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专题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3509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痛风专题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痛风专题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痛风专题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痛风专题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痛风专题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痛风专题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痛风专题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痛风专题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痛风专题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别嘌醇不良反应少,偶见皮疹、胃肠反应及转氨酶升高、白细胞减少等。

丙磺舒

  丙磺舒(probenecid)又名羧苯磺胺(benemid),口服吸收完全,血浆蛋白结合率85%~95%;

大部分通过肾近曲小管主动分泌而排泄,因脂溶性大,易被再吸收,故排泄较慢。

本药竞争性抑制肾小管对有机酸的转运,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可用于治疗慢性痛风。

因无镇痛及消炎作用,故不适用于急性痛风。

苯溴马隆(benzbromarone)作用似丙碘舒,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而促其排泄。

每日用量为20~100mg,宜从20mg/日开始,逐渐递增,不良反应有头痛、恶心、腹泻。

  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colchicine)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选择性消炎作用,用药后数小时关节红、肿、热、痛即行消退,对一般性疼痛及其他类型关节炎并无作用。

它对血中尿酸浓度及尿酸的排泄没有影响,其作用是抑制急性发作时的粒细胞浸润。

  本药不良反应较多。

常见消化道反应。

中毒时出现水样腹泻及血便,脱水,休克;

对肾及骨髓也有损害作用。

  制剂及用法

  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acid)解热镇痛0.3~0.6g/次,3次/日,饭后服。

抗风湿:

3~5g/日,分4次服,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

 水杨酸钠(sodiumsalicylate)抗风湿:

4~8g/日,分4~6次服,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

  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0.5g/次,3次/日。

  保泰松(phenylbutazone)0.1~0.2g/次,3次/日。

症状改善后改为1次/日。

  羟基保泰松(oxyphenbutazone)0.1g/次,3次/日。

餐中服,一周后递减,0.1~0.2g/日。

  吲哚美辛(indomethacin)25mg/次,2~3次/日。

餐中服,以后每周可递增25mg至每日总量为100~150mg。

  舒林酸(sulindac)150~200mg/次,2次/日。

每日最大剂量400mg。

  甲芬那酸(mefenamicacid)首次0.5g,以后0.25g/次。

用药不宜超过一周。

  氯芬那酸(clofenamicacid)0.2g/次,3次/日。

  双氯芬酸(diclofenac)25mg/次,3次/日。

75mg/次,1次/日,深臀部肌注。

  布洛芬(ibuprofen)0.2~0.4g/次,3次/日,餐中服。

  酮布芬(ketoprofen)50mg/次,3~4次/日。

  萘普生(naproxen)口服,0.25g/次,2次/日。

  吡罗昔康(piroxicam)口服,20mg/日,分1~2次服。

  秋水仙碱(colchicine)0.5mg/次,1~2小时1次,口服,1日总量不得超过4mg。

  丙磺舒(probenecid,羧苯磺胺)治疗痛风:

开始0.25g/次,2次/日,一周后增至0.5g/次;

 别嘌醇(allopurinol)第一周0.1g/日,第二周0.2g/日,第三周以后为0.3g/日,分2~3次服。

---------------------------------------------------------------------------------------------------

[品名]:

别嘌呤醇,简称别嘌醇

[药理作用]:

别嘌呤醇的化学结构类似为次黄嘌呤,它通过竟争性抑制黄嘌呤化酶,减少尿酸合成,降低血中尿酸浓度,减少尿酸盐沉着于骨头节和肾脏。

[适应症]:

主治:

痛风,高尿酸血症。

适用于慢性痛风,使痛风石消散,也适用于白血病和骨髓增生性疾病之高尿酸血症和继发性痛风。

在其他利尿酸药物如羧苯磺胺、苯磺醋硐无效或有不良反应时可试服或与其他尿酸药合用起协同作用。

[用法与用量]:

成人200-400mg/日,分2-3次,饭后口服。

儿童每日8-20mg/kg,分3次服用。

[不良反应]:

