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1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6947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1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1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1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1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1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1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ord下载.docx

《届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1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1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1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ord下载.docx

战争

1840

1842

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中国___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

1856

1860

英法美俄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瑷珲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___。

中法

1883

1885

《中法新约》

打开中国西南门户。

中日

甲午

1894

1895

《马关条约》

大大___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八国

联军

侵华

1900

1901

德奥美法

英意日俄

《辛丑条约》

___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主要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条约

内容

危害

《南京条约》

内容:

①割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

,由双方商定等

附件

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①割辽东半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③开放、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日本可在通商口岸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①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

②拆毁的炮台

③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核心突破,导与练】1、某条约规定:

(一)从湖北省宜昌朔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

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2009·

全国Ⅰ,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3、(2011·

北京文综,17)右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

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

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

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考向聚焦】

4、(厦门模拟)2012年是《南京条约》签署170周年,百年荣辱起于此,某班同学以此为契机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不同史观解读《南京条约》,

下列研究性成果不正确的是(  )。

A.西方工业文明与东方农耕文明的冲突——文明史观

B.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始——全球史观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必然结果——革命史观

D.晚清人们生活习俗出现西化——社会史观

5、(河北衡水中学三模)《全球通史》载:

“□□□□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

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材料空白处应是(  )。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D.八国联军侵华

6、义和团运动期间,一篇文章说:

“夫中国外交之起,处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

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

”下列最能说明该材料中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的是(  )。

A.列强侵略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B.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当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D.材料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7、2011年9月,日本野田新内阁大臣公开称钓鱼岛为日本固有领土,而中国政府则将钓鱼岛主权定义为中国核心利益。

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愿意哪一条约的内容(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左宗棠:

(1812—1885),字季高,又字朴存,湖南湘阴人。

清末大臣,洋务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

1860年为曾国藩推荐,统领部分湘军,曾自募约五千人,组成“楚军”,左系湘军形成。

1866年以闽浙总督身份创办神话船政局。

次年调任陕甘总督,“身虽西去,心犹东注。

”督陕某期间,曾办兰州制造局,因西北盛产羊毛,又办兰州织呢局。

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次年率军入疆,进攻阿古柏反动政权。

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新疆全境,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开发新疆。

1881年升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

1884年中法战争中是主战派,督福建军务。

1885年因病退职去世。

邓世昌:

(1849-1894),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

原名永昌,字正卿。

广东番禺人。

幼年随外国人习英语、算术。

18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为该校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以五品军功先后任“琛航”、“东云”、“振威”、“飞霆”等舰管带。

1879年,以“熟悉管驾事宜”调至北洋。

1882年随丁汝昌赴朝鲜平息“壬午兵变”,阻止日本侵朝计划,因功升游击、参将。

1887年春奉命同叶祖珪等赴英、德接收定购的“致远”、“经远”等4舰,任致远、经远等营务兼致远号管带。

1894年9月在中日黄海海战中,英勇奋战,率舰拼力冲撞日“吉野”号,以期与敌舰同归于尽,不幸舰中鱼雷,与全舰将士250余人一起殉国。

刘永福:

(1837—1917),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

幼时随父母迁至广西上思。

1857年参加天地会起义,在广西归顺(今靖西)一带活动。

1864年带领二百余驻守安德,制七星黑旗一面,作为军旗。

次年率黑旗军赴越南。

1870年率部进驻保胜。

1873年法军进犯河内等地时,应越南政府约率兵抗法。

12月在河内近郊击毙法军头目安邺,法军退出北圻。

次年被越南政府任命为三宣副都督。

1883年5月在纸桥击毙法军司令李威利等。

中法战争爆发后,在越南战场西线与清军共同抗击法军,多次取得胜利,并受到清政府收编。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入关,黑旗军被裁至一千余人,次年任广东南澳镇总兵。

1917年1月,病卒。

慈禧太后:

