮助我们大致理解语言和说话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从小学会一种语言,可以说是使用这种语言的权威,最有能耐的语言学家要研究这种语言,也得拜他为师。

尽管这样,他对自己的语言究竟是什么样子,有哪些规则,却往往茫然,说不清楚。

语言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把说话中反复使用的材料和规则找出来,把那隐藏在无数话语中的见首不见尾的语言找出来,使它的整体和每一片鳞甲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当然是非常复杂细致的任务。

二、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会不会说话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非洲有一个民族把新生的婴儿叫做kuntu(物),到孩子学会说话才叫做muntu(人),这一现象鲜明地反映出这种认识。

  说话的目的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

说话时所用的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

所谓“社会”,就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

每一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的经济基础和与这种基础相适应的政治制度。

所以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靠语言来维持。

有了语言,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能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共同斗争,协调在同自然力的斗争中、在生产物质资料的斗争中的共同行动。

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

  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不论王公贵族,学术泰斗,还是奴隶百姓,瘪三小偷,都得遵守社会的语言习惯,谁都不能垄断。

不管阶级、集团之间的斗争多么尖锐,斗争的双方都得使用互相懂得的语言。

但是,另一方面,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变异、不同的风格。

普通老百姓说话时用词造句的习惯和风格与学术泰斗肯定有差异,但都不能偏离统一的语言规则。

比方说,相声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语言表达不同于其他的文艺作品,也不同于我们平常的说话,更不同于科学论文的语言,它通俗、生动、含蓄、夸张,但其中所用的每一个词、每一条规则又都是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经常运用的,所以人们一听就懂,不会因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而影响相互的交际和理解。

语言正是在各种变异中表现出自己的性质。

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不但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

  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交际工具:

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等。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

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

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

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旗语、电报代码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更加后起的交际工具,离开语言与文字,它们就不能独立存在。

这些交际工具都有特殊的服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而语言的服务领域非常广阔,包括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所以旗语等等是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不但动嘴,而且脸部的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等非语言的东西也都会参加进来。

这就是说,交际的时候除了运用语言工具以外,还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的交际工具。

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视了。

其实,我们平常说话,不可能毫无表情或动作。

孩子学话也需要依靠大量的非语言手段的帮助。

可以说,语言的交际处于身势等各种伴随动作的包围之中。

有些时候,离开这些特定的伴随动作,语言的交际还可能发生故障。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有这样一段描写:

贾琏、凤姐听说鲍二媳妇上吊自杀,她娘家的人要打官司,“都吃了一惊”。

可是凤姐“忙收了怯色,反喝道:

‘死了罢了!

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从说的话看,气壮如牛,从实际的神态看,却是“吃了一惊”,“忙收了怯色”。

林之孝家的后进来,没有看到这种神态,也就听不懂凤姐的下面一段话:

“我没一个钱。

——有钱也不给他!

只管叫他告去。

也不许劝他,也不用镇唬他,只管叫他告!

——他告不成,我还问他个‘以尸诈讹,呢!

”多厉害的言辞!

实际的含义却是想吓唬吓唬人家,给点钱,早一点了结,以免把事情闹大。

林之孝家的没有联系凤姐当时的一些特定的神态,不知就里,因而感到为难,等到贾琏和他使眼色,才明白过来。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

有些反面话只有联系神态、身势等伴随动作才能听出真意。

在这种情况下,身势、神态等伴随动作往往更接近事情的核心。

所以,伴随动作在交际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补充语言的不足。

  在一定的条件下,身势等伴随动作还可以脱离语言而独立完成一些交际任务。

例如,鼓掌欢迎,举手为礼,挥手送别,伸舌表示惊讶,这些都是常用的身势。

用手指刮着脸皮羞人,是汉族人特有的动作;

西方人摊手耸肩,表示不知道,据说源于法国。

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

在这些情况下,如果用语言来表达,甚至还显得有点笨拙。

  不同民族的语言是不同的,说话时身势等伴随动作,各民族也有自己的特点。

打招呼是一种日常的交际行为,除了用语言之外,还运用一些其他的方式。

比方中国人过去是打拱作揖,欧美人用握手、接吻、拥抱等方式,库泊爱斯基摩人用一个拳头连打对方的脑袋,拉丁美洲有些地方的人以拍背为礼,波利尼西亚有些地方的人则是拥抱和互相擦背。

