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3299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文档格式.docx

《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文档格式.docx

(师教生学)

孩子们学得很好呀,字音很准确,调子也把握得很准确,大点声,再来一次吧。

师教生学第二遍

真能干,声音现在大多了,多简单的诗歌,多简单的调子呀,对自己有信心了吧?

再来一遍信心就更足了。

师教生学第三遍

我看到好多孩子两眼放光,大概都明白诗歌的意思了吧。

谁愿意做小老师来讲讲你知道的诗歌的意思呢。

生讲解诗歌意思。

明白了意思,我们能吟诵得更好了。

现在,我们分角色来吟诵这首诗歌吧。

我是贾岛,你是--

童子

师吟:

松下问童子。

问:

孩子,你的老师去哪里啦?

生吟:

言师采药去。

师问:

到哪里采药去了呢?

我能找到他吗?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孩子们,为什么才两次问答,贾岛就确定自己遇不到这个隐者了呢?

生1:

童子说了,这山里云雾很多呀,把整座山都遮住了,怎么找得到嘛?

生2:

是的,说不定贾岛和老师一个往东一个往西,绕着大山转圈圈还是遇不上呢。

你说的是他们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了。

说得很对,你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

在吟诵一下,从声音里体会一下。

生吟诵体会。

“山中”两个字拉得好长,说明这座山很大,连绵起伏的,童子不知道老师在哪里,贾岛去找也不一定找得到。

我们再吟诵一下,看看你从去声韵里能理解到什么?

老师说过,去声表示坚决、很清楚地告诉别人你要做什么。

这首诗歌里的童子一定是很坚决地告诉贾岛,你找不到我师傅的!

你说得很准确呀,他也从童子的态度里知道了隐者是极难遇上了,所以贾岛用了去声韵。

我们再来吟诵一遍,你就记得更清楚了。

师生分角色再吟诵《寻隐者不遇》

在这首诗里,你觉得童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他是个诚实的孩子。

他很认真地告诉贾岛,我师傅是找不到的,您别等了。

我也同意,这是一个从来不隐藏自己的观点,非常诚实、率真的孩子。

再看看我们学过的有儿童的诗歌,这些诗歌里的孩子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宿新市徐公店》

吟诵复习。

这首诗里有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天真的孩子

可爱的孩子

出示《池上》

吟诵复习

这首诗里又有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顽皮的孩子

调皮的孩子

生3:

淘气的孩子

孩子们词汇可真丰富,说的意思都差不多呀,可是用了不同的词语,很不错。

四、自学新诗《舟过仁安》和《小儿垂钓》

老师这里还准备了两首非常好玩的诗歌,也有可爱的儿童。

孩子们可以用自己学过的所有近体诗的规则来吟诵。

请孩子们回忆一下,近体诗有哪些吟诵规则呢?

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依字行腔生3:

韵字拖长

生4:

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

生5:

不倒字

生6:

文读语音

请孩子们用上这些规则,按白板上的要求学习这两首诗吧。

白板出示:

学习要求

1、诵读着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和声音理解诗歌意思

3、自己定调,吟诵诗歌。

4、吟诵展示

(5分钟后)

请孩子们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

五、总结

师总结:

孩子们,童年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在童年里,与经典诗文相伴,为我们的人生奠定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

记住,会吟诵的男孩--玉树临风,会吟诵的女孩--贤淑温婉!

2.《所见》实录

【暖场】

孩子们好!

我是来自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的马老师。

知道吗?

如果是十年前,我会给大家介绍:

孩子们好,我是来自九龙坡区建设一校的马凡美老师。

孩子们知道建设一校是哪里吗?

九年前,马老师因为个人原因,调到了成都。

不过,马老师永远都牵挂着重庆的孩子们。

马老师走到哪里,都会骄傲地说:

我是一个热情、直爽、善良的重庆人!

我永远爱着我重庆的父老乡亲!

马老师从许老师那里知道,你们是一群非常能干的孩子,会听,会说,还会背不少古诗呢!

今天来这里是跟马老师一起学习吟诵的。

你知道什么是吟诵吗?

就是朗读吧。

我知道,就是大声朗诵。

到底什么是吟诵呢?

我们听一听就知道了。

来,看屏幕上的古诗,你背哪首给我听,我就吟诵哪首给你听,这样,你就知道什么是吟诵了。

【上课】

一、感受吟诵,了解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

已经到上课时间了,这样,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

(出示《赠汪伦》)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全诗。

孩子们读得不错呀,字音都非常准确。

想知道我们的先辈是怎样读这首诗的吗?