(1835-1908)清穆宗的母亲。

姓叶赫那拉,满洲镶黄旗人。

公元1852年被咸丰皇帝选入宫,封兰贵人,1857年封为贵妃。

穆宗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

于穆宗、德宗两朝先后垂帘听政计四十七年。

历经大事,能识人,有果断,晚年耽逸乐,宠佞幸,纲政遂紊。

戊戍政变、庚子拳乱,后为祸首。

卒谥孝钦。

因与慈安太后所住的宫院分东西二宫,故世称西太后,简称为西后。

一、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1.原因:

(1)

(2)

(3)

2.导火线:

3.经过:

4.意义:

二、黄海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次决战

1.爆发时间:

2.抗日将领:

3.战果:

4.北洋水师最终结局:

5.导致这一结局的原因:

(1)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

(3)根本原因:

三、反割台斗争(台湾保卫战)

2.起讫时间:

3.抗日英雄:

4.结果:

5.意义: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2.经过

3.结果

五、义和团反帝运动

1.原因

(1)根本:

(2)直接:

2.概况

(1)起源:

(2)地点:

(3)参加者:

(4)口号:

3.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过程

4.失败原因

(1)客观:

(2)主观:

【课堂讨论】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1.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及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关于“田中奏折”的真伪问题:

自1929年12月,中国的《时事月报》杂志最早刊载“田中奏折”以来,对它的真伪一直有争论。

但从“东方会议”所确定的“满蒙政策”和此后日本对中国的一系列侵略行为,与《时事月报》刊载的“田中奏折”的基本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有位日本学者说:

“田中奏折”就形式来看有可能是假的,就内容来看则是真的。

日本“731”部队:

日军侵华的细菌部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细菌武器制造厂。

1933年,日本将设在东京的“防疫研究所”(即细菌战研究所)移至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正式开始以中国战俘和反满抗日义士做细菌活体试验,对外称为“关东军防疫给水部队”(为隐匿,又化名作石井部队,加茂部队)。

1938年6月,迁至哈尔滨平房镇,改名为“满洲第659部队”(别称东乡部队),1941年启用“满洲第731部队”的番号。

直属日本参谋本部,由石井四郎中将主持,工作人员达2600余人。

设有细菌研究、细菌试验、细菌制造、资料、防疫给水、总务、训练教官、诊疗8个部和一个特别班。

培制霍乱、伤寒、副伤寒、炭疽热菌、鼠疫、脾脱疽干菌、斑疹伤寒菌、结核菌等;

在安达设有试验场,设有专门的细菌弹壳制造厂。

日军在中国的浙江战场上进行了细菌战,杀害中国军人和无辜平民数十万人。

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931年6月6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将士书》,内称:

“赤祸”是中国的“最大祸患”。

7月23日发表《告全国同胞书》说:

“惟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故不先消灭‘共匪’……则不能御侮。

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

”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表讲话: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仍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

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11月30日,蒋介石在顾维钧就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宣誓就职会上的讲话,把“攘外应先安内”改为“攘外必先安内”。

他说:

“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

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

盖主战固须先求国内之统一,即主和亦非先求国内之统一,决不能言和。

是以不能战,固不能言和,而不统一,更不能言和与言战也。

”1933年4月10日,蒋介石在部署第五次“围剿”时宣称:

“抗日必先‘剿’匪,征诸历代兴亡,安内始能攘外,在匪未清前绝对不能言抗日,违者即予最严厉处罚。

东北抗日义勇军:

1931年9月至1933年东北抗击日军的主要力量。

日军侵占中国东北后,不愿做亡国奴的各阶层人士,纷纷进行武装抗日。

他们既有原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还有各阶层人民组成的抗日武装,其成份较为复杂。

爱国农民、原东北军的军警官兵、原来的绿林土匪、知识分子、工人和商人分别占50%、25%、20%和5%。

义勇军发展迅猛,但无统一领导,各不相属,各自为战,名称有“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民众救国军”“抗日义勇军”“民众自卫军”“山林反日游击队”等。

辽宁省警务处长黄显声组织的义勇军是最早的一支。

1932年3月至11月,是义勇军发展兴旺时期,人数号称30多万,给日寇以有力打击。

由于敌人力量强大,国民政府又不给予任何物资接济和军事援助,到1933年初以后,义勇军基本力量已经溃散。

其中一部分转为东北抗日联军,继续坚持敌后的抗日武装斗争。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日伪军发动的大规模破袭战役。