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也不是各个民族都这样。

我国境内的佤族人就用摇头表示同意。

塞孟(Se-mang)人头往前冲表示同意。

奥维崩达(Ovibunda)人伸出食指在脸前晃动表示不同意。

招呼人过来一般是手指向里摆动,可是在各个民族中间也有两种方式,有的民族是手掌朝下,有的民族是手掌朝上。

  交谈时双方的空间距离也有一定讲究。

和朋友谈话、和陌生人谈话、和异性谈话、招呼长者和上级,都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距离。

如果上级故意“缩减”与下级人员通常谈话时的距离,那是表示对下级的关切。

说话的时候需要一面想,一面说,为了控制说话的主动权,免得被别人插入、打断,人们可以使用“晤”“啊”之类的音节,表示“话还没有说完,你别着急”之类的意思。

空白也表示意思,在说唱艺术中,什么时候停顿,停多久,都有讲究,以便使交际更有成效。

这就是说,空间和时间的因素也在交际中得到了适当的运用。

  所以,各种伴随动作也是交际的工具。

它们一般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即使像“察颜观色”这一类特定的交际方式,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方才能领会。

  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交际工具当中,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

  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一、思维离不开语言

  思维和思想不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思维的时候需要用语言。

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但形影相随,不可分离。

  日常说话,因为太平常、太习惯了,脱口而出,仿佛不感到有使用语言动脑筋的过程。

如果我们考虑的是一些复杂的问题,就能感到有一个默默自语的过程,而且你还能感到动脑筋时所用的方言或者语言跟你实际说话时所用的方言或语言是一致的。

学习外语要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

如果没有这种习惯,用外语说话时就得先用本族语把意思想好,然后译成外语再说出来。

这样,说出来的外语就不会流畅、纯正。

总之,不管用本族语思维也好,还是用外族语思维也好,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总得运用一种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形成概念,必须用语言中确切的词语把它“包装”好,否则就会“飞走”。

在这以前,新的想法也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不明确,不定型,往往要用好些话来说明,而且还不容易向别人转述。

认识活动的成果得到适当的语言表达以后,人们就可以在已有认识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而不必从头做起。

例如在1937年,毛泽东同志看到革命队伍里有些不良的现象,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明知不对,少说为佳;

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等等,共有11种之多。

毛泽东同志把这些现象概括成一种不正之风,形成一个概念,这是认识活动的成果,这个成果,毛泽东同志用“自由主义”一词在语言上把它固定下来。

从此,人们就能够用“自由主义”这个词语来评论这一整类复杂的现象了。

  可见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考察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婴儿呱呱落地,就堕入一个现成的语言环境里,他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学会周围的这种语言。

整个学话的过程简单说来是这样的:

开始的时候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一周岁左右会说一些单个词的句子,后来发展到会说两个词的句子,只有实词的句子(类似电报的电文),大致到了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自由运用各种语言成分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了。

  学话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

孩子见到猫,听到大人说māo,他的脑子里就把māo这个声音和猫这种动物联系起来了。

在另一种场合孩子见到狗,他说是māo,大人纠正他,说这不是猫,而是gǒu。

这个纠正促使孩子去注意猫和狗的区别。

下一次他看到另一只猫,把它说成别的什么,又得到纠正,这又引导他注意两只猫的共同点。

词是一类事物的名称。

孩子经过种种失误和纠正,学会了一个词,把它跟它所表示的那类事物联系起来,这样他就认得了这类事物。

在这个阶段,孩子只会用单个的词表达意思,所以可以称为独词句阶段。

这时候孩子的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词和某类事物挂钩,初步学会了概括。

如果语言里区分māo和gǒu,那么他就能把看到的一只只猫归为一类,一只只狗归为另一类,同时也就把猫和狗区别开来了。

   

进一步,孩子在独词句的基础上学会两个词的组合。

比方说,孩子借助于词识别了猫和狗以后,又听得大人说bá

māo,huāmāo,bá

gǒu,huāgǒu,他又按照词的指示辨出了白猫和白狗的共同点,花猫和花狗的共同点,进而把物和物的属性区分开来。

后来他知道一种东西叫mà

ozi,他就有可能把bá

i和huā加在mà

ozi上,区别两顶不同颜色的帽子。

这时候,孩子不仅注意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而且注意到不同事物中共同的东西,抽象出事物的属性(例如“白猫”“白狗”中的“白”),同时也会把统一的事物分析成不同的要素(例如“白”和“狗”)。

“猫跳”“狗叫”之类的句子也是在这个阶段学会的。

  独词句的出现和从独词句到双词句,这是孩子学话中的关键的两步,因为语言的基本的奥秘已开始渗入这些简单的学习之中。

独词句体现了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

双词句体现了造句的基本原理,就是选择需要的词,按照学会的格式把它们组合在一起。

这就是说,孩子已不仅仅注意词与事物的联系,而且已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随着从双词句到实词句,进而掌握表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虚词,孩子在学习语言的道路上就逐步摆脱事物的具体形象的影响而愈来愈注意语言本身的事实。