我们来看看快一百岁的山东老人王佩行先生读这首诗歌的情景吧。

生观看视频

先生说:

“就是这样读的。

”孩子们,一百年以前一直上溯到三千多年以前,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这样读书的。

你们积累的那么多古诗,都是诗人们吟诵着创作出来的。

而你们刚才读书的方式,是近百年来从西方传过来的一种读书方式--朗读。

今天,让我们走进一首古诗,用我们中华最古老、最独特、最质朴的方式--吟诵来学习,吟唱出我们心底的歌吧!

二、学习吟诵,感受吟诵之美

(出示多媒体课件:

一幅画卷缓慢打开,一个场景展现出来)请孩子们屏气凝神,跟着马老师穿越。

现在,我们来到了大清朝,大诗人袁枚正在林中散步。

突然,他听到了一阵嘹亮而悠长的歌声。

抬眼望去,一个小牧童正在牛背上放声高歌呢。

这时,一阵更响亮而婉转的歌声传来,原来是蝉儿呀!

这两位歌唱家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听袁枚随口吟出的一首小诗就知道了。

师吟诵《所见》

孩子们,这就是吟诵,敢跟马老师学吗?

师一行行诗句地教吟诵。

生跟着学。

真是些勇敢好学的孩子,敢开口跟马老师学了!

还敢来第二遍吗?

师教第二遍,生学吟诵

才两遍,孩子们已经吟诵得字正腔圆了,了不起呀!

来第三遍吧?

好!

师教第三遍,学生学吟诵。

有的孩子在打着手势跟老师学了,有那么点吟诵的味道了。

现在,会吟诵的孩子跟马老师一起来教不会吟诵的孩子,

师生一行行地同教不会吟诵的孩子。

教的孩子真不错呀,你看,眼神专注,节奏比划着,韵味十足,多像私塾里的小先生呀!

学的孩子也不错,放声吟诵,坐得端端正正,手里也不闲着,就是书斋里的小书童呀!

小先生和小书童们,咱们一起来最后一遍,加强记忆。

三、巩固吟诵,了解吟诵规则

吟诵好简单,这么快就会了!

马老师告诉大家,古代的诗人是吟诵着创作的,这些长长短短、高高低低、快快慢慢的声音里藏着许多秘密呢!

马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想不想要?

这把钥匙就是两个字:

平仄(师板书)

请跟老师读“平--”古代的平声字就是我们普通话里的一声和二声。

这些可以拉长的平声字我们用横线来表示。

我们普通话里的三声和四声就是古代的仄声字,请跟着老师读--“仄”

(课件出示金文:

“仄”字的动画)

孩子们看看这个“仄”字,它表示的是一个人侧身歪头、贴着悬崖、走在峭壁上的小路上。

因为不小心就会坠落,常常因为恐惧而发出短短的尖叫声。

(师边说边演示,叫“哦!

”)所以,仄声字就表示读音高而短的字,我们用短短的竖线来表示。

其实,我们普通话除了一、二、三、四声,还有一个声调呢。

不信,你听“爸爸”,这第二个字是什么声调?

轻声音节呀。

孩子们说得很对。

在古代呀,也有一个声调,跟普通话里的轻声音节很相似,都读得特别短促,它是特殊的仄声字,叫入声字。

我们用“!

”来表示。

上面的竖线表示它仍然是一个仄声字,但是它很特别,读出来就要停住,就像声音断掉一样了。

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读一读这首诗里的入声字。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标出了平仄线的诗歌,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歌。

师生用手画出平仄线吟诵,师示范:

入声划下即收住。

孩子们,我们已经吟诵两遍了,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吟诵的声音长短就跟这个线一样的。

是呀,这些平仄线,就是我们声音长短快慢的节奏线呀!

孩子们,快伸出你的小手来,划着节奏,我们再来吟诵一次吧。

四、借助吟诵,走进诗歌声音的含义

加上手势,就是跳起了别样的音语舞,多美的手势,多美的汉诗韵律呀!

孩子们,平长仄短这把钥匙可不简单,不仅帮助我们掌握吟诵的节奏和韵律,还能帮助我们走进诗歌声音的世界呢!

赶紧去看看吧。

(出示题目《所见》)

请孩子们齐读

生齐读

(出示一、二行诗)

诗人袁枚到底见到了些什么呢?

请孩子们听马老师吟诵第一、二行诗,待会告诉大家,从马老师的吟诵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我看到了一个会唱歌的牧童。

怎么唱的呢?

