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总结辨证论治概述+八纲+病邪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9100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总结辨证论治概述+八纲+病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医总结辨证论治概述+八纲+病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医总结辨证论治概述+八纲+病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医总结辨证论治概述+八纲+病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医总结辨证论治概述+八纲+病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总结辨证论治概述+八纲+病邪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医总结辨证论治概述+八纲+病邪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总结辨证论治概述+八纲+病邪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总结辨证论治概述+八纲+病邪Word文档格式.docx

(疾病全过程基本矛盾的概括)

3、证的现代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科技部、中医药管理局历年均将证的研究作为重点资助领域;

●证是机体整体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

●血瘀证、肾虚证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4、中医常见的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总纲

脏腑辨证——内伤杂病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外感病

三焦辨证

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二、辨证论治的特性

1、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TreatingtheSameDiseasewithDifferentMethods)

同一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表现出的证不同,因而应采取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异病同治(TreatingDifferentDiseaseswiththeSameMethod)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病机,表现相同的证,则应采取相同的治法进行治疗。

2、强调个体特异性

辨证论治要求诊治疾病因人而异,强调个体特异性。

3、恒动变化的观点

三、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1、中医临床中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中医强调辨证为主;

●辨病论治是辨证论治的重要补充。

辨病有助于提高辨证的预见性、简捷性,重点在全过程;

辨证又有助于辨病的具体化、针对性,重点在现阶段。

因此,辨病辨证相结合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关系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即以西医的诊断为纲,先确定病种的范围,然后以中医的辨证为目,予以分型,并从病、证双方考虑其治疗)是当今最通行的中西医结合形式之一。

小结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的灵魂;

●辨证论治要求证同治也同,证异治也异,其特性表现为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强调个体特异性及恒动变化。

《病邪辨证》

一、风证

(一)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二)风证的特点

●上——易犯高位,易袭肌表。

(如:

头痛,鼻塞咽痒,身背项疼,汗出恶风)

●急——发病急,变化快。

风疹)

●动——症状具有震颤动摇的特点。

眩晕、振颤、抽搐等)

二、寒证

(一)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风寒性凝滞,主痛

3、寒性收引

(二)寒证的特点

●寒——恶寒、四肢不温等

●痛——头身疼痛、腹痛等

●收——无汗、肢体蜷缩等

●白——排泄物清稀无色,面色及舌质舌苔白

三、暑证

●暑邪纯属外邪,暑证只有外感而无内生。

●暑证独见于夏天。

(一)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3、暑性夹湿

(二)暑证的特点

●夏季热症——高热,多汗,烦渴,脉洪数

●伤津耗气——口渴喜饮,倦怠无力,尿赤短少脉数无力

●暑多夹湿——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闷、呕恶、便溏

四、湿证

(一)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性重浊

2、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3、湿性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二)湿证的特点

●重——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关节疼痛重着,易袭下位。

●着——小便混浊,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舌苔厚腻。

●滞——病程缠绵难愈,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淋漓不畅。

五、燥证

(一)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二)燥证的特点

●肺胃津伤——口干鼻燥,干咳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等

●阴血不足——毛发干枯不荣,肌肤甲错,大便干结,舌光无苔等

六、火(热)证

(一)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易伤津耗气

3.易生风动血

4.易致肿疡

5.易扰心神

(二)火证的特点

●炎上发赤——面红目赤,口舌糜烂,牙龈肿痛,咽喉红肿,疮疡痈肿、发热、小便短赤、舌质红

●消灼阴津——汗大出,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黄燥

●火性急迫——热极生风,迫血妄行,心神受扰

七、郁证

郁证的临床特点

1、气郁则胀——轻者胀闷,可兼隐痛,症状时增时减

2、气郁则痛——重者疼痛,时作时止。

3、气郁则聚——更甚者痞满,发作有时,聚散无常,部位不定。

八、瘀证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瘀证——是瘀血所产生的病证。

(一)瘀血形成的原因

1、阻滞于血脉中的瘀血

气虚、气滞推动障碍血行不畅;

血寒血液凝滞不畅;

血热血受热邪煎熬而粘浓血行结滞。

2、离经之瘀血

外伤、气虚统摄失职血溢出于脉外;

血热迫血妄行血溢出于脉外。

(二)血瘀证的临床特点

●疼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更甚。

●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在体内多为肿块,质硬,位置固定不移。

●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块状。

●紫绀——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

●舌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

●脉象——脉象常见为沉涩、细涩、弦涩等。

九、痰证

痰——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

有形之痰——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者。

无形之痰——不能直接觉察,而是通过辨证求因的方法来判断出的病因。

痰证——泛指痰涎停留于体内而引起的各种病证。

(一)水、湿、痰、饮之间关系

湿为水液弥散浸渍于人体组织中的状态,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稠为痰,稀为饮,更清者为水。

