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6561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9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教育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教育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教育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教育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来实现,面对人的培养又必须考虑社会的需要和可能。

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从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

3.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一些西方学者针对制度化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岽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幼儿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许多国家都逐步提前入学年龄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以提高未来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

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

在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上,高校也各有不同。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国际文化的交流。

教育发展的过程:

  

(一)古代教育

  1.古代中国 

在我国,一般认为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

传说当时已有“痒”、“序”、“校”三种教育机构。

“痒”是兼施养老的教育机构,“序”具有明显武士教育的特点,“校”则已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军体性的教育机构。

  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的教育也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3.古代埃及

  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另一个发源地。

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埃及就逐步进入奴隶社会,开始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4.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与东方的教育有所不同。

7~12岁的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但进入这种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社会地位比较低下阶层的子弟。

贵族阶级子弟都是聘请家庭教师,不送子女上学。

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也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那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它怀疑和打击神的权威,歌颂人的能力和成就,在一切领域中都贯穿和奉行着“抑神扬人”的原则。

  (三)近代教育

  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现代社会。

这一时期,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从中国传人西方,为世界的军事和交通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像热情;

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手工劳动、作坊生产被现代大工业所取代,从而引起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进入20世纪,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垒,电器化革命在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三股最强大的潮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在数量上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平民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展开。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教育思想家。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的不同,墨家与儒家的教育主张也有所不同。

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它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长期不为教育理论所注意。

其实道家的许多教育思想也是很值得研究的。

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世界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等许多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都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精辟的教育见解。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毫无疑问,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理论的萌芽阶段

  教育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在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到16世纪,是教育理论的萌芽时期;

在我国,教育理论的萌芽至少始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而止于19世纪。

  1.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教育思想、观点的主要来源

  这一时期,人们通过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形成的教育思想、观点、言论,主要散见于教育之外其他的著作中,还没有产生专门的教育理论著作。

  2.出现了少数专门探讨教育问题的著作

  萌芽时期,教育理论主要表现为散见于其他著作中的零散的思想观点,但也出现了少数相对集中、专门讨论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上最早的相对集中地探讨教育问题的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的《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学记》高度评价教育的作用,在教学上,主张“教学相长”;

提倡启发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学之法,当注重预防、循序渐进、掌握时机、相互观摩。

《学记》还对教育的内容、进程等进行了总结。

  在西方,较早集中讨论教育问题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又译《雄辩术原理》),比我国的《学记》晚了三百来年。

该书虽然讨论的是演说家的培养问题,但对教育目的、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育的阶段等作了较详细阐述,既总结了他自己主持的雄辩术学校的经验,也吸收了古希腊、罗马雄辩家的教育经验。

  

(二)教育理论的形成阶段

  从世界范围来看,17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是教育理论的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学从哲学母体中独立出来,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广泛采用,使得萌芽时期的教育经验、教育思想逐步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阶段。

  (三)教育理论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独立以后的教育学进入了教育理论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够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或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建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在原始社会,以生产资料原始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国家,氏族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因而受教育权也是平等的,所有儿童平等接受教育。

进入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反映在受教育的权利上,也不可能是平等的。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只有统治阶级子女才享有学校教育的权利,被统治阶级无缘接受教育。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在法律上废除了受教育者在阶级、社会等级地位的限制,受教育权利在形式上似乎是平等的。

但实际上,由于经济上和其他条件上的不平等,受教育权仍是不平等的。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氏族成员,使他们能从事劳动,能遵守社会生活规范、互相合作,能为保卫氏族的生存而英勇战斗。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自己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要求我们研究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能动地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不断有新的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

进人现代社会,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势必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这就必然依靠专门化的学校教育。

国家各级各类政治经济人才的学历层次和多方面的素养都将随之提高,它意味着教育的影响力亦相对增强。

  

(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道德、政策的阵地。

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借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很难想像,在一个文盲充斥、迷信蔓延的国家里,会有民主的政治和较高的办事效率。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然,我们不能把教育的作用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认为可以通过教育的作用解决政治经济的根本问题是不现实的,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一方面,办教育需要有必要的物质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会对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即能提供多少劳动年龄人口,多少社会剩余产品,多少可以从事学习的富余时间,以及多少以教育经费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用于教育活动的条件。

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是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及比例构成。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

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随之出现新的变化。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不断进步,并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

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要求,根据他对科学知识分类的观点,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对英国以及欧洲实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具体表现为:

一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传统的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方法等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但教育只是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的。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而教育对生产力也有促进作用。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即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承担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

在现代生产过程中,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才;

丰富的自然资源、先进的生产工具要通过高素质的劳动者来发挥作用;

高技术的生产和效率的提高要靠大量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来实现。

而劳动者基本劳动素质的优劣,技术人员科技水平的高低,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

教育能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使他们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

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为一个脑力劳动者。

  

(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但是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因为任何人刚生下来时,都不会有什么科学知识,如果不通过教育就无法掌握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

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三)人力资本理论

  关于教育对生产力贡献的认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处于经验认识的水平。

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有研究者试图以实证的研究证明教育的经济贡献,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以后,才真正引起注意。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作生产的三要素,并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量是劳动、资本和土地三个基本要素的投入量决定的。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起重要作用。

与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中是更活跃、更具发展特性的因素。

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常常是更具关键性的因素。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教育事业是一项传统性很强的事业。

在历史上教育的某一形态一旦形成,往往几十年、几百年一脉相承,而科学却是活跃的、革命性的。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学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学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冲击教育的传统领域,导致教育中的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矛盾斗争,最终促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具体地说,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二)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活动提供指导;

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每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者数量的发展。

  (三)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学校类型的多样化,规模的扩大,教育设施的兴建,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科学知识的生产是直接创造新科学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则是将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新一代人,使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打下基础。

  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它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前人的科学成果加以合理的编排,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选择最合理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习者。

  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巴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实现科学知识的继承与积累;

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

  

(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早先,科学研究只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活动,是为了好奇心的满足。

l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

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的体制化。

  (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据1986年统计,美国的科学家被大学聘用的占全部科学家的40%,美国大学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15%;

在日本,则是大学承担基础研究,国立研究机构承担应用研究,民间企业承担开发研究。

在中国,全国共有800多所高校承担有科研任务。

l995年,我国高校承担的国家科研基金项目占总数的60%,1/2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3获国家发明奖。

  (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的技术化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比如多媒体技术、电脑软件技术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对推进相关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缩写为IT)是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尽情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变化时,时光又把人类带人了信息时代。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并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同样,信息技术也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一直是人们所期盼和孜孜以求的。

  

(一)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

信息技术把图书馆微型化,将世界上无数大型图书馆通过网络搬进电脑,搬进个人的家里。

个人之间在知识上的差距,如一位教授与一位小学生在知识上的差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

根据情报专家的统计,二战以来,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进入20世纪90年代,每隔四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

  

(二)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

  (三)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

  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2.人机互动,反馈灵活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人机互动模式,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如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在传统的教育中,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活动可以照样进行;

而在人机系统中,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反应,教学活动将会终止,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乃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