过敏性皮疹,剥脱性皮炎,发热,全血细胞减少或白细胞减少腹痛、腹泻、血清转氨酶活性增高等。

[禁忌症]: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

[包装规格]:

每片100mg,每盒36片。

[有效期]:

三年

[批准文号]:

浙卫药准字(1996)第130301号。

----------------------------------------------------------------------------------------------------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成分]双氯芬酸钠

[适应症]用于:

①缓解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脊柱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关节炎的关节肿痛症状;

②治

疗非关节性的各种软组织风湿性疼痛,如肩痛、腱鞘炎、滑囊炎、

肌痛及运动后损伤性疼痛等;

②急性的轻、中度疼痛如:

手术后、

劳损后、痛经、牙痛、头痛等;

④对成人及儿童的发热有解热作用。

[用法用量]常规剂量,最初每日剂量为100—150mg(4—6片),对

轻度病人或需长期治疗的病人,每日剂量为75—100mg

(3—4片),通常将每日剂量分2—3次服用。

[规格]25mg/片,100片/瓶

--------------------------------------------------------------------------------------------------

通用名丙磺舒片

曾用名

英文名PROBENECIDTABLETS

拼音名BINGHUANGSHUPIAN

药品类别抗痛风药

性状本品为白色片。

药理毒理

(1)抑制尿酸盐在肾小管的主动重吸收,增加尿酸盐的排泄,降低血中尿酸盐的浓度,从而减少尿酸沉积。

防止尿酸盐结晶的生成,减少关节的损伤,亦可促进已形成的尿酸盐的溶解。

本品无抗炎、镇痛作用,用于慢性痛风的治疗。

(2)可以竞争性抑制弱有机酸(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在肾小管的分泌,从而可以增加这些抗生素的血浓度和延长它们的作用时间。

可作为抗生素治疗的辅助用药。

(3)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大鼠经口LD50为1600mg/kg。

药代动力学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5%~90%,主要与白蛋白结合。

成人一次口服1g,2~4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血药峰值浓度为30?

g/ml以上;

一次口服2g时4小时达峰值,血药峰值为150~200?

g/ml,小儿按体重一次口服25mg/kg,3~9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

T1/2随用药量而改变,口服0.5g为3~8小时,2g为6~12小时。

排尿酸有效血药浓度需100~200?

g/ml。

本品在肝内代谢成羧基化代谢物及羟基化合物,这些代谢物均具有促尿酸排泄的活性。

代谢物主要经肾排出,在24~48小时中约有5%~10%的给药量以原形排出。

适应症用于

(1)高尿酸血症伴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及痛风石,但必须①肾小球滤过滤大于50~60ml/分钟;

②无肾结石或肾结石史;

③非酸性尿;

④不服用水杨酸类药物者。

(2)作为抗生素治疗的辅助用药,与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邻氯西林、萘夫西林(nafcillin)等抗生素同用时,可抑制这些抗生素的排出,提高血药浓度并能维持较长时间。

用法用量口服

(1)慢性痛风的高尿酸血症:

成人一次0.25g,一日2次,一周后可增至一次0.5g,一日2次。

(2)增强青霉素类的作用:

成人一次0.5g,一日4次。

2~14岁或体重在50kg以下儿童,首剂按体重0.025g/kg或按体表面积0.7g/m2,以后每次0.01g/kg或0.3g/m2,一日4次。

不良反应

(1)胃肠道症状如恶心或呕吐等,见于约5%的服用者。

偶可引起消化性溃疡。

(2)能促进肾结石形成,应保证尿pH值6.0~6.5。

大量饮水并同服碱化尿液的药物,以防肾结石。

(3)本品与磺胺出现交叉过敏反应,包括皮疹、皮肤瘙痒及发热等,但少见。

(4)偶引起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及肝坏死等少见不良反应。

禁忌症

(1)对本品及磺胺类药过敏者。

(2)肾功能不全者。

(3)伴有肿瘤的高尿酸血症者,或使用细胞毒的抗癌药、放射治疗患者,均不宜使用本品,因可引起急性肾病。

注意事项

(1)下述人员不宜服用本品:

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或病史及肾结石等。

(2)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症状尚未控制时不用本品;

如在本品治疗期间有急性发作,可继续应用原来的用量,同时给予秋水仙碱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

(3)服用本品时应保持摄入足量水分(日2500ml左右),防止形成肾结石,必要时同时服用碱化尿液的药物。

(4)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如患者有轻度肾功能不全,而24小时尿酸排泄量又未超过700mg,一般每天剂量不超过2g。

(5)用本品期间不宜服水杨酸类制剂。

(6)定期检测血和尿pH值、肝肾功能及血尿酸和尿尿酸等。

(7)根据临床表现及血和尿尿酸水平调整药物用量,原则上以最小有效量维持较长时间。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本品能通过胎盘出现于脐血中。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儿童用药2岁以下儿童禁用。

老年患者用药老年患者因肾功能减退,用量酌减。

药物相互作用

(1)饮酒,氯噻酮、利尿酸、呋塞米、吡嗪酰胺以及噻嗪类等利尿药可增加血清尿酸浓度,本品与这些药同用时需注意调整用量,以控制高尿酸血症。

(2)与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盐同用时,可抑制本品的排尿酸作用。

(3)与吲哚美辛、氨苯砜、萘普生等同用时,后者的血药浓度增高,毒性因而加大。

(4)与各类青霉素、头孢菌素同用时,后者的血药浓度增高,并维持较长时间,毒性因而加大,尤其是对肾脏的毒性。

(5)与口服降糖药同用时,后者的效应增强。

(6)与甲氨蝶呤同用时,后者的血药浓度可能增高,毒性加大。

(7)与呋喃妥因同用时,由于肾小管分泌作用受到抑制,使呋喃妥因在尿中抗感染的疗效减低。

(8)与利福平同用时,因二药被肝脏摄取有竞争,故利福平的血药浓度可增高并时间延长、毒性加大。

临床上一般不主张为了提高利福平的血药浓度而两药并用。

(9)与磺胺药同用时,因后者由肾排泄减慢,血药浓度升高。

长期共用时应定期检测磺胺药的血药浓度。

药物过量

贮藏遮光,密封保存。

包装

有效期

通用名别嘌醇片

英文名ALLOPURINOLTABLETS

拼音名BIEPIAOCHUNPIAN

药理毒理本品是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

别嘌醇及其代谢产物氧嘌呤醇均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从而减少了尿酸的生成。

使血和尿中的尿酸含量降低到溶解度以下水平,防止尿酸形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其他组织内,也有助于痛风病人组织内的尿酸结晶重新溶解。

别嘌醇亦通过对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酸转换酶的作用抑制体内新的嘌呤的合成。

本品口服后24小时血尿酸浓度就开始下降,而在2~4周时下降最为明显。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大鼠经口LD50为6000mg/kg,腹腔注射LD50为750mg/kg;

小鼠经口LD50为700mg/kg,腹腔注射LD50为160mg/kg。

药代动力学本品口服后在胃肠道内吸收完全,2~6小时血药浓度可达峰值,在肝脏内代谢为有活性的氧嘌呤醇,两者都不能和血浆蛋白结合。

本品的半衰期为14~28小时,与氧嘌呤醇均由肾脏排出。

并用促尿酸排泄药可促进氧嘌呤醇的排泄,但肾功能不全时其排出量减少。

适应症用于①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尤其是尿酸生成过多而引起的高尿酸血症;

②反复发作或慢性痛风者;

③痛风石;

④尿酸性肾结石和(或)尿酸性肾病;

⑤有肾功能不全的高尿酸血症。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常用量:

初始剂量一次50mg,一日1~2次,每周可递增50~100mg,至一日200~300mg,分2~3次服。

每2周测血和尿尿酸水平,如已达正常水平,则不再增量,如仍高可再递增。

但一日最大量不得大于600mg。

(2)儿童治疗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常用量:

