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教育创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9012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教育创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教育创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教育创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教育创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教育创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教育创新文档格式.docx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教育创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教育创新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教育创新文档格式.docx

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大党员发展力度,五年多来学校各级党校共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49期,培训7599名,发展党员4929名。

目前,全校有教工党员697名,学生党员1544名,学生党员占在校学生的13.94%。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

今年,省委组织部将我校确定为首批全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之一。

学校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开展预防性教育、常规性教育和专项性教育,全面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推进校务、院务公开和行风评议。

统战工作不断加强,民主党派、无党人士在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参与学校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8年,学校被省委统战部评为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集体。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校园创建深入开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新机制,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文明养成、伦理道德教育;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连续荣获全国和全省“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不断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和内容,开展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周末沙龙”、“校园歌手大赛”等精品校园文化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逐步深入,传统美德蔚然成风,全校师生员工多次捐款捐物扶贫济困送温暖,为汶川、玉树、舟曲救灾捐款80多万元,其中共产党员缴纳特殊党费39.4万元,充分体现了我校师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成功举办了60周年校庆,重点整治校园环境、秩序,全面宣传学校建设成就和新面貌;

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保障;

坚持实施教职工定期体检制度,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

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平台,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89.97%;

继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五年累计发放奖助学金、困难补助等5000余万元。

切实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制定了各类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和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谐校园建设成效明显。

今年10月,全省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估组,对我校2007年以来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评估。

——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培养层次结构,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全日制在校学生由2005年的11700多人发展到16500多人,其中研究生从1234人发展到1568人;

招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生源质量明显改善,特别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首次进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扩大了学校影响,得到了社会认可。

坚持推进教学改革,从2009年起对本科生全面实行完全学分制,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培养;

大力实施“质量工程”,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举全校之力,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新增8个本科专业,建设了1门国家精品课程、28门省级精品课程,获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上14项;

主、参编各类教材210多种;

我校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英语竞赛、数学建模比赛、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赛、力学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文艺演出、全国农业院校大学生运动会等多项活动中取得了可喜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进一步理顺学科建设发展思路,依托优势学科,聚集优势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科群,促进学校学科整体水平的明显提升。

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1个、硕士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5个,使博士后流动站、省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硕士专业学位分别达到3个、12个、19个、43个、14个,学校的学科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建设条件明显改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学术水平稳步提升。

——推进科技创新,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加快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新增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6个,科研创新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

积极促进科研资源的优化整合,完善科研评价制度,科学研究实现新的突破。

五年多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13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863、行业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81项,科研总经费达到1.85亿元;

科研成果获奖11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43项,申请专利42项。

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转化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服务“三农”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2005年以来,先后与10多个市(州)、县(区)建立校地合作关系,组织了“统战人士科技服务团”活动,实施“百村科技示范工程”等,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政策、能创业、善经营、会管理的科技带头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9年,“甘肃省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在我校隆重挂牌;

今年,我校又被农业部授予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这为学校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贡献求发展、赢支持搭建了良好平台。

——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人才队伍水平迈上新台阶。

五年多来,有56人获得教授(研究员)任职资格,108人获得副教授(副研究员)任职资格;

与2005年相比,教学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占50.0%;

研究生学历的占67.7%。

同时,有200多人(次)到国内外进修、学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新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教育系统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园丁奖1人,省级园丁奖先进集体1个;

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30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邀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对校园进行规划设计,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五年多来,学校投资1.53亿元,完成大学生服务综合楼(洗浴中心),第三学生食堂,14~16号学生公寓楼,南大门,8栋职工住宅,新体育运动场,3号教学楼,工科楼,实验综合楼(伏羲堂),动物医院,天然气进校园,清洁能源改造等项目,新增建筑面积9.81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到44.13万平方米。

学校固定资产达到5.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18亿元,新增4636万元;