就是说,当孩子能熟练地使用语言时,外界的现象就愈来愈少“物质”的意义了。

  上述的几个阶段只就孩子学话的大体发展趋势而言,不是说可以划分出几个截然不同的界线。

  孩子在学话的过程中从大人那里学来的现成的句子是有限的,但是孩子能够理解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句子,也能说出从来没有说过的句子。

可见他学到的不光是一些词和现成的句子,更重要的是语言中的规则;

他正是根据这些规则造出自己想说的句子来的。

这个道理有点像小学生学算术:

小学生通过老师的举例,学到了加、减、乘、除的算法规则。

他掌握了这些算法规则,就什么样的算术题也都能计算了。

  孩子的最早的智力活动就是学话,在学话的过程中认识周围世界,发展思维能力。

语言和思维从每个人的孩提时期起就如影随形,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非常复杂,可是孩子学会说话却在学习简单得多的算术规则之前,这个问题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

有人猜测孩子的大脑有从遗传而来的学习语言的“装置”。

究竟怎样,有待于科学的证明。

三、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的实验根据

  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还有神经生理学的实验根据。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中间有“脑桥”(神经纤维)连接,使两个半球互相沟通。

左半球管右半身的动作,右半球管左半身的动作。

比方右手拿香蕉,左手拿苹果,信息传入大脑的情况如下图:

  人类的语言活动与大脑左半球的某些部位相联系。

控制语言活动的大脑左半球掌管抽象的、概括的思维,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因此,如果一个病人大脑左半球发生损伤,他尽管说不出所住医院的名称、病房和病床的号码,却认得医院、病房和自己的病床。

相反,大脑右半球受到损伤,病人尽管能说出他所住病院的名称,却找不到所在的病房、病床,也认不出熟人;

能说出他家的注址,却找不到自己的家门。

可见人脑的左右两半球有明确的分工,各有自己的职责。

  通过对大脑的解剖,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控制语言活动的大脑左半球的有关部位比另一半球的相同部位要大,连婴儿也不例外。

为了解除重症癫痫患者(俗称羊痫风)的痛苦和控制病情的发展,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切断联系两半球的“脑桥”。

动过这种手术的人,如果蒙住他的眼睛,把他平常用的铅笔、纸烟放在他的左手上,信息传入右脑,他可以正确地使用它们,但说不出它们的名称;

如果把它们放在右手上,信息直达控制语言活动的左脑,就能立即用语言正确他说出它们的名称。

有的科学家还做了这样一种实验:

把一种叫做阿米妥钠的药物注入病人的一侧颈内动脉,使同侧大脑半球的功能暂时发生故障,如果注入控制语言活动的左侧,那病人就不会说话;

如果注入另一侧,则说话能力正常。

这一切都说明大脑的左半球掌管着人类的语言活动。

  以上是来自病人的证据,对正常的人也可以进行实验,办法是让两耳同时听各种声音,比较它们的反应。

比方通过耳机一边传入“苹果”这个词,一边传入“香蕉”这个词;

或一边传入笑声,一边传入咳嗽声,如果刺激是语言性质的(词,没有意义的音节等),右耳(左脑)的反应比较正确;

如果刺激是非语言性质的音,则左耳(右脑)的反应比较正确。

先看下面两个图:

  右耳听到“苹果”,信息直达专司语言的大脑左半球,立刻在那里得到了处理,反应不易出错;

让左耳听到“香蕉”,信息直达右脑,然后通过“脑桥”转到左脑去处理,拐了一个弯,反应就容易出错。

反之,对于笑声,从左耳听到的就不易出错。

右耳听语言刺激的能力强,这也证明掌管语言的机制在大脑左半球。

  大脑的两半球的分工是人类特有的。

有人给猴子做过实验,发现它的大脑左右两半球能够完成同样的任务。

人类以外的动物既掌握不了语言,也没有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与它们大脑两半球缺乏分工有密切的关系。

  初生婴儿的大脑的两半球没有专业的分工。

大脑两半球的专业化与学话的过程一致,看来到五六岁的时候才实现分工的专业化。

但究竟是语言“输入”支配大脑分工的专业化,还是分工专业化先于语言而获得,还缺乏实验的根据。

四、关于聋哑人的思维

  既然思维离不开语言,那么聋哑人能不能进行思维呢?