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小牧童,吟唱第二行诗歌试试。

(有些犹豫)我还不大会吟诵。

没关系,马老师会帮你。

吟唱“歌声震林樾”。

“声”字拖很长。

你的歌声真是婉转悠扬啊!

哪位孩子还看到了和他不一样的牧童?

我看到了一个开心的牧童。

有多开心,你吟诵这两行给大家听听。

吟诵两行诗。

表情很到位。

真是个开心的小牧童,小脸都笑开花了!

我看到的是很得意的牧童,因为他认为自己唱歌是最好的。

好的,最棒的歌唱家,请你吟诵给大家听听。

吟诵前两行诗,中间的“黄牛”和“振”字读得特别大声。

多好的歌唱家呀,他可以吟诵得跟马老师不一样。

吟诵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在遵循共同的规则下,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能表达出你的想法就行。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看到的小牧童,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次吟诵一下第一、二行诗歌。

吟诵一、二行诗歌。

可爱的小牧童们,你的歌声那么悠扬动听,怎么突然就停住了?

(出示一只蝉儿在树枝上的插图在课文插图的底图上)

请看看图,或者联系上下文看看,想想原因。

见到蝉了,想去逮住它。

是因为如果自己一直唱歌的话会把蝉吓走的。

吓走了他就逮不住蝉了,所以就不唱歌了呀。

是呀,诗人也想用文字的声音来描绘出这个情景,孩子们再吟诵一下第一、二行诗歌,看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让牧童的歌声巧妙地停住了。

他用的入声字“樾”!

是呀,这个入声字一读出来就得停住,一下子就让小牧童的歌声停住了。

这就是诗歌的妙处,不吟诵是不知道的。

大家再吟诵一下这一、二行诗,体会一下吧。

(出示三、四行)

小牧童的歌声停下来了,蝉儿呢?

小牧童接下来又干了些什么呢?

请孩子们自己吟诵体会一下,看你能发现什么秘密。

自由吟诵三、四行诗。

孩子们,蝉儿在干什么呢?

你发现了吗?

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说。

“鸣”

什么是“鸣”啊?

就是叫。

蝉儿怎么鸣的呢?

你吟诵第三行来听听。

吟诵“意欲捕鸣蝉”

你的蝉儿这么鸣的呀,马老师的蝉儿是这样鸣的。

示范吟诵“鸣--蝉”故意把“鸣”字拉得很长。

我的蝉儿在吟唱:

“夏天多么美呀,阳光多么灿烂呀,生命多么美好呀!

孩子,你的蝉儿在鸣什么呢?

我的蝉儿在说:

“我是大自然的歌唱家呀,我唱得多么好呀!

它怎么鸣的呢?

吟诵一下吧。

吟诵“鸣蝉”

他的蝉儿多自信呀!

你的蝉儿呢?

我的蝉儿在说“明天又是晴天,多么幸福呀!

你吟诵一下吧。

你的蝉儿真的很幸福,幸福得你把小牧童想干什么都念出来了。

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吧:

三、四行诗歌里,小牧童又在干什么呢?

小牧童就是想去捉住蝉儿嘛。

不是有“意欲”吗?

他只是想了吗?

他闭上了嘴巴。

第四行有“闭口”两个字。

还有呢?

他还立着了。

(做动作:

呆住的样子。

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呢?

他闭上嘴巴,立在那里不动,在等候机会逮住蝉子呀!

说得可真好,要是小牧童在这里,一定夸奖你是他的知音了。

你完全猜中他的心思了呀!

那你来吟诵一下这两行诗。

吟诵三、四行诗歌

他边吟诵还边加上自己的动作了。

我们也能这样,是吗?

生齐:

能。

那我们也来吟诵一下第三、四行诗。

也加上我们的动作。

不过,马老师还有另外一种猜测。

你看,“立”是站立的意思呀。

小牧童原先是骑坐在牛背上的,“忽然闭口立。

”可不可以是站立起来,去抓蝉儿了呢?

所以小牧童也可能是这样的。

师加动作吟诵三、四行诗歌。

老师,你那动作太吓人了。

小牧童摔下来了呢?

呵呵,也是呀,老师没考虑到,不过,小牧童老跟黄牛在一起,他应该能掌握平衡吧。

大家愿意做什么动作就做什么动作吧。

可爱的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那位活泼机灵的小牧童,你的椅子就是你的小黄牛。

我们一起来加上动作吟诵这首小诗吧。

一起加动作吟诵全诗。

孩子们吟诵得可真是声情并茂呀!

马老师要给你们一个大大的奖励。

但是这个奖励很有挑战性,难度很高,你们敢不敢要?

敢要!