新增纸质图书16万册,藏书达到81.47万册。

建立了教务、就业和财务管理等多个系统平台,校园网络资源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过去的五年,是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年,是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五年,也是学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学校抓住了发展中的历史机遇,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书写了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发展新篇。

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感到,五年的发展和进步,靠的是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靠的是全校师生员工的团结拼搏,靠的是学校历届党政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靠的是社会各界的热情帮助。

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所有支持甘肃农业大学建设、为甘肃农业大学发展做出贡献的各位领导、社会各界朋友与广大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总结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发展战略,找准发展定位。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才能使学校的事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学校的发展不断实现突破和跨越。

(二)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指导办学实践,把发展的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统筹兼顾学校内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推进科学发展,提升办学实力。

(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师生员工。

只有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充分保障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才能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员工,以更高的工作热情、更快的工作节奏,把学校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必须坚持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只有始终弘扬我校“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我们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激烈的竞争中锐意进取,谋求发展,创造辉煌;

只有坚持求真务实,我们才能正视问题、找到差距,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凝聚智慧和力量,迎难而上,艰苦创业。

(五)必须坚持把党的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牢固的思想基础、坚强的政治保证。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过去的五年多,学校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朝着既定的发展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和要求衡量,与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师生对我们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差距:

一是办学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科发展水平、师资队伍质量、科研创新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持续发展、提升层次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办学资源配置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内部管理体制与学校科学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管理水平与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层次不相适应。

三是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在国家政策和经费支持方面没有优势,办学资源相对短缺,办学经费比较紧张。

四是创造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管理重心向学院下移还不到位,学院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一定制约。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不够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五是办学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展。

思想观念尚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及社会迅速发展的趋势,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高水平大学先进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不够,发展的现代意识和国际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展,等等。

居安思危,见微知著。

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看到差距,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弥补发展中的不足,跨越前进中的障碍,全面推进学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

二、今后几年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今后一个时期,我校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紧紧围绕国家和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重点和目标,全面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为国家和甘肃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二)奋斗目标

立足甘肃,服务“三农”,稳定办学规模,着力提高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努力把甘肃农业大学建设成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三、今后几年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工作思路

未来几年,我们要审视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形势,立足学校发展定位,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跳出农大看竞争,围绕一条主线,抓住两个重点,强化四种意识,实现五个突破,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围绕“一条主线”,即以内涵提升为主,走特色发展道路。

通过改革创新,在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强化优势、创新制度、提高效益、增强实力、扩大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实现内涵提升。

坚持“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理念,紧密围绕甘肃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科技的需求,依托草业、畜牧、兽医、农学等优势学科,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走特色发展之路。

抓住“两个重点”,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大力整合公共教学资源,建设本科实验教学中心,进一步优化实习实践基地结构和布局;

以学分制改革为突破口,强化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

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落实各教学环节要求,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形成师生深入基层开展社会服务的有效机制,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与智力支持,进一步扩大学校在行业中不可替代的绝对优势。

强化“四种意识”,即质量意识、改革意识、项目意识、服务意识。

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为动力,以项目作载体,以服务谋发展的意识。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要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好;

改革创新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强化改革意识;

项目是加快学校发展的载体和抓手,要强化项目意识,以项目聚集办学资源,助推学校发展;

服务意识是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努力增强学校为社会服务和管理为教学服务的意识,着力提高服务质量。

实现“五个突破”,即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与科研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经费保障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有突破。

要转变教育理念,把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促进教学与科研、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等途径,创新以综合素质教育为特征、多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在学科与科研团队建设上要有突破。

通过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催生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学科群,引领学科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通过改革科研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体系,有效整合学校科研力量,激发科研团队的工作热情,以承担国家重大战略科研项目和满足区域及行业重大需求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有突破。

大力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创新用人机制,深化岗位设置管理,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创建良好学术环境等措施,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

四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要有突破。

通过突破目标管理、绩效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的机制与体制性障碍,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五是经费保障上要有突破。