这是一个特殊的问题。

  聋哑人也是能够思维的。

第一,聋哑人和常人一样,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他们的大脑也分左右两半球,各有专门的分工。

他们主要是因为耳聋听不见别人说话,才学不会语言。

一旦恢复或获得了听觉,聋哑人也就可以逐渐学会说话。

近二十年来,我国不断出现的针刺治愈耳聋、使哑巴开口说话的事例,就是这方面的证明。

所以,决不能把聋哑人不能说话和其他动物不能说话的情形相提并论。

其他动物的大脑,左、右两半球没有专门的分工,没有专门管语言的大脑机构,而且发音器官也发不出人类语言那样多种多样的音,因此它们根本不可能学会语言,这与聋哑人失去语言能力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情。

  其次,大脑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司令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由它统一指挥,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聋哑人不能从听觉中得到应有的信息,但可以通过别的感觉器官得到补偿。

前面讲过,交际工具分语言的交际工具和身势等非语言的交际工具,聋哑人既然得不到语言的交际工具,就发展非语言的交际工具,从视觉、触觉等去接收常人用听觉得到的信息。

聋哑人视觉很灵,通常用手势来表达意思。

经过专门的训练,还能掌握“手指语”,用约定的手指动作拼写语言中的词语。

教会聋哑人观察和模仿常人说话时的口形,是帮助他掌握语言的另一条途径。

他们用“看话”代替“听话”,自己也能发出含混而依稀可辨的音来表达意思。

通过这类专门的训练,聋哑人彼此之间能进行正常语言的交际,并且能够看书作文,发展他们的智能。

  第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听觉获得信息的可能性比视觉大得多,通过视觉的交际,效果究竟不如有声语言,这不能不给聋哑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影响。

教聋哑人学习文化,教他们认“猫”“狗”“笔”“铁”等词语没有什么困难,但要他们掌握“伟大”“祖国”“辩证”之类的抽象词语和一些语法规则,就非常困难了。

对比小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小孩子在这方面碰到的困难要小得多,比较容易摆脱具体事物形象的影响而掌握比较抽象的词语和语法规则。

可见,对聋哑人来说,不会说话确实有很多不便。

  看来,抽象思维总得以某种物质的形式作为依托,最方便、灵活的依托是声音,此外视觉、动觉、触觉也能作为依托,只是不如声音那样方便、有效。

没有任何依托的“赤裸裸”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五、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

  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

  思维是大脑的功能。

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一样。

正因为这样,不同民族的人都有能力认识相同的事物,同一部著作或同一部电影可以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

在国际性的运动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都了解一场球赛的经过和结果,在紧张关头异口同声地喝彩或表示惋惜。

但是思维能力的全人类共同性不等于各民族想问题的方式都一样,相反,它们之间可以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平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说的就是这种差异。

我们怎么知道这种差异?

就是根据语言差异的分析,因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我们学会一种语言也就学会了该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语言的民族性不仅是语言不一样,而且和思维方式的民族特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方面的问题很复杂,我们这里只能作一点举例性的说明。

  客观世界对各族人民是统一的。

语言既然要指称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分类,分别给以名称。

对现实的这种划分,各语言很不一样。

同一条光谱,汉语切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段,英语切成purple,blue,green,yellow,orange,red六段,有的语言切成五段,三段,甚至两段,而且,即使段数相近,各段的起迄点也有差别。

亲属称谓也是这方面的明显的例子。

同是父母的兄弟或其姊妹的丈夫,汉语分成伯父、叔父、舅父、姨父、姑父,而英语统称unc1e;

同是父母的姊妹或其兄弟的妻子,汉语分成伯母、叔母、舅母、姨母、姑母,而英语也只有一个统称:

aunt。

日语的书面语使用一些汉字,很多人以为日语和汉语相近,日语好学,其实这是误解,汉语和日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各有自己的特点,即使写成相同的汉字,意义也往往不同。

  类似的现象在语言中比比皆是。

除了科学术语之外,可以说两种语言里很少有意义、色彩等各方面都完全等同的词。

一种语言里的词语通常要根据它所处的上下文才能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恰如其分的说法。

至于不同语言的语法方面的特点,这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例如英语普通名词在句中出现的时候,一般得标明它是有定(例如前面加the)还是无定(单数前面加a)。

可数名词还得标明是单数还是复数。

汉语就不必。

可是汉语的可数名词前面通常要加量词,如“一本书”,“三个人”,“两枝笔”,外国人说汉语时容易把这个量词漏了,说成“一书”,“三人”,“两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