这个奖励就是:

做全场一千多位听课老师的小老师,教他们吟诵我们学会的《所见》。

现在还敢不敢要?

敢!

尊敬的老师们,孩子们敢教,你们敢不敢学?

台下老师:

好,像马老师教你们一样,一行一行地教,请老师们一行一行地跟着我们学,好吗?

小先生们都站起来吧。

起立教吟诵,台下老师跟着学吟诵。

孩子们可真棒呀!

一个个教得有板有眼,真是书斋里的小先生!

小先生们请坐。

台下的老师们也很能干,人家第一次学,就学得那么整齐那么好,我们也给他们掌声。

看着台下老师鼓掌,老师们回应掌声。

亲爱的孩子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因为吟诵本来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骨子里流淌的歌。

它和汉诗文相生相伴,用声音为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五、迁移技能,再学吟诵

孩子们还想再学一首古诗吟诵吗?

明朝时候的唐寅,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呀。

他家养了一只大公鸡,唐寅可喜欢它了,为它画了一幅画,还写下了一首诗。

《画鸡》

(出示标出平仄线的诗歌)

这首诗大家都学过,很简单吧。

看看怎么吟诵的。

这次,马老师不教了,我请一位录音老师来教。

第一遍,请孩子们仔细听,用手划出节奏线。

听录音,划节奏线

第二遍,请孩子们划着节奏线,小声跟着吟诵

听录音,划节奏线,小声吟诵

第三遍,请孩子们划着节奏线,大声跟着吟诵

听录音,划节奏线,大声吟诵

这首诗特别适合加上自己的动作吟诵,不信你试试。

加上动作自己跟录音吟诵。

看到你们比划动作,马老师也想来试试。

(师加动作吟诵)

孩子们,通过你和马老师加动作的吟诵。

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大公鸡?

很神气的大公鸡。

很得意的大公鸡。

很骄傲的大公鸡。

他得意是因为他漂亮呀!

孩子们理解得都对。

让我们跟录音里的老师一起,加上我们的动作,吟唱出我们心中的大公鸡!

六、总结

孩子们,吟诵给你什么感觉?

我感觉吟诵课就像上音乐课一样,很好玩。

不光唱得好听,还可以知道诗歌的意思。

吟诵好好玩了。

要是每首诗都这么学就好了。

呵呵,那可要给你们许老师布置任务了。

我喜欢学吟诵。

是呀,孩子们,我们都喜欢吟诵。

吟诵不仅有趣,更能深入理解诗歌的意思。

字面意思和声音意义的结合才是汉诗文意义的全部。

亲爱的孩子们,吟诵很好玩,好好学吟诵吧。

亲爱的老师们,吟诵很简单,您也能教吟诵!

3.《渡汉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渡汉江》是初唐诗人宋之问创作的诗歌。

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这首诗是宋之问(一说是李频),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

描摹心理,熨贴入微;

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字面意义]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一个冬天,如今又到了春天。

地处偏远的蛮荒之地,我和家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

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声韵涵义]

“岭外”两个仄声字连用,似乎在表达着诗人心中对此地高声的愤懑与拒绝。

“音书”两个平声字连用,“书”字拉长,低低地倾诉着贬斥蛮荒的悲苦诗人对亲情、友情的渴盼,这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低回缠绵的声音。

在偏僻遥远的地方,又见不到亲友就罢了,连这唯一可以慰藉我的“音书”也“断”,去声字“断”饱含了宋之问多少愁思与绝望呢。

“经冬”两个平声字连用,“冬”字拉长,荒凉、冷僻而漫长的严冬啊,如同被贬谪后沉重、凄凉的心境,是那么漫长。

这还不算,还加上了整整一个春天。

入声字“复”强调又多了一个春天,“春”字拉长,后鼻韵尾带着哭腔,多么难过的春天呢。

“近”字去声,比较急促一些了,多么渴盼的家乡就快到了呀,然而“乡”字又拉长,满眼里都是日思夜想的家乡山水,长舒一口气,终于回来啦!

我的亲友们就在眼前啊。

然而心情却更“怯”,一个去声字,一个入声字,把诗人举步欲行,然而又突然收回的样子活画了出来。

眼看着一个家乡人走来了,多想上前打听一下家里的消息,然而诗人是“不敢问”三个仄声字连用,入声和去声两个高音中用了一个稍微委婉一些的上声字,心情是如此的矛盾痛苦,都不敢向他打听一下家里的情况,那些音信全无的日子里,家里人到底如何呢?

我这个带罪之身,给他们带来了多少痛苦呢?