参战兵力105个团20余万人,另外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

战役从1940年8月20日开始,到12月5日基本结束,历时三个半月,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8月20日至9月10日,以正太铁路为重点,进行交通总破击战。

在八路军的打击下,正太路全线瘫痪,华北敌占的同蒲、平汉等铁路也被切断。

第二阶段,从9月20日至10月上旬,继续破击日军交通线,重点攻占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根据地内的日军据点。

攻克了日伪军的一些据点,平毁了大部分封锁沟、墙,使被分割的地区重新连成一片。

第三阶段,从10月6日至12月5日,以反击日军对华北根据地“扫荡”为主。

八路军在反“扫荡”作战中,坚持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经过连续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反扫荡的胜利。

这次战役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增强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本侵华的原因

(1)历史原因:

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蓄谋已久)

(2)现实原因: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

(3)有利条件:

①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且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

②中国地大物博但长期落后。

③国际上,英法美的绥靖之风盛行

2.侵华罪行表现:

(1)军事侵略

阶段

侵华史实

侵华方向

中国的情况

1931

九一八事变

东北

国民党实行不抵抗政策,

东三省迅速沦陷

1932.1

一·

二八事变

上海

十九路军抵抗

1932.3

伪满洲国

溥仪再次称帝,东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1933

长城沿线

的吞食

山海关

承德

多伦

察哈尔

中国军民的抵抗

1935

华北事变

华北五省

华北日趋殖民地化

1937.7

卢沟桥事变

北平

1937.8

八一三事变

1937.12

南京大屠杀

南京

1938.5

徐州

1938.10

广州

武汉

1945

大扫荡

华北

敌后战场

豫湘桂战役

华中

华南

正面战场

(2)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七三一部队

(3)制造惨案:

南京大屠杀

(4)占领区的殖民统治

政治上:

“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

经济上:

经济掠夺

文化上:

奴化教育

3.日本侵华产生的危害

(1)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2)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淫掠,实施细菌战等,给中国人民造成身体和心灵上长久的伤痛。

(3)对中国殖民掠夺,造成中国大量的人力、物力损失等。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局部抗战)

(1)日军的武装侵略

(2)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2.表现

爱国力量

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中国

共产党

①九一八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

②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

③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东北军民

组织抗日义勇军

国民党

爱国官兵

①十九路军凇沪抗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②长城抗战——爱德馨营山海关殉国,二十九军宋哲元部长城喜峰口失而复得,

③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关内人民

①工人罢工、募捐;

②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③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深入工厂农村、军队进行抗日宣传。

(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④爱国华侨支援抗战

爱国

民主人士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全民族抗战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形成原因:

(2)形成过程:

初步形成正式形成

(3)含义

旗帜:

地域:

参战:

团结:

合作:

基础:

局部抗战与全民族抗战的不同特点和作用

比较点

局部抗战

全民族抗战

政治

基础

群众

军事

斗争

抗战

效果

(4)主要表现

战场

防御阶段

(1937.7—1938.10)

相持阶段

(1938.10—1944)

反攻阶段

(1944—1945.8.15)

如何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两个战场的关系?

三、伟大抗日战争的胜利

1.经过

(1)中共七大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2)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3)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4)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5)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举行反攻

2.日本的投降

(1)

(2)(3)

3.胜利的原因

(1)由于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2)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坚持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3)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对粉碎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方针、牵制日军起了重要作用。

(4)海外华侨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4.抗日精神

(1)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2)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

(3)百折不挠、自强自立的民族自强信念;

(4)开拓创新、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5)坚持正义、维护和平的民族奉献精神;

(6)民族利益至上、宁死不屈的民族自尊品格。

5.抗日战争的特点

是世界上开始最早(1931年9月18日)、结束最晚(1945年9月2日)、历时最长(近14年)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从局部逐步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战争。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6.历史意义

(1)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7.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1)揭开世界反法西斯序幕,开辟东方战场

(2)持久战使中国成为抗击日本的主战场

(3)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歼灭日军150多万,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

(5)是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6)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