在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稳定来源的基础上,利用国家扶持西部地区、支持甘肃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和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及校友的联系,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确保学校办学经费的不断增长。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构建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机制

坚持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巩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成果,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通识教育、分类教学和研究型教学相结合,不断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和学分制改革,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抓好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

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和名师工程,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打造一批国家和甘肃省精品课程。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改进实践教学,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综合性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大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强化教学管理,实施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注意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推进培养机制和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督导机制。

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奖助办法,切实实行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充分调动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

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通过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督导评估等环节的互动,建立科学的筛选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加强导师队伍、课程、教材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探索开放型、多样化的联合培养模式。

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博士生培养的重点,建立优秀博士生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力争实现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突破。

(二)大力实施“特色兴校”战略,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趋势,着眼于学校现有资源和办学实际,客观分析学校各学科专业的办学条件、学科专业间的关联性及在国内、省内的地位,把学科与专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和人才就业结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合理确定学校学科与专业调整的规划,突出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优势与特色。

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主,逐步扩展学科领域,积极培植特色学科专业,适当发展新专业,逐步建成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多科类综合特色的专业体系,并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地缘优势的学科专业,积极促成和扶持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尽快形成学科交叉渗透、资源优化配置的学科专业发展新格局。

紧密结合国际科技主流、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发展的需求,抢抓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与增列契机,继续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注重扶持一批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学校自身办学实力和以农为优势的学科定位,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确定学科发展的优先领域,集中资源、分层次、分阶段重点进行建设。

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策略,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重点建设草业科学、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食品科学等具有一定办学特色的学科,通过对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等建设,建成一批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特色学科专业,以其示范作用带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支适应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大力推进人才强校工作。

统筹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工作,统筹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校内师资培养工作,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延揽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结合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吸引和造就一批学术造诣深、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杰出人才,培养和支持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储备和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后备人才,引进和建设若干优秀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建立严格的遴选程序,采取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合同管理、目标考核,滚动实施、长期支持,大力实施以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推广专家5支队伍为核心的“英才计划”。

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和素质优良的师资人才队伍。

大力加强管理人员的培养、选拔、使用、考核和监督,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强化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主动服务教学科研一线,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按章办事的能力,提高学校各项决策的执行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高效精干、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管理队伍。

(四)大力实施“科技强校”战略,提高学校科研整体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充分利用我省被国家确定为首个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契机,围绕省委确定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抓好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创新和转化平台的建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社会辐射力的优势品牌。

主动引领地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力争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自然科学研究,努力繁荣人文与哲学社会科学。

鼓励开展基础性研究,重点开展应用性研究,扶持开发性研究。

围绕加快提升科研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创立和强化学校科研特色,力争以理论与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规范并启动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大力拓宽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渠道,促进科研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组织强有力的科研团队进行重大项目联合攻关,依托创新团队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

要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集中一批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创造力、能做出创新性成果的学者群体,实现“围绕一个领军人物,组织一个创新团队,培育一个优势学科,形成一个富民产业”的发展模式。

努力促进学术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尊重学科差异,进一步完善科研能力和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和使用绩效评估机制,继续执行并逐步完善科研奖励政策,建立更加完善、科学的科研过程管理与成果评价体系。

制订学术道德规范,加强科研道德建设。

进一步改革博士管理制度和培养模式,使博士成为科研创新团队的重要力量。

制定科技推广服务激励和考核监督制度,构建科研推广合作的新机制,广泛开展与各级政府、地方企业、行业组织以及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大力推进对口支援合作,不断丰富为社会提供科技与智力服务的手段,全面提高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五、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推进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关键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彻到学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中去,使校内各级党组织成为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推进学校建设的坚强核心,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为核心,着力加强党的建设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团结统一的基础,是党的根本建设。

要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

要进一步加强校、院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确保制度化、规范化,并务求实效;

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

领导班子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推动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增强班子执行力、凝聚力和创新力,是提高办学治校水平的基本要求,是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

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