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2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64765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47 大小:8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安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2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泰安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2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泰安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2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泰安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2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泰安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2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泰安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2套.docx

《泰安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2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安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2套.docx(1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泰安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2套.docx

泰安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2套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题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评价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提高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感受到人民在劳动中体现的智慧与创造力。

认同奢侈残暴、滥用民力的统治必然迅速灭亡。

重点

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

难点

辩证、全面地对大运河的开凿进行评价。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科书、课时练。

教学环节

说明

二次备课

复习

回顾七年级上册历史内容。

新课导入

教师引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事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

有哪些建树?

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课程讲授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

581年北周

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

隋与陈对峙!

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

观念。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3.“隋初经济的繁荣”

(1)隋文帝即位后,发展经济。

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称为“开

皇之治”。

(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

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开通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

(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①经济原因:

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

②政治原因: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的过程

605年至610年,征发几百万民工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

至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

(3)让学生看课本P3的《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强调记忆大运河的

中心、南北端点、四段的名称。

2.提出下列问题,组织讨论:

问题一:

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问题二:

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学生自读了解科举制的诞生的经过。

2.老师讲解科举制的作用。

(四)隋朝的灭亡

1.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

民起义的爆发。

归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①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游江南;

②营建一系大工程:

营建东洛阳、开凿大运河;

③屡次战争:

三次征辽东。

(逼民反)

2.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3.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与教训。

小结

隋朝繁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的开通

灭亡→隋炀帝的暴政(581-618)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课题

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的建立。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善于纳谏。

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4."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科书、课时练。

教学环节

说明

二次备课

复习

问题一:

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问题二:

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新课导入

教师利用玄武门之变的故事导入。

学生边听故事边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课程讲授

一、唐朝的建立

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学生识记唐朝建立的基础知识:

强调唐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以及唐都长安城的位置。

2、贞观之治

教师提出问题:

1.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繁盛时期,出现的第一段政治治世局面叫什么呢?

贞观之治

2、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先阅读课文,分组讨论,总结归纳由小组长发言。

学生从政治、经济、个人品质三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

贞观时期:

①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②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③唐太宗个人品质: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由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3.教师点拨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原文出自《荀子·哀公》,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起义推翻隋王朝的事实,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吸取隋亡的教训,因此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故有此说。

三、开元盛世

1.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文P12《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的经历。

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武则天的统治。

展示交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她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2.教师引导思考:

在你心中,你认为武则天是怎样的皇帝?

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基础。

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3课盛唐气象

课题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情况,了解唐代的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重点

民族的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

难点

开放的社会风气。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环节

说明

二次备课

复习

新课导入

1、我眼中的唐朝:

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和课外了解,说说学生眼中的唐朝。

 

2、外国人眼中的唐朝:

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的是那样的鲜明„„中国呈现了繁荣、幸福和文艺活跃的景象远在任何同时代国家的前头。

课程讲授

一、1、我眼中的唐朝:

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和课外了解,说说学生眼中的唐朝。

 

2、外国人眼中的唐朝:

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的是那样的鲜明中国呈现了繁荣、幸福和文艺活跃的景象远在任何同时代国家的前头。

二、经济的繁荣 

1、农业的发展:

观察图片,了解曲辕犁和筒车;了解唐朝蔬菜的种植。

感受唐朝农业的进步。

2、手工业:

欣赏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

3、观察唐都长安布局图,感受唐朝的盛世繁荣 

三、民族交往与交融 

1、欣赏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图片,讲述他们的故事。

 

2、以吐蕃为例简介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和交融,认识文成公主对汉藏友好团结做出的贡献,认识到我国悠久历史是有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四、开放得社会风气

学生读课文,了解唐朝时期受西北少数民族影响,开放豪迈充满活力的社会风气。

五、多彩的文学艺术

学生说出你熟悉的诗人: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分析三大诗人各自的诗文特点,思考与时代的关系。

 

小结

我们应以史为鉴,警钟长鸣,居安思危,为中华之腾飞而努力学习!

作业布置

见课本(动脑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题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

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

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用具

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环节

说明

二次备课

复习

新课导入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显示)旧金山唐人街:

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

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

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

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

课程讲授

三、讲授新课

(一)遣唐使

(出示幻灯片)同学们,上图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

隋唐时期曰本人到中国乘坐的就是这样的船。

“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曰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业知识。

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吕(晁衡)。

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1.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二)鉴真东渡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

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从鉴真六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出什么启示?

请大家讨论后回答想一想,鉴真东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日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鉴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10年,最后死在日本。

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

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

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日本遣唐使、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