“来人”两个平声字,一个在第四个字,一个在韵尾,声音最长,侵韵的韵尾拖长自然闭口,眼睁睁地看着来人从自己面前走过,依然是欲语还休。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和吟诵,读准字音

2、通过字面和声音意义的结合,再加上诗人故事的背景理解,理解诗歌涵义,理解诗人情感。

3、复习吟诵规则:

平长仄短

【教学难点】

结合音义理解诗歌涵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孩子们,在离现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初年,有一位才华横溢,但品德不算好的诗人,开始在朝廷里依附权贵,做了些错事,就被皇帝贬谪到了那时候非常偏僻的岭外,他到了那里,待了半年,就忍受不了那里的气候,忍受不了那里的偏僻荒凉,更忍受不了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和痛苦。

于是,他就偷偷地跑了回来。

可是,快到家乡的时候,他犹豫徘徊了很久,看着家乡熟悉的人,熟悉的景致,他吟诵出了一首小诗。

这首小诗还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连皇帝读了他的诗,都原谅了他偷跑回来的过错。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原本就没犯什么大错。

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首小诗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听录音吟诵,正音,明节奏

1、打开书第四页,请孩子们指着书。

第一遍:

指着字,静静地听

第二遍:

指着字,轻轻地吟诵

第三遍:

根据标注的符号,跟着录音读出声音的长短高低来。

第四遍:

根据标注的符号,跟着录音打手势,哼唱

第五遍:

打着手势,大声吟诵

2、不听录音,吟诵给同桌听

3、指名吟诵

4、师总结并表扬敢开口吟诵的孩子

三、金钥匙复习

1、复习: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风》,得到了一把金钥匙,是--(平长仄短)。

谁记住了它的意思,来给大家讲讲呢?

2、孩子们学得可真好!

我们这节课继续用这把金钥匙走进诗歌里去感受一下声音的魅力。

四、理解音义

1、学习第一句:

1)师问:

孩子们,宋之问被皇帝流放到哪里啦?

找一找,第一行诗歌里有答案啊。

2)是呀,宋之问被贬到了“岭外”,那时候岭外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宋之问在那里受够了苦,所以一提到那个地方就难过,他特别用上了两个高音的仄声字,告诉我们,他多么不喜欢那个地方。

我们一起来--“岭外”

3)诗人接下来用了两个平声字--“音书”,“书”字拉长,低低地倾诉着贬斥蛮荒的悲苦诗人对亲情、友情的渴盼,这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低回缠绵的声音。

这个地方让宋之问见不到亲友的面孔,听不见亲友的消息,连亲友的书信都怎样?

去声字“断”饱含了宋之问多少愁思与绝望呢。

4)这是诗歌声音告诉我们的秘密啊。

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感受一下宋之问作诗时的难过心情吧

2、学习第二句:

1)这样没有亲友们任何消息的孤独日子可不是一两天,孩子们仔细看看第二行

2)“复”是“又”的意思。

经过了整整一个冬天,又经过了一个春天,每个季节三个月,180多天的日子啊,就这样一天天,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一刻一刻地熬过来的。

所以,“经冬”两个平声字连用,“冬”字拉长,那是荒凉、冷僻而漫长的严冬啊,如同被贬谪后沉重、凄凉的心境,是那么没有止境。

咱们来一遍--“经冬-”。

入声字“复”和仄声字“历”强调又过了一个春天,“春”字拉长,后鼻韵尾带着哭腔,多么难过的春天呢。

3)我们一起再来吟诵这一行。

4)前两行一起来吧。

宋之问在向我们倾诉着他的孤独和痛苦呢。

3、学习第三句、第四句:

1)受不了的宋之问不愿意再待在岭外,他偷偷地跑了,踏上了回家的路。

他走了好多日子啊,终于快到家乡了。

你看,近了,更近了。

“近”字去声,比较急促了。

“乡”字拉长,满眼里都是日思夜想的家乡山山水水了,宋之问长舒一口气,终于回来啦!

2)就快见到想念的亲人了,他该大踏步回家吧?

我们来读读诗歌。

3)他的心情如何呢?

“怯”是害怕的意思呀。

“更怯”两个仄声字,尤其是入声字“怯”,把诗人举步欲行,然而又突然收回的样子活画了出来。

4)不止这样啊。

他还(师吟诵)“不!

敢问来-人--”

眼看着一个家乡人走来了,多想上前打听一下家里的消息,然而诗人是“不!

敢问来-人--”。

为什么呢?

如果你是宋之问,你会想些什么呢?

(那些音信全无的日子里,家里人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