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名师精选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2735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名师精选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名师精选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名师精选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名师精选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名师精选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名师精选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名师精选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名师精选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名师精选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概念、时期、意义、应用(育种)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倒位、易位、重复、缺失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个别增加或减少;

染色体成倍增加或减少(单倍体、多倍体)

人工获得单倍体常用方法;

人工诱导多倍体常用药剂、作用机理。

杂交育种:

原理、优点、缺点、过程(杂交→自交→选择→自交至纯合)

单倍体育种:

原理、优点、过程(杂交→杂种一代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幼苗→选择符合性状要求的类型)

诱变育种(作物空间育种):

原理、优点、缺点、过程

(5)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人类遗传病、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优生的概念和措施(最简单有效方法:

防止近亲结婚)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核酸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间接证据:

(非实验证据)

1、染色体在生物传种接代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DNA含量稳定,且与染色体数目存在着平行关系。

在同一种生物的细胞中,体细胞核内DNA含量是生殖细胞核内的DNA的2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正好是生殖细胞的2倍。

3、DNA分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易受营养条件等因素影响,但作用于DNA的一些物理、化学因素(如x射线、紫外线、有毒化学物质等),都可以引起生物遗传特性的改变。

二、直接证据:

(实验证据:

实验设计的思路:

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到观察它们作用)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材料:

肺炎双球菌、小鼠

介绍:

S菌:

菌落表面光滑,菌体有多糖类荚膜,有毒性

R菌:

菌落表面粗糙,菌体无多糖类荚膜,无毒性

荚膜是某些细菌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它犹如穿在菌体表面一件外套,用显微镜观察,中心部位是细菌菌体,在暗色背景下,荚膜呈透明状环绕菌体,具有抗干旱,抗吞噬和附着作用

2、原理:

S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败血症症状:

感染中毒症状大多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热型不定,弛张热或稽留热;

体弱、重症营养不良和小婴儿可无发热,甚至体温低于正常。

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神志不清。

四肢末梢厥冷,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婴幼儿还可出现黄疸。

3、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

1928英格里菲思

(1)过程:

①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小鼠健康。

②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小鼠死亡。

③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小鼠健康。

④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现象是小鼠死亡。

思考:

1、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

R菌无毒性,S菌有毒性

2、对比分析第二、三组说明什么?

加热杀死的S菌无毒性

3、第四组小鼠体内能分离出S型活细菌,它是开始注射进去的,还是混合后重新出现的?

混合后重新出现的

4、对比分析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

加热灭活的S菌里面肯定含有某种特定的物质,这种特定的物质能够使灭活的R菌转化为活的S菌

5、实验先进行第一、二组,与第三、四组相比,起对照作用。

6、该实验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不能;

结论是:

加热杀死的S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菌转化S菌,使小鼠死亡

7、S菌中的DNA和R菌的DNA重组,表现出S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

基因重组

附:

DNA加热到沸点,可使其氢键断裂,双螺旋解体,但如将其缓慢冷却,分离的单链又可部分得以重聚,回复其螺旋结构,因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加热不会导致DNA变性。

但蛋白质变性失活,且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着和只要承担着,因此蛋白质变性导致S菌死亡。

4、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1944年美艾弗里

(1)设计思路:

对S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分别单独观察各种物质的作用

(2)过程

S型活细菌

多糖脂质蛋白质RNADNADNA+DNA水解酶

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RRRRRSSR

说明:

S菌的DNA使R菌发生转化,S菌其他物质不能使R菌发生转化

(3)结论:

转化因子就是DNA,DNA是遗传物质

另:

DNA只有在保持结构的完整,未被破坏的条件下,才能具有促成转化的功能

5、实验技术手段:

物质分离、提取、鉴定、细菌培养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T2噬菌体

(1)噬菌体的结构

①噬菌体是一种专门侵染和在细菌体内寄生并增殖的病毒例题见金榜

②结构:

蛋白质外壳

DNA核心

DNA

以宿主细胞内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新的DNA

以宿主细胞内的核苷酸为原料、ATP

mRNA

以宿主细胞内的AA为原料、ATP、酶、tRNA

蛋白质

复制

转录

翻译

(2)选材原因:

染色体在遗传中起重要作用,其成分重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而噬菌体与染色体的结构成分相似,所以选噬菌体为实验材料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1)吸附:

(2)注入:

核酸注入细胞内;

衣壳留在外面

(3)合成:

利用宿主细胞内的物质复制出子代噬菌体的核酸,并合成构成子代噬菌体的衣壳蛋白质

(4)组装:

(5)释放:

(102—105个)

3、过程:

为什么选择S、P这两种元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

因为只有蛋白质中含有S,而P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标记细菌细菌+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

细菌+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

标记噬菌体

35S细菌+噬菌体35S标记的子代噬菌体

32P细菌+噬菌体32P标记的子代噬菌体

35S噬菌体

细菌

细菌体内无35S

体外有35S

32P噬菌体

细菌体内无32P

体外有32P

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测试放射性

搅拌、离心

上清液(蛋白质和噬菌体)放射性高

含35S的噬菌体+细菌

沉淀物(细菌)放射性低(沉淀物中

有标记的噬菌体,噬菌体在细菌表面还没有侵入)

原因:

离心不彻底;

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

有部分32P的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

上清液(蛋白质和噬菌体)放射性低

含32P的噬菌体+细菌

沉淀物(细菌)放射性高

4、结论:

(1)DNA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DNA能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例题:

结合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DNA作为遗传物质所具备的特点。

提示: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作为遗传物质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②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

③具有贮存遗传信息的能力;

④结构比较稳定等。

细菌培养、病毒培养、物质分离、同位素标记与检测等

三、RNA也是遗传物质

1、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

(1)材料:

烟草花叶病毒(TMV)

(2)TMV的结构:

RNA

蛋白质

TMV

石碳酸

RNA

感染

正常烟草

感染病毒(烟草发生花叶病)

未感染病毒(烟草正常)

(3)过程:

(4)结论:

在RNA病毒(HIV、HRV、SARS等)中,RNA是遗传物质

2、“杂种”病毒侵染细菌的实验

例如:

车前草病毒(HR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都是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由于所含RNA不同,因而侵染后导致的植物症状不同,如图(a)、(b)所示:

将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分离,使其单独感染植物;

或使不同病毒的RNA与蛋白质之间重新组合形成“杂种”病毒,然后使其感染植物(感染图示如下)。

(1)图(a)、图(b)表现症状不同,其根本原因是IMV和HRV具有不同的RNA。

(2)画出叶片①、叶片②、叶片③表现出的感染症状。

①无症状

(3)从以上感染实验可知,起感染作用的是

病毒的RNA。

(4)画出叶片③中繁殖产生的子代病毒的图示。

(5)以上实验证明TMV和HRV的遗传物质是RNA

(6)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将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分离,单独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

四、结论

全部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即所有的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生物的遗传物质绝大多数是DNA

病毒(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

少数是RNA

说明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任何生物的遗传物质都只有一种)

例外:

朊病毒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用DNA酶或RNA酶处理后,仍有感染性)

五、区别:

遗传物质、主要的遗传物质、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遗传信息

遗传物质:

核酸(DNA或RNA)

主要的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染色体(细胞核或拟核),还有部分在线粒体和叶绿体、质粒中,所以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内遗传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信息:

DNA或RNA中核苷酸或碱基的排列顺序,主要载体是DNA

实验九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1.实验原理

(1)根据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NaCl的浓度变化而改变进行提取。

鸟类血液中红细胞有细胞核,细胞核内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质。

利用DNA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低,而蛋白质此时的溶解度高的特点,可以使DNA与蛋白质分离,形成沉淀析出,通过过滤,得到初提取的滤出物DNA。

(2)利用DNA不溶于酒精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溶于酒精进行提纯,获取含杂质较少的DNA。

(3)利用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进行鉴定。

2.实验材料

鸡血细胞液:

先配备10%的柠檬酸钠溶液,按180mL新鲜鸡血混合100mL10%柠檬酸钠溶液的比例,立即将血液与柠檬酸钠充分混合,同时用玻璃棒搅拌以免凝血。

然后,用离心机以1000转/min的速度离心2min后,用吸管除去离心管上清液,就可获得所需的鸡血细胞悬液。

每组大约需要5~10mL鸡血细胞悬液。

如果无离心机,可将与柠檬酸钠充分混合的血液置于冰箱内,静置一天,使血细胞自行沉淀后,也可获得所需的鸡血细胞悬液。

但使用离心机效果更好。

实验材料选择依据:

(1)血细胞中有细胞核,含有大量的DNA

(2)既经济又易得

(3)选用鸡血为材料,依据是鸡血红细胞、白细胞中都有细胞核,含有大量DNA;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Dna含量很低,不宜做实验材料

3.试剂与仪器

(1)2mol/L的NaCl溶液:

称取117g的NaCl,加蒸馏水至1000mL,使之完全溶解,即可获得2mol/L的NaCl,须按此配方配备大量的2mol/L的NaCl。

(2)二苯胺试剂:

A液—1.5g二苯胺溶于100mL冰醋酸中,再加1.5mL浓硫酸,用棕色瓶保存。

B液—体积分数为0.2%的乙醛溶液。

实验前,将0.1mL的B液加入到10mL的A液中,现用现配。

(3)0.015mol/L的NaCl溶液:

称取0.88gNaCl加蒸馏水至1000mL,使之完全溶解。

(4)塑料杯和试管:

DNA易吸附在玻璃器皿上,用塑料杯和试管可减少提取过程中DNA的损失。

4.实验方法与步骤

为方便理解和记忆,将方法步骤归纳如下表。

实验内容

方法步骤

一、

提取DNA

(1)提取细胞核物质:

取5~10mL鸡血细胞悬液注入50mL烧杯中,加蒸馏水20mL,同时,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快速充分搅拌,使血细胞过度吸水破裂,细胞核内物质释放出来,然后用纱布过滤取其滤液于500mL烧杯中

原理:

血细胞的细胞膜、核膜吸收胀破,玻璃棒快速搅拌加速血细胞破裂

实验中应抓住关键并注意以下几点:

(1)制备鸡血细胞液时,鸡血要在180mL左右,并且在取新鲜鸡血的同时加入抗凝剂,使血液分层,取下层血细胞沉淀。

(2)获取较多DNA的关键之一是向鸡血细胞液加入足量的蒸馏水,以便使细胞膜和核膜破裂,核内物质释放出来。

(3)实验中共有3次过滤。

过滤时使用的纱布层数与取其滤液或黏稠物有关。

第1、3次要收集其滤液,使用的纱布为1~2层,第2次是要收集其滤出的黏稠物,使用的纱布为多层。

(4)实验中有6次搅拌,除最后一次搅拌外,前5次搅拌均要朝向一个方向,并且在析出DNA、DNA再溶解和提取中,各步搅拌都要轻缓,玻璃棒不要直插烧杯底部,以防止DNA分子断裂。

(5)实验中有两次使用蒸馏水。

一次在第1步,加水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膨胀破裂,加水后必须充分搅拌,不应少于5min,使血细胞充分破裂;

第二次加蒸馏水是在第3步,加水是为了稀释NaCl溶液。

(6)实验中有三次加NaCl溶液。

在步骤2中,当加入NaCl后,必须充分晃动烧杯,使二者混合均匀,加速染色质中DNA与蛋白质分离,使DNA充分游离并溶解在NaCl溶液中。

在步骤5中,加NaCl溶液也是为了DNA的再溶解,不过这时溶液中蛋白质含量已很少。

在步骤8中,加的NaCl溶液的浓度比前两次低得多,但还是为溶解DNA。

(7)在步骤7中,沉淀DNA必须使用冷酒精(至少在5℃以下存放24h),并且将1份含DNA的NaCl溶液加入到2份的冷酒精中。

如果悬浮在溶液中的DNA丝状物较少,可将混合液放入冰箱中再冷却几分钟。

(8)盛放鸡血细胞液的容器和实验中的烧杯和试管最好是塑料制的,因为玻璃制品表面带电荷,DNA中的磷酸基带相反的电荷,会被吸附于玻璃表面,减少DNA含量。

(2)溶解核内的DNA:

在滤液中加入2mol/L的NaCl40mL,并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1min,核中DNA游离并充分溶解,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3)析出含DNA黏稠物:

沿烧杯内壁缓慢加入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不停地轻轻搅拌。

由于溶液浓度的下降,使得DNA溶解度下降,蛋白质溶解度上升,DNA析出成白色丝状黏稠物,当黏稠物不再增加时,停止加入蒸馏水。

(这时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当于0.14mol/L)

(4)滤取含DNA黏稠物:

用多层纱布过滤,取纱布上DNA的黏稠物

二、

提纯DNA

(5)DNA黏稠物再溶解:

取含DNA黏稠物于50mL烧杯内,加入2mol/L的NaCl溶液20mL,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不停搅拌3min,使黏稠物尽可能多地溶解

(6)过滤含DNA的NaCl溶液:

用两层纱布过滤DNA的NaCl溶液,取其滤液

(7)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

在滤液中加入冷却的95%无水乙醇,并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轻轻搅拌,由于DNA不溶于酒精,会出现乳白色丝状物,用玻璃棒将丝状物卷起,并用滤纸吸去表面的水分

三、

鉴定DNA

(8)DNA的鉴定:

两支试管中各加入0.015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4mL二苯胺试剂,混匀后沸水浴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试管的颜色变化,将发现加入DNA的试管中溶液呈蓝色,从而鉴定DNA的存在

实验原理的补充介绍

1.DNA的释放:

DNA位于鸡血细胞的细胞核中,正常情况下不会释放出来。

为了使DNA从细胞核中释放出来,实验中采用了向鸡血细胞液中加入蒸馏水并且搅拌的方法。

蒸馏水对于鸡血细胞来说,是一种低渗液体,水分可以大量进入血细胞内,使血细胞破裂。

同时,再加上搅拌的机械作用,就加速了鸡血细胞的破裂(细胞膜和核膜的破裂),于是释放出DNA,当然也有RNA。

但是,释放出来的大量DNA和RNA往往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2.将DNA与蛋白质分离:

根据二者的特性,即在浓度较高的NaCl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中,核蛋白容易解聚,游离出DNA,而DNA在浓度较高的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很高,Na+与带负电的DNA结合成DNA钠盐。

这时DNA在溶液中呈溶解状态。

3.DNA的析出与获取:

利用DNA在浓度较低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小的原理,向含有DNA的浓度较高的NaCl溶液中加入大量(300mL)蒸馏水,稀释NaCl溶液,使DNA的溶解度下降,而蛋白质的溶解度增高(这就是蛋白质的盐溶现象),从而使二者分离。

这时,加上不停地搅拌,溶解度下降的DNA逐渐呈丝状物。

再通过过滤,滤去蛋白质,就可以获取DNA的黏稠物了。

如果采用离心法则更好。

用4000转/min的旋转频率,离心15min,除去上清液(含有蛋白质),留下的沉淀物中含DNA。

4.DNA的再溶解:

再用较高浓度的NaCl溶液去溶解DNA黏稠物。

5.DNA的沉淀和浓缩除去了蛋白质的核酸溶液,必须再进一步沉淀和浓缩。

最常用的方法是酒精沉淀法。

就是将含有Na+的DNA溶液,加入到相当于其两倍体积的体积分数为95%冷酒精溶液中,混匀以后可以使DNA沉淀、浓缩,形成含杂质较少的DNA丝状物,悬浮于溶液中。

如果出现的丝状物较少,可以将此混合液再放入冰箱中冷却几分钟。

浓缩后的DNA丝状物,可以用缓缓旋转玻璃棒的方法卷起(因为玻璃棒有吸附DNA的作用)。

关于“DNA的粗提取和物理性状观察”实验:

(1)实验材料选用鸡血球液,而不用鸡全血,主要原因是鸡血球液中含有较高含量的DNA

(2)在图A所示的实验步骤中加蒸馏水的目的是_使血球破裂_,通过图B所示的步骤取得滤液,再在溶液中加入2mol/LNaCl溶液的目的是_使滤液中的DNA溶入浓盐溶液;

图C所示实验步骤中加蒸馏水的目的是__使DNA析出_。

(3)为鉴定实验所得丝状物的主要成分是DNA,可滴加__甲基绿_溶液,结果丝状物被染成蓝绿色。

(4)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有三次过滤:

①过滤用蒸馏水稀释过的鸡血细胞液。

②过滤含粘稠物的0.14mol/LNaCl.③过滤溶解有DNA的2mol/LNaCl.以上三次过滤分别为了获得(A)

A.含核物质的滤液、纱布上的粘稠物、含DNA的滤液

B.含核物质的滤液、滤液中DNA粘稠物、含DNA的滤液

C.含核物质的滤液、滤液中DNA粘稠物、纱布中DNA

D.含较纯的DNA滤液、纱布上粘稠物、含DNA的滤液

(5)与析出DNA粘稠物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操作时缓缓滴加蒸馏水,降低DNA的溶解度

B.在操作A时,用玻璃棒轻缓搅拌,以保证DNA分子完整

C.加蒸馏水可同时降低DNA和蛋白质的溶解度,两者均可析出

D.当丝状粘稠物不再增加时,此时NaCl的浓度约为0.14mol/L.

二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一、结构

1、结构层次:

聚合

组成

C、H、O、N、P3种化合物4种基本单位DNA分子的一级结构(平面

按一定的形式构成

结构):

一般为2条脱氧核苷酸链,少数为单链。

(编码并储存遗传信息)

DNA分子的空间结构(立体结构):

多为规则的向右的双螺旋结构。

解析:

(1)元素组成

(2)基本单位

(3)连接方式

2、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1)提出:

沃森和克里克

(2)特点:

①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

②基本骨架:

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通过磷酸二酯键)

③碱基排列在内侧,碱基之间通过氢键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碱基对

如图:

A、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位点——磷酸二酯键

B、失去的水分子数

C、碱基配对的原则

D、氢键数目(A、T之间2个;

G、C之间3个,所有含G、C多的DNA相对来说更稳定)

(3)碱基互补配对规律的有关计算问题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T;

G—C

碱基计算的一般规律

A+G=T+C=50%

A+C=G+T=50%

A+G/C+T=1

A+C/G+T=1

①规律一:

在双链DNA分子中,A+T+G+C=1

A=T,G=C

A1=T2,G1=C2

A2=T1,G2=C1,

简记:

双链中,不配对的碱基和占总数一半,不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为1

②规律二:

在双链DNA分子中

(不同DNA分子中的n不同,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互补链中,不配对的两碱基和的比值乘积为1

③规律三:

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的两碱基和(A+T或C+G)占全部碱基的比等于其任何一条单链中该种碱基比例的比值,且等于其转录形成的mRNA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简记:

配对的两碱基之和在双链、单链中所占比例相等

④规律四:

在双链DNA分子中,某碱基占碱基总量的百分数等于两条链中的平均值

例题分析:

1、假设一个DNA分子片段中有碱基T156个,占该片段碱基的24%,则碱基C的个数是:

A、156个B、600个C、300个D、169个

解:

(个)

2、假如信使RNA分子上有100个碱基,其中A30个,G25个,那么转录成信使RNA分子的DNA片段中,C和T的个数共有:

A、30B、45C、55D、100

∵mRNA有100个碱基

∴转录成它的DNA片段中,共有碱基200个

∵T%+C%=50%

∴T+C=200×

50%=100(个)

3、某生物一个DNA分子中含有30%的腺嘌呤,那么它转录的信使RNA中C+G的含量是:

A、80%B、60%C、40%D、20%

∵DNA分子中A%=30%

∴DNA分子中T%=30%

∴A%+T%=A甲链%+T甲链%=A乙链%+T乙链%=60%

∴C%+G%=C甲链%+G甲链%=C乙链%+G乙链%

=100%-60%=40%

∴mRNA中,C+G含量是40%。

因此答案为C。

4、若DNA分子一条链上的胞嘧啶占22%,鸟嘌呤占16%,

那么整个DNA分子中的腺嘌上占:

A、31%B、38%C、50%D、62%

∵C%+G%=C甲链%+G甲链%

∴C%+G%=22%+16%=38%

∴C%=38%×

1/2=19%

∵A%+C%=50%

∴A%=50%-19%=31%

5、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总

数的42%,若其中一条链中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