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践课程理念积极实施有效教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6457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入实践课程理念积极实施有效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深入实践课程理念积极实施有效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深入实践课程理念积极实施有效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深入实践课程理念积极实施有效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深入实践课程理念积极实施有效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入实践课程理念积极实施有效教学.docx

《深入实践课程理念积极实施有效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入实践课程理念积极实施有效教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入实践课程理念积极实施有效教学.docx

深入实践课程理念积极实施有效教学

深入实践课程理念积极实施有效教案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李学斌

1、再读新课标:

1.1、新课标(《生物课程标准》)新在哪里?

1.1.1、《生物课程标准》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新体系

《标准》的内容标准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

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精选和串联生物科学重要的知识和观念,不求全面,减少重复,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点。

《标准》围绕“人与生物圈”精选和串联了10个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这不仅克服了繁、难、多、旧的弊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劝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中科院院士、生物科学专家以及中学特级教师对此高度评价,认为:

《标准》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标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改变了沿用多年的“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卫生”的课程体系,这是一项重大突破。

以这个主题统合初中生物学的教案内容,完全符合当今世界生物学基础教育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我国目前的现状。

1.1.2、《生物课程标准》三大新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

《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1.3、《生物课程标准》三维新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改把课程教育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教案的基本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挖掘隐含在教案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能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具有实用性、持久性,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1.2、《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

1.2.1、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见课程标准)

1.2.2、课程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使学生获得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使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生物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1.2.3、课程具体目标(即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审视新教材

2.1、教材知识体系

本套教材是以“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为核心构建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命科学的研究向着宏观和微观两大方向推进。

新的知识体系打破了国内过去按照生物学古老的分支学科构建教材体系的传统做法,也与近年来以生命活动特征为主线构建教材体系的做法不同,一方面它充分体现了国家《生物课程标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又从“人—生物—环境”的角度更加突出了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和谐发展的密切关系。

教材在这样的知识体系下,在组织知识内容时又考虑到学生知识发展的规律,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由宏观到微观、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学生自身或身边问题、现象开始,通过学生的探究、思维、信息加工整理,扩展应用等过程,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材的第一单元中介绍了《我们生活的生物圈》,从宏观上引导学生认识了生物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物生活在生物圈中,就必需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教材第二单元安排了《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在初步了解生物圈和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基础上,第三单元《环境中生物的统一性》将从生物的基本结构和结构层次上探究生物圈中的生物所具有的共性。

生物生物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长期的进化和对生存环境的适应,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所以教材的第四单元安排了《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

对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甚至生物圈而言,维持自身的稳定与平衡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教材的第五单元安排了《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

生物作为一个生命系统,都有着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第六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将为我们呈现生命的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第十个主题《健康的生活》,本套教材在第七单元安排了《环境与健康》。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人与环境、人与其他生物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所以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安排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如下图)

 

 

 

三种教材的比较分析

2.2、七年级教材知识结构

 

2.3、八年级教材知识结构:

 

3、提高有效性:

3.1、初中生物课堂的现状:

高中生物教案因升学,与新课标若即若离;初中生物也因升学,实施新课标没精打采!

新课标下的公开教案课堂存在的问题:

不管教材的性质内容,一味追求“热闹”;

不管问题大小,动辄“探究”;

不看实际效果,一律使用多媒体。

常态下的生物课现象:

生物教师专业率低得触目惊心;生物教研活动每况愈下;生物课堂惨不忍睹。

主要原因:

生物教师地位低,初中生物是副科,没人重视(领导不重视、家长学生不重视、自己也不重视);

生物教师待遇低;

生物教师外快少,副科成不了副业。

生物教师跳巢、改行教其他主科,主科教师兼教生物。

有些学校排课时让主科教师兼教本班生物课,于是生物课时学生桌上放两种书,即便生物专业教师也是如此。

(诱导犯罪)

3.2、思想高度重视,找准初中生物教师的位置:

3.2.1、生物课标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规定: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

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

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作为生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教好本学科,乱来就是违法就是犯罪,学生会告我们:

生物教师不作为!

3.2.2、高中阶段的重要基础:

现象:

四星以上的高中选修生物人数越来越少,四星以下高中选修生物较多;成绩好的学生选修科目首选理化,中等、中等以下学生才逐渐选择生物;市县生物高考达线率、高分率每况愈下等等。

都和我们初中生物基础未打好,学生畏惧生物,没兴趣有很大关系。

3.2.3、初中生物学的社会责任:

现在的初中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绝大多数农村学生,都将成为未来新农村的建设者,如果都是生物盲,将来能指望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所以,我们在教案中,让学生站在人与生物圈的高度,赋予学生以庄重的责任感、使命感,要让他们明白:

我们人类就是“地球的当家人”,我们还会不计后果地破坏环境?

3.3、初中生物教案建议:

课堂中,实际教案时间是固定的,而有效教案时间对不同的教师会有很大的差异。

3.3.1、科学探究与探究性学习

1、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通过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方法;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就是探究性学习活动。

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探究性学习在内容、过程和方法等方面与科学探究存在着许多一致性,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

只是,探究性学习作为教育范畴中的一个概念,必须满足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科的结构,所以在许多情况下要简化一些过程,比如,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可以由教师或由教材提出问题;获取事实这个环节,常常由教师和教材来确定研究方法、步骤、所用材料。

探究性学习的形式应该丰富多彩,实验、查阅资料、评判结论、解答问题、设计方案,甚至带着思考的听讲与阅读,都可称为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类型除了有实验探究,还有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探究、角色扮演探究、设计方案探究等。

探究性学习有三个特征:

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

2、了解科学探究

《生物学课程标准》选取十大主题中,第一个主题就是科学探究,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这两方面只能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这就需要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并非千篇一律,问题是探究的发端,但作出假设并非所有的探究所必须的环节。

制订和实施计划实际上就是收集证据。

收集证据的途径有观察、实验、模拟实验、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等。

要充分认识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大都是“徦探究”活动(答案浅显、唯一、早就是定论),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如果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可能要花一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

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

但是,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例如:

学习游泳、学习细胞结构。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

以实验的方法为例,如何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