水、湿、痰、饮不能截然分开,常统称“水湿“、“水饮”、“痰湿”、“痰饮”。

(二)痰证的成因

肺、脾、肾功能失常,人体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

(三)痰证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气血

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3、重浊粘滞缠绵

十、食证

食证——饮食不节所致的病证,又称食滞或食积。

食滞的致病特点

1、不纳

2、不运

3、积滞

2、

4、

5、

6、

7、

《八纲辨证》

概述

八纲(EightPrincipalSyndromes)——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八纲辨证(DifferentiatingPathologicConditionsinaccordancewiththeEightPrincipalSyndromes)——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大体类别、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八纲辨证——各种辨证的总纲

●阴阳两纲——八纲中的总纲

一、表里辨证(DifferentiationofExteriorandInteriorSyndromes)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纲

表里辨证的概念:

●表——皮毛、肌肤

●里——脏腑、血脉、骨髓

●表证——指病在皮毛、肌肤,病位浅在者。

病情轻

●里证——指病在脏腑、血脉、骨髓,病位深在者。

病情重

●表里辨证——以表里为纲来分析归纳临床证候,以辨别疾病部位和病势深浅的辨证方法。

适用于外感病

表里辨证的意义:

可察知病情的轻重深浅及病理变化趋势。

表证——病浅而轻表邪入里——为病进

里证——病深而重里邪出表——为病退

1、表证(exteriorsyndrome)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

一般指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而引起的外感病初起阶段。

【特点】:

起病急、病程短。

【临床表现】:

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

常兼见头身疼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治法】:

辛散解表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2、里证(Interiorsyndrome)

里证是病位深在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多见于外感病中、后期阶段或内伤杂病。

里证的成因:

●表邪不解,内传入里;

●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成;

●情志内伤、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

起病缓、病程长。

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

随具体证侯而定

3、外感病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二、寒热辨证(DifferentiationofColdandHeatSyndromes)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

“阴盛则寒”——实寒证“阳盛则热”——实热证

“阳虚则寒”——虚寒证“阴虚则热”——虚热证

寒热辨证——以寒热为纲来分析临床证候,说明疾病性质的辨证方法。

1、寒证(Coldsyndrome)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

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踡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迟或紧。

温以祛寒

2、热证(Heatsyndrome)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

清热泻火(或清热养阴)

3、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三、虚实辨证(DifferentiationofExcessanddeficiencySyndromes)

虚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纲。

正气不足邪气过盛

虚证实证

邪气不盛正气未衰

《素问.通评虚实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实辨证——以虚实为纲来分析归纳临床证候,说明邪正双方力量对比及斗争情况的辨证方法。

1、虚证(deficiencysyndrome)

虚证是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先天不足

饮食失调,后天之本不固

后天失养

七情劳倦,内伤脏腑气血

房劳过度,耗伤肾脏元真

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

包括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不同证侯,临床表现不一。

常见有:

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二便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

补虚扶正。

“虚则补之”(温阳益气、养血滋阴)

2、实证(Excesssyndrome)

实证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

(正气犹能抵抗,未至亏损)

成因:

●外邪侵入人体。

●脏腑功能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体内所致。

由于病邪的性质及其侵犯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一。

高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声高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泻实祛邪。

“实则泻之”

3、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从发病时间上,新病、初病或病程短者多属实证,旧病、久病或病程长的多属虚证;

●从体质上,年青体壮者多属实证,年老体弱者多属虚证;

●从临床症状与体征上,参考下表鉴别。

四、阴阳辨证(DifferentiationofSyndromesAccordingtothePrincipleofYinandYang)

阴阳是辨别疾病类别的两纲,是八纲辩证的总纲。

1、阴证和阳证(YinSyndromeandYangSyndrome)

阴证、阳证的划分依据——阴阳的基本属性

●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侯,称为阴证

●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侯,称为阳证

2、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一般是以寒、热作为主要标志

阴证和阳证包括的病证

3、阴虚证和阳虚证(DeficiencyofYinandInsufficiencyofYang)

阴虚证

指由于阴精亏损而致阴不制阳的虚热证侯。

阳虚证

指由于阳气亏损而致阳不制阴的虚寒证侯。

4、亡阴证和亡阳证(DepletionofYinandDepletionofYang)

亡阴证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消亡欲竭的证侯。

亡阳证指体内阳气亡脱欲竭证侯。

五、六要结合辨证

八纲辩证的临床运用

●首先辨别表里,确定病变的部位;

●次辨虚实,了解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

●然后辨别寒热,分清病变性质;

●最后可以用阴阳加以总的概括。

六、八纲辨证与其他辨证的关系

八纲辨证乃辨证总纲,只能辨病证的基本属性,尚需结合其他辨证方法,方能指导临床具体论治。

八纲辨证:

主要辨表里

外感病

六经辨证或卫气营血辨证(纳入病邪辨证)

主要辨虚实

内伤杂病

脏腑辨证(纳入病邪辨证、虚实辨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