6岁以内每次50mg,一日1~3次;

6~10岁,一次100mg,一日1~3次。

剂量可酌情调整。

不良反应停药后一般均能恢复正常。

(1)皮疹:

可呈瘙痒性丘疹或荨麻疹。

如皮疹广泛而持久,及经对症处理无效,并有加重趋势时必须停药。

(2)胃肠道反应:

包括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等。

(3)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或贫血,或骨髓抑制,均应考虑停药。

(4)其他有脱发、发热、淋巴结肿大、肝毒性、间质性肾炎及过敏性血管炎等。

(5)国外曾报道数例患者在服用本品期间发生原因未明的突然死亡。

禁忌症对本品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明显血细胞低下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本品不能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炎症症状,不能作为抗炎药使用。

因为本品促使尿酸结晶重新溶解时可再次诱发并加重关节炎急性期症状。

(2)本品必须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炎症症状消失后(一般在发作后两周左右)方开始应用。

(3)服药期间应多饮水,并使尿液呈中性或碱性以利尿酸排泄。

(4)本品用于血尿酸和24小时尿尿酸过多,或有痛风石、或有泌尿系结石及不宜用促尿酸排出药者。

(5)本品必须由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至有效量维持正常血尿酸和尿尿酸水平,以后逐渐减量,用最小有效量维持较长时间。

(6)与排尿酸药合用可加强疗效。

不宜与铁剂同服。

(7)用药前及用药期间要定期检查血尿酸及24小时尿尿酸水平,以此作为调整药物剂量的依据。

(10)有肾、肝功能损害者及老年人应谨慎用药,并应减少一日用量。

(11)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禁用。

儿童用药儿童用药剂量应酌情调整。

老年患者用药老年人应谨慎用药,并应减少一日用量。

药物相互作用

(1)饮酒、氯噻酮、依他尼酸、呋塞米、美托拉宗、吡嗪酰胺或噻嗪类利尿剂均可增加血清中尿酸含量。

控制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时,应用本品要注意用量的调整。

对高血压或肾功能差的患者,本品与噻嗪类利尿剂同用时,有发生肾功能衰竭及出现过敏的报道。

(2)本品与氨苄西林同用时,皮疹的发生率增多,尤其在高尿酸血症患者。

(3)本品与抗凝药如双香豆素、茚满二酮衍生物等同用时,抗凝药的效应可加强,应注意调整剂量。

(4)本品与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同用时,后者的用量一般要减少1/4~1/3。

(5)本品与环磷酰胺同用时,对骨髓的抑制可更明显。

(6)本品与尿酸化药同用时,可增加肾结石形成的可能。

通用名苯溴马隆胶囊

英文名BENZBROMARONECAPSULES

拼音名BENXIUMALONGJIAONANG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

药理毒理本品属苯骈呋喃衍生物,为促尿酸排泄药,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从而降低血中尿酸浓度。

药代动力学健康成人口服50mg,约2~3小时后达血药浓度峰值,4~5小时尿酸廓清率达最大值,半衰期为12~13小时,本品主要以原型药从尿液及粪便排泄。

适应症单纯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性关节炎非发作期。

用法用量成人常用量由小剂量开始,一日25mg(半片)开始,无不良反应可逐渐递增至一日100mg(2片)。

早餐后服,同时加服碳酸氢钠一日3g。

不良反应

(1)胃肠反应:

恶心及腹部不适等。

(2)引起肾结石和肾绞痛。

(3)诱发关节炎急性发作。

(4)罕见发热、皮疹和肝或肾功能损害。

禁忌症中、重度肾功能损害者及患有肾结石的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服用过程中应多饮水,碱化尿液。

对肾功能下降,血肌酐大于130μmol/L者仍然有效,但必须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

(2)定期检测肾功能以及血和尿尿酸的变化。

(3)必须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症状控制后方能应用本品。

儿童用药不推荐使用。

老年患者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本品的促尿酸排泄作用可因水杨酸盐而减弱。

被抗结核药吡嗪酰胺(主要经肾小球滤过排泄)所抵消。

贮藏密闭保存。

包装50mg

 

痛风的发病机制

血液中尿酸长期增高是痛风发生的关键原因。

人体尿酸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1)人体细胞内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核酸和其它嘌呤类化合物,经一些酶的作用而生成内源性尿酸。

(2)食物中所含的嘌呤类化合物、核酸及核蛋白成分,经过消化与吸收后,经一些酶的作用生成外源性尿酸。

尿酸的生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些酶的参与。

这些酶大致可分为两类:

促进尿酸合成的酶,主要为5-磷酸核酸-1-焦磷酸合成酶、腺嘌呤磷酸核苷酸转移酶、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和黄嘌呤氧化酶;

抑制尿酸合成的酶,主要是次黄嘌呤-鸟嘌呤核苷转移酶。

痛风就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这些酶的活性异常,例如促进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增强,抑制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减弱等,从而导致尿酸生成过多。

或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肾脏排泌尿酸发生障碍,使尿酸在血液中聚积,产生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如长期存在,尿酸将以尿酸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皮下组织及肾脏等部位,引起关节炎、皮下痛风结石、肾脏结石或痛风性肾病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痛风临床表现==============

痛风患者中95%为男性,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

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

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

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

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或多关节疼痛通常是首发症状。

凌晨关节疼痛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

体征类似急性感染,有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钝痛。

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

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病程中,90%患者反复该部受累。

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

全身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及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2.痛风间歇期:

痛风急性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

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较长的间歇期(通常1~2年),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如果不进行预防,每年会发作数次,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少数患者可有骶髂、胸锁或颈椎等部位受累。

甚至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处尿酸盐沉积,症状渐趋不典型。

3.慢性关节炎期:

尿酸盐反复沉积使局部组织发生慢性异物样反应,沉积物周围被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包绕,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称为痛风石。

痛风石多在起病10年后出现,是病程进入慢性的标志,可见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等。

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足趾、手指、腕、踝、肘等关节周围,隆起于皮下,外观为芝麻大到鸡蛋大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但较少继发感染。

当痛风石发生于关节内,可造成关节软骨及骨质侵蚀破坏、反应性增生,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出现持续关节疼痛、肿胀、强直、畸形,甚至骨折,称为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

4.肾脏病变:

痛风患者肾脏病理检查几乎均有损害,临床上大约1/3患者出现肾脏症状,可见于痛风病程的任何时期。

⑴尿酸盐肾病:

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组织,特别是肾髓质和锥体部,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使肾小管变形、萎缩、纤维化、硬化,进而累及肾小球血管床。

表现为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夜尿增多、低比重尿、血尿、蛋白尿、腰痛、水肿、高血压,晚期肾功能不全等。

⑵尿酸性尿路结石:

尿液中尿酸浓度增加并沉积形成尿路结石,在痛风患者中总发生率约为20%,且可能出现于痛风关节炎发病之前。

较小者呈沙砾状随尿排出,可无感觉。

较大者梗阻尿路,引起肾绞痛、血尿、肾盂肾炎、肾盂积水等。

由于痛风患者尿液pH值较低,尿酸盐大多转化为尿酸,而尿酸比尿酸盐溶解度更低,易形成纯尿酸结石,X线常不显影,少部分与草酸钙、磷酸钙等混合可显示结石阴影。

⑶急性尿酸性肾病:

多见于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主要见于肿瘤放疗化疗后,血、尿尿酸突然明显升高,大量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集合管、肾盂、输尿管,造成广泛严重的尿路阻塞,表现为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尿中可见大量尿酸结晶和红血球。

 痛风的发生原因很多,这里只介绍原发性痛风:

1、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期:

仅有尿酸持续或波动性增高